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

文:張冬雲 繪圖:王偉賓 攝影:馬俊才等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陽黃山,氣候遠較現在溼潤,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青岡、胡桃、楓楊等高大優美的喬木間,叢生著茂盛的薔薇。

生活於此的先民們,在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的田野裡,用獨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活動,過著較穩定的聚落生活,他們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和獨山玉文化,給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5000餘年後,黃山只是一處普通小山丘,僅高出周圍地表約25米,它東臨白河,南距獨山約3公里。1959年,黃山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佈區。2013年5月,它升級為第七批“國保”。此時的黃山遺址仍是一處普通遺址,名氣不出文物圈。

2018年,黃山遺址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的驚世發現,讓黃山“紅”出了文物圈。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餘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僅僅25天后,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市召開,50餘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

文:張冬雲 繪圖:王偉賓 攝影:馬俊才等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陽黃山,氣候遠較現在溼潤,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青岡、胡桃、楓楊等高大優美的喬木間,叢生著茂盛的薔薇。

生活於此的先民們,在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的田野裡,用獨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活動,過著較穩定的聚落生活,他們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和獨山玉文化,給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5000餘年後,黃山只是一處普通小山丘,僅高出周圍地表約25米,它東臨白河,南距獨山約3公里。1959年,黃山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佈區。2013年5月,它升級為第七批“國保”。此時的黃山遺址仍是一處普通遺址,名氣不出文物圈。

2018年,黃山遺址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的驚世發現,讓黃山“紅”出了文物圈。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餘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僅僅25天后,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市召開,50餘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中華第一鏟”

2019年6月17日,一場暴雨之後,記者抵達南陽黃山。時值仲夏,山坡下莊稼茂盛,蓊蓊鬱鬱。抵山頂時,先看到架設著保護性大棚的兩處重要發掘區,另一露天發掘區被大塊白色塑料布覆蓋。

發掘工地上,有個簡易文物保管室,架子上,擺放著獨山玉料、石鏟、各種形制陶器等,還有不少豬下頜骨。陶器都用白石膏修補過。有件陶罐上,腰部有一圈手捏的極簡花紋。地板上,一堆陶器碎片,小的只有指甲蓋大,等待工作人員修復。

黃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說:“黃山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是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

當年的發掘洋溢著時代色彩,12個人成立了黃繼光小隊,只有1名女同志,男同志有裴明相、湯文興、賈峨、劉東亞等人,他們後來都成了專家。發掘時臨近冬天,作業艱苦。黃繼光小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房子基址、墓葬等。“試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後回填保護。試掘深度在0.5米左右,個別探方深達1米。”馬俊才說。

此次試掘,一直未出《發掘簡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對它有生動描述,足見其在考古界的重要。書中說:“在河南南陽黃山,一千平方米範圍內,有同時期的十間房屋,其中有一處屋群略呈長方形,每邊通長九、十米,六間民房交錯相連在一起,有的獨成一室,自開門戶和設置燒灶,有的兩間互通而以隔牆分開,共設一個灶址。這裡還有單獨的長方形套間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長六米多,東西寬四米多,大門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牆,闢為一大一小兩間,隔牆一端設置門房,兩間中部都有灶坑。”

此次試掘共發現墓葬57座,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遺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徵,兼有屈家嶺和龍山文化性質。有5件石器,經專家鑑定為獨山玉製品,是中原地區最早玉製品,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們把獨山玉開採歷史前提了500餘年。其中一件玉鏟,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中華第一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馬俊才表示他也沒見過。

南陽師院玉文化研究中心曾昭閣撰文稱:“‘中華第一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干倍,刃部沒有使用痕跡,重量表明不能用於農業生產,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說明人們已意識到農業生產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通過祭祀活動來祈求農神保佑。”

2003年到2006年,南陽師院教授、獨山玉文化專家江富建帶學生到黃山進行過27次調查,在“不動黃山一剷土”的前提條件下,他們以地面採集為主,收集了很多獨山玉製品碎片,發表了一些研究性論文。

"

文:張冬雲 繪圖:王偉賓 攝影:馬俊才等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陽黃山,氣候遠較現在溼潤,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青岡、胡桃、楓楊等高大優美的喬木間,叢生著茂盛的薔薇。

生活於此的先民們,在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的田野裡,用獨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活動,過著較穩定的聚落生活,他們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和獨山玉文化,給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5000餘年後,黃山只是一處普通小山丘,僅高出周圍地表約25米,它東臨白河,南距獨山約3公里。1959年,黃山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佈區。2013年5月,它升級為第七批“國保”。此時的黃山遺址仍是一處普通遺址,名氣不出文物圈。

2018年,黃山遺址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的驚世發現,讓黃山“紅”出了文物圈。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餘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僅僅25天后,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市召開,50餘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中華第一鏟”

2019年6月17日,一場暴雨之後,記者抵達南陽黃山。時值仲夏,山坡下莊稼茂盛,蓊蓊鬱鬱。抵山頂時,先看到架設著保護性大棚的兩處重要發掘區,另一露天發掘區被大塊白色塑料布覆蓋。

發掘工地上,有個簡易文物保管室,架子上,擺放著獨山玉料、石鏟、各種形制陶器等,還有不少豬下頜骨。陶器都用白石膏修補過。有件陶罐上,腰部有一圈手捏的極簡花紋。地板上,一堆陶器碎片,小的只有指甲蓋大,等待工作人員修復。

黃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說:“黃山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是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

當年的發掘洋溢著時代色彩,12個人成立了黃繼光小隊,只有1名女同志,男同志有裴明相、湯文興、賈峨、劉東亞等人,他們後來都成了專家。發掘時臨近冬天,作業艱苦。黃繼光小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房子基址、墓葬等。“試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後回填保護。試掘深度在0.5米左右,個別探方深達1米。”馬俊才說。

此次試掘,一直未出《發掘簡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對它有生動描述,足見其在考古界的重要。書中說:“在河南南陽黃山,一千平方米範圍內,有同時期的十間房屋,其中有一處屋群略呈長方形,每邊通長九、十米,六間民房交錯相連在一起,有的獨成一室,自開門戶和設置燒灶,有的兩間互通而以隔牆分開,共設一個灶址。這裡還有單獨的長方形套間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長六米多,東西寬四米多,大門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牆,闢為一大一小兩間,隔牆一端設置門房,兩間中部都有灶坑。”

此次試掘共發現墓葬57座,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遺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徵,兼有屈家嶺和龍山文化性質。有5件石器,經專家鑑定為獨山玉製品,是中原地區最早玉製品,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們把獨山玉開採歷史前提了500餘年。其中一件玉鏟,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中華第一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馬俊才表示他也沒見過。

南陽師院玉文化研究中心曾昭閣撰文稱:“‘中華第一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干倍,刃部沒有使用痕跡,重量表明不能用於農業生產,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說明人們已意識到農業生產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通過祭祀活動來祈求農神保佑。”

2003年到2006年,南陽師院教授、獨山玉文化專家江富建帶學生到黃山進行過27次調查,在“不動黃山一剷土”的前提條件下,他們以地面採集為主,收集了很多獨山玉製品碎片,發表了一些研究性論文。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殘玉璜

"

文:張冬雲 繪圖:王偉賓 攝影:馬俊才等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陽黃山,氣候遠較現在溼潤,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青岡、胡桃、楓楊等高大優美的喬木間,叢生著茂盛的薔薇。

生活於此的先民們,在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的田野裡,用獨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活動,過著較穩定的聚落生活,他們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和獨山玉文化,給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5000餘年後,黃山只是一處普通小山丘,僅高出周圍地表約25米,它東臨白河,南距獨山約3公里。1959年,黃山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佈區。2013年5月,它升級為第七批“國保”。此時的黃山遺址仍是一處普通遺址,名氣不出文物圈。

2018年,黃山遺址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的驚世發現,讓黃山“紅”出了文物圈。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餘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僅僅25天后,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市召開,50餘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中華第一鏟”

2019年6月17日,一場暴雨之後,記者抵達南陽黃山。時值仲夏,山坡下莊稼茂盛,蓊蓊鬱鬱。抵山頂時,先看到架設著保護性大棚的兩處重要發掘區,另一露天發掘區被大塊白色塑料布覆蓋。

發掘工地上,有個簡易文物保管室,架子上,擺放著獨山玉料、石鏟、各種形制陶器等,還有不少豬下頜骨。陶器都用白石膏修補過。有件陶罐上,腰部有一圈手捏的極簡花紋。地板上,一堆陶器碎片,小的只有指甲蓋大,等待工作人員修復。

黃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說:“黃山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是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

當年的發掘洋溢著時代色彩,12個人成立了黃繼光小隊,只有1名女同志,男同志有裴明相、湯文興、賈峨、劉東亞等人,他們後來都成了專家。發掘時臨近冬天,作業艱苦。黃繼光小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房子基址、墓葬等。“試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後回填保護。試掘深度在0.5米左右,個別探方深達1米。”馬俊才說。

此次試掘,一直未出《發掘簡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對它有生動描述,足見其在考古界的重要。書中說:“在河南南陽黃山,一千平方米範圍內,有同時期的十間房屋,其中有一處屋群略呈長方形,每邊通長九、十米,六間民房交錯相連在一起,有的獨成一室,自開門戶和設置燒灶,有的兩間互通而以隔牆分開,共設一個灶址。這裡還有單獨的長方形套間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長六米多,東西寬四米多,大門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牆,闢為一大一小兩間,隔牆一端設置門房,兩間中部都有灶坑。”

此次試掘共發現墓葬57座,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遺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徵,兼有屈家嶺和龍山文化性質。有5件石器,經專家鑑定為獨山玉製品,是中原地區最早玉製品,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們把獨山玉開採歷史前提了500餘年。其中一件玉鏟,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中華第一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馬俊才表示他也沒見過。

南陽師院玉文化研究中心曾昭閣撰文稱:“‘中華第一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干倍,刃部沒有使用痕跡,重量表明不能用於農業生產,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說明人們已意識到農業生產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通過祭祀活動來祈求農神保佑。”

2003年到2006年,南陽師院教授、獨山玉文化專家江富建帶學生到黃山進行過27次調查,在“不動黃山一剷土”的前提條件下,他們以地面採集為主,收集了很多獨山玉製品碎片,發表了一些研究性論文。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殘玉璜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大玉耜

“執玉鉞者”誰?

馬俊才本身是做先秦考古的,2018年5月,他帶隊開始了黃山遺址第二次文物發掘。他戲稱這是他從先秦“跨界”到新石器時代的“友情出演”。他說:“先秦時期的鑄銅作坊、制骨作坊、繅絲作坊,我都發掘過,我還未發掘過玉石作坊,很想把玉石製作流程搞清楚。”

發掘難度不小,工作人員抱怨:“沒碰到這麼複雜的遺址,手鏟稍一挖,紅燒土,再一挖,房子,再挖一鏟是甕棺葬,打開陶罐,裡面是細小的骨頭(葬的是夭折嬰兒)。”

工作人員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24座墓葬(距今近5000年),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這是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漢水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等級最高的氏族墓地,其中以出土玉鉞大墓M18最重要,說明黃山遺址是一處居葬合一、統一規劃的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馬俊才說。

M18墓址現場,墓主人遺骨身高1.65米左右,呈東北西南向安臥墓內。他左手持弓箭,右手執獨山玉玉鉞,足部放置18個成年家豬下頜骨。上古時期,豬是祭祀重品,豬下頜骨是財富象徵。

墓中骨骼上半身缺失,只餘下半身和左右部分胳膊。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黃山遺址上為種蘋果要挖溝,當年不知誰挖溝的一钁頭,墓主人就只剩下半身了。黃山遺址中心區文化層厚5米,全是先民一點點背土墊起來的,5米土層下是石頭。

這座墓,出土的最重要器物是權力的象徵玉鉞。玉鉞由雜色獨玉打磨而成,呈“風”形,刃部是折刃,上部是圓形鑽孔。

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也是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的禮儀玉器,新石器時期的玉鉞,是對貼身廝殺武器石鉞的玉禮化,逐步演變為“以玉為兵”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M18墓主人,左手持武力象徵的弓箭,右手執權力象徵的玉鉞,足部踏財富象徵的豬下頜骨,他顯然是黃山聚落的首領。大墓面世後,南陽民間都稱他“大王”。

M18墓西北方向15米左右,還有座“疑似”古墓,因被漢墓打破,只剩下半截子木匣子灰痕,墓內有5件陶器,這不稀罕。驚人的是隨葬了一百零幾個豬下頜骨。“如果真是墓葬的話,有這麼多豬下頜骨,墓主人可稱‘黃山首富’了。”馬俊才笑言。

鄭大歷史學院教授靳鬆安驚歎:“別的地方的屈家嶺墓地,屍骨無存,這兒保存得這麼好,令人歎為觀止。此處屈家嶺墓地等級分明,高級別墓如M18墓級別很高。越靠近葬區邊緣,墓級別越低,墓坑淺,隨葬品也極少。”

"

文:張冬雲 繪圖:王偉賓 攝影:馬俊才等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陽黃山,氣候遠較現在溼潤,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青岡、胡桃、楓楊等高大優美的喬木間,叢生著茂盛的薔薇。

生活於此的先民們,在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的田野裡,用獨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活動,過著較穩定的聚落生活,他們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和獨山玉文化,給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5000餘年後,黃山只是一處普通小山丘,僅高出周圍地表約25米,它東臨白河,南距獨山約3公里。1959年,黃山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佈區。2013年5月,它升級為第七批“國保”。此時的黃山遺址仍是一處普通遺址,名氣不出文物圈。

2018年,黃山遺址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的驚世發現,讓黃山“紅”出了文物圈。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餘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僅僅25天后,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市召開,50餘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中華第一鏟”

2019年6月17日,一場暴雨之後,記者抵達南陽黃山。時值仲夏,山坡下莊稼茂盛,蓊蓊鬱鬱。抵山頂時,先看到架設著保護性大棚的兩處重要發掘區,另一露天發掘區被大塊白色塑料布覆蓋。

發掘工地上,有個簡易文物保管室,架子上,擺放著獨山玉料、石鏟、各種形制陶器等,還有不少豬下頜骨。陶器都用白石膏修補過。有件陶罐上,腰部有一圈手捏的極簡花紋。地板上,一堆陶器碎片,小的只有指甲蓋大,等待工作人員修復。

黃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說:“黃山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是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

當年的發掘洋溢著時代色彩,12個人成立了黃繼光小隊,只有1名女同志,男同志有裴明相、湯文興、賈峨、劉東亞等人,他們後來都成了專家。發掘時臨近冬天,作業艱苦。黃繼光小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房子基址、墓葬等。“試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後回填保護。試掘深度在0.5米左右,個別探方深達1米。”馬俊才說。

此次試掘,一直未出《發掘簡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對它有生動描述,足見其在考古界的重要。書中說:“在河南南陽黃山,一千平方米範圍內,有同時期的十間房屋,其中有一處屋群略呈長方形,每邊通長九、十米,六間民房交錯相連在一起,有的獨成一室,自開門戶和設置燒灶,有的兩間互通而以隔牆分開,共設一個灶址。這裡還有單獨的長方形套間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長六米多,東西寬四米多,大門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牆,闢為一大一小兩間,隔牆一端設置門房,兩間中部都有灶坑。”

此次試掘共發現墓葬57座,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遺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徵,兼有屈家嶺和龍山文化性質。有5件石器,經專家鑑定為獨山玉製品,是中原地區最早玉製品,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們把獨山玉開採歷史前提了500餘年。其中一件玉鏟,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中華第一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馬俊才表示他也沒見過。

南陽師院玉文化研究中心曾昭閣撰文稱:“‘中華第一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干倍,刃部沒有使用痕跡,重量表明不能用於農業生產,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說明人們已意識到農業生產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通過祭祀活動來祈求農神保佑。”

2003年到2006年,南陽師院教授、獨山玉文化專家江富建帶學生到黃山進行過27次調查,在“不動黃山一剷土”的前提條件下,他們以地面採集為主,收集了很多獨山玉製品碎片,發表了一些研究性論文。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殘玉璜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大玉耜

“執玉鉞者”誰?

馬俊才本身是做先秦考古的,2018年5月,他帶隊開始了黃山遺址第二次文物發掘。他戲稱這是他從先秦“跨界”到新石器時代的“友情出演”。他說:“先秦時期的鑄銅作坊、制骨作坊、繅絲作坊,我都發掘過,我還未發掘過玉石作坊,很想把玉石製作流程搞清楚。”

發掘難度不小,工作人員抱怨:“沒碰到這麼複雜的遺址,手鏟稍一挖,紅燒土,再一挖,房子,再挖一鏟是甕棺葬,打開陶罐,裡面是細小的骨頭(葬的是夭折嬰兒)。”

工作人員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24座墓葬(距今近5000年),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這是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漢水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等級最高的氏族墓地,其中以出土玉鉞大墓M18最重要,說明黃山遺址是一處居葬合一、統一規劃的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馬俊才說。

M18墓址現場,墓主人遺骨身高1.65米左右,呈東北西南向安臥墓內。他左手持弓箭,右手執獨山玉玉鉞,足部放置18個成年家豬下頜骨。上古時期,豬是祭祀重品,豬下頜骨是財富象徵。

墓中骨骼上半身缺失,只餘下半身和左右部分胳膊。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黃山遺址上為種蘋果要挖溝,當年不知誰挖溝的一钁頭,墓主人就只剩下半身了。黃山遺址中心區文化層厚5米,全是先民一點點背土墊起來的,5米土層下是石頭。

這座墓,出土的最重要器物是權力的象徵玉鉞。玉鉞由雜色獨玉打磨而成,呈“風”形,刃部是折刃,上部是圓形鑽孔。

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也是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的禮儀玉器,新石器時期的玉鉞,是對貼身廝殺武器石鉞的玉禮化,逐步演變為“以玉為兵”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M18墓主人,左手持武力象徵的弓箭,右手執權力象徵的玉鉞,足部踏財富象徵的豬下頜骨,他顯然是黃山聚落的首領。大墓面世後,南陽民間都稱他“大王”。

M18墓西北方向15米左右,還有座“疑似”古墓,因被漢墓打破,只剩下半截子木匣子灰痕,墓內有5件陶器,這不稀罕。驚人的是隨葬了一百零幾個豬下頜骨。“如果真是墓葬的話,有這麼多豬下頜骨,墓主人可稱‘黃山首富’了。”馬俊才笑言。

鄭大歷史學院教授靳鬆安驚歎:“別的地方的屈家嶺墓地,屍骨無存,這兒保存得這麼好,令人歎為觀止。此處屈家嶺墓地等級分明,高級別墓如M18墓級別很高。越靠近葬區邊緣,墓級別越低,墓坑淺,隨葬品也極少。”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玉斧殘塊

“三單元一工房”

黃山遺址新發現有兩部分,一是屈家嶺文化時期(距今近5000年)的墓葬,一是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間約2000年)房屋遺存。“論重要性,前者佔40%,後者要佔到60%。”馬俊才強調。

2018年開始的第二次文物發掘,批覆發掘面積800平方米。考古隊在三號夯基上選了200平方米,開了四個探方,發現了最重要的F2、F1房址,還發現了工房遺址。

F2、F1面積均在120平方米以上,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國內罕見。目前基本可確定為玉石器加工人員住宅。同時發現了作坊工房遺蹟,出土了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的空白,基本上完備了玉石器製作工藝流程。”馬俊才說。

F2是東西方向,由3套一室一廳單元房加一座兩面坡式工房組成。

在現場,記者看到三座單元房牆體殘高80多釐米,牆體是木骨泥牆,厚度8至15釐米。可推測建造時把木頭編成籬笆再糊上厚泥,晾乾成牆。或者糊泥後兩邊火燒,把牆燒得像磚一樣硬。

三座單元房每間都超過20平方米,前廳後室,有朝南的房門,屋內殘存有灶圍、陶器、礪石等。部分室內地面,像水泥地般光滑堅硬。“這是鋪上泥土墊平後,地面再用火燒一次,類似現在的二次粉刷。”工作人員解釋。

三座單元房裡,竟然還有推拉門裝置,地面有槽,裡面裝著帶滑道的龍骨。

F2保存極完好,“三單元”房頂和牆壁塌陷的瞬間,都原封不動保留下來了。先民的各種罈罈罐罐,也都原封不動封在裡頭,沒有一寸挪移。時光靜止在房屋坍塌的那一瞬間。遺址,像被封印在時間的琥珀裡一樣。

站在F2旁邊,想起龐貝古城,厚達五六米的火山灰將它整體掩埋,一座城被毀滅的一瞬間被永遠凝固。

除了F2外,另一組F1是南北方向,由5個一室一廳單元房組成,牆體最大殘高40釐米,還有陶器、礪石、玉石器殘次品等重要遺蹟。F2、F1房子周圍,都有半地穴式工房,工房內裡有冶玉製石工具。這意味著先民已將作坊區和生活區分開了。

馬俊才評價:“F2、F1堪稱全國同一時期最高等級的房子,保存完好程度十分罕見,為研究江漢地區仰韶文化大型複雜建築地面以上結構、建築技法、功能分區等提供了直接參照標本,也為公眾考古展示提供了絕佳對象。”

馬俊才注意到,F2、F1附近,沒有一個成形灰坑(先民垃圾坑),和別的遺址灰坑累累有極大反差。“(沒有灰坑)這意味著此地有強有力和精細的管理”。馬俊才解釋。

"

文:張冬雲 繪圖:王偉賓 攝影:馬俊才等

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南陽黃山,氣候遠較現在溼潤,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青岡、胡桃、楓楊等高大優美的喬木間,叢生著茂盛的薔薇。

生活於此的先民們,在自然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的田野裡,用獨山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活動,過著較穩定的聚落生活,他們創造了新石器時代文明和獨山玉文化,給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5000餘年後,黃山只是一處普通小山丘,僅高出周圍地表約25米,它東臨白河,南距獨山約3公里。1959年,黃山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整個山頂與周邊坡地皆是遺址分佈區。2013年5月,它升級為第七批“國保”。此時的黃山遺址仍是一處普通遺址,名氣不出文物圈。

2018年,黃山遺址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的驚世發現,讓黃山“紅”出了文物圈。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中國考古學會新石器時代考古專業委員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舉辦“南陽黃山遺址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20餘名專家形成《會議紀要》稱:“南陽黃山遺址面積大、文化堆積深厚,是新石器時代南陽盆地大型遺址,對研究我國南北文化交流和文明起源等意義重大。”

僅僅25天后,2019年5月25日至26日,由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在南陽市召開,50餘位專家認為,“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中華第一鏟”

2019年6月17日,一場暴雨之後,記者抵達南陽黃山。時值仲夏,山坡下莊稼茂盛,蓊蓊鬱鬱。抵山頂時,先看到架設著保護性大棚的兩處重要發掘區,另一露天發掘區被大塊白色塑料布覆蓋。

發掘工地上,有個簡易文物保管室,架子上,擺放著獨山玉料、石鏟、各種形制陶器等,還有不少豬下頜骨。陶器都用白石膏修補過。有件陶罐上,腰部有一圈手捏的極簡花紋。地板上,一堆陶器碎片,小的只有指甲蓋大,等待工作人員修復。

黃山遺址考古隊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說:“黃山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是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焦枝鐵路建設,在遺址西南部和北部試掘,發掘面積1600平方米。”

當年的發掘洋溢著時代色彩,12個人成立了黃繼光小隊,只有1名女同志,男同志有裴明相、湯文興、賈峨、劉東亞等人,他們後來都成了專家。發掘時臨近冬天,作業艱苦。黃繼光小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房子基址、墓葬等。“試掘皆未清理到底,器物起出後回填保護。試掘深度在0.5米左右,個別探方深達1米。”馬俊才說。

此次試掘,一直未出《發掘簡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對它有生動描述,足見其在考古界的重要。書中說:“在河南南陽黃山,一千平方米範圍內,有同時期的十間房屋,其中有一處屋群略呈長方形,每邊通長九、十米,六間民房交錯相連在一起,有的獨成一室,自開門戶和設置燒灶,有的兩間互通而以隔牆分開,共設一個灶址。這裡還有單獨的長方形套間房屋,如一座房子南北長六米多,東西寬四米多,大門在西南角,房屋中部有隔牆,闢為一大一小兩間,隔牆一端設置門房,兩間中部都有灶坑。”

此次試掘共發現墓葬57座,發現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遺物反映了仰韶文化特徵,兼有屈家嶺和龍山文化性質。有5件石器,經專家鑑定為獨山玉製品,是中原地區最早玉製品,距今有五六千年歷史,它們把獨山玉開採歷史前提了500餘年。其中一件玉鏟,被稱為“中華第一鏟”。

“中華第一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馬俊才表示他也沒見過。

南陽師院玉文化研究中心曾昭閣撰文稱:“‘中華第一鏟’比其他常用玉鏟大若干倍,刃部沒有使用痕跡,重量表明不能用於農業生產,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的某種特殊器物。說明人們已意識到農業生產是賴以生存的根本,通過祭祀活動來祈求農神保佑。”

2003年到2006年,南陽師院教授、獨山玉文化專家江富建帶學生到黃山進行過27次調查,在“不動黃山一剷土”的前提條件下,他們以地面採集為主,收集了很多獨山玉製品碎片,發表了一些研究性論文。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殘玉璜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大玉耜

“執玉鉞者”誰?

馬俊才本身是做先秦考古的,2018年5月,他帶隊開始了黃山遺址第二次文物發掘。他戲稱這是他從先秦“跨界”到新石器時代的“友情出演”。他說:“先秦時期的鑄銅作坊、制骨作坊、繅絲作坊,我都發掘過,我還未發掘過玉石作坊,很想把玉石製作流程搞清楚。”

發掘難度不小,工作人員抱怨:“沒碰到這麼複雜的遺址,手鏟稍一挖,紅燒土,再一挖,房子,再挖一鏟是甕棺葬,打開陶罐,裡面是細小的骨頭(葬的是夭折嬰兒)。”

工作人員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24座墓葬(距今近5000年),這些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這是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漢水中游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等級最高的氏族墓地,其中以出土玉鉞大墓M18最重要,說明黃山遺址是一處居葬合一、統一規劃的新石器時代重要中心聚落遺址。”馬俊才說。

M18墓址現場,墓主人遺骨身高1.65米左右,呈東北西南向安臥墓內。他左手持弓箭,右手執獨山玉玉鉞,足部放置18個成年家豬下頜骨。上古時期,豬是祭祀重品,豬下頜骨是財富象徵。

墓中骨骼上半身缺失,只餘下半身和左右部分胳膊。原因是上世紀90年代,黃山遺址上為種蘋果要挖溝,當年不知誰挖溝的一钁頭,墓主人就只剩下半身了。黃山遺址中心區文化層厚5米,全是先民一點點背土墊起來的,5米土層下是石頭。

這座墓,出土的最重要器物是權力的象徵玉鉞。玉鉞由雜色獨玉打磨而成,呈“風”形,刃部是折刃,上部是圓形鑽孔。

玉鉞是新石器時期、夏商周時期獨有的玉禮器,也是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的禮儀玉器,新石器時期的玉鉞,是對貼身廝殺武器石鉞的玉禮化,逐步演變為“以玉為兵”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M18墓主人,左手持武力象徵的弓箭,右手執權力象徵的玉鉞,足部踏財富象徵的豬下頜骨,他顯然是黃山聚落的首領。大墓面世後,南陽民間都稱他“大王”。

M18墓西北方向15米左右,還有座“疑似”古墓,因被漢墓打破,只剩下半截子木匣子灰痕,墓內有5件陶器,這不稀罕。驚人的是隨葬了一百零幾個豬下頜骨。“如果真是墓葬的話,有這麼多豬下頜骨,墓主人可稱‘黃山首富’了。”馬俊才笑言。

鄭大歷史學院教授靳鬆安驚歎:“別的地方的屈家嶺墓地,屍骨無存,這兒保存得這麼好,令人歎為觀止。此處屈家嶺墓地等級分明,高級別墓如M18墓級別很高。越靠近葬區邊緣,墓級別越低,墓坑淺,隨葬品也極少。”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玉斧殘塊

“三單元一工房”

黃山遺址新發現有兩部分,一是屈家嶺文化時期(距今近5000年)的墓葬,一是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間約2000年)房屋遺存。“論重要性,前者佔40%,後者要佔到60%。”馬俊才強調。

2018年開始的第二次文物發掘,批覆發掘面積800平方米。考古隊在三號夯基上選了200平方米,開了四個探方,發現了最重要的F2、F1房址,還發現了工房遺址。

F2、F1面積均在120平方米以上,體量之大、結構之複雜,國內罕見。目前基本可確定為玉石器加工人員住宅。同時發現了作坊工房遺蹟,出土了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作坊的空白,基本上完備了玉石器製作工藝流程。”馬俊才說。

F2是東西方向,由3套一室一廳單元房加一座兩面坡式工房組成。

在現場,記者看到三座單元房牆體殘高80多釐米,牆體是木骨泥牆,厚度8至15釐米。可推測建造時把木頭編成籬笆再糊上厚泥,晾乾成牆。或者糊泥後兩邊火燒,把牆燒得像磚一樣硬。

三座單元房每間都超過20平方米,前廳後室,有朝南的房門,屋內殘存有灶圍、陶器、礪石等。部分室內地面,像水泥地般光滑堅硬。“這是鋪上泥土墊平後,地面再用火燒一次,類似現在的二次粉刷。”工作人員解釋。

三座單元房裡,竟然還有推拉門裝置,地面有槽,裡面裝著帶滑道的龍骨。

F2保存極完好,“三單元”房頂和牆壁塌陷的瞬間,都原封不動保留下來了。先民的各種罈罈罐罐,也都原封不動封在裡頭,沒有一寸挪移。時光靜止在房屋坍塌的那一瞬間。遺址,像被封印在時間的琥珀裡一樣。

站在F2旁邊,想起龐貝古城,厚達五六米的火山灰將它整體掩埋,一座城被毀滅的一瞬間被永遠凝固。

除了F2外,另一組F1是南北方向,由5個一室一廳單元房組成,牆體最大殘高40釐米,還有陶器、礪石、玉石器殘次品等重要遺蹟。F2、F1房子周圍,都有半地穴式工房,工房內裡有冶玉製石工具。這意味著先民已將作坊區和生活區分開了。

馬俊才評價:“F2、F1堪稱全國同一時期最高等級的房子,保存完好程度十分罕見,為研究江漢地區仰韶文化大型複雜建築地面以上結構、建築技法、功能分區等提供了直接參照標本,也為公眾考古展示提供了絕佳對象。”

馬俊才注意到,F2、F1附近,沒有一個成形灰坑(先民垃圾坑),和別的遺址灰坑累累有極大反差。“(沒有灰坑)這意味著此地有強有力和精細的管理”。馬俊才解釋。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千年一遇”

2019年4月前發掘區全景

黃山猜想

根據考古發現,南陽每個縣市都有“黃山牌”的獨山玉製品,堪稱南陽玉器黃山造。因獨山玉僅產於獨山,獨山玉工具和生產製品,具有新石器時代鮮明的區域特點。

學術界通常認為,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乃至河南龍山文化,有製作玉器的物質基礎,但玉器業並不發達。學者尤仁德在《古代玉器通論》中寫道:“(這種情況)與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發展系列,形成鮮明對照。”

江富建教授曾撰文稱:“黃山遺址出土的玉製品,有裴李崗文化時期、仰韶文化時期、屈家嶺文化時期遺物,大量玉鏟的出現,確立了中原地區南部、江漢平原北部、漢水上游白河流域獨特的崇玉方式與治玉方法。它改變了或正在逐步改變中原地區‘玉器並不發達’的結論。”2018年的第二次考古發掘,更印證了這一點。

黃山遺址先後吸引了多位大家的視線。

2019年3月19日,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考察黃山遺址後,83歲的他興致勃勃地題字:“中華瑰寶,千年一遇。”2019年4月2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學家、學部委員王巍為遺址題字:“獨山古玉,黃山天琢。”他還題寫了“文明在宛”。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曆史地位考察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表示:“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區。”

南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白振國坦言:“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講好南陽故事,努力調動各種力量,引發對黃山遺址等歷史文化遺蹟的關注。”

十幾年來,白振國致力於楚長城、古繒國、中華曾氏祖根地、晁姓發源地、王子朝奔楚等課題研究,其間關涉到中華文明探源的一些問題,著有專著多本。黃山遺址啟動二次發掘後,他在《南陽日報》發表8000多字的《華夏“首”都考略》引發關注。

他說:“我對黃山遺址的認知,就是三個字——‘人玉城’。M18墓主人,左手持弓箭右手執玉鉞,身份可能是炎黃時代的王嗎?玉是當時最先進生產力,獨山出玉,黃山用玉,玉器是中華文明核心載體,黃山乃至南陽的重要,不言而喻。”

說到“城”,白振國認為,黃山遺址區周圍已發現環壕,環壕內側會否發現城牆?這樣大型先進的玉器作坊,只有在部落聯盟首領居住城市才可能有。此地是不是部落聯盟首領的重要城市呢?黃山遺址處於華夏族形成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也讓人有諸多猜想。

黃山遺址不間斷使用了4000年,遺址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目前發掘面積僅有1200平方米(2018年批准了800平方米,2019年批准了400平方米),隨著進一步發掘,它會否有更重要發現?值得期待。

著名學者葉舒憲認為,玉文化從8000年前開始,到距今4000年,除西部高原外基本被玉禮器覆蓋。其時,文明國家還未開始,漢字還沒出現,崇拜玉的文化已遍佈全國。對神玉的信仰,先於秦始皇2000年已大致統治東亞。基於這種理論,葉舒憲提出了“玉成中國”的華夏文明發生學原理。

葉舒憲還認為,“玉石之路”,是比“絲綢之路”更早的橫貫東西方的異彩紛呈的貿易之路。

站在“玉成中國”“玉石之路”的大視野下看黃山遺址,它,正帶給我們更大的想象空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