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孩子“未來生命力”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蔣方舟 朋友圈 約翰·杜威 教育 新快報 2017-05-17

智能時代來臨,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

新快報訊 記者方軼報道 上週六,在廣州塔舉行的卓越教育20週年我是高手·大師講壇暨產品發佈會上,一場來自MR的前沿科技給現場600多位觀眾帶來了全新知識體驗:通過MR技術,在現場生動地還原出一幅和真實場景交疊的宇宙星空——太空就在頭頂,未來真實可觸,學習和知識也變得充滿樂趣。

“未來需要的是怎樣的人才?如何激發孩子的個性?怎樣讓孩子收穫幸福的能力?如何塑造孩子成長的‘未來生命力’?”卓越教育集團CEO唐俊京現場發問,並提出“向未來生長”的全新戰略。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家周國平,阿凡題創始人兼CEO陳李江、廣東粵劇院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決戰天策府》主演彭慶華,中國青年作家、《新週刊》雜誌副主編蔣方舟,著名國足名宿冼迪雄、區楚良等意見領袖齊聚,為華南近600的家庭與學子用教育開啟通往未來的無限可能。

唐俊京解釋說,“生長”源自美國教育家杜威:“成長,意味著按照社會規範去提升孩子的能力;而生長,不僅指身體的生長,更是指在尊重每個孩子心理髮展水平、興趣、需要的前提下,將孩子從被動學習、強迫訓練的狀態下解放出來。”

這個概念得到了來自現場嘉賓的深刻共鳴。陳李江、彭慶華,周國平,蔣方舟四位嘉賓從各自的角度,對卓越的“科技、創新、快樂、收穫”四個關鍵詞與“向未來生長”的關係進行了深入闡述。陳李江認為,科技會將教育導向更能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與潛力,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性與興趣,進行個性化教育。彭慶華則重申基礎對於創新的重要性。他以個人經歷立範,“有一定的基礎才能飛,不要等到機會來臨的時候卻沒有準備好。”

“教育的使命就在於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在周國平看來,快樂才是孩子們走出校門,進行自我教育的關鍵所在,“檢驗一個人的學校教育是否合格,最可靠的尺度是看他走出校門後能否堅持自主學習。而在受教育階段是否感到快樂,是前提。”

在少年成名的蔣方舟身上,現場的觀眾所感受到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看待自己。“我找到我自己,我成為我自己“——她這樣來定義自己的“收穫”。作為從80後走出來的新一代翹楚,她以清醒、理性和高精神需求的方式,定義了區別於以往的路徑:在不斷的嘗試和小成功中,找到自己,堅持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