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今年37歲的胡歌,臉上清晰可見當年的那塊傷疤,可是萬丈光芒,瑕不掩瑜。

男人的蛻變,不是來自臉蛋,而應來自眼界。

開始讀書後,胡歌也看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過《活著》。他在《幸福的拾荒者》中正視自己車禍前後的生活:“我想要在拾荒的旅程中找回自己,卻無意中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重塑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

人很多時候都在慣性中生活,沒有辦法也沒有願望去真正認識自己。車禍把我撞離了原本的軌道,讓我能夠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今年37歲的胡歌,臉上清晰可見當年的那塊傷疤,可是萬丈光芒,瑕不掩瑜。

男人的蛻變,不是來自臉蛋,而應來自眼界。

開始讀書後,胡歌也看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過《活著》。他在《幸福的拾荒者》中正視自己車禍前後的生活:“我想要在拾荒的旅程中找回自己,卻無意中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重塑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

人很多時候都在慣性中生活,沒有辦法也沒有願望去真正認識自己。車禍把我撞離了原本的軌道,讓我能夠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活著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在何?

也許胡歌在沉澱多年之後,找到了心靈歸處。公益是一條讓他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造福更多人的方式,也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

3

讀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自傳,有一句話曾特別打動我,安藤忠雄說:“這些年,與其說自己是不斷挑戰到了今天,我更願意說我是以自己的方式,拼盡全力地活著。”安藤忠雄曾是拳擊手,後來自學設計,成為了震撼全球設計界的建築大師,他還曾戰勝過身體裡的癌細胞,挑戰過自己的極限,因此對於“活著”本身,也體悟到了常人所不能之體悟。

他說,人生的旅行,在於抽離帶有惰性的日常以強化思考的深度。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今年37歲的胡歌,臉上清晰可見當年的那塊傷疤,可是萬丈光芒,瑕不掩瑜。

男人的蛻變,不是來自臉蛋,而應來自眼界。

開始讀書後,胡歌也看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過《活著》。他在《幸福的拾荒者》中正視自己車禍前後的生活:“我想要在拾荒的旅程中找回自己,卻無意中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重塑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

人很多時候都在慣性中生活,沒有辦法也沒有願望去真正認識自己。車禍把我撞離了原本的軌道,讓我能夠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活著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在何?

也許胡歌在沉澱多年之後,找到了心靈歸處。公益是一條讓他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造福更多人的方式,也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

3

讀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自傳,有一句話曾特別打動我,安藤忠雄說:“這些年,與其說自己是不斷挑戰到了今天,我更願意說我是以自己的方式,拼盡全力地活著。”安藤忠雄曾是拳擊手,後來自學設計,成為了震撼全球設計界的建築大師,他還曾戰勝過身體裡的癌細胞,挑戰過自己的極限,因此對於“活著”本身,也體悟到了常人所不能之體悟。

他說,人生的旅行,在於抽離帶有惰性的日常以強化思考的深度。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2017年,我曾在他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的個人大展“引領”中聽過他的講座。當時,他76歲的年齡,因為多年抗癌經歷,身體瘦削。看身形早已飽經風霜,不再年輕,但他內心深處對建築的熱情卻從未停止。幾乎每年安藤忠雄還是會有新作品誕生,被建築界頂禮膜拜。

他喜愛閱讀,注重不斷學習,對成長滋生的力量深信不疑。大概從成為建築師的第一天開始,安藤忠雄就註定了要為打破常規而生。他將感動視為人與建築、與社會對話的終極情感,並坦言:“只有當你擁有了感動,才會擁有未來。”

他設計的建築,藏著他的價值觀。

“我覺得,不管怎樣,永遠不要停止去嘗試。而且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價值是要靠你自己去發現和確定的。除了智慧,還需要讓人感動。人生永遠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它總是不斷在上演新劇情,所以人生就是一部未完待續的作品。”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今年37歲的胡歌,臉上清晰可見當年的那塊傷疤,可是萬丈光芒,瑕不掩瑜。

男人的蛻變,不是來自臉蛋,而應來自眼界。

開始讀書後,胡歌也看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過《活著》。他在《幸福的拾荒者》中正視自己車禍前後的生活:“我想要在拾荒的旅程中找回自己,卻無意中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重塑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

人很多時候都在慣性中生活,沒有辦法也沒有願望去真正認識自己。車禍把我撞離了原本的軌道,讓我能夠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活著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在何?

也許胡歌在沉澱多年之後,找到了心靈歸處。公益是一條讓他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造福更多人的方式,也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

3

讀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自傳,有一句話曾特別打動我,安藤忠雄說:“這些年,與其說自己是不斷挑戰到了今天,我更願意說我是以自己的方式,拼盡全力地活著。”安藤忠雄曾是拳擊手,後來自學設計,成為了震撼全球設計界的建築大師,他還曾戰勝過身體裡的癌細胞,挑戰過自己的極限,因此對於“活著”本身,也體悟到了常人所不能之體悟。

他說,人生的旅行,在於抽離帶有惰性的日常以強化思考的深度。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2017年,我曾在他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的個人大展“引領”中聽過他的講座。當時,他76歲的年齡,因為多年抗癌經歷,身體瘦削。看身形早已飽經風霜,不再年輕,但他內心深處對建築的熱情卻從未停止。幾乎每年安藤忠雄還是會有新作品誕生,被建築界頂禮膜拜。

他喜愛閱讀,注重不斷學習,對成長滋生的力量深信不疑。大概從成為建築師的第一天開始,安藤忠雄就註定了要為打破常規而生。他將感動視為人與建築、與社會對話的終極情感,並坦言:“只有當你擁有了感動,才會擁有未來。”

他設計的建築,藏著他的價值觀。

“我覺得,不管怎樣,永遠不要停止去嘗試。而且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價值是要靠你自己去發現和確定的。除了智慧,還需要讓人感動。人生永遠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它總是不斷在上演新劇情,所以人生就是一部未完待續的作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安藤忠雄作品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今年37歲的胡歌,臉上清晰可見當年的那塊傷疤,可是萬丈光芒,瑕不掩瑜。

男人的蛻變,不是來自臉蛋,而應來自眼界。

開始讀書後,胡歌也看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過《活著》。他在《幸福的拾荒者》中正視自己車禍前後的生活:“我想要在拾荒的旅程中找回自己,卻無意中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重塑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

人很多時候都在慣性中生活,沒有辦法也沒有願望去真正認識自己。車禍把我撞離了原本的軌道,讓我能夠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活著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在何?

也許胡歌在沉澱多年之後,找到了心靈歸處。公益是一條讓他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造福更多人的方式,也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

3

讀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自傳,有一句話曾特別打動我,安藤忠雄說:“這些年,與其說自己是不斷挑戰到了今天,我更願意說我是以自己的方式,拼盡全力地活著。”安藤忠雄曾是拳擊手,後來自學設計,成為了震撼全球設計界的建築大師,他還曾戰勝過身體裡的癌細胞,挑戰過自己的極限,因此對於“活著”本身,也體悟到了常人所不能之體悟。

他說,人生的旅行,在於抽離帶有惰性的日常以強化思考的深度。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2017年,我曾在他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的個人大展“引領”中聽過他的講座。當時,他76歲的年齡,因為多年抗癌經歷,身體瘦削。看身形早已飽經風霜,不再年輕,但他內心深處對建築的熱情卻從未停止。幾乎每年安藤忠雄還是會有新作品誕生,被建築界頂禮膜拜。

他喜愛閱讀,注重不斷學習,對成長滋生的力量深信不疑。大概從成為建築師的第一天開始,安藤忠雄就註定了要為打破常規而生。他將感動視為人與建築、與社會對話的終極情感,並坦言:“只有當你擁有了感動,才會擁有未來。”

他設計的建築,藏著他的價值觀。

“我覺得,不管怎樣,永遠不要停止去嘗試。而且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價值是要靠你自己去發現和確定的。除了智慧,還需要讓人感動。人生永遠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它總是不斷在上演新劇情,所以人生就是一部未完待續的作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安藤忠雄作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光之教堂

唐宋八大家之蘇東坡,在經歷了多次被貶和流放之後,直到晚年遂在《定風波》中吐露心聲:“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他半生榮辱,千帆過盡後的達觀姿態。

而胡歌在為一個媽媽身患癌症的粉絲,書寫鼓勵時曾跪在地上寫下這樣的句子:“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

我想,這些偉大的靈魂裡,都藏著某種之於生活的熱情,它恰恰也是對於活著最真誠而炙烈的表白。

"

1

讀大學時,第一次讀餘華的小說《活著》,看到熱淚盈眶,看到內心糾結不已。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還無法衡量生活的苦之於人的無力感。

餘華在序中這樣寫道: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小說中的這句話,現在想來依然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012年,我最喜歡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執導了話劇《活著》。主演正是影視圈裡的大腕兒黃渤與袁泉。《活著》的開場白以黃渤的個人獨白開始。這段臺詞既像說書人,又像主人公自己的獨白。孟京輝在導演手法上的大膽創新,也為這部人間悲劇注入了先鋒氣質

餘華說,“如果用傳統的方式,你沒辦法在3小時裡完成這個戲。我和孟京輝的共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活著》的感受是一致的,孟京輝對原著的忠實程度讓我吃驚,他的方式更讓我吃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藉助先鋒戲劇的殼兒來表現原著中平實而深沉的氣質,實則是一場冒險。通過演員黃渤原封不動地說出書中大段獨白,而舞臺形式上又極富孟氏舞臺美學的荒誕、乖張。爆炸頭、皮靴牛仔褲,電音、多媒體、政治波普……

而故事內核,探討的依然是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話劇《活著》劇照

2

在人前消失了數月的胡歌,對這層意義,給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答案。這幾年胡歌熱心公益事業,在他“消失”的時間裡,他去了祖國的大西北,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做起了一個普通的志願者。

2013年,胡歌應綠色江河的邀請,成為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從此之後的每一年,胡歌都會默默地和志願者來祖國的大西北進行公益活動,很少見諸報端。

此時的胡歌,和明星光環籠罩下的偶像截然不同。他衣著樸素,鬍子拉碴,頭髮蓄長了肆意隨風飄揚,自在之中更多了一分常人的堅定。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擺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關卡是克服高原反應,接下來就是與夥伴一起蹲在牆根底下,席地而坐埋頭吃大鍋飯,睡狹窄的雙人間,他不怕髒不怕累,和志願者們沿著長江源一路做調查,一路撿垃圾。

這段經歷,他在微博中這樣記錄: “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經歷,我很慶幸能在海拔4600米的地方認識了這麼一群可愛、無私、高尚的志願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到他們的事蹟,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感染、影響、改變更多的人。”

作為鎂光燈下耀眼的明星,他為何活得如此通透,看得如此明白?

經歷通常給了你應對生活的最佳答案。胡歌的大徹大悟也在生死一念間。眾所周知,胡歌在2006年,24歲時,曾遭遇過嚴重車禍,自己毀容,同行助理去世。人生的開場白起點很高,卻中途剎車,歷經九死一生,這也成了胡歌人生中最灰暗的過往。有過焦慮,不願見人,甚至不待見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調試,2007年,帶著身體上乃至心靈深處的傷疤,胡歌復出了。可是,沒多久後,他又對外宣佈需要停下來,通過讀書、旅行、自我沉澱,進而重新審視人生的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今年37歲的胡歌,臉上清晰可見當年的那塊傷疤,可是萬丈光芒,瑕不掩瑜。

男人的蛻變,不是來自臉蛋,而應來自眼界。

開始讀書後,胡歌也看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過《活著》。他在《幸福的拾荒者》中正視自己車禍前後的生活:“我想要在拾荒的旅程中找回自己,卻無意中得到了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重塑的同時也在不斷顛覆。”

人很多時候都在慣性中生活,沒有辦法也沒有願望去真正認識自己。車禍把我撞離了原本的軌道,讓我能夠以最真實的狀態去尋找新的動力和方向。”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活著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在何?

也許胡歌在沉澱多年之後,找到了心靈歸處。公益是一條讓他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同時造福更多人的方式,也是他理解世界的方式

3

讀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自傳,有一句話曾特別打動我,安藤忠雄說:“這些年,與其說自己是不斷挑戰到了今天,我更願意說我是以自己的方式,拼盡全力地活著。”安藤忠雄曾是拳擊手,後來自學設計,成為了震撼全球設計界的建築大師,他還曾戰勝過身體裡的癌細胞,挑戰過自己的極限,因此對於“活著”本身,也體悟到了常人所不能之體悟。

他說,人生的旅行,在於抽離帶有惰性的日常以強化思考的深度。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2017年,我曾在他設計的上海明珠美術館的個人大展“引領”中聽過他的講座。當時,他76歲的年齡,因為多年抗癌經歷,身體瘦削。看身形早已飽經風霜,不再年輕,但他內心深處對建築的熱情卻從未停止。幾乎每年安藤忠雄還是會有新作品誕生,被建築界頂禮膜拜。

他喜愛閱讀,注重不斷學習,對成長滋生的力量深信不疑。大概從成為建築師的第一天開始,安藤忠雄就註定了要為打破常規而生。他將感動視為人與建築、與社會對話的終極情感,並坦言:“只有當你擁有了感動,才會擁有未來。”

他設計的建築,藏著他的價值觀。

“我覺得,不管怎樣,永遠不要停止去嘗試。而且一定要有自己明確的價值觀,價值是要靠你自己去發現和確定的。除了智慧,還需要讓人感動。人生永遠需要學習,需要成長,它總是不斷在上演新劇情,所以人生就是一部未完待續的作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安藤忠雄作品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光之教堂

唐宋八大家之蘇東坡,在經歷了多次被貶和流放之後,直到晚年遂在《定風波》中吐露心聲:“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他半生榮辱,千帆過盡後的達觀姿態。

而胡歌在為一個媽媽身患癌症的粉絲,書寫鼓勵時曾跪在地上寫下這樣的句子:“人生是一場難得的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

我想,這些偉大的靈魂裡,都藏著某種之於生活的熱情,它恰恰也是對於活著最真誠而炙烈的表白。

生而為人,活著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本文撰文 瓢姐姐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借一瓢靈感溫潤你的靈魂

我是瓢姐姐,資深媒體人,生活方式撰稿人,旅行達人,深愛名山大川的文藝女中年。我願與你分享有趣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風向標。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有趣的靈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