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天王洪秀全

(2)孫中山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雖然他也讀過四書五經,但並不像洪秀全那樣受到嚴格的儒學訓練,他對基督教頗為虔誠,但並沒有因此貶棄儒學。

1921年12月10日,他在桂林對滇贛粵軍作軍人精神講話時,認為軍人的精神是“智、仁、勇”,而這三者就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可見他對軍人的行為規範仍把儒學作為靈魂。

他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也儘量把它與儒學結合起來。他在《民族主義》講演中提倡忠孝、仁愛、信義與和平;在《民權主義》講演中,他說:“兩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他還引用了孔孟的言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2000多年前已經早想到了;在講到《民生主義》時,他也將民生主義與傳統儒學的大同主義相聯繫。總之,孫中山在晚年不斷髮展他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吸納西方政治學的同時,還努力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表明他是在推崇儒學文化的。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天王洪秀全

(2)孫中山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雖然他也讀過四書五經,但並不像洪秀全那樣受到嚴格的儒學訓練,他對基督教頗為虔誠,但並沒有因此貶棄儒學。

1921年12月10日,他在桂林對滇贛粵軍作軍人精神講話時,認為軍人的精神是“智、仁、勇”,而這三者就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可見他對軍人的行為規範仍把儒學作為靈魂。

他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也儘量把它與儒學結合起來。他在《民族主義》講演中提倡忠孝、仁愛、信義與和平;在《民權主義》講演中,他說:“兩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他還引用了孔孟的言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2000多年前已經早想到了;在講到《民生主義》時,他也將民生主義與傳統儒學的大同主義相聯繫。總之,孫中山在晚年不斷髮展他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吸納西方政治學的同時,還努力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表明他是在推崇儒學文化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孫中山

三、一個政教合一,一個政教分離

(1)洪秀全主張政教合一,他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為旗號,崇拜“惟一真神”,破壞其他一切偶像,與白蓮教、紅燈教等崇尚多神不同,它更有利於把散漫、保守的農民聚集成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給滿清以沉重打擊,在革命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當太平軍領袖楊秀清被殺之後,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太平軍對拜上帝教的信仰產生了動搖,作戰能力也隨之削弱。

洪秀全政教一元化的主張,來源於基督教的“創世說”。他說:“蓋天國來在凡間,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創開天國是也。”於是他把把天國搬到人間,使自己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政治領袖。太平天國還有自己的宗教活動,將領們除了練兵打仗,還要在禮拜日主持宗教活動。這些宗教活動與行政組織、軍事組織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和軍事。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天王洪秀全

(2)孫中山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雖然他也讀過四書五經,但並不像洪秀全那樣受到嚴格的儒學訓練,他對基督教頗為虔誠,但並沒有因此貶棄儒學。

1921年12月10日,他在桂林對滇贛粵軍作軍人精神講話時,認為軍人的精神是“智、仁、勇”,而這三者就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可見他對軍人的行為規範仍把儒學作為靈魂。

他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也儘量把它與儒學結合起來。他在《民族主義》講演中提倡忠孝、仁愛、信義與和平;在《民權主義》講演中,他說:“兩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他還引用了孔孟的言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2000多年前已經早想到了;在講到《民生主義》時,他也將民生主義與傳統儒學的大同主義相聯繫。總之,孫中山在晚年不斷髮展他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吸納西方政治學的同時,還努力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表明他是在推崇儒學文化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孫中山

三、一個政教合一,一個政教分離

(1)洪秀全主張政教合一,他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為旗號,崇拜“惟一真神”,破壞其他一切偶像,與白蓮教、紅燈教等崇尚多神不同,它更有利於把散漫、保守的農民聚集成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給滿清以沉重打擊,在革命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當太平軍領袖楊秀清被殺之後,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太平軍對拜上帝教的信仰產生了動搖,作戰能力也隨之削弱。

洪秀全政教一元化的主張,來源於基督教的“創世說”。他說:“蓋天國來在凡間,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創開天國是也。”於是他把把天國搬到人間,使自己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政治領袖。太平天國還有自己的宗教活動,將領們除了練兵打仗,還要在禮拜日主持宗教活動。這些宗教活動與行政組織、軍事組織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和軍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金田起義

(2)孫中山主張政教分離,以基督教彌補政治之不足。他認為“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然凡國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均幸得宗教有以扶持之,則民德自臻上理”。所以他提出利用基督教去薰陶國民,藉此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以彌補政治上的不足之處。

1912年,孫中山曾多次在教堂發表講話,呼籲教友們發揮愛國主義精神,以促進國家的穩定繁榮。雖然孫中山在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一直得到基督教徒的支持,但他從來不把基督教作為革命的旗號,不去狂熱地提倡它,而是理智地把宗教與政治分開。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天王洪秀全

(2)孫中山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雖然他也讀過四書五經,但並不像洪秀全那樣受到嚴格的儒學訓練,他對基督教頗為虔誠,但並沒有因此貶棄儒學。

1921年12月10日,他在桂林對滇贛粵軍作軍人精神講話時,認為軍人的精神是“智、仁、勇”,而這三者就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可見他對軍人的行為規範仍把儒學作為靈魂。

他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也儘量把它與儒學結合起來。他在《民族主義》講演中提倡忠孝、仁愛、信義與和平;在《民權主義》講演中,他說:“兩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他還引用了孔孟的言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2000多年前已經早想到了;在講到《民生主義》時,他也將民生主義與傳統儒學的大同主義相聯繫。總之,孫中山在晚年不斷髮展他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吸納西方政治學的同時,還努力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表明他是在推崇儒學文化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孫中山

三、一個政教合一,一個政教分離

(1)洪秀全主張政教合一,他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為旗號,崇拜“惟一真神”,破壞其他一切偶像,與白蓮教、紅燈教等崇尚多神不同,它更有利於把散漫、保守的農民聚集成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給滿清以沉重打擊,在革命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當太平軍領袖楊秀清被殺之後,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太平軍對拜上帝教的信仰產生了動搖,作戰能力也隨之削弱。

洪秀全政教一元化的主張,來源於基督教的“創世說”。他說:“蓋天國來在凡間,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創開天國是也。”於是他把把天國搬到人間,使自己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政治領袖。太平天國還有自己的宗教活動,將領們除了練兵打仗,還要在禮拜日主持宗教活動。這些宗教活動與行政組織、軍事組織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和軍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金田起義

(2)孫中山主張政教分離,以基督教彌補政治之不足。他認為“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然凡國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均幸得宗教有以扶持之,則民德自臻上理”。所以他提出利用基督教去薰陶國民,藉此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以彌補政治上的不足之處。

1912年,孫中山曾多次在教堂發表講話,呼籲教友們發揮愛國主義精神,以促進國家的穩定繁榮。雖然孫中山在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一直得到基督教徒的支持,但他從來不把基督教作為革命的旗號,不去狂熱地提倡它,而是理智地把宗教與政治分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武昌起義

四、二人對基督教“人人平等”觀念的吸收程度不同

(1)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之前宣揚:“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這些男女平等的觀念與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凝聚農民軍戰鬥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洪秀全的這種平等觀念並沒有貫徹始終,金田起義後,他就以封建禮制為藍本,製作頒佈《太平禮制》,規定了太平天國等級世襲制。1852年,他又推出了《幼學詩》,對君臣父子等各種上下主從關係做了嚴格的規定。在娶妻方面,他頒佈了《多妻詔》,規定娶妻納妾應該自高而低,依級遞減,上多下少,如東王西王可以有十一位妻子,從南王到豫王等各能娶六位妻子,高級官員三妻,中級官員二妻,低級官員以及其餘人等各一妻,這是典型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全然拋棄了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思想精神。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天王洪秀全

(2)孫中山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雖然他也讀過四書五經,但並不像洪秀全那樣受到嚴格的儒學訓練,他對基督教頗為虔誠,但並沒有因此貶棄儒學。

1921年12月10日,他在桂林對滇贛粵軍作軍人精神講話時,認為軍人的精神是“智、仁、勇”,而這三者就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可見他對軍人的行為規範仍把儒學作為靈魂。

他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也儘量把它與儒學結合起來。他在《民族主義》講演中提倡忠孝、仁愛、信義與和平;在《民權主義》講演中,他說:“兩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他還引用了孔孟的言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2000多年前已經早想到了;在講到《民生主義》時,他也將民生主義與傳統儒學的大同主義相聯繫。總之,孫中山在晚年不斷髮展他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吸納西方政治學的同時,還努力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表明他是在推崇儒學文化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孫中山

三、一個政教合一,一個政教分離

(1)洪秀全主張政教合一,他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為旗號,崇拜“惟一真神”,破壞其他一切偶像,與白蓮教、紅燈教等崇尚多神不同,它更有利於把散漫、保守的農民聚集成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給滿清以沉重打擊,在革命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當太平軍領袖楊秀清被殺之後,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太平軍對拜上帝教的信仰產生了動搖,作戰能力也隨之削弱。

洪秀全政教一元化的主張,來源於基督教的“創世說”。他說:“蓋天國來在凡間,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創開天國是也。”於是他把把天國搬到人間,使自己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政治領袖。太平天國還有自己的宗教活動,將領們除了練兵打仗,還要在禮拜日主持宗教活動。這些宗教活動與行政組織、軍事組織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和軍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金田起義

(2)孫中山主張政教分離,以基督教彌補政治之不足。他認為“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然凡國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均幸得宗教有以扶持之,則民德自臻上理”。所以他提出利用基督教去薰陶國民,藉此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以彌補政治上的不足之處。

1912年,孫中山曾多次在教堂發表講話,呼籲教友們發揮愛國主義精神,以促進國家的穩定繁榮。雖然孫中山在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一直得到基督教徒的支持,但他從來不把基督教作為革命的旗號,不去狂熱地提倡它,而是理智地把宗教與政治分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武昌起義

四、二人對基督教“人人平等”觀念的吸收程度不同

(1)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之前宣揚:“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這些男女平等的觀念與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凝聚農民軍戰鬥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洪秀全的這種平等觀念並沒有貫徹始終,金田起義後,他就以封建禮制為藍本,製作頒佈《太平禮制》,規定了太平天國等級世襲制。1852年,他又推出了《幼學詩》,對君臣父子等各種上下主從關係做了嚴格的規定。在娶妻方面,他頒佈了《多妻詔》,規定娶妻納妾應該自高而低,依級遞減,上多下少,如東王西王可以有十一位妻子,從南王到豫王等各能娶六位妻子,高級官員三妻,中級官員二妻,低級官員以及其餘人等各一妻,這是典型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全然拋棄了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思想精神。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太平禮制》

(2)基督教中平等、博愛的觀念對孫中山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他把基督教宣傳的博愛同中國古時的“仁愛”相結合,他認為“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基督教中平等的觀念對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也有影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要來源於歐美資產階級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正是與基督教的平等博愛觀念相一致。

"

孫中山和洪秀全在革命過程中,都對基督教有過吸收和利用。但是,同樣都是受到基督教影響,同樣都成為了革命領袖,為什麼二人的革命道路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一、接受基督教的途徑不同

(1)1843年,洪秀全開始閱讀樑發所著的《勸世良言》而接觸基督教。《勸世良言》共有60多篇短文,這本書其實就是由《聖經》的部分譯文和註釋以及作者樑發記錄的信教經歷組成的。作為基督教的宣傳品,這本書是非常浮泛淺陋的,但洪秀全就是看這本書認識到基督教的。

這本書在教理上非常注重和強調上帝的獨一無二性,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竭力貶斥,正好洪秀全屢次考試不中,書中的這些話正道中了他的心病。1847年3月,洪秀全與洪仁開前往廣州找到了羅孝全,此人來自美國,是基督教派“浸禮會”的一名傳教士。洪秀全和洪仁開兩人在羅孝全那裡呆了三個多月,向他學習《聖經》,洪秀全的願望是能夠受洗成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信徒,但是未能如願,這就是洪秀全接觸基督教知識的大致經過。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勸世良言》

(2)孫中山接觸基督教的途徑與洪秀全完全不同,孫中山接觸的基督知識相比來說更正規一點。在孫中山青少年時代,他大部分時間就讀於海內外的教會學校。1879到1882年,他在美國檀香山就讀於英國聖公會創辦的意奧蘭尼學校,開始對基督教感興趣。1882年秋,他轉入美國公理會所辦的奧阿厚書院,在這裡,孫中山有接受了宗教教義的薰陶。

1883年,孫中山在香港進入英國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院學習,並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在此人的影響下,孫中山於1884年完成受洗儀式並正式成為一名基督教徒。入教後,孫中山還不忘回家鄉傳教。由此可見,青年時的孫中山也是一個真誠的基督教徒。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青年時期的孫中山

由上可知,洪秀全接受基督教主要是通過《勸世良言》一書,在美國傳教士羅孝全那裡也就學習了三個月,因而他的《聖經》知識比較貧乏,導致他的宗教理念與正統的基督教觀念相差甚遠。而孫中山長期在教會學校就讀,《聖經》是必修課之一,所以對於基督教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要比洪秀全強很多。

二、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

基督教自唐代傳入中國以來,與中國固有的主體文化儒家學說時有摩擦,所以有人倡儒反耶,也有人倡耶反儒,提倡二者融合的人也有,而孫中山、洪秀全就是其中的兩類人。

(1)洪秀全是從尊儒走向反儒,最後以反儒為主,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洪秀全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但他曾四次參加科舉,全都名落孫山,這一系列沉重的打擊使他產生了逆反心理,從尊儒走向了反儒。

其二,洪秀全的基督教啟蒙讀物《勸世良言》中,有許多崇拜上帝而貶棄中國儒釋道文化的言論,洪秀全也受到了這些言論的影響。在1843年,洪秀全與其族中的表兄弟李敬芳一同讀了《勸世良言》後就把書塾裡的孔子牌位給扔了,此時就已表現出洪秀全反儒的端倪。

其三,洪秀全為了樹立一種新的思想權威與清朝相抗衡,建立太平天國肯定不能學清王朝尊崇孔孟之道,所以他也是有意否定儒家學說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天王洪秀全

(2)孫中山年輕時受洗成為基督教徒,雖然他也讀過四書五經,但並不像洪秀全那樣受到嚴格的儒學訓練,他對基督教頗為虔誠,但並沒有因此貶棄儒學。

1921年12月10日,他在桂林對滇贛粵軍作軍人精神講話時,認為軍人的精神是“智、仁、勇”,而這三者就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優,勇者不懼”,可見他對軍人的行為規範仍把儒學作為靈魂。

他在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時,也儘量把它與儒學結合起來。他在《民族主義》講演中提倡忠孝、仁愛、信義與和平;在《民權主義》講演中,他說:“兩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張民權”。他還引用了孔孟的言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認為,中國人對於民權的見解,2000多年前已經早想到了;在講到《民生主義》時,他也將民生主義與傳統儒學的大同主義相聯繫。總之,孫中山在晚年不斷髮展他的三民主義學說,在吸納西方政治學的同時,還努力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表明他是在推崇儒學文化的。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孫中山

三、一個政教合一,一個政教分離

(1)洪秀全主張政教合一,他的拜上帝教以基督教為旗號,崇拜“惟一真神”,破壞其他一切偶像,與白蓮教、紅燈教等崇尚多神不同,它更有利於把散漫、保守的農民聚集成一股強大的革命力量,給滿清以沉重打擊,在革命過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當太平軍領袖楊秀清被殺之後,太平天國內部矛盾重重,太平軍對拜上帝教的信仰產生了動搖,作戰能力也隨之削弱。

洪秀全政教一元化的主張,來源於基督教的“創世說”。他說:“蓋天國來在凡間,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創開天國是也。”於是他把把天國搬到人間,使自己既是宗教首領,又是政治領袖。太平天國還有自己的宗教活動,將領們除了練兵打仗,還要在禮拜日主持宗教活動。這些宗教活動與行政組織、軍事組織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和軍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金田起義

(2)孫中山主張政教分離,以基督教彌補政治之不足。他認為“政教分立,幾為近世文明國之公例”,“然凡國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均幸得宗教有以扶持之,則民德自臻上理”。所以他提出利用基督教去薰陶國民,藉此提高國民的道德水平,以彌補政治上的不足之處。

1912年,孫中山曾多次在教堂發表講話,呼籲教友們發揮愛國主義精神,以促進國家的穩定繁榮。雖然孫中山在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一直得到基督教徒的支持,但他從來不把基督教作為革命的旗號,不去狂熱地提倡它,而是理智地把宗教與政治分開。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武昌起義

四、二人對基督教“人人平等”觀念的吸收程度不同

(1)洪秀全在定都天京之前宣揚:“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這些男女平等的觀念與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凝聚農民軍戰鬥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洪秀全的這種平等觀念並沒有貫徹始終,金田起義後,他就以封建禮制為藍本,製作頒佈《太平禮制》,規定了太平天國等級世襲制。1852年,他又推出了《幼學詩》,對君臣父子等各種上下主從關係做了嚴格的規定。在娶妻方面,他頒佈了《多妻詔》,規定娶妻納妾應該自高而低,依級遞減,上多下少,如東王西王可以有十一位妻子,從南王到豫王等各能娶六位妻子,高級官員三妻,中級官員二妻,低級官員以及其餘人等各一妻,這是典型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全然拋棄了基督教“人人平等”的思想精神。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太平禮制》

(2)基督教中平等、博愛的觀念對孫中山的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他把基督教宣傳的博愛同中國古時的“仁愛”相結合,他認為“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基督教中平等的觀念對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也有影響,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要來源於歐美資產階級所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這也正是與基督教的平等博愛觀念相一致。

孫中山信奉過基督教,洪秀全也信奉過,但洪秀全是在巫化基督教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總的來說,因為他們二人的個人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導致二人所探尋的革命道路在很多方面有很大不同。其中,孫中山對基督教的理解更為理性和深刻,而洪秀全所理解的基督教只是感性的,摻雜了很多洪秀全的個人情感。

與洪秀全相比,基督教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也有積極的影響,但絕不是孫中山革命的重要工具。基督教對太平天國影響最大的在軍事方面而非其他,當信仰動搖、紀律鬆弛之時,太平軍也就走向了衰落。所以太平天國建國後,當基督教所倡導的平等、博愛幾乎被洪秀全所拋棄時,太平天國的欺騙性也就暴露了出來,民眾的信仰也隨之產生了動搖。可以說,洪秀全所信奉的基督教是被他自己巫化的基督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