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創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互動,給力擔當

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天馬”、江蘇“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浙江之江實驗室量子精密測量科學裝置、安徽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出自各地的“重器”,列陣在“原始創新”展區,幾乎可以代表國家級前沿水準。5月23日,第一屆長三角一體化創新成果展在安徽蕪湖拉開帷幕,展示了318件長三角地區創新一體化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區域貢獻”在這個展覽中被淡化,從展區設置——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共享合作即可看出,化爭奪為競合,彼此需要的“一體化”已經成為鮮明導向。

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構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製造業集群,若以GDP論英雄,江蘇堪稱長三角的老大哥。然而站在產業轉型的“新起點“上,江蘇迫切需要上海的國際化牽引,需要浙江的創新協同,也需要安徽的分工合作……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江蘇勢在必行,既為國家賦予的“使命擔當”,也為自身發展的“內生需求”。

引領前沿——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原始創新展區集結了長三角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基本可以代表國家創新的高度。“長三角在轉型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面都是先行示範區。” 日前,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信息研究所所長王振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展區內記者看到,上海亨通海洋裝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水生態感知網系統”已率先應用在蘇州吳江東太湖水域,併為江浙交界水域“清水長流”提供生態環境監測和保障。由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發的“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在發現新病原、確認傳染源、研發新型疫苗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成功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並在援助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中取得成效,被世界衛生組織評價為“國際典範”。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牽頭完成的“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為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氣候變化應對提供戰略科技支撐。

蘇創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互動,給力擔當

“希望我們自主研發的‘國產服務器’能率先在長三角地區的企業間推廣運行,提振業界對於國產系統、芯片的信心。”現場,來自江蘇無錫的神威·太湖之光推广部負責人楊雍提到,長三角產業發達、門類豐富,聚集了眾多龍頭企業,他期待,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太湖之光“小型機”以及“平臺化”設備能在更為豐富的行業內佈局。

原始創新展區是長三角科技發展的一個“縮影”,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並在積聚、碰撞中形成“合力”,成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為長三角甚至國家發展提供重要科創“引擎”。

立體生長——全局性改革的“試驗田”

實體企業和產業,是江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最大憑藉,也是實現自身轉型升級的內生需要。“上海有國際化的視野,先進的技術優勢,而江蘇製造業基礎雄厚,產業集群豐富,兩地協同創新,往往能迸發意想不到的成果火花。”在共享合作展區,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術有限公司企發中心主任陶紅告訴記者,該公司就是“蘇滬”牽手的典型,公司依託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技術支撐,2012年落地在南京棲霞的經濟開發區,近年來不斷將激光焊接、3D打印落地在開發區內的各大企業中,為前沿科技成果市場化按下“快進鍵”。“經開區聚集了AO史密斯、西門子、熊貓電子等大型電子企業,電子零部件在這裡率先實現了向‘精密製造’的轉型。”陶紅感慨,來自上海的激光技術,在江蘇找到了更多“應用場景”,在電子製造、新能源汽車、國產大飛機零部件製造等領域成功找到落腳點。 立體生長,尋找整合的內生動力,是長三角一市三省共同的發展“訴求”,創新要素的流動,將不斷降低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交易成本。在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記者看到,來自蘇州的企業——綠的諧波,做精機器人關鍵技術,成功打破“減速器”長期由日本企業壟斷的局面,而共享這一技術成果的是來自安徽蕪湖的機器人制造企業——奧一精機。“機器人關節、腰腹部位的轉動,都依賴於減速器。”在展區,奧一精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有了蘇州自主研發的減速機,降低了企業30%的製作成本。據悉,蘇州綠的諧波已與來自安徽、上海、浙江等地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服務型機器人、問診機器人、智能識別人體機器人等新型成果不斷湧現市場。

蘇創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互動,給力擔當

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不僅利於區域資源整合,也可能對全局性的改革帶來諸多啟發,在中國經濟轉型的新起點上,它必將發揮“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國際視野——期待成為“世界級城市群”

長三角地區,以佔全國1/26的地域面積,創造了國家近1/4的經濟總量。然而,更為珍貴的是,這裡有科教文衛資源的積澱,這必將釋放出區域發展的更大潛能,成為中國對接世界的舞臺。 在共享合作展區,記者看到,創新要素在長三角區域內快速流動,縮小成果轉化週期,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超級集群”。上海松江區企業超硅,對石英砂進行提煉,得到純硅製作成硅棒;蘇州企業晶方半導體科技公司再對其進行切割得到晶圓,清洗、封裝形成芯片;而杭州企業嘉楠耘智以此為基礎,研發出了全球首個7nm量產芯片。展區工作人員介紹,挖掘各地“所長”,集結長三角區域內的“創新因子”,往往可以為國際視野下的“核心技術”研發爭取時間,也可以儘可能地延長產業鏈,讓產業價值“再放大”。

蘇創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創新互動,給力擔當

擁有國際視野,是上海作為長三角“龍頭”的天然優勢,江蘇也一度因上海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而獲得發展機遇。隨著一體化的推進,未來,江蘇與上海將更好的化競爭為合作,進一步明確產業鏈上分工,共同對接“全球產業鏈”。 依託信息技術的發展,江蘇和浙江應運而生了世界級“平臺”,並有極大的互動和碰撞空間——江蘇有世界物聯網大會,浙江有世界互聯網大會,可以預見,隨著一體化的縱深發展,兩大平臺、兩大產業將交相輝映,相互成就,帶來更多世界級訂單、國際化合作。除此之外,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在地理上相連,交通上互通,必將在一體化中形成優勢互補、文化相通的“都市生活圈”典範。 “未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不斷突破行政壁壘,在城市合作中帶來新的發展增量,通過技術進步與創新的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名符其實的更強、更巨、更聚的世界級城市群。”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良接受採訪時談到,當下,長三角一體化正經歷從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的階段,對城市群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須站得更高,才能看的得更遠。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