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樂福敗走中國,除了怪自己還能怪誰?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經】

6月23日,蘇寧宣佈子公司蘇寧國際48億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權。蘇寧和家樂福兩個母公司董事會都通過了審批(2003年華為75億美元賣給摩托羅拉,就是被摩托羅拉新任董事長小加爾文否掉了),公司層面已經沒有問題。還需要中國政府反壟斷審批通過,問題也不大。

收購完成後,“家樂福中國”這個實體的控股股東就變成了蘇寧,家樂福還留了20%的股份,成了小股東。這基本代表家樂福承認,“靠自己”在中國搞不下去了,不如讓蘇寧來管;留20%可能是覺得中國市場潛力很大,蘇寧要是搞大發了,家樂福作為小股東也有些利益。總體上來說,家樂福這個動作應該算是“敗走中國”。

實際上家樂福中國2017年虧損10.99億人民幣,2018年虧損5.78億。至2018年底,家樂福中國資產價值115億,負債卻高達138億,賬面淨資產是負值。2018年營收299億,相比2017年324億下滑7.7%。如果只是一兩年虧損或者業績下滑,跨國公司會整頓更換管理層,不會直接賣身。營收300億的公司,作價60億賣,只相當於A股上市公司永輝超市市值的17分之一,這說明問題很大了,不是短期的問題。2012年家樂福中國營收高點為55.83億歐元,到2017年五年後降為46.19億歐元,降幅17.3%。多年來情況就不太對,今年應該是耐心耗盡,賣掉拉倒。

家樂福敗走中國,除了怪自己還能怪誰?

家樂福48億“賣身”蘇寧 外資商超持續退場(@東方IC)

其實看營收降幅,好象也不太大,相比高點下去四分之一。但是要知道中國經濟是在高速增長,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率還高於經濟增長率,多年來基本是2位數字以上。如果超市集團營收增速不高都算是錯過機會,何況還降了一些。這麼好的市場,做成這樣,一定是競爭失敗,體制問題。再不賣,就是吃老本等死,所以也只能開價60億賣。

但家樂福不能說是“退出中國”,店還是繼續開的,只是換了主人。2014年家樂福退出印度,就真是5家實體店都關門了。家樂福其實想把店賣給印度本土公司巴蒂爾集團,但沒談成,只有關店退出。2014年印度人民黨政府上臺後,不開放連鎖商超市場給外資。家樂福退出是沒辦法,沃爾瑪在印度也搞不動。

家樂福在印度應該算是非戰之罪。印度政府不讓外資開連鎖大超市,是怕全球超市巨頭把數量極多的本地小零售商店給擠垮,影響社會穩定。印度人自己也很分裂,有的說趕走外資巨頭好,印度可以建起自己商業帝國;有的說印度窮,要慢慢來;有的說還是要開放,趕走外資不對。

其實印度2014年面對全球超市巨頭的問題,中國之前也碰到過。加入WTO,按協議2004年底要開放超市行業,各種說法和印度也差不多,確實是有懼怕外資巨頭的說法。但是中國卻以非常開放的姿態,讓家樂福、沃爾瑪進來,基本沒什麼限制,和本土商超集團進行競爭。不是中國不給機會,家樂福是真的戰不過,在中國打了敗仗。而且家樂福其實在中國規模很大,1995年就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在全國多地率先建起大賣場,算是有先發優勢。直到2009年,家樂福都在中國長期排名第一,最後卻被逆襲打敗了。

家樂福在中國敗退,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筆者2005年就進行了研究。

認為家樂福等外資超市在中國並沒有經營優勢,並非把所謂“全球市場先進運營模式”搬到中國就能統治市場,外資可能水土不服。後來的發展,說明筆者的預測方向是對的,中國市場很特殊,本土超市崛起,市場一片混戰。這個階段的主要邏輯是,中國本土製造業相對發達,是低物價體系,外資超市並無成本優勢;中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極多,可以容納多家超市;中國人消費模式千差萬別,不喜歡開車購物,超市地段很重要,沒法統一管理。

第一階段是說,外國超市巨頭無法在中國佔到優勢,主要是針對印度式的擔心。這個階段中國商超行業群雄並起,競爭激烈,但看上去還是“正常”的商業邏輯。中國民眾消費能力快速增長,內資外資超市都有發展空間,家樂福沃爾瑪都有不小發展。

家樂福中國2009年發展到了156家店,分佈在中國22個省。相對於家樂福全球上萬家店,中國只佔2%的店鋪數,遠小於中國經濟佔世界比重,說明中國市場競爭確實比較激烈,利潤也不高。但這只是市場比較碎片化,要說虧錢退出中國,還有點遠。

家樂福敗走中國,除了怪自己還能怪誰?

第二階段大約在2009年以後,電商崛起,整個中國的商超業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家樂福相當於遭到“降維打擊”,指標急劇惡化。家樂福從營收來說,2009年之後還有所增長,但主要是靠增加開店數達成的,單店營收已經從2009年的2.35億元降到2013年的2億左右。由於有一些新開的店,單店營收下降也可能原因是新店規模小造成的,說不太清楚。但是2015年,店鋪數減少3家,單店營收卻大幅下滑至1.58億元。從上圖看就是店鋪數量差不多,總營收大降,這是個確定無疑的壞數據。

一個店不管賣多少東西,運營成本少不,單店營收大幅下降就很要命了。家樂福中國2015年運營指標急劇惡化,顯然要作一些調整。從財報上看,家樂福在2016年忽然將臺灣地區的門店併入了中國區,門店數大幅增加了80多家。這個動作含義不明,可能是粉飾業績,也的確在新聞中造成一些困擾。如有些迷糊的新聞搞不清楚家樂福中國的業務發生了什麼事,一邊說家樂福不行,一邊又給出營收大增的數據。上圖也是如此,家樂福門店數2016年忽然大增,但是後面兩年經營不善不斷關店。

家樂福的實質動作之一,是推出了一種叫“Easy家樂福”的店鋪,2014年起在上海開了29家試點,2017年企圖推向全國。它不是大超市,而是250-500平相當於三個傳統便利店大小的小超市(或者大便利店)。中國有10萬家便利店,如果家樂福開的“大型便利店”能成功,說不定能找到一條新路。《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購物者趨勢報告》中提到,便利店滲透率從一年前的32%上升至38%,在中國的發展看好。

但是家樂福畢竟是開大超市出身的,大超市都開不好,跑去象7-11那樣開便利店,能行麼?就算面積大一點,也不太可能忽然就找到了經營祕訣。Easy家樂福最後也沒有搞起來,連上海開的試點都關了一些。這種小招數不可能有什麼作用,整個行業都面對電商的打擊,家樂福的壓力還更大些。

家樂福敗走中國,除了怪自己還能怪誰?

家樂福賣場(@BBC)

家樂福在中國進入頹勢,一個重要原因是2008年4月7日,法國巴黎發生了暴力破壞奧運聖火傳遞的金晶事件。法國組織者與警方縱容政治因素衝擊奧運,殘疾人運動員金晶盡力保護聖火,不讓暴徒搶走火炬。惡劣的情形與畫面激起了中國人的怒火,抗議群眾跑到一些家樂福門店表達憤怒。中法關係走入低谷,這是法方的責任。家樂福雖然是被波及到的,但作為法國公司也無話可說。中法關係不好,也影響到了中國地方政府對家樂福的態度。地方政府需要引入全國連鎖超市品牌時,分配的地段很關鍵。但可以選擇的品牌有不少家,並不是非家樂福不可。法國政府輕視中國,忽視中法關係,對家樂福中國的影響其實不小。雖然後來法國正視了中國實力,中法關係好轉,家樂福卻已經走入困境沒得救了。

家樂福敗走中國,除了怪自己還能怪誰?

金晶用殘缺的身體保護奧運火炬

不能說家樂福是無辜的,法國政府和公司想到中國賺錢,本來就有維護中法關係的義務。這也說明,外國政府不重視與中國的關係,不會沒有後果。2012年,影響巨大的央視 315晚會上,鄭州家樂福門店“三黃雞充當柴雞出售,價格翻一倍;雞胗返包、變換日期再次出售”的行為被曝光,家樂福雖然關掉整改,但聲譽已經受損極大。當年就有家樂福退出中國的傳聞,多年來不時出現負面新聞,公關相當失敗。

雖然企業形象上有問題,但家樂福在中國走向失敗的主要困素,還是沒有應對好電商的衝擊。家樂福中國作為行業排名靠前的公司,對線上業務、新零售業務表現得極為麻木遲鈍。每次業界有了新模式,家樂福都是最後象徵性地湊個熱鬧,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危機感。

其實中國市場的變化非常明顯,2015年前後數據已經清楚得無可質疑,幾乎所有大賣場都受到了電商的巨大沖擊。原因也很明白,中國消費者以前習慣到大超市一次性購買一堆東西,這種糙快猛的“囤貨模式”有利於家樂福等大超市發展;略顯混亂的購物環境代表著旺盛的人氣,大眾消費者也不太在乎。但是網購、快遞、外賣模式興起以後,“囤貨模式”就落伍了,特別是在年青人中;就算不網購,走兩步到便利店也成了懶人們的內心選擇,不太願意跑遠路到超市。大超市集團的實體店,需要優化環境,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做好促銷;另一方面,也要發展網購業務,跟著消費者從線下跑到線上。有些賣場還想了招數,在店內開生鮮餐飲店或者娛樂配套,對消費者確實有一定吸引力,拉人氣有效果。

阿里、騰訊、京東這些IT企業,主動發展“新零售”業態,從線上整合線下。這些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公司,紛紛斥巨資收購線下連鎖超市佈局長遠,主導了零售行業的發展。業態創新層出不窮,對中國消費者的心思各種琢磨誘導。整個行業呈現出亢奮或者病態的衝動,從前的零售邏輯早已被打得面目全非,時代確實不一樣了。

家樂福敗走中國,除了怪自己還能怪誰?

家樂福因為管理與執行的問題,也或者是中國市場變動太快跟不上,應對新業態極為被動,表現疲軟,各種操作都成了業界笑話。2015年6月,家樂福網上商城才在上海試運營,後面推進也太慢,覆蓋城市數增加緩慢。家樂福購物APP使用體驗不好,滿129才包郵,送達也慢。實體店體驗有問題,還有機會改;用戶比較幾種購物APP之後,感覺不好就直接卸載,跑去用天貓、京東購物,機會窗口很小。每年雙11、618之類的購物節,各大電商、連鎖商超都積極參與活動,線上線下聯動;家樂福的活動聲勢很小,顯得“不太會玩”,和整體氣氛格格不入。例如2017年雙11,家樂福搞的是打折營業到深夜12點,一個毫無想象力的方案。和其它商家線上線下瘋狂流量炒作相比,有些敷衍,精神上就沒動起來的感覺。

中國零售市場競爭很殘酷,即使積極準備全力參與都不一定能活下來。家樂福這種表現,會是被最先淘汰的一批。這種激烈競爭的情形,本身就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家樂福管理層48億賣身應該是明智的選擇,如果花更多錢進來廝拼,以這種戰鬥力只會是打水漂。家樂福應該從內心就認慫了,中國市場真搞不動,不玩了。

疲軟的戰鬥力,甚至會影響到被收購的價值。家樂福敗走中國,並不奇怪。激烈競爭中,會有不少失敗者,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失敗已很常見。家樂福幾乎沒有象樣反抗,敗得如此徹底,這才是令人驚訝的。家樂福在中國的失敗,只能怪自己,都談不上多少教訓。

中國的業態已經飛速發展到世界前沿,從前讓中國人視為巨頭的跨國企業,面對降維打擊迅速沉淪。擊敗跨國巨頭不是中國業界的目標,面向未來的零售新世界有無限可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