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

1934年10月19日,一架從塔斯馬尼亞島飛往澳大利亞的小型飛機不幸墜海,機上12人全部遇難,其中有一位33歲的英國傳教士休伯特·沃倫牧師。

他的兒子大衛·沃倫那時只有八歲,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件禮物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但是壞掉了。這激發了大衛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通過自學,設法修好了收音機。

"

1934年10月19日,一架從塔斯馬尼亞島飛往澳大利亞的小型飛機不幸墜海,機上12人全部遇難,其中有一位33歲的英國傳教士休伯特·沃倫牧師。

他的兒子大衛·沃倫那時只有八歲,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件禮物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但是壞掉了。這激發了大衛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通過自學,設法修好了收音機。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20年代,大衛·沃倫在悉尼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去了航空研究實驗室(簡稱 ARL),作為一名研究員。那是澳大利亞國防部的一個下屬單位,專門研究飛機。

1953年,ARL 接到了一個任務:協助調查最新的英國噴氣式客機----彗星飛機接連墜毀的原因。

由於資料很少,很難分析出什麼原因導致飛機墜毀。大衛·沃倫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個記錄器,能夠保存飛行過程的所有參數,以及飛行員的錄音,並且還能在事故里倖存下來,那該多好。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上司,結果卻被潑了冷水。上司告訴他:"你是一名化學家,專業是化學和燃料。這種事情就交給儀器組,你不需要插手。"

沒有官方的支持,大衛個人不可能實現這個發明。所幸這位上司後來調走了,新上司對大衛的想法很感興趣,願意讓大衛投入研究。但是,因為這不是政府批准的項目,也不是可以用於戰爭的新武器,所以只能偷偷研究。

大衛受到鼓舞,在一份題為《協助調查航空器事故的裝置》的報告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並將其發送給整個行業。飛行員工會立刻表示反對,不願意在飛行過程中被錄音。澳大利亞民航局則表示,這種裝置"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情況下,大衛決定在自己的車庫裡,組裝出一個原型裝置。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飛行記錄儀,又稱"黑匣子"。

"

1934年10月19日,一架從塔斯馬尼亞島飛往澳大利亞的小型飛機不幸墜海,機上12人全部遇難,其中有一位33歲的英國傳教士休伯特·沃倫牧師。

他的兒子大衛·沃倫那時只有八歲,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件禮物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但是壞掉了。這激發了大衛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通過自學,設法修好了收音機。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20年代,大衛·沃倫在悉尼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去了航空研究實驗室(簡稱 ARL),作為一名研究員。那是澳大利亞國防部的一個下屬單位,專門研究飛機。

1953年,ARL 接到了一個任務:協助調查最新的英國噴氣式客機----彗星飛機接連墜毀的原因。

由於資料很少,很難分析出什麼原因導致飛機墜毀。大衛·沃倫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個記錄器,能夠保存飛行過程的所有參數,以及飛行員的錄音,並且還能在事故里倖存下來,那該多好。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上司,結果卻被潑了冷水。上司告訴他:"你是一名化學家,專業是化學和燃料。這種事情就交給儀器組,你不需要插手。"

沒有官方的支持,大衛個人不可能實現這個發明。所幸這位上司後來調走了,新上司對大衛的想法很感興趣,願意讓大衛投入研究。但是,因為這不是政府批准的項目,也不是可以用於戰爭的新武器,所以只能偷偷研究。

大衛受到鼓舞,在一份題為《協助調查航空器事故的裝置》的報告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並將其發送給整個行業。飛行員工會立刻表示反對,不願意在飛行過程中被錄音。澳大利亞民航局則表示,這種裝置"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情況下,大衛決定在自己的車庫裡,組裝出一個原型裝置。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飛行記錄儀,又稱"黑匣子"。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圖片:大衛·沃倫一家)

大衛把這個裝置贈送給了英國人。由於本國彗星飛機的接連失事,英國對這個裝置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一家飛機公司願意生產它。

這個裝置的正式名稱是"飛行記錄單元"。當時,一個記者在報道中稱其為"黑匣子"(black box,黑箱),這個術語來自電工學,後來成為它的通用名稱,儘管它並不是黑色。為了在事故後更容易發現,該裝置做成了橙色,今天依然如此。

"

1934年10月19日,一架從塔斯馬尼亞島飛往澳大利亞的小型飛機不幸墜海,機上12人全部遇難,其中有一位33歲的英國傳教士休伯特·沃倫牧師。

他的兒子大衛·沃倫那時只有八歲,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件禮物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但是壞掉了。這激發了大衛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通過自學,設法修好了收音機。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20年代,大衛·沃倫在悉尼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去了航空研究實驗室(簡稱 ARL),作為一名研究員。那是澳大利亞國防部的一個下屬單位,專門研究飛機。

1953年,ARL 接到了一個任務:協助調查最新的英國噴氣式客機----彗星飛機接連墜毀的原因。

由於資料很少,很難分析出什麼原因導致飛機墜毀。大衛·沃倫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個記錄器,能夠保存飛行過程的所有參數,以及飛行員的錄音,並且還能在事故里倖存下來,那該多好。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上司,結果卻被潑了冷水。上司告訴他:"你是一名化學家,專業是化學和燃料。這種事情就交給儀器組,你不需要插手。"

沒有官方的支持,大衛個人不可能實現這個發明。所幸這位上司後來調走了,新上司對大衛的想法很感興趣,願意讓大衛投入研究。但是,因為這不是政府批准的項目,也不是可以用於戰爭的新武器,所以只能偷偷研究。

大衛受到鼓舞,在一份題為《協助調查航空器事故的裝置》的報告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並將其發送給整個行業。飛行員工會立刻表示反對,不願意在飛行過程中被錄音。澳大利亞民航局則表示,這種裝置"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情況下,大衛決定在自己的車庫裡,組裝出一個原型裝置。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飛行記錄儀,又稱"黑匣子"。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圖片:大衛·沃倫一家)

大衛把這個裝置贈送給了英國人。由於本國彗星飛機的接連失事,英國對這個裝置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一家飛機公司願意生產它。

這個裝置的正式名稱是"飛行記錄單元"。當時,一個記者在報道中稱其為"黑匣子"(black box,黑箱),這個術語來自電工學,後來成為它的通用名稱,儘管它並不是黑色。為了在事故後更容易發現,該裝置做成了橙色,今天依然如此。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60年,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一個強制飛機駕駛艙必須錄音的國家。

今天,黑匣子安裝在了每一個商業航班上面,能夠防火、防海水,外層是堅固的鋼鐵。

"

1934年10月19日,一架從塔斯馬尼亞島飛往澳大利亞的小型飛機不幸墜海,機上12人全部遇難,其中有一位33歲的英國傳教士休伯特·沃倫牧師。

他的兒子大衛·沃倫那時只有八歲,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件禮物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但是壞掉了。這激發了大衛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通過自學,設法修好了收音機。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20年代,大衛·沃倫在悉尼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去了航空研究實驗室(簡稱 ARL),作為一名研究員。那是澳大利亞國防部的一個下屬單位,專門研究飛機。

1953年,ARL 接到了一個任務:協助調查最新的英國噴氣式客機----彗星飛機接連墜毀的原因。

由於資料很少,很難分析出什麼原因導致飛機墜毀。大衛·沃倫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個記錄器,能夠保存飛行過程的所有參數,以及飛行員的錄音,並且還能在事故里倖存下來,那該多好。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上司,結果卻被潑了冷水。上司告訴他:"你是一名化學家,專業是化學和燃料。這種事情就交給儀器組,你不需要插手。"

沒有官方的支持,大衛個人不可能實現這個發明。所幸這位上司後來調走了,新上司對大衛的想法很感興趣,願意讓大衛投入研究。但是,因為這不是政府批准的項目,也不是可以用於戰爭的新武器,所以只能偷偷研究。

大衛受到鼓舞,在一份題為《協助調查航空器事故的裝置》的報告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並將其發送給整個行業。飛行員工會立刻表示反對,不願意在飛行過程中被錄音。澳大利亞民航局則表示,這種裝置"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情況下,大衛決定在自己的車庫裡,組裝出一個原型裝置。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飛行記錄儀,又稱"黑匣子"。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圖片:大衛·沃倫一家)

大衛把這個裝置贈送給了英國人。由於本國彗星飛機的接連失事,英國對這個裝置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一家飛機公司願意生產它。

這個裝置的正式名稱是"飛行記錄單元"。當時,一個記者在報道中稱其為"黑匣子"(black box,黑箱),這個術語來自電工學,後來成為它的通用名稱,儘管它並不是黑色。為了在事故後更容易發現,該裝置做成了橙色,今天依然如此。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60年,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一個強制飛機駕駛艙必須錄音的國家。

今天,黑匣子安裝在了每一個商業航班上面,能夠防火、防海水,外層是堅固的鋼鐵。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大衛·沃倫在 ARL 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成為其首席科學家。他於2010年7月19日去世,享年85歲。他從來沒有從黑匣子的發明裡面,得到一分錢的特許使用費。

他的棺材上寫著"飛行記錄器發明者:不要打開"。

"

1934年10月19日,一架從塔斯馬尼亞島飛往澳大利亞的小型飛機不幸墜海,機上12人全部遇難,其中有一位33歲的英國傳教士休伯特·沃倫牧師。

他的兒子大衛·沃倫那時只有八歲,父親留給他的最後一件禮物是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但是壞掉了。這激發了大衛對科學的興趣,後來他通過自學,設法修好了收音機。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20年代,大衛·沃倫在悉尼大學讀完本科,然後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去了航空研究實驗室(簡稱 ARL),作為一名研究員。那是澳大利亞國防部的一個下屬單位,專門研究飛機。

1953年,ARL 接到了一個任務:協助調查最新的英國噴氣式客機----彗星飛機接連墜毀的原因。

由於資料很少,很難分析出什麼原因導致飛機墜毀。大衛·沃倫不禁想到,如果有一個記錄器,能夠保存飛行過程的所有參數,以及飛行員的錄音,並且還能在事故里倖存下來,那該多好。

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他的上司,結果卻被潑了冷水。上司告訴他:"你是一名化學家,專業是化學和燃料。這種事情就交給儀器組,你不需要插手。"

沒有官方的支持,大衛個人不可能實現這個發明。所幸這位上司後來調走了,新上司對大衛的想法很感興趣,願意讓大衛投入研究。但是,因為這不是政府批准的項目,也不是可以用於戰爭的新武器,所以只能偷偷研究。

大衛受到鼓舞,在一份題為《協助調查航空器事故的裝置》的報告中寫下了自己的想法,並將其發送給整個行業。飛行員工會立刻表示反對,不願意在飛行過程中被錄音。澳大利亞民航局則表示,這種裝置"沒有實際意義"。

這種情況下,大衛決定在自己的車庫裡,組裝出一個原型裝置。這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飛行記錄儀,又稱"黑匣子"。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圖片:大衛·沃倫一家)

大衛把這個裝置贈送給了英國人。由於本國彗星飛機的接連失事,英國對這個裝置的接受程度比較高。一家飛機公司願意生產它。

這個裝置的正式名稱是"飛行記錄單元"。當時,一個記者在報道中稱其為"黑匣子"(black box,黑箱),這個術語來自電工學,後來成為它的通用名稱,儘管它並不是黑色。為了在事故後更容易發現,該裝置做成了橙色,今天依然如此。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1960年,澳大利亞成為世界第一個強制飛機駕駛艙必須錄音的國家。

今天,黑匣子安裝在了每一個商業航班上面,能夠防火、防海水,外層是堅固的鋼鐵。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大衛·沃倫在 ARL 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成為其首席科學家。他於2010年7月19日去世,享年85歲。他從來沒有從黑匣子的發明裡面,得到一分錢的特許使用費。

他的棺材上寫著"飛行記錄器發明者:不要打開"。

他發明了黑匣子,卻沒有因此拿到一分錢使用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