'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朱棣和朱允炆的叔侄大戰始於削藩而終於靖難,朱允炆削藩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導火索。也就是說,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現地方強權威脅中央,帝王為了擺脫藩王制衡,增強中央集權,大多都會選擇削藩,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明朝建文帝削藩,還有漢朝漢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

漢景帝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他僅用三個月便消滅了叛亂七國,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康熙帝削藩,雖然導致了三藩之亂,但他也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歷史上既然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為什麼朱允炆削藩偏偏會一敗塗地呢?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朱棣和朱允炆的叔侄大戰始於削藩而終於靖難,朱允炆削藩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導火索。也就是說,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現地方強權威脅中央,帝王為了擺脫藩王制衡,增強中央集權,大多都會選擇削藩,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明朝建文帝削藩,還有漢朝漢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

漢景帝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他僅用三個月便消滅了叛亂七國,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康熙帝削藩,雖然導致了三藩之亂,但他也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歷史上既然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為什麼朱允炆削藩偏偏會一敗塗地呢?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皇位是由爺爺隔輩相傳的,所以,他的二十幾個叔叔們成了他的天然政敵。

更重要的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達成“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分三次分封了25個藩王,分別鎮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父親朱元璋在位時,他們唯命是從不敢造次,但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他們無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脅。

所以,為了皇位長久,也為了江山穩固,朱允炆決定削藩。以朱允炆當時面臨的情況來看,削藩肯定是沒錯的,但他卻錯在了削藩的方法和順序。朱允炆削藩過程中所犯的這些錯誤,早已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朱棣和朱允炆的叔侄大戰始於削藩而終於靖難,朱允炆削藩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導火索。也就是說,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現地方強權威脅中央,帝王為了擺脫藩王制衡,增強中央集權,大多都會選擇削藩,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明朝建文帝削藩,還有漢朝漢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

漢景帝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他僅用三個月便消滅了叛亂七國,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康熙帝削藩,雖然導致了三藩之亂,但他也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歷史上既然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為什麼朱允炆削藩偏偏會一敗塗地呢?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皇位是由爺爺隔輩相傳的,所以,他的二十幾個叔叔們成了他的天然政敵。

更重要的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達成“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分三次分封了25個藩王,分別鎮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父親朱元璋在位時,他們唯命是從不敢造次,但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他們無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脅。

所以,為了皇位長久,也為了江山穩固,朱允炆決定削藩。以朱允炆當時面臨的情況來看,削藩肯定是沒錯的,但他卻錯在了削藩的方法和順序。朱允炆削藩過程中所犯的這些錯誤,早已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一:時機不當,操之過急

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當年七月,在局勢不明,根基未穩時,他就是開始大刀闊斧削藩,還曾在一個月內,連削三個藩王,實在是操之過急,計劃不周。

錯誤二:方法不當,成本太高

對於削藩,朝臣是一致支持的,但對於削藩的方法,朝臣卻有著不同的意見。當時,朱允炆最寵幸的齊泰和黃子澄主張“強力削藩”,而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則主張“曲線削藩”。

所謂“曲線削藩”,就是效仿漢朝的《推恩令》,讓朱允炆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的所有子孫而不再僅僅是嫡長子一個人,而且還要施行異地分封,如此一來,藩王的勢力便會隨著時間推移被逐漸打碎削弱,不再成為朝廷的威脅。卓敬還建議把燕王朱棣遷封到南昌,既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又維護了叔侄親情,可謂是一舉多得。

其實,相較於“強力削藩”,“曲線削藩”更穩妥,成本也更低,但朱允炆年輕氣盛,急於求成,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這是他最終削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朱棣和朱允炆的叔侄大戰始於削藩而終於靖難,朱允炆削藩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導火索。也就是說,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現地方強權威脅中央,帝王為了擺脫藩王制衡,增強中央集權,大多都會選擇削藩,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明朝建文帝削藩,還有漢朝漢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

漢景帝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他僅用三個月便消滅了叛亂七國,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康熙帝削藩,雖然導致了三藩之亂,但他也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歷史上既然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為什麼朱允炆削藩偏偏會一敗塗地呢?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皇位是由爺爺隔輩相傳的,所以,他的二十幾個叔叔們成了他的天然政敵。

更重要的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達成“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分三次分封了25個藩王,分別鎮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父親朱元璋在位時,他們唯命是從不敢造次,但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他們無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脅。

所以,為了皇位長久,也為了江山穩固,朱允炆決定削藩。以朱允炆當時面臨的情況來看,削藩肯定是沒錯的,但他卻錯在了削藩的方法和順序。朱允炆削藩過程中所犯的這些錯誤,早已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一:時機不當,操之過急

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當年七月,在局勢不明,根基未穩時,他就是開始大刀闊斧削藩,還曾在一個月內,連削三個藩王,實在是操之過急,計劃不周。

錯誤二:方法不當,成本太高

對於削藩,朝臣是一致支持的,但對於削藩的方法,朝臣卻有著不同的意見。當時,朱允炆最寵幸的齊泰和黃子澄主張“強力削藩”,而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則主張“曲線削藩”。

所謂“曲線削藩”,就是效仿漢朝的《推恩令》,讓朱允炆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的所有子孫而不再僅僅是嫡長子一個人,而且還要施行異地分封,如此一來,藩王的勢力便會隨著時間推移被逐漸打碎削弱,不再成為朝廷的威脅。卓敬還建議把燕王朱棣遷封到南昌,既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又維護了叔侄親情,可謂是一舉多得。

其實,相較於“強力削藩”,“曲線削藩”更穩妥,成本也更低,但朱允炆年輕氣盛,急於求成,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這是他最終削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三:順序不當,主次不分

齊泰和黃子澄都是主張“強力削藩”,但在具體順序上,二人又是截然不同。

朱允炆登基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過世,皇四子朱棣是朱允炆年紀最長、實力也最強的一位叔叔。朱允炆削藩,其主要目標就是燕王朱棣,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

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應該直接對燕王朱棣下手,只要朱棣被剷除,其他諸王必將束手就擒。而黃子澄則認為,燕王朱棣的實力過於強大,應該從實力弱小的周王、齊王、代王等下手,先除掉燕王朱棣的羽翼,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將其殲滅。

在削藩順序上,朱允炆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黃子澄的計謀,給了燕王朱棣喘息的時間,這是削藩失敗以及靖難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朱棣和朱允炆的叔侄大戰始於削藩而終於靖難,朱允炆削藩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導火索。也就是說,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現地方強權威脅中央,帝王為了擺脫藩王制衡,增強中央集權,大多都會選擇削藩,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明朝建文帝削藩,還有漢朝漢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

漢景帝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他僅用三個月便消滅了叛亂七國,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康熙帝削藩,雖然導致了三藩之亂,但他也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歷史上既然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為什麼朱允炆削藩偏偏會一敗塗地呢?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皇位是由爺爺隔輩相傳的,所以,他的二十幾個叔叔們成了他的天然政敵。

更重要的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達成“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分三次分封了25個藩王,分別鎮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父親朱元璋在位時,他們唯命是從不敢造次,但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他們無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脅。

所以,為了皇位長久,也為了江山穩固,朱允炆決定削藩。以朱允炆當時面臨的情況來看,削藩肯定是沒錯的,但他卻錯在了削藩的方法和順序。朱允炆削藩過程中所犯的這些錯誤,早已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一:時機不當,操之過急

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當年七月,在局勢不明,根基未穩時,他就是開始大刀闊斧削藩,還曾在一個月內,連削三個藩王,實在是操之過急,計劃不周。

錯誤二:方法不當,成本太高

對於削藩,朝臣是一致支持的,但對於削藩的方法,朝臣卻有著不同的意見。當時,朱允炆最寵幸的齊泰和黃子澄主張“強力削藩”,而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則主張“曲線削藩”。

所謂“曲線削藩”,就是效仿漢朝的《推恩令》,讓朱允炆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的所有子孫而不再僅僅是嫡長子一個人,而且還要施行異地分封,如此一來,藩王的勢力便會隨著時間推移被逐漸打碎削弱,不再成為朝廷的威脅。卓敬還建議把燕王朱棣遷封到南昌,既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又維護了叔侄親情,可謂是一舉多得。

其實,相較於“強力削藩”,“曲線削藩”更穩妥,成本也更低,但朱允炆年輕氣盛,急於求成,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這是他最終削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三:順序不當,主次不分

齊泰和黃子澄都是主張“強力削藩”,但在具體順序上,二人又是截然不同。

朱允炆登基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過世,皇四子朱棣是朱允炆年紀最長、實力也最強的一位叔叔。朱允炆削藩,其主要目標就是燕王朱棣,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

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應該直接對燕王朱棣下手,只要朱棣被剷除,其他諸王必將束手就擒。而黃子澄則認為,燕王朱棣的實力過於強大,應該從實力弱小的周王、齊王、代王等下手,先除掉燕王朱棣的羽翼,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將其殲滅。

在削藩順序上,朱允炆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黃子澄的計謀,給了燕王朱棣喘息的時間,這是削藩失敗以及靖難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四:放還質子,掩耳盜鈴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允炆削周王朱橚,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又削了齊、湘、代三位親王。連續四位藩王被削,朱允炆的行動早已打草驚蛇,引起了朱棣的警覺。但是,建文元年五月,朱允炆竟然又聽從黃子澄的建議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放回了北平。

藩王留“質子”在京是慣例,目的就是制衡藩王,以防謀反作亂。朱棣的三個兒子原本都在南京做人質,但朱允炆為了麻痺朱棣,卻將三位“質子”全部放還。但實際上,朱棣早已明白自己才是朱允炆的最終目標,朱允炆放還燕藩三子的做法只不過是掩耳盜鈴,非但沒有起到麻痺朱棣的作用,反而讓朱棣起兵反叛更加毫無顧忌。


"

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注:本文涉及年齡,按照舊時習慣,均採用虛歲。)

朱棣和朱允炆的叔侄大戰始於削藩而終於靖難,朱允炆削藩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導火索。也就是說,朱允炆的悲劇追根究底是源於削藩失敗。

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但凡出現地方強權威脅中央,帝王為了擺脫藩王制衡,增強中央集權,大多都會選擇削藩,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明朝建文帝削藩,還有漢朝漢景帝削藩,以及清朝康熙帝削藩。

漢景帝削藩,雖然引發了七國之亂,但他僅用三個月便消滅了叛亂七國,確立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康熙帝削藩,雖然導致了三藩之亂,但他也歷時八年平定了三藩,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歷史上既然有這麼多成功案例,為什麼朱允炆削藩偏偏會一敗塗地呢?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特殊之處在於,他的皇位是由爺爺隔輩相傳的,所以,他的二十幾個叔叔們成了他的天然政敵。

更重要的是,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達成“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分三次分封了25個藩王,分別鎮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父親朱元璋在位時,他們唯命是從不敢造次,但到侄子朱允炆登基後,他們無疑成了王朝的最大威脅。

所以,為了皇位長久,也為了江山穩固,朱允炆決定削藩。以朱允炆當時面臨的情況來看,削藩肯定是沒錯的,但他卻錯在了削藩的方法和順序。朱允炆削藩過程中所犯的這些錯誤,早已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一:時機不當,操之過急

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當年七月,在局勢不明,根基未穩時,他就是開始大刀闊斧削藩,還曾在一個月內,連削三個藩王,實在是操之過急,計劃不周。

錯誤二:方法不當,成本太高

對於削藩,朝臣是一致支持的,但對於削藩的方法,朝臣卻有著不同的意見。當時,朱允炆最寵幸的齊泰和黃子澄主張“強力削藩”,而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則主張“曲線削藩”。

所謂“曲線削藩”,就是效仿漢朝的《推恩令》,讓朱允炆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的所有子孫而不再僅僅是嫡長子一個人,而且還要施行異地分封,如此一來,藩王的勢力便會隨著時間推移被逐漸打碎削弱,不再成為朝廷的威脅。卓敬還建議把燕王朱棣遷封到南昌,既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又維護了叔侄親情,可謂是一舉多得。

其實,相較於“強力削藩”,“曲線削藩”更穩妥,成本也更低,但朱允炆年輕氣盛,急於求成,所以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前者。這是他最終削藩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三:順序不當,主次不分

齊泰和黃子澄都是主張“強力削藩”,但在具體順序上,二人又是截然不同。

朱允炆登基時,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都已經過世,皇四子朱棣是朱允炆年紀最長、實力也最強的一位叔叔。朱允炆削藩,其主要目標就是燕王朱棣,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

齊泰認為,擒賊先擒王,應該直接對燕王朱棣下手,只要朱棣被剷除,其他諸王必將束手就擒。而黃子澄則認為,燕王朱棣的實力過於強大,應該從實力弱小的周王、齊王、代王等下手,先除掉燕王朱棣的羽翼,等待時機成熟再一舉將其殲滅。

在削藩順序上,朱允炆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黃子澄的計謀,給了燕王朱棣喘息的時間,這是削藩失敗以及靖難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四:放還質子,掩耳盜鈴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允炆削周王朱橚,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又削了齊、湘、代三位親王。連續四位藩王被削,朱允炆的行動早已打草驚蛇,引起了朱棣的警覺。但是,建文元年五月,朱允炆竟然又聽從黃子澄的建議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放回了北平。

藩王留“質子”在京是慣例,目的就是制衡藩王,以防謀反作亂。朱棣的三個兒子原本都在南京做人質,但朱允炆為了麻痺朱棣,卻將三位“質子”全部放還。但實際上,朱棣早已明白自己才是朱允炆的最終目標,朱允炆放還燕藩三子的做法只不過是掩耳盜鈴,非但沒有起到麻痺朱棣的作用,反而讓朱棣起兵反叛更加毫無顧忌。


為什麼朱允炆削藩會失敗?他連續犯五大錯誤,把皇位拱手讓給朱棣


錯誤五:重文輕武,無將可用

即便朱允炆以上四個錯誤全犯,如果手下確實兵多將廣,也斷然不至於慘敗於藩王朱棣之手。朱元璋晚年為了防止功臣造反,也為了讓朱允炆順利登基,於是大開殺戮,其中最主要的屠殺對象就是武將。所以等到朱允炆登基,面臨的就是無將可用的局面。

而且,朱允炆自幼接受完整的儒家教育,推崇文治天下,他即位後更加大力打壓武將,重用文臣,這直接導致了人心渙散,讓本來就屈指可數的武將集團更加喪失了戰鬥力。這也是朱允炆削藩失敗的重中之重。

綜上,漢景帝和康熙帝削藩都成功了,唯獨建文帝削藩失敗,追根究底,是他屢次犯錯的必然結果。朱棣之所以能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全國兵馬,最終獲勝登基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究其原因,當然離不開朱棣本人的雄才大略、籌謀得當,但也與朱允炆的接連犯錯息息相關,是他將皇位拱手“讓”給了朱棣。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