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烏紗帽是從東晉開始出現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仿若稚兒的樣子,不僅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也不似後世般飄逸,純粹就是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簡單的帽子。只是在平頭百姓之間極為流行,但是,也遠遠達不到上至天聽的地步,當時,這種帽子被人叫做“硬璞頭”。

南北朝初期的時候,南朝宋有個叫王休仁的工匠,他心思巧妙的將璞頭,也就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做成了帽子。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看到了,劉裕覺得很是喜歡,這才令群臣都佩戴,甚至於,皇帝本人的常服,有時也配有這樣的帽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是,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烏紗帽是從東晉開始出現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仿若稚兒的樣子,不僅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也不似後世般飄逸,純粹就是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簡單的帽子。只是在平頭百姓之間極為流行,但是,也遠遠達不到上至天聽的地步,當時,這種帽子被人叫做“硬璞頭”。

南北朝初期的時候,南朝宋有個叫王休仁的工匠,他心思巧妙的將璞頭,也就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做成了帽子。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看到了,劉裕覺得很是喜歡,這才令群臣都佩戴,甚至於,皇帝本人的常服,有時也配有這樣的帽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是,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其後,一直風平浪靜,直到,宋太祖在上朝的時候,十分不滿臣子們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總覺得他們對自己不忠誠,有異動。正要懲戒的時候,靈機一動,想到在烏紗帽上加入兩個帽翅,這樣一來,下面臣子的異動就可以一清二楚。

而且,不同等級的臣子要有不同的花紋的帽子以示區別。但其實,這樣也有不方便的時候,只是沒人敢和皇帝抱怨。首先,帽翅十分的長,不說官員之間的小動作,就算是日常行走,也要十分注意才能不讓它亂晃。這也是後來官員走路必須昂首挺胸,儀態大方,邁官步的由來。

如果說,之前的烏紗帽是恍如稚童,那麼,在宋朝它則是被皇帝點明瞭的冠冕的服飾,不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進步。但是,這距離他正真的成熟還有一段時間。畢竟,它被正式確定作為官帽是在明朝,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關於明代服飾的記載。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烏紗帽是從東晉開始出現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仿若稚兒的樣子,不僅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也不似後世般飄逸,純粹就是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簡單的帽子。只是在平頭百姓之間極為流行,但是,也遠遠達不到上至天聽的地步,當時,這種帽子被人叫做“硬璞頭”。

南北朝初期的時候,南朝宋有個叫王休仁的工匠,他心思巧妙的將璞頭,也就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做成了帽子。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看到了,劉裕覺得很是喜歡,這才令群臣都佩戴,甚至於,皇帝本人的常服,有時也配有這樣的帽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是,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其後,一直風平浪靜,直到,宋太祖在上朝的時候,十分不滿臣子們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總覺得他們對自己不忠誠,有異動。正要懲戒的時候,靈機一動,想到在烏紗帽上加入兩個帽翅,這樣一來,下面臣子的異動就可以一清二楚。

而且,不同等級的臣子要有不同的花紋的帽子以示區別。但其實,這樣也有不方便的時候,只是沒人敢和皇帝抱怨。首先,帽翅十分的長,不說官員之間的小動作,就算是日常行走,也要十分注意才能不讓它亂晃。這也是後來官員走路必須昂首挺胸,儀態大方,邁官步的由來。

如果說,之前的烏紗帽是恍如稚童,那麼,在宋朝它則是被皇帝點明瞭的冠冕的服飾,不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進步。但是,這距離他正真的成熟還有一段時間。畢竟,它被正式確定作為官帽是在明朝,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關於明代服飾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在當時,不論文官還是武官,都把烏紗帽、圓領衫、束帶這樣匯聚在一起的服飾當作“公服”。甚至,還在其上沿用宋朝留下的等級區別,用玉飾的數量來區別官職的大小,比如:位居一品的大員,就有九塊玉飾;二品的官員有八塊;三品則是七塊... ...以此類推。

但是,卻禁止了六品一下官員的佩戴,普通人則更是不用提了。

這個時候,“烏紗帽”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存在流傳了下來。人們也因此,將它和朝廷的官位聯繫了起來,作為有著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服飾。

被免職了叫“摘了烏紗帽”,當官則是“帶上烏紗帽”。這樣,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不正確的風氣,人們以“烏紗帽”來定尊卑,做事不談功績,只肖看看誰頭頂的帽子大,就聽誰的。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烏紗帽”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耀眼的時期了。

而後,“烏紗帽”便緊接著掉入到了低谷,在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就取消了這樣的規定,甚至,採用了更為華美的“紅纓帽”讓官員們佩戴。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烏紗帽是從東晉開始出現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仿若稚兒的樣子,不僅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也不似後世般飄逸,純粹就是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簡單的帽子。只是在平頭百姓之間極為流行,但是,也遠遠達不到上至天聽的地步,當時,這種帽子被人叫做“硬璞頭”。

南北朝初期的時候,南朝宋有個叫王休仁的工匠,他心思巧妙的將璞頭,也就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做成了帽子。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看到了,劉裕覺得很是喜歡,這才令群臣都佩戴,甚至於,皇帝本人的常服,有時也配有這樣的帽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是,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其後,一直風平浪靜,直到,宋太祖在上朝的時候,十分不滿臣子們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總覺得他們對自己不忠誠,有異動。正要懲戒的時候,靈機一動,想到在烏紗帽上加入兩個帽翅,這樣一來,下面臣子的異動就可以一清二楚。

而且,不同等級的臣子要有不同的花紋的帽子以示區別。但其實,這樣也有不方便的時候,只是沒人敢和皇帝抱怨。首先,帽翅十分的長,不說官員之間的小動作,就算是日常行走,也要十分注意才能不讓它亂晃。這也是後來官員走路必須昂首挺胸,儀態大方,邁官步的由來。

如果說,之前的烏紗帽是恍如稚童,那麼,在宋朝它則是被皇帝點明瞭的冠冕的服飾,不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進步。但是,這距離他正真的成熟還有一段時間。畢竟,它被正式確定作為官帽是在明朝,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關於明代服飾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在當時,不論文官還是武官,都把烏紗帽、圓領衫、束帶這樣匯聚在一起的服飾當作“公服”。甚至,還在其上沿用宋朝留下的等級區別,用玉飾的數量來區別官職的大小,比如:位居一品的大員,就有九塊玉飾;二品的官員有八塊;三品則是七塊... ...以此類推。

但是,卻禁止了六品一下官員的佩戴,普通人則更是不用提了。

這個時候,“烏紗帽”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存在流傳了下來。人們也因此,將它和朝廷的官位聯繫了起來,作為有著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服飾。

被免職了叫“摘了烏紗帽”,當官則是“帶上烏紗帽”。這樣,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不正確的風氣,人們以“烏紗帽”來定尊卑,做事不談功績,只肖看看誰頭頂的帽子大,就聽誰的。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烏紗帽”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耀眼的時期了。

而後,“烏紗帽”便緊接著掉入到了低谷,在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就取消了這樣的規定,甚至,採用了更為華美的“紅纓帽”讓官員們佩戴。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物是人為,滄海桑田也不過如此。那麼,具有這樣傳奇色彩的“烏紗帽”,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有沒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呢?

答案肯定是可以的,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一頂烏紗帽,就在山東博物館,要說起它的背景,也是來頭不小,是明朝的魯荒王佩戴過的九旒冕。

但是,你以為“烏紗帽”的時代就這樣落幕,永遠的消逝在了世間嗎,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它不管是活躍於官場,還是活躍於民間,亦或者是在這世間不留痕跡,都有詩人替它吟不平。很多文人墨客,也願意以“烏紗帽”作為描寫對象而吟詩作賦。

白居易在《感舊紗帽》中就寫道:

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

帽今在頂上,君已歸泉中。

物故猶堪用,人亡不可逢。

岐山今夜月,墳樹正秋風。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烏紗帽是從東晉開始出現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仿若稚兒的樣子,不僅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也不似後世般飄逸,純粹就是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簡單的帽子。只是在平頭百姓之間極為流行,但是,也遠遠達不到上至天聽的地步,當時,這種帽子被人叫做“硬璞頭”。

南北朝初期的時候,南朝宋有個叫王休仁的工匠,他心思巧妙的將璞頭,也就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做成了帽子。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看到了,劉裕覺得很是喜歡,這才令群臣都佩戴,甚至於,皇帝本人的常服,有時也配有這樣的帽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是,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其後,一直風平浪靜,直到,宋太祖在上朝的時候,十分不滿臣子們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總覺得他們對自己不忠誠,有異動。正要懲戒的時候,靈機一動,想到在烏紗帽上加入兩個帽翅,這樣一來,下面臣子的異動就可以一清二楚。

而且,不同等級的臣子要有不同的花紋的帽子以示區別。但其實,這樣也有不方便的時候,只是沒人敢和皇帝抱怨。首先,帽翅十分的長,不說官員之間的小動作,就算是日常行走,也要十分注意才能不讓它亂晃。這也是後來官員走路必須昂首挺胸,儀態大方,邁官步的由來。

如果說,之前的烏紗帽是恍如稚童,那麼,在宋朝它則是被皇帝點明瞭的冠冕的服飾,不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進步。但是,這距離他正真的成熟還有一段時間。畢竟,它被正式確定作為官帽是在明朝,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關於明代服飾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在當時,不論文官還是武官,都把烏紗帽、圓領衫、束帶這樣匯聚在一起的服飾當作“公服”。甚至,還在其上沿用宋朝留下的等級區別,用玉飾的數量來區別官職的大小,比如:位居一品的大員,就有九塊玉飾;二品的官員有八塊;三品則是七塊... ...以此類推。

但是,卻禁止了六品一下官員的佩戴,普通人則更是不用提了。

這個時候,“烏紗帽”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存在流傳了下來。人們也因此,將它和朝廷的官位聯繫了起來,作為有著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服飾。

被免職了叫“摘了烏紗帽”,當官則是“帶上烏紗帽”。這樣,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不正確的風氣,人們以“烏紗帽”來定尊卑,做事不談功績,只肖看看誰頭頂的帽子大,就聽誰的。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烏紗帽”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耀眼的時期了。

而後,“烏紗帽”便緊接著掉入到了低谷,在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就取消了這樣的規定,甚至,採用了更為華美的“紅纓帽”讓官員們佩戴。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物是人為,滄海桑田也不過如此。那麼,具有這樣傳奇色彩的“烏紗帽”,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有沒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呢?

答案肯定是可以的,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一頂烏紗帽,就在山東博物館,要說起它的背景,也是來頭不小,是明朝的魯荒王佩戴過的九旒冕。

但是,你以為“烏紗帽”的時代就這樣落幕,永遠的消逝在了世間嗎,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它不管是活躍於官場,還是活躍於民間,亦或者是在這世間不留痕跡,都有詩人替它吟不平。很多文人墨客,也願意以“烏紗帽”作為描寫對象而吟詩作賦。

白居易在《感舊紗帽》中就寫道:

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

帽今在頂上,君已歸泉中。

物故猶堪用,人亡不可逢。

岐山今夜月,墳樹正秋風。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被作為禮物贈與友人,《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中還描寫過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這也是大家第一次知道烏紗帽與歌姬相聯繫。甚至,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關於烏紗帽的描寫。

《水滸傳》中,聖手書生蕭讓的穿戴,便是“烏紗帽,白羅襴... ...”《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 ...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 ”《清江引·八不用》中也有:“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

甚至,就算是在今天,只要大家細心注意,便就會發現,只要提到官員們的服飾,人們想到的總會是它——烏紗帽。

"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種服飾,它看遍了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志士,同樣也見證了數不盡的英雄傳奇,就算是那九重天上的玉帝,它也是可見的。它就是“烏紗帽”,小小的一頂帽子,承載著的卻是整個國家的希望。那麼,不知道你對烏紗帽的瞭解有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烏紗帽是從東晉開始出現的,但是,那個時候的它仿若稚兒的樣子,不僅沒有什麼複雜的裝飾,也不似後世般飄逸,純粹就是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簡單的帽子。只是在平頭百姓之間極為流行,但是,也遠遠達不到上至天聽的地步,當時,這種帽子被人叫做“硬璞頭”。

南北朝初期的時候,南朝宋有個叫王休仁的工匠,他心思巧妙的將璞頭,也就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做成了帽子。最終,在機緣巧合之下被南朝宋的皇帝劉裕看到了,劉裕覺得很是喜歡,這才令群臣都佩戴,甚至於,皇帝本人的常服,有時也配有這樣的帽子。

到了隋唐的時候,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是,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其後,一直風平浪靜,直到,宋太祖在上朝的時候,十分不滿臣子們交頭接耳,喋喋不休,總覺得他們對自己不忠誠,有異動。正要懲戒的時候,靈機一動,想到在烏紗帽上加入兩個帽翅,這樣一來,下面臣子的異動就可以一清二楚。

而且,不同等級的臣子要有不同的花紋的帽子以示區別。但其實,這樣也有不方便的時候,只是沒人敢和皇帝抱怨。首先,帽翅十分的長,不說官員之間的小動作,就算是日常行走,也要十分注意才能不讓它亂晃。這也是後來官員走路必須昂首挺胸,儀態大方,邁官步的由來。

如果說,之前的烏紗帽是恍如稚童,那麼,在宋朝它則是被皇帝點明瞭的冠冕的服飾,不論是身份地位還是其他方面都得到了進步。但是,這距離他正真的成熟還有一段時間。畢竟,它被正式確定作為官帽是在明朝,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關於明代服飾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在當時,不論文官還是武官,都把烏紗帽、圓領衫、束帶這樣匯聚在一起的服飾當作“公服”。甚至,還在其上沿用宋朝留下的等級區別,用玉飾的數量來區別官職的大小,比如:位居一品的大員,就有九塊玉飾;二品的官員有八塊;三品則是七塊... ...以此類推。

但是,卻禁止了六品一下官員的佩戴,普通人則更是不用提了。

這個時候,“烏紗帽”作為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存在流傳了下來。人們也因此,將它和朝廷的官位聯繫了起來,作為有著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服飾。

被免職了叫“摘了烏紗帽”,當官則是“帶上烏紗帽”。這樣,就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不正確的風氣,人們以“烏紗帽”來定尊卑,做事不談功績,只肖看看誰頭頂的帽子大,就聽誰的。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烏紗帽”在中國歷史上最為耀眼的時期了。

而後,“烏紗帽”便緊接著掉入到了低谷,在清朝統治者入關之後,就取消了這樣的規定,甚至,採用了更為華美的“紅纓帽”讓官員們佩戴。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物是人為,滄海桑田也不過如此。那麼,具有這樣傳奇色彩的“烏紗帽”,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有沒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呢?

答案肯定是可以的,我國現存的最完整的一頂烏紗帽,就在山東博物館,要說起它的背景,也是來頭不小,是明朝的魯荒王佩戴過的九旒冕。

但是,你以為“烏紗帽”的時代就這樣落幕,永遠的消逝在了世間嗎,答案肯定是不可能的。它不管是活躍於官場,還是活躍於民間,亦或者是在這世間不留痕跡,都有詩人替它吟不平。很多文人墨客,也願意以“烏紗帽”作為描寫對象而吟詩作賦。

白居易在《感舊紗帽》中就寫道:

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

帽今在頂上,君已歸泉中。

物故猶堪用,人亡不可逢。

岐山今夜月,墳樹正秋風。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被作為禮物贈與友人,《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中還描寫過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這也是大家第一次知道烏紗帽與歌姬相聯繫。甚至,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關於烏紗帽的描寫。

《水滸傳》中,聖手書生蕭讓的穿戴,便是“烏紗帽,白羅襴... ...”《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 ...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 ”《清江引·八不用》中也有:“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

甚至,就算是在今天,只要大家細心注意,便就會發現,只要提到官員們的服飾,人們想到的總會是它——烏紗帽。

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頂“帽子”,不是誰都能戴它,現今已經沒落

但是,這個南北朝時期的王休仁,他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在中國歷史上的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馬王堆漢墓被挖開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竟然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中,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

參考資料:

【《儀禮》、《通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