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石板街上的車轍印


武陵山區:一抹宜紅映古道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石板街上的車轍印


武陵山區:一抹宜紅映古道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都茶場


武陵山自古以來就是產好茶的地方。在明清時期,武陵山區為土家族居住地,武陵山區的茶葉通過水路、陸路向土家族與漢族居住地的交界處——漁洋關(現屬湖北省五峰縣)彙集,經過水陸轉運至長江,順長江而下到達漢口。在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以後,武陵山區的茶葉銷量劇增,武陵山茶區逐漸成為了萬里茶道上重要的產茶區之一,武陵山區產出的宜紅茶也成為了漢口茶市重要的茶葉品牌之一,遠銷中亞和東歐。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石板街上的車轍印


武陵山區:一抹宜紅映古道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都茶場


武陵山自古以來就是產好茶的地方。在明清時期,武陵山區為土家族居住地,武陵山區的茶葉通過水路、陸路向土家族與漢族居住地的交界處——漁洋關(現屬湖北省五峰縣)彙集,經過水陸轉運至長江,順長江而下到達漢口。在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以後,武陵山區的茶葉銷量劇增,武陵山茶區逐漸成為了萬里茶道上重要的產茶區之一,武陵山區產出的宜紅茶也成為了漢口茶市重要的茶葉品牌之一,遠銷中亞和東歐。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紅茶(張璨龍 攝)

“宜紅茶”因在宜昌集散、加工、轉運、出口而得名。關於宜紅茶形成的直接原因,宜昌市政協原主席李亞隆先生在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宜紅茶是因為外貿而創制的,鴉片戰爭後因為國際市場對紅茶需求的激增,由部分商人在鄂西、湘西茶區推動‘白茶改紅茶’和‘綠茶改紅茶’而形成。”清光緒二年(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之後,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宜昌紅茶”出口迅速增長。1886年前後,“宜昌紅茶”出口年輸出量達15萬擔左右,暢銷英國、俄國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聲譽極高。宜紅古茶道因此逐漸繁榮,沿途茶港也相繼建埠。

武陵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中國茶訊》1950 年第1011 期詳細記載了鶴峰和石門宜沙通漁陽關的兩條宜紅古茶道線路:由鶴峰到漁洋關有360裡,經九峰橋、埡坪、燕子坪、清水汆、巖板河、閻王鼻子、三板橋、五道水、楊柳嶺、瓜樓灣、釘子鋪、楊花子巖到漁洋關。沿途路險道窄,騾馬難行,專靠肩挑人背,每人可背百斤,往返一次13天;由湖南石門的宜沙至漁洋關有120裡,經大神、平洞、長嶺、曹家埡、方家灣、毛竹河、南坪河、鄧家嶺、爐巖、莊巴巖、埋金坑、安家衝、狗頭井、清水灣、一碗水、三板橋、西流溪、黃土包、馬巖墩、小河,到漁洋關。道路坎坷,人行危險,騾馬更難行,此路往返一次4天。

當年不僅有陸路運輸,也有水路運輸。從五峰到宜都有便利的水運條件,流經漁洋關的漁洋河在豐水期可以通行俗稱為“搖擺子”的小船,漲水季節漁洋河上的小船有近百艘。但是這種小船無法在長江安全航行,故需在宜都轉運貨物到大船後,才能進入長江航道。反之,從漢口載運生活用品上行的船隻,也需在宜都轉換成小船,再運往漁洋關、聶家河等地。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石板街上的車轍印


武陵山區:一抹宜紅映古道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都茶場


武陵山自古以來就是產好茶的地方。在明清時期,武陵山區為土家族居住地,武陵山區的茶葉通過水路、陸路向土家族與漢族居住地的交界處——漁洋關(現屬湖北省五峰縣)彙集,經過水陸轉運至長江,順長江而下到達漢口。在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以後,武陵山區的茶葉銷量劇增,武陵山茶區逐漸成為了萬里茶道上重要的產茶區之一,武陵山區產出的宜紅茶也成為了漢口茶市重要的茶葉品牌之一,遠銷中亞和東歐。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紅茶(張璨龍 攝)

“宜紅茶”因在宜昌集散、加工、轉運、出口而得名。關於宜紅茶形成的直接原因,宜昌市政協原主席李亞隆先生在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宜紅茶是因為外貿而創制的,鴉片戰爭後因為國際市場對紅茶需求的激增,由部分商人在鄂西、湘西茶區推動‘白茶改紅茶’和‘綠茶改紅茶’而形成。”清光緒二年(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之後,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宜昌紅茶”出口迅速增長。1886年前後,“宜昌紅茶”出口年輸出量達15萬擔左右,暢銷英國、俄國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聲譽極高。宜紅古茶道因此逐漸繁榮,沿途茶港也相繼建埠。

武陵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中國茶訊》1950 年第1011 期詳細記載了鶴峰和石門宜沙通漁陽關的兩條宜紅古茶道線路:由鶴峰到漁洋關有360裡,經九峰橋、埡坪、燕子坪、清水汆、巖板河、閻王鼻子、三板橋、五道水、楊柳嶺、瓜樓灣、釘子鋪、楊花子巖到漁洋關。沿途路險道窄,騾馬難行,專靠肩挑人背,每人可背百斤,往返一次13天;由湖南石門的宜沙至漁洋關有120裡,經大神、平洞、長嶺、曹家埡、方家灣、毛竹河、南坪河、鄧家嶺、爐巖、莊巴巖、埋金坑、安家衝、狗頭井、清水灣、一碗水、三板橋、西流溪、黃土包、馬巖墩、小河,到漁洋關。道路坎坷,人行危險,騾馬更難行,此路往返一次4天。

當年不僅有陸路運輸,也有水路運輸。從五峰到宜都有便利的水運條件,流經漁洋關的漁洋河在豐水期可以通行俗稱為“搖擺子”的小船,漲水季節漁洋河上的小船有近百艘。但是這種小船無法在長江安全航行,故需在宜都轉運貨物到大船後,才能進入長江航道。反之,從漢口載運生活用品上行的船隻,也需在宜都轉換成小船,再運往漁洋關、聶家河等地。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五峰精製茶廠 (張璨龍 攝)


繁榮的宜紅茶生產、貿易,促動了一批集鎮的興盛。一些重要水陸交通的節點逐步形成了“茶港”,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宜都市的陸城勝利街和石門縣的宜沙老街。宜都市陸城勝利街地處清江和長江交匯處,紅茶源源不斷地在宜都集散轉運,使得宜都的碼頭業務空前繁榮,形成了許多經營茶葉的商號、茶葉集散的倉庫、裝運的碼頭以及古街道。在茶葉出口的高峰期,成批的船舶停泊在宜都的碼頭區,江邊帆檣林立、鱗次櫛比。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石板街上的車轍印


武陵山區:一抹宜紅映古道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都茶場


武陵山自古以來就是產好茶的地方。在明清時期,武陵山區為土家族居住地,武陵山區的茶葉通過水路、陸路向土家族與漢族居住地的交界處——漁洋關(現屬湖北省五峰縣)彙集,經過水陸轉運至長江,順長江而下到達漢口。在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以後,武陵山區的茶葉銷量劇增,武陵山茶區逐漸成為了萬里茶道上重要的產茶區之一,武陵山區產出的宜紅茶也成為了漢口茶市重要的茶葉品牌之一,遠銷中亞和東歐。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紅茶(張璨龍 攝)

“宜紅茶”因在宜昌集散、加工、轉運、出口而得名。關於宜紅茶形成的直接原因,宜昌市政協原主席李亞隆先生在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宜紅茶是因為外貿而創制的,鴉片戰爭後因為國際市場對紅茶需求的激增,由部分商人在鄂西、湘西茶區推動‘白茶改紅茶’和‘綠茶改紅茶’而形成。”清光緒二年(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之後,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宜昌紅茶”出口迅速增長。1886年前後,“宜昌紅茶”出口年輸出量達15萬擔左右,暢銷英國、俄國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聲譽極高。宜紅古茶道因此逐漸繁榮,沿途茶港也相繼建埠。

武陵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中國茶訊》1950 年第1011 期詳細記載了鶴峰和石門宜沙通漁陽關的兩條宜紅古茶道線路:由鶴峰到漁洋關有360裡,經九峰橋、埡坪、燕子坪、清水汆、巖板河、閻王鼻子、三板橋、五道水、楊柳嶺、瓜樓灣、釘子鋪、楊花子巖到漁洋關。沿途路險道窄,騾馬難行,專靠肩挑人背,每人可背百斤,往返一次13天;由湖南石門的宜沙至漁洋關有120裡,經大神、平洞、長嶺、曹家埡、方家灣、毛竹河、南坪河、鄧家嶺、爐巖、莊巴巖、埋金坑、安家衝、狗頭井、清水灣、一碗水、三板橋、西流溪、黃土包、馬巖墩、小河,到漁洋關。道路坎坷,人行危險,騾馬更難行,此路往返一次4天。

當年不僅有陸路運輸,也有水路運輸。從五峰到宜都有便利的水運條件,流經漁洋關的漁洋河在豐水期可以通行俗稱為“搖擺子”的小船,漲水季節漁洋河上的小船有近百艘。但是這種小船無法在長江安全航行,故需在宜都轉運貨物到大船後,才能進入長江航道。反之,從漢口載運生活用品上行的船隻,也需在宜都轉換成小船,再運往漁洋關、聶家河等地。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五峰精製茶廠 (張璨龍 攝)


繁榮的宜紅茶生產、貿易,促動了一批集鎮的興盛。一些重要水陸交通的節點逐步形成了“茶港”,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宜都市的陸城勝利街和石門縣的宜沙老街。宜都市陸城勝利街地處清江和長江交匯處,紅茶源源不斷地在宜都集散轉運,使得宜都的碼頭業務空前繁榮,形成了許多經營茶葉的商號、茶葉集散的倉庫、裝運的碼頭以及古街道。在茶葉出口的高峰期,成批的船舶停泊在宜都的碼頭區,江邊帆檣林立、鱗次櫛比。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茶港水運碼頭遺址

目前湖北省五峰、鶴峰等地仍然留存著大量與萬里茶道相關的文物建築,這些文物建築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武陵山區)種植茶葉、進行茶葉貿易(管理)、連接萬里茶道的重要實物見證,訴說著“宜紅”古茶的輝煌歲月……

【遺址尋源】鶴峰古茶道南村段

今存恩施州鶴峰縣境的茶道主要有三條,分別通往宜昌五峰縣境、湖南石門縣境等不同方向。鶴峰古茶道南村段是宜紅茶明清容美土司時代重要的商貿運輸線路。在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背景下,容美土司對外交往受限,物資和金銀奇缺,其須大規模地種茶、製茶、修建茶道,來發展土司與內地的茶葉貿易,履行對王朝的茶葉朝貢,從而滿足土司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鶴峰出產的茶葉經鶴峰茶道運至湖南石門縣,繼而通過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斷地運到漁洋關集散、精製、包裝,通過水路轉運至漢口,一路北上,銷往蒙、俄等國家。

【遺址尋源】五峰古茶道漢陽橋段

五峰古茶道位於湖北省五峰縣境內,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五峰外運茶葉、連接鄂西茶區與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世紀始,湖北鶴峰、宣恩、恩施、長陽和湖南石門等地的毛茶通過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斷地運到漁洋關集散、精製、包裝,通過水路轉運至漢口,一路北上,再出口到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其中,漢陽橋段古茶道石板路全長3公里。為五峰縣內主要通道之一,是連接五峰、鶴峰、長陽等鄂西南茶區古茶道的必經之路。


"


​​執行:劉傑 陳飛

特別支持:湖北省文物局

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是華中地區的茶葉產銷中心,最晚至乾隆年間,已經有晉商在此設立商號,將茶葉銷往新疆、蒙古等地。宜昌是西部茶葉的產銷中心,其茶葉來自四川和湖北西部如鶴峰、秭歸、遠安、宜都、五峰、建始、利川、竹溪,稱之為西路茶。鄂南如赤壁、通山、通城、陽新等地,以羊樓洞為中心。清代咸豐之後,羊樓洞更是成為銷往俄羅斯的商品茶核心產地與加工基地。

羊樓洞:刻盡滄桑青石板

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羊樓洞路段的茶馬古道始於宋,繁榮於明清。明嘉靖初,這裡的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

因萬里茶道屬於長距離跨國貿易,而綠茶的質保期較短,明清時期交通又不發達,萬里茶道上外銷的茶葉主要是磚茶(黑茶)和紅茶。在萬里茶道上,最著名的磚茶品牌,是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19世紀晚期,羊樓洞的一家茶葉包裝廠


羊樓洞的“川”字牌磚茶,始於1791年晉商在此開設的長盛川磚茶廠。該茶廠早期生產“帽盒茶”,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開始製作磚茶。1862年,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開始進入中國內地收購茶葉,並在羊樓洞設立俄國茶行,直接在羊樓洞收購、加工茶葉;

隨著俄國商人進駐羊樓洞,近代茶葉加工技術與羊樓洞本地傳統制茶技術互相融合,致使羊樓洞製茶水平不斷提升,帶動了羊樓洞及周邊地區茶產業的發展、壯大。同時,因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產茶區出茶量大幅下降,使以羊樓洞為代表的洞庭湖茶區成為當時萬里茶道上最重要的茶產區。洞庭湖茶區的茶葉主要在潘河邊的新店(現屬湖北省赤壁市)集散,通過潘河(位於湖北、湖南兩省交界處)進入長江,轉運至漢口。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復興街

因“川”字牌青磚茶不僅便於運輸,還可以幫助遊牧地區、高寒地區人群促進消化,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此成為萬里茶道上極為重要的貿易商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成為歷史上萬里茶道中最著名的磚茶品牌。

目前赤壁市羊樓洞、新店明清石板街仍然保存完整,似乎在向我們傾訴當年萬里茶道上“川”字磚茶的輝煌。現“川”字品牌由趙李橋茶廠所有,趙李橋茶廠是中國邊銷茶(磚茶)行業的重點生產企業,年生產能力萬噸以上。1992年,“川”字牌磚茶生產企業被授予“中華老字號”榮譽。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羊樓洞長裕川舊址。長裕川是對俄、蒙地區供應茶葉的主要商號


鼎盛時期,羊樓洞日日車水馬龍,夜夜燈火輝煌,人潮如湧,昌華似錦,有著“小漢口”的美稱。0.4平方公里面積的範圍內縱橫著24條大街,麇集了4萬多人口、200多家商號,除了少量本地人開的商號,更多的是來自山西的“晉商”。甚至俄國人、英國人也在這裡辦工場、開商號。

而今,赤壁市更新、改造老茶園,擴建新茶園,推廣無公害茶園,扶持一批優秀茶葉生產企業,以羊樓洞生產的綠茶、紅茶、磚茶等為代表的“洞茶”正繼續源源不斷地銷往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漠北地區,以及外銷歐美和日、韓等二十多個國家,延續著羊樓洞茶文化的千年醇香。

【遺址尋源】赤壁羊樓洞古鎮

赤壁羊樓洞古鎮遺存構成主要包括明清石板街、百餘棟傳統民居建築、六處茶加工片區、十餘處橋涵、井泉與碑刻等。晉、粵、俄商當年所設六大茶莊片遺存位於古鎮周邊,分佈在石板街的周圍,並通過七座石橋與石板街相連通。赤壁羊樓洞古鎮反映了青磚茶、紅磚茶的加工、貿易的全過程,見證了俄商帶來的磚茶機器生產技術更新的歷程,證實了該地區為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內銷、外貿商品茶基地的核心地位。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石板街上的車轍印


武陵山區:一抹宜紅映古道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都茶場


武陵山自古以來就是產好茶的地方。在明清時期,武陵山區為土家族居住地,武陵山區的茶葉通過水路、陸路向土家族與漢族居住地的交界處——漁洋關(現屬湖北省五峰縣)彙集,經過水陸轉運至長江,順長江而下到達漢口。在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以後,武陵山區的茶葉銷量劇增,武陵山茶區逐漸成為了萬里茶道上重要的產茶區之一,武陵山區產出的宜紅茶也成為了漢口茶市重要的茶葉品牌之一,遠銷中亞和東歐。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宜紅茶(張璨龍 攝)

“宜紅茶”因在宜昌集散、加工、轉運、出口而得名。關於宜紅茶形成的直接原因,宜昌市政協原主席李亞隆先生在第三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宜紅茶是因為外貿而創制的,鴉片戰爭後因為國際市場對紅茶需求的激增,由部分商人在鄂西、湘西茶區推動‘白茶改紅茶’和‘綠茶改紅茶’而形成。”清光緒二年(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之後,宜昌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宜昌紅茶”出口迅速增長。1886年前後,“宜昌紅茶”出口年輸出量達15萬擔左右,暢銷英國、俄國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聲譽極高。宜紅古茶道因此逐漸繁榮,沿途茶港也相繼建埠。

武陵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中國茶訊》1950 年第1011 期詳細記載了鶴峰和石門宜沙通漁陽關的兩條宜紅古茶道線路:由鶴峰到漁洋關有360裡,經九峰橋、埡坪、燕子坪、清水汆、巖板河、閻王鼻子、三板橋、五道水、楊柳嶺、瓜樓灣、釘子鋪、楊花子巖到漁洋關。沿途路險道窄,騾馬難行,專靠肩挑人背,每人可背百斤,往返一次13天;由湖南石門的宜沙至漁洋關有120裡,經大神、平洞、長嶺、曹家埡、方家灣、毛竹河、南坪河、鄧家嶺、爐巖、莊巴巖、埋金坑、安家衝、狗頭井、清水灣、一碗水、三板橋、西流溪、黃土包、馬巖墩、小河,到漁洋關。道路坎坷,人行危險,騾馬更難行,此路往返一次4天。

當年不僅有陸路運輸,也有水路運輸。從五峰到宜都有便利的水運條件,流經漁洋關的漁洋河在豐水期可以通行俗稱為“搖擺子”的小船,漲水季節漁洋河上的小船有近百艘。但是這種小船無法在長江安全航行,故需在宜都轉運貨物到大船後,才能進入長江航道。反之,從漢口載運生活用品上行的船隻,也需在宜都轉換成小船,再運往漁洋關、聶家河等地。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五峰精製茶廠 (張璨龍 攝)


繁榮的宜紅茶生產、貿易,促動了一批集鎮的興盛。一些重要水陸交通的節點逐步形成了“茶港”,其中最著名的當數宜都市的陸城勝利街和石門縣的宜沙老街。宜都市陸城勝利街地處清江和長江交匯處,紅茶源源不斷地在宜都集散轉運,使得宜都的碼頭業務空前繁榮,形成了許多經營茶葉的商號、茶葉集散的倉庫、裝運的碼頭以及古街道。在茶葉出口的高峰期,成批的船舶停泊在宜都的碼頭區,江邊帆檣林立、鱗次櫛比。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茶港水運碼頭遺址

目前湖北省五峰、鶴峰等地仍然留存著大量與萬里茶道相關的文物建築,這些文物建築是明清至民國時期,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武陵山區)種植茶葉、進行茶葉貿易(管理)、連接萬里茶道的重要實物見證,訴說著“宜紅”古茶的輝煌歲月……

【遺址尋源】鶴峰古茶道南村段

今存恩施州鶴峰縣境的茶道主要有三條,分別通往宜昌五峰縣境、湖南石門縣境等不同方向。鶴峰古茶道南村段是宜紅茶明清容美土司時代重要的商貿運輸線路。在元明清時期的土司制度背景下,容美土司對外交往受限,物資和金銀奇缺,其須大規模地種茶、製茶、修建茶道,來發展土司與內地的茶葉貿易,履行對王朝的茶葉朝貢,從而滿足土司生存與發展的需要。鶴峰出產的茶葉經鶴峰茶道運至湖南石門縣,繼而通過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斷地運到漁洋關集散、精製、包裝,通過水路轉運至漢口,一路北上,銷往蒙、俄等國家。

【遺址尋源】五峰古茶道漢陽橋段

五峰古茶道位於湖北省五峰縣境內,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五峰外運茶葉、連接鄂西茶區與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世紀始,湖北鶴峰、宣恩、恩施、長陽和湖南石門等地的毛茶通過五峰古茶道源源不斷地運到漁洋關集散、精製、包裝,通過水路轉運至漢口,一路北上,再出口到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其中,漢陽橋段古茶道石板路全長3公里。為五峰縣內主要通道之一,是連接五峰、鶴峰、長陽等鄂西南茶區古茶道的必經之路。


茶路尋源湖北:尋茶深處見繁華(上)

連通古茶道的重要橋樑五峰縣漢陽橋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