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
"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惠帝登基。朱允炆即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削藩。僅一年零一個月,便削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剛剛即位的小皇帝這麼迅速地拿自己的叔叔們開刀,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陣陣寒意湧上心頭。正當他不知如何自處時,一個“日如三角 , 形同病虎,雖著僧衣,目光卻冒出騰騰殺氣”的人來到朱棣身旁,三言兩語後,就改變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走向。

此人法號道衍,字斯道,號逃虛子、獨庵禪師,蘇州人。家裡世代行醫,他卻偏偏投身寺院,還拜道士為師,學習陰陽數術。十四歲時出家,此時的元王朝已經在下坡路上走了很久,等道衍和尚20歲時,元朝氣數已盡,之後沒有多久朱元璋把他們趕回草原,建立了明王朝。而這時的道衍還只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天下各寺院精通儒術的僧人進京,經金陵大天界寺主持宗泐的推薦,道衍和尚從蘇州來到南京,但也僅僅是完成一些佛法方面的工作,忙完了也就回來了。

"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惠帝登基。朱允炆即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削藩。僅一年零一個月,便削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剛剛即位的小皇帝這麼迅速地拿自己的叔叔們開刀,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陣陣寒意湧上心頭。正當他不知如何自處時,一個“日如三角 , 形同病虎,雖著僧衣,目光卻冒出騰騰殺氣”的人來到朱棣身旁,三言兩語後,就改變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走向。

此人法號道衍,字斯道,號逃虛子、獨庵禪師,蘇州人。家裡世代行醫,他卻偏偏投身寺院,還拜道士為師,學習陰陽數術。十四歲時出家,此時的元王朝已經在下坡路上走了很久,等道衍和尚20歲時,元朝氣數已盡,之後沒有多久朱元璋把他們趕回草原,建立了明王朝。而這時的道衍還只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天下各寺院精通儒術的僧人進京,經金陵大天界寺主持宗泐的推薦,道衍和尚從蘇州來到南京,但也僅僅是完成一些佛法方面的工作,忙完了也就回來了。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十五年,太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過世,悲痛萬分的皇帝命令所有皇子趕回來悼唁,道衍和尚就是在這時追隨燕王朱棣的。關於這件事,《明通鑑》記載:時諸王奔喪送葬畢, 將還 , 上命各選僧一人侍從之國,為幸慈皇后修佛。吳僧道衍,先以宗泐薦 , 名在燕府籍中, 一見相契 , 燕王因奏請從杖。

當然也有傳言:當時道衍觀諸王,覺得燕王氣宇軒昂,最富雄才大略。經宗泐的引薦後,道衍見到了朱棣。但是朱棣一開始對這個肥頭大耳的和尚一點都不感興趣。這時道衍和尚上前幾步,對燕王說:貧僧若是能為燕王所用,定會為燕王帶上白帽子。這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朱棣身為“王”,“王”上加“白”即為“皇”。

這是後來的小說家演繹出的版本,要知道這時的朱棣26歲,道衍和尚54歲,是什麼契機讓朱棣對這個年紀可以當他爹的人讚賞有加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道衍和尚確確實實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說朱棣沒有一點覬覦皇位的野心,恐怕誰都不會相信,可是就是差了一點什麼東西。道衍和尚深知這一點,時不時就說出一些煽動燕王稱帝的言論,不僅自己說,他還特意找來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袁珙,此人極其擅長相面。

"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惠帝登基。朱允炆即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削藩。僅一年零一個月,便削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剛剛即位的小皇帝這麼迅速地拿自己的叔叔們開刀,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陣陣寒意湧上心頭。正當他不知如何自處時,一個“日如三角 , 形同病虎,雖著僧衣,目光卻冒出騰騰殺氣”的人來到朱棣身旁,三言兩語後,就改變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走向。

此人法號道衍,字斯道,號逃虛子、獨庵禪師,蘇州人。家裡世代行醫,他卻偏偏投身寺院,還拜道士為師,學習陰陽數術。十四歲時出家,此時的元王朝已經在下坡路上走了很久,等道衍和尚20歲時,元朝氣數已盡,之後沒有多久朱元璋把他們趕回草原,建立了明王朝。而這時的道衍還只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天下各寺院精通儒術的僧人進京,經金陵大天界寺主持宗泐的推薦,道衍和尚從蘇州來到南京,但也僅僅是完成一些佛法方面的工作,忙完了也就回來了。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十五年,太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過世,悲痛萬分的皇帝命令所有皇子趕回來悼唁,道衍和尚就是在這時追隨燕王朱棣的。關於這件事,《明通鑑》記載:時諸王奔喪送葬畢, 將還 , 上命各選僧一人侍從之國,為幸慈皇后修佛。吳僧道衍,先以宗泐薦 , 名在燕府籍中, 一見相契 , 燕王因奏請從杖。

當然也有傳言:當時道衍觀諸王,覺得燕王氣宇軒昂,最富雄才大略。經宗泐的引薦後,道衍見到了朱棣。但是朱棣一開始對這個肥頭大耳的和尚一點都不感興趣。這時道衍和尚上前幾步,對燕王說:貧僧若是能為燕王所用,定會為燕王帶上白帽子。這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朱棣身為“王”,“王”上加“白”即為“皇”。

這是後來的小說家演繹出的版本,要知道這時的朱棣26歲,道衍和尚54歲,是什麼契機讓朱棣對這個年紀可以當他爹的人讚賞有加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道衍和尚確確實實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說朱棣沒有一點覬覦皇位的野心,恐怕誰都不會相信,可是就是差了一點什麼東西。道衍和尚深知這一點,時不時就說出一些煽動燕王稱帝的言論,不僅自己說,他還特意找來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袁珙,此人極其擅長相面。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袁珙去見朱棣的當日,朱棣找了九個身量體型與自己差不多的衛士,自己也打扮成衛士的模樣,這十個人坐在酒樓裡喝酒。袁珙到了以後,看了一遍這十個人,撲通一聲就跪倒在朱棣面前。朱棣將人帶回府裡後,袁珙仔細端詳了一陣,說:殿下龍行虎步,有天子之相,40 歲時會登上帝位。

表面平靜毫無波瀾的朱棣心裡頭卻樂開了花,再加上道衍和尚整日的“洗腦”,“稱帝”的想法在朱棣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正好趕上了朱允炆大力削藩,在軍師道衍的運籌帷幄之下,這場叔侄之間爭權奪利的靖難之役開始了。

既然已經決定起事,道衍和尚便前前後後忙碌起來。缺少兵器,他就在王府周圍建了一座打造武器的作坊,又為了防止打造武器時聲音過大,引人注意,他還命人在作坊裡養了一大堆鴨鵝,用它們的叫聲來掩蓋打鐵聲。除此以外,他還訓練軍隊並鼓舞士氣。

燕王朱棣對這位和尚軍師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雖然朱棣已經決意造反,但是他還是擔心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畢竟人家建文帝是太祖皇帝欽定的繼承人,他一個藩王出兵反抗中央,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不覺讓人認為他這是篡位(雖然他真的要篡位)。道衍極力勸說朱棣造反時,他說出了自己的憂慮:民心向彼,奈何?他立即回答:臣知天道,不論民心。一句話彰顯他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格局和講求實際。

"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惠帝登基。朱允炆即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削藩。僅一年零一個月,便削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剛剛即位的小皇帝這麼迅速地拿自己的叔叔們開刀,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陣陣寒意湧上心頭。正當他不知如何自處時,一個“日如三角 , 形同病虎,雖著僧衣,目光卻冒出騰騰殺氣”的人來到朱棣身旁,三言兩語後,就改變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走向。

此人法號道衍,字斯道,號逃虛子、獨庵禪師,蘇州人。家裡世代行醫,他卻偏偏投身寺院,還拜道士為師,學習陰陽數術。十四歲時出家,此時的元王朝已經在下坡路上走了很久,等道衍和尚20歲時,元朝氣數已盡,之後沒有多久朱元璋把他們趕回草原,建立了明王朝。而這時的道衍還只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天下各寺院精通儒術的僧人進京,經金陵大天界寺主持宗泐的推薦,道衍和尚從蘇州來到南京,但也僅僅是完成一些佛法方面的工作,忙完了也就回來了。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十五年,太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過世,悲痛萬分的皇帝命令所有皇子趕回來悼唁,道衍和尚就是在這時追隨燕王朱棣的。關於這件事,《明通鑑》記載:時諸王奔喪送葬畢, 將還 , 上命各選僧一人侍從之國,為幸慈皇后修佛。吳僧道衍,先以宗泐薦 , 名在燕府籍中, 一見相契 , 燕王因奏請從杖。

當然也有傳言:當時道衍觀諸王,覺得燕王氣宇軒昂,最富雄才大略。經宗泐的引薦後,道衍見到了朱棣。但是朱棣一開始對這個肥頭大耳的和尚一點都不感興趣。這時道衍和尚上前幾步,對燕王說:貧僧若是能為燕王所用,定會為燕王帶上白帽子。這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朱棣身為“王”,“王”上加“白”即為“皇”。

這是後來的小說家演繹出的版本,要知道這時的朱棣26歲,道衍和尚54歲,是什麼契機讓朱棣對這個年紀可以當他爹的人讚賞有加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道衍和尚確確實實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說朱棣沒有一點覬覦皇位的野心,恐怕誰都不會相信,可是就是差了一點什麼東西。道衍和尚深知這一點,時不時就說出一些煽動燕王稱帝的言論,不僅自己說,他還特意找來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袁珙,此人極其擅長相面。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袁珙去見朱棣的當日,朱棣找了九個身量體型與自己差不多的衛士,自己也打扮成衛士的模樣,這十個人坐在酒樓裡喝酒。袁珙到了以後,看了一遍這十個人,撲通一聲就跪倒在朱棣面前。朱棣將人帶回府裡後,袁珙仔細端詳了一陣,說:殿下龍行虎步,有天子之相,40 歲時會登上帝位。

表面平靜毫無波瀾的朱棣心裡頭卻樂開了花,再加上道衍和尚整日的“洗腦”,“稱帝”的想法在朱棣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正好趕上了朱允炆大力削藩,在軍師道衍的運籌帷幄之下,這場叔侄之間爭權奪利的靖難之役開始了。

既然已經決定起事,道衍和尚便前前後後忙碌起來。缺少兵器,他就在王府周圍建了一座打造武器的作坊,又為了防止打造武器時聲音過大,引人注意,他還命人在作坊裡養了一大堆鴨鵝,用它們的叫聲來掩蓋打鐵聲。除此以外,他還訓練軍隊並鼓舞士氣。

燕王朱棣對這位和尚軍師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雖然朱棣已經決意造反,但是他還是擔心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畢竟人家建文帝是太祖皇帝欽定的繼承人,他一個藩王出兵反抗中央,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不覺讓人認為他這是篡位(雖然他真的要篡位)。道衍極力勸說朱棣造反時,他說出了自己的憂慮:民心向彼,奈何?他立即回答:臣知天道,不論民心。一句話彰顯他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格局和講求實際。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七日,順利控制北平的朱棣在北平城內對著他的將士們慷慨激昂地做著演講: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鑑於心。就在他激動地演講時,剛剛還是晴空萬里,突然之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狂風驟雨還刮下了房頂的幾片瓦。

見此情景,剛剛還激動萬分的將士們大驚失色,擔心這是不是什麼不祥之兆,連見過大場面的朱棣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全場唯一一個鎮定自若的則是道衍,他大聲地說道:只有飛龍現身時,才會伴隨大風大雨,這是吉兆;屋瓦墜落,這說明燕王要換黃瓦了(黃瓦是皇宮用的,王府使用綠瓦)。經他這麼一解釋,大家如釋重負,士氣更甚。

靖難之役打響後,道衍鎮守北平,輔佐燕王世子。雖然沒有跟隨燕王作戰,但此時的道衍仍在大後方積極為朱棣出謀劃策:在軍隊士氣大減時,督促大軍重新出師;建議朱棣趁京城兵力較弱時直擊京城,不要在周圍城鎮戀戰;在總結三年戰鬥經驗後,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的奇謀;勸說朱棣不要殺害當時的名士方孝孺……

歷時三餘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建文帝失蹤下落不明告終。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繼皇帝位,即明成祖(最初是明太宗,成祖的廟號是嘉靖年間改的)。十一月任命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總領朝廷佛教事務,為天下第一僧人。兩年後,授正二品太子少師,允許使用俗姓“姚”,賜名“廣孝”。

成祖對姚廣孝十分敬重,平日上朝都稱他為“少師”,不僅如此,成祖還讓姚廣孝教導太子朱高熾和皇長孫朱瞻基,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三代帝王師。”

"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惠帝登基。朱允炆即位後,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著手削藩。僅一年零一個月,便削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剛剛即位的小皇帝這麼迅速地拿自己的叔叔們開刀,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陣陣寒意湧上心頭。正當他不知如何自處時,一個“日如三角 , 形同病虎,雖著僧衣,目光卻冒出騰騰殺氣”的人來到朱棣身旁,三言兩語後,就改變了整個大明王朝的走向。

此人法號道衍,字斯道,號逃虛子、獨庵禪師,蘇州人。家裡世代行醫,他卻偏偏投身寺院,還拜道士為師,學習陰陽數術。十四歲時出家,此時的元王朝已經在下坡路上走了很久,等道衍和尚20歲時,元朝氣數已盡,之後沒有多久朱元璋把他們趕回草原,建立了明王朝。而這時的道衍還只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天下各寺院精通儒術的僧人進京,經金陵大天界寺主持宗泐的推薦,道衍和尚從蘇州來到南京,但也僅僅是完成一些佛法方面的工作,忙完了也就回來了。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洪武十五年,太祖的結髮妻子馬皇后過世,悲痛萬分的皇帝命令所有皇子趕回來悼唁,道衍和尚就是在這時追隨燕王朱棣的。關於這件事,《明通鑑》記載:時諸王奔喪送葬畢, 將還 , 上命各選僧一人侍從之國,為幸慈皇后修佛。吳僧道衍,先以宗泐薦 , 名在燕府籍中, 一見相契 , 燕王因奏請從杖。

當然也有傳言:當時道衍觀諸王,覺得燕王氣宇軒昂,最富雄才大略。經宗泐的引薦後,道衍見到了朱棣。但是朱棣一開始對這個肥頭大耳的和尚一點都不感興趣。這時道衍和尚上前幾步,對燕王說:貧僧若是能為燕王所用,定會為燕王帶上白帽子。這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朱棣身為“王”,“王”上加“白”即為“皇”。

這是後來的小說家演繹出的版本,要知道這時的朱棣26歲,道衍和尚54歲,是什麼契機讓朱棣對這個年紀可以當他爹的人讚賞有加的,我們不得而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道衍和尚確確實實立下了汗馬功勞。

要說朱棣沒有一點覬覦皇位的野心,恐怕誰都不會相信,可是就是差了一點什麼東西。道衍和尚深知這一點,時不時就說出一些煽動燕王稱帝的言論,不僅自己說,他還特意找來了自己的一位好友,袁珙,此人極其擅長相面。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袁珙去見朱棣的當日,朱棣找了九個身量體型與自己差不多的衛士,自己也打扮成衛士的模樣,這十個人坐在酒樓裡喝酒。袁珙到了以後,看了一遍這十個人,撲通一聲就跪倒在朱棣面前。朱棣將人帶回府裡後,袁珙仔細端詳了一陣,說:殿下龍行虎步,有天子之相,40 歲時會登上帝位。

表面平靜毫無波瀾的朱棣心裡頭卻樂開了花,再加上道衍和尚整日的“洗腦”,“稱帝”的想法在朱棣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正好趕上了朱允炆大力削藩,在軍師道衍的運籌帷幄之下,這場叔侄之間爭權奪利的靖難之役開始了。

既然已經決定起事,道衍和尚便前前後後忙碌起來。缺少兵器,他就在王府周圍建了一座打造武器的作坊,又為了防止打造武器時聲音過大,引人注意,他還命人在作坊裡養了一大堆鴨鵝,用它們的叫聲來掩蓋打鐵聲。除此以外,他還訓練軍隊並鼓舞士氣。

燕王朱棣對這位和尚軍師可以說是言聽計從。

雖然朱棣已經決意造反,但是他還是擔心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畢竟人家建文帝是太祖皇帝欽定的繼承人,他一個藩王出兵反抗中央,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不覺讓人認為他這是篡位(雖然他真的要篡位)。道衍極力勸說朱棣造反時,他說出了自己的憂慮:民心向彼,奈何?他立即回答:臣知天道,不論民心。一句話彰顯他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格局和講求實際。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七日,順利控制北平的朱棣在北平城內對著他的將士們慷慨激昂地做著演講: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法守分……必奉行天討,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鑑於心。就在他激動地演講時,剛剛還是晴空萬里,突然之間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狂風驟雨還刮下了房頂的幾片瓦。

見此情景,剛剛還激動萬分的將士們大驚失色,擔心這是不是什麼不祥之兆,連見過大場面的朱棣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全場唯一一個鎮定自若的則是道衍,他大聲地說道:只有飛龍現身時,才會伴隨大風大雨,這是吉兆;屋瓦墜落,這說明燕王要換黃瓦了(黃瓦是皇宮用的,王府使用綠瓦)。經他這麼一解釋,大家如釋重負,士氣更甚。

靖難之役打響後,道衍鎮守北平,輔佐燕王世子。雖然沒有跟隨燕王作戰,但此時的道衍仍在大後方積極為朱棣出謀劃策:在軍隊士氣大減時,督促大軍重新出師;建議朱棣趁京城兵力較弱時直擊京城,不要在周圍城鎮戀戰;在總結三年戰鬥經驗後,提出了“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的奇謀;勸說朱棣不要殺害當時的名士方孝孺……

歷時三餘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建文帝失蹤下落不明告終。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繼皇帝位,即明成祖(最初是明太宗,成祖的廟號是嘉靖年間改的)。十一月任命道衍為僧錄司左善世,總領朝廷佛教事務,為天下第一僧人。兩年後,授正二品太子少師,允許使用俗姓“姚”,賜名“廣孝”。

成祖對姚廣孝十分敬重,平日上朝都稱他為“少師”,不僅如此,成祖還讓姚廣孝教導太子朱高熾和皇長孫朱瞻基,成為實際意義上的“三代帝王師。”

身披袈裟、滿口佛法的和尚姚廣孝,為什麼一心要助朱棣造反?

除此之外,明成祖還命他主持修撰《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

作為一位高僧,姚廣孝為中國佛教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在北京慶壽寺講經說法,“眾集如雲,法席一振”。他還抄傳《道餘錄》,正面質疑程朱理學。他的《諸上善人詠》被“蓮宗八祖”雲棲祩宏列為十六部淨土名著之一。

他在文學方面也具有一定成就。時人稱讚他的詩“能兼採眾家,不事拘狹”,“清新婉約,頗存古調”,同時他對詩文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贊同文學復古推崇唐宋八大家。明人楊士奇在《東里文集》裡寫道:三四十年間,巨緇老衲有文聲者,溥洽與姚廣孝為首。

永樂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姚廣孝在慶壽寺去世,享年89歲。悲痛的明成祖朱棣輟朝兩日,追封他為“推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諡“恭靖”。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澈冬澈 編輯:吃硬盤吧、小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