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萬部華嚴經塔

古豐州城內,藏經寺中,玲瓏佛塔千年仁立。至今不知建竣詳年,一說建於遼中晚期1044-1064年,一說建於 遼聖宗年間(公元983-1031年)。據記載,公元1162年(金大定二年)重修。磚木結構,八角七層樓閣式塔,通高55.3米。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時光近逾千年,大遼時期,古豐州城內,玲瓏寶塔昂首肅立。據史料推斷一說該塔建於遼中晚期1044-1064年;一說建於遼聖宗年間(公元983-1031年)。有文字記載公元1162年(金大定二年)曾重修,塔體迴廊鑲嵌著修繕該塔的金代碑銘。還保存著數百條墨書題記。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塔體通高55.3米,共七層,為八角樓閣式塔,磚木結構,塔內設雙重梯道,可通塔頂。這座在豐州故城西北隅拔地而起的佛塔,座落在一座大型佛寺內(在金元時期稱宣教寺),是一座大遼時期的藏經寺。塔為藏經建,因藏萬部華嚴經而得名“萬部華嚴經塔”。又因塔身通體白色,俗稱“白塔”。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塔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

基座:由須彌座、蓮花臺、出水盛開的仰蓮瓣構成;

塔身:七層。奇數層,每層南北方向開券門,東西方向設直櫺假門,其餘開直櫺假窗;偶數層正好相反。一層南券門上方襄有“萬部華嚴經塔”篆書石刻一方,應為建塔時所刻,經複製後原物由內蒙古博物館收藏;

塔剎:由剎杆串聯寶瓶、寶珠、相輪,下為仰蓮瓣、覆缽等構成(原塔剎因歷經年久已無存,現為後期修繕)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出簷、斗拱、蓮花座……,塔型靈秀挺拔,大氣巍然。即有稜線分明的俊朗,也有造型輕盈的玲瓏,基座敦實穩重,向上微微內收,幾乎通體垂直,雄渾挺拔。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一處傳世的建築就是一本無字的史書。它的造型構思、力學結構、藝術裝飾、文化內涵無不體現著建造人的智慧結晶、匠心獨具。

歷經千年歲月,塔體磚雕有些已斑駁脫落,但依然能見佛、菩薩、天王、護法……栩栩如生的神態,遒勁有力的身形,自然飄逸的霓綾。

靜聽風雨 默守春秋

青山如霧幕,碧水傍東流,在人煙稀少的無際平原,白塔也曾是日中見塔影,午後至城下的標誌性建築。過往商客,望塔生情,曾墨書諸多心緒存於塔上。文感懷、武抒意,芸芸百姓亦用不同的語言、文字,袒露心跡,表達憂福。對研究當時的人文、國情、民族融合、宗教文化等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

今天,雖高樓林立,七層白塔獨立蒼原的時代早已遠離。但再到東郊,立於塔下,好似又見揚塵古道,又聞噠噠馬蹄。曾名噪五洲的契丹一族雖只能在史書中追其蹤影,但屹立在西北高原的“萬部華嚴經塔”,似在靜穆修行,穿行歲月風雲一路走來。


呼和浩特東郊的千年白塔


豐州

豐州城是遼王朝初開始在西南部興建的一座軍事重鎮,金元兩代相繼沿用,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至1359年,元將羅帖木兒與紅巾起義軍關先生大戰於豐州城附近,戰亂中豐州城內居民紛紛逃入內地,豐州從便淪為一座空城。自此豐州城日漸消亡。今天呼和浩特有一條以豐州命名的街道。

有關白塔之記載

1307年(大德十一年),據塔上題記,此時“萬部華嚴經塔”已有“白塔”之俗稱。史籍中“白塔”之稱可見於《清聖祖實錄》;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清大臣索額圖奉命率團與嚴重威脅我國邊境的沙俄進行談判。錢良擇與張鵬翮等僚臣同行,簽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尼布楚條約》。時途經庫庫和屯,錢曾抄鐵塔上題記十一條,記錄在《出塞記略》中;張在《率使俄羅斯行程錄》中也曾摘錄塔上題記;

1679年(康熙三十六年),《清聖祖實錄》載:康熙親征噶爾丹時曾路過此地“駐蹕白塔”、“上自白塔往歸化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