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石牌 今更“有戲”

安徽省懷寧縣千年古鎮——石牌,戲曲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的美譽。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至今,石牌人生活離不開的還是唱戲、看戲、聽戲、品戲,這曲“重頭戲”。

古鎮石牌 今更“有戲”

懷寧縣“送戲進萬村”,懷寧縣黃梅戲劇團上演黃梅戲《紅絲錯》一幕 王鳳高攝

炎炎夏日,仍擋不住石牌人唱戲聽戲的節奏。別的地方到端午時節進入農忙後,已經顧不得聽戲看戲了,但石牌人對戲臺的熱情仍一如既往。懷寧縣文化旅遊體育局因勢利導,將2019年“送戲進萬村民生工程”的日程一直排到七月。這不,第二標段的中標人——懷寧金義黃梅戲劇社,載著戲曲行頭,在石牌鎮同福村村口搭起舞臺,大喇叭喊起來,吸引著更多村民帶著板凳,扇著扇子,早早圍坐在舞臺車前,選擇最佳的觀賞位置,一飽眼福耳福。鑼鼓響起來,水袖甩起來,就連坐在觀眾區的三兩歲的娃娃們,也目不轉睛的盯著舞臺,似懂非懂地欣賞著演員的表演。

古鎮石牌 今更“有戲”

“送戲進萬村” 懷寧金義黃梅戲劇社在同福村上演《樑趙姻緣》一幕 王鳳高攝

古鎮石牌 今更“有戲”

炎炎夏日也擋不住同福村村民看戲的熱情 王鳳高攝

“今年我們在石牌已經演出11場了,每到一村,車一停,大喇叭先喊起來,《小辭店》、《五女拜壽》、《婆媳情》、《樑趙姻緣》……比海報強!每次都這麼多人!”金義劇社負責人胡節銀望著臺下滿滿的觀眾爽朗地說:“我們這裡,別的可以不講究,對看戲聽戲,那可講究!”

石牌人對戲的講究,那可是有歷史的。石牌鎮瀕長江、枕皖水,歷史上就是重要的水陸要道。繁榮的地方經濟、往來的船幫商戶構建出當地獨特的市井文化,戲曲表演尤為一特。在最昌盛的時候,小小石牌鎮有六家各地會館,可供表演的戲劇舞臺800多處,最大的戲院可容納觀眾600多人。著名的京劇鼻祖程長庚3歲到12歲就曾在石牌學藝。據瞭解,大約在明萬曆以後到清乾隆上下百年間,當地流傳下來的戲曲班社就有義和、義慶班、春江社、長春班、四喜堂等,從石牌科班出來的徽劇名伶有很多,比如高朗亭、程長庚、郝天秀、楊月樓等,與當時有名的徽商相媲美,他們走南闖北,四方輻射,形成了“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的文化現象。

古鎮石牌 今更“有戲”

張鐵鑫攝

深厚的文化積澱,造就了石牌人聽戲的品味。“和春班的把子,四喜班的曲子,三慶班的軸子,春臺班的孩子”,這些徽劇戲臺上的經典演繹,石牌人耳熟能詳。不過現在,當地人聽得最多、演得最多的還是黃梅戲,可以說“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

為了滿足當地百姓對戲劇舞臺的渴望,懷寧縣“送戲進萬村”活動的目標任務從204場,自我加壓到243場。縣文化體育旅遊局民生辦主任王鳳亮告訴記者:“從春節開始,懷寧縣黃梅戲劇團就進駐石牌,連演了11場,讓常年在外渴望鄉音的人過足了‘戲癮’。之後又請來金義劇社,走村串鄉,再演11場,每場觀眾都達千人次。今年差不多超額20%完成任務。”

雖說今年懷寧縣由政府購買服務開展的“送戲進萬村”活動已圓滿落幕,但王鳳亮告訴記者,戲臺不會空著,全縣20多家民間劇團常年不歇,哪裡有需求,哪有就有他們舞動的身影,還有文化部門舉辦的“懷腔在民間”演出、主題藝術化宣講文藝演出等等,當下籌備的2019“十一”“石牌戲會”也正在緊鑼密鼓。

古鎮石牌 今更“有戲”

離不開戲的古鎮石牌,還有一場更精彩的“重頭戲”也在緊鑼密鼓——建設戲曲文化特色小鎮。記者採訪瞭解到,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2017年先後入選全國和安徽省特色小鎮建設名單。目前,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概念性規劃及石牌鎮總體規劃已經縣規委會審議通過;重點片區控制性詳規也已於去年底審議通過。徽班博物館、遊客接待中心、京黃大劇院、老街開發利用、戲曲文化交流中心等10個重點項目正在公開招標,投資1200萬元的石牌文化站社會化運營試點項目已建成對外開放。對於更加重要的內容建設,懷寧縣委縣政府出臺了《懷寧縣石牌鎮戲曲文化特色小鎮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戲曲表演、戲服、盔帽製作及銷售被列入重點扶持產業。“懷腔”——有人稱之為正宗的黃梅戲唱腔,被列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他內容建設也在蒐集整理、保護髮展中。

古鎮石牌,今更“有戲”!

(經濟日報 記者:文晶 通訊員:程曉明 責編:胡達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