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究竟是誰?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當時作戰的敵人是誰?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女英雄,她替父從軍,女扮男裝,抗擊入侵者,最終還立下大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盡忠盡孝,不畏強暴和保家衛國等價值觀。在近代花木蘭的故事還被髮掘出了現代意義,甚至使這個形象走出了國門,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符號。那麼花木蘭到底是不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而她當時所要抗擊的入侵者又是誰呢?


木蘭的幾種文學形象

木蘭這個形象,在中國歷史文獻中曾經出現過許多次。從南北朝開始,“木蘭”這個名字就曾經出現在許多部中國的古籍之中。而在《新、舊唐書》裡,也都可能找到一些關於女中豪傑領兵作戰,並立下卓越戰功的類似記載。在唐朝時,詩人韋元甫所寫的《木蘭歌》也被收錄在了《全唐詩》裡,在其中木蘭故事的大致輪廓,比如替父從軍,男扮女裝,戰友十年不知女兒身等要素都已經具備了。

花木蘭究竟是誰?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當時作戰的敵人是誰?

《木蘭詩》

不過在北宋文人郭茂倩所編纂的《樂府詩集》裡,卻收錄了一首《木蘭詩》,其中講的也是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而且明顯比《木蘭歌》顯得更為古樸。而郭茂倩在編纂《樂府詩集》時,說這首《木蘭詩》是引自南陳朝的古詩集《古今樂錄》,並暗示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所以木蘭的文學形象很可能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花木蘭究竟是誰?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當時作戰的敵人是誰?

傳世版的《樂府詩集》

不過當時這個木蘭是沒有姓的,而這個替父從軍,抗擊外敵的木蘭有了花木蘭的全名則要等到明朝。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徐渭(徐文長)以《木蘭詩》為素材,編寫了雜劇劇本《雌木蘭替父從軍》,在其中通過木蘭的自白說自己“姓花名木蘭”,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花木蘭”這個名字才開始深入人心。而到清朝,康熙時期的文人禇人獲創作了著名的歷史小說《隋唐演義》,在其中禇人獲對花木蘭的形象又進行了顛覆性改寫,他筆下的花木蘭一家變成了西突厥達漫可汗治下的臣民,而且從軍之後很快被隋末民變領袖竇建德的軍隊俘虜,並和竇建德的女兒結成姐妹,最後竇建德兵敗,木蘭和竇建德的女兒自願替他去死,其孝義感動了李世民,不但赦免了竇建德,而且還給了木蘭豐厚賞賜,但木蘭卻選擇了回家去與家人團聚。但不久之後,西突厥可汗發現她是女兒身,要強迫納她為妃,最終木蘭寧死不屈,自殺而死。

花木蘭究竟是誰?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當時作戰的敵人是誰?

清朝人繪製的木蘭圖

那麼在這個小說裡,木蘭變成了西突厥可汗治下的唐朝人,《木蘭詩》裡的可汗也變成了西突厥可汗,而且變成了一個形象負面的人物,最後木蘭的故事也以悲劇告終。而這和在民間已經深入人心的木蘭形象完全不符,因此雖然《隋唐演義》後來也曾非常流行,但裡面的這個木蘭形象卻沒有得到太多接受,甚至在很多時候被認為是禇人獲的敗筆。

木蘭的真實身份之謎

說完了木蘭的文學形象,現在咱們再來說真實的木蘭可能是什麼人。雖然《隋唐演義》裡的木蘭故事無比詳細,但卻可以說基本沒有任何歷史價值,因為它基本上是把《木蘭詩》的故事梗概移植到了隋唐時期,套進隋唐的那些著名文學形象之中。所以基本可以肯定是沒有什麼歷史依據的。

而隋唐時代的關於“木蘭”的記載也大多語焉不詳,很難確定當時具體是什麼人在和什麼敵人作戰。不過在當時,有一個人相對比較確定的經歷倒是也可以被視為花木蘭這個文學形象的原型之一,她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女平陽昭公主。史書上沒有記載這個平陽昭公主的名字,在李淵起事反隋時,她和自己的夫君住在仍被隋朝控制的長安。她知道自己父親起事之後,先讓自己的夫君柴紹孤身出逃,自己也離開長安,散盡家財之後廣招各路豪傑,響應父親起事。史書記載後來平陽昭公主的軍隊曾一度發展到7萬多人,最後與李世民攻擊長安的軍隊會師,為唐朝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唐朝建立僅僅4年之後,平陽昭公主就不幸離世。而從她的傳奇經歷裡,其實是可以看到一點花木蘭那個文學形象的影子的,唐朝時花木蘭的故事突然流行起來也許也與她的經歷有關。

花木蘭究竟是誰?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當時作戰的敵人是誰?

新加坡的木蘭塑像

不過平陽昭公主雖然有花木蘭的影子,但還是在很多方面不符合花木蘭的人設。所以真正花木蘭的線索恐怕還是要從那個最早,而且也充滿大量細節的民謠《木蘭詩》裡去尋找。而在《木蘭詩》裡,也確實提供了一些很有指向性的線索。比如《木蘭詩》裡幾次把君主稱為可汗,比如“可汗大點兵”和“可汗問所欲”。但同時,另外兩句又把君主稱為天子,即“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而一個君主在中國古代同時被稱為“可汗”與“天子”,其實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

但這個罕見的現象卻正好對應了郭茂倩在《樂府詩集》裡所說的《木蘭詩》產生的時代,也就是南北朝時代的北朝。因為北朝主要是指由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所建立的北魏,以及北魏分裂產生的東魏和西魏。而北魏在漢化之前,其君主就是叫可汗的。比如1980年發現的北魏太武帝時期嘎仙洞石壁祝文裡就有“皇祖先可寒(汗)”的文字。但北魏在入主中原漢化之後,其君主也開始按照中原的規矩自稱天子。所以北魏的皇帝同時被叫做“可汗”和“天子”其實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花木蘭究竟是誰?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她當時作戰的敵人是誰?

現代文藝作品裡的木蘭形象

而北魏的敵人也很符合《木蘭詩》裡的描述。因為北魏雖然是發源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但在入主中原並逐漸漢化之後,它也曾長期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在公元424年,當時在北方非常強悍的遊牧民族柔然發兵6萬,在其可汗大檀率領之下入侵北魏,其間還一度攻陷了北魏的舊都盛樂城。此時北魏軍民奮起抗擊,歷時5年,終於在公元429年通過長途奔襲漠北柔然的根據地扭轉了戰爭局面,大幅削弱了柔然的實力,使北魏人民遭受的擄掠侵擾大幅減少。而這段歷史,與《木蘭詩》裡的“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等等內容非常相似,所以很大概率在當時北魏抗擊並反攻柔然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一位或者一些替父從軍的女子,而事後北魏平民感懷她們的功績,將其事蹟編成了民謠傳唱。後來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成為了中原地區民眾的民族記憶。


當然在唐朝時,唐太宗等皇帝也曾被西域各國稱為“天可汗”,但這個稱號主要是在中原之外流行,當時在中原是不可能有人稱其為可汗的,所以雖然也有人認為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唐朝,但桃花石雜談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至於其它說法,比如發生於漢朝,是抗擊匈奴等,跟《木蘭詩》裡描述的情形差距更大,因此可能性也就更小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