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印象中的魯迅,一直是一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魯迅日記,就會發現魯迅的另一面,相當有生活情趣,因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貨。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據說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前邊說過北京餐飲業最高檔位“堂”,次之是“樓”,再次之為“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

魯迅當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記中記下“夜飲廣和居”。根據《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等相關資料記載,廣和居是魯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廳,它靠近魯迅住的紹興會館,很方便。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通常就去廣和居。魯迅一人獨居時,也常去廣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在紹興會館的“食堂”。

"

我們印象中的魯迅,一直是一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魯迅日記,就會發現魯迅的另一面,相當有生活情趣,因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貨。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據說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前邊說過北京餐飲業最高檔位“堂”,次之是“樓”,再次之為“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

魯迅當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記中記下“夜飲廣和居”。根據《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等相關資料記載,廣和居是魯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廳,它靠近魯迅住的紹興會館,很方便。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通常就去廣和居。魯迅一人獨居時,也常去廣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在紹興會館的“食堂”。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潘魚

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原名叫盛隆軒,居歷經嘉、道、鹹、同、光、宣,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北伐前後,根據歷代賢臣大儒逸士名流私家記載,凡是雅集小宴,都離不開廣和居。從翁同龢、張之洞等公卿要臣,到譚嗣同、楊銳等革命黨人,再到後來的魯迅,都喜歡光顧廣和居。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魯迅剛到北京時,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時還要購買書籍、小古玩、文具等,因此在廣和居幾乎不點“潘魚”這樣的名貴菜餚,而是隨便炒幾個菜。如果不點那些名菜,廣和居的花費並不高,三人吃一桌豐盛的酒席,花費3元。

"

我們印象中的魯迅,一直是一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魯迅日記,就會發現魯迅的另一面,相當有生活情趣,因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貨。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據說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前邊說過北京餐飲業最高檔位“堂”,次之是“樓”,再次之為“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

魯迅當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記中記下“夜飲廣和居”。根據《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等相關資料記載,廣和居是魯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廳,它靠近魯迅住的紹興會館,很方便。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通常就去廣和居。魯迅一人獨居時,也常去廣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在紹興會館的“食堂”。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潘魚

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原名叫盛隆軒,居歷經嘉、道、鹹、同、光、宣,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北伐前後,根據歷代賢臣大儒逸士名流私家記載,凡是雅集小宴,都離不開廣和居。從翁同龢、張之洞等公卿要臣,到譚嗣同、楊銳等革命黨人,再到後來的魯迅,都喜歡光顧廣和居。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魯迅剛到北京時,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時還要購買書籍、小古玩、文具等,因此在廣和居幾乎不點“潘魚”這樣的名貴菜餚,而是隨便炒幾個菜。如果不點那些名菜,廣和居的花費並不高,三人吃一桌豐盛的酒席,花費3元。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三不沾

魯迅喜歡的另一家飯館是同和居。也是北京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始於光緒年間。當年各位朝臣散了早朝,會在附近找個地方聚會議事,於是同和居就應運而生了。因為廣和居的頭廚二廚後來去了同和居,同和居除了傳統魯菜,也延續了廣和居的一些招牌菜,比如三不粘,這是魯迅最愛的一道菜,“三不沾”指的是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齒。材料無非是蛋白、豬油、白糖、桂花滷子,分量調配、火候拿捏,卻是外人不得而知的。

最近筆者特意到什剎海荷花市場北邊的同和居吃了一回著名的“三不沾”,並沒有覺得特別出色,感覺就是一道甜品。魯迅青睞這道菜可能和他愛吃糖和點心等各種甜食有關,據記載,魯迅喜歡吃柿餅,晚上加餐通常是奶油蛋糕。

還有一種說法,魯迅愛吃“三不粘”與他愛喝酒有關係,據說此菜可以解酒。魯迅屬於每頓飯必喝酒的人。史料記載,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魯迅酒量不大,經常喝得酩酊爛醉,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煙不離手。郁達夫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

我們印象中的魯迅,一直是一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魯迅日記,就會發現魯迅的另一面,相當有生活情趣,因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貨。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據說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前邊說過北京餐飲業最高檔位“堂”,次之是“樓”,再次之為“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

魯迅當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記中記下“夜飲廣和居”。根據《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等相關資料記載,廣和居是魯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廳,它靠近魯迅住的紹興會館,很方便。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通常就去廣和居。魯迅一人獨居時,也常去廣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在紹興會館的“食堂”。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潘魚

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原名叫盛隆軒,居歷經嘉、道、鹹、同、光、宣,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北伐前後,根據歷代賢臣大儒逸士名流私家記載,凡是雅集小宴,都離不開廣和居。從翁同龢、張之洞等公卿要臣,到譚嗣同、楊銳等革命黨人,再到後來的魯迅,都喜歡光顧廣和居。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魯迅剛到北京時,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時還要購買書籍、小古玩、文具等,因此在廣和居幾乎不點“潘魚”這樣的名貴菜餚,而是隨便炒幾個菜。如果不點那些名菜,廣和居的花費並不高,三人吃一桌豐盛的酒席,花費3元。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三不沾

魯迅喜歡的另一家飯館是同和居。也是北京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始於光緒年間。當年各位朝臣散了早朝,會在附近找個地方聚會議事,於是同和居就應運而生了。因為廣和居的頭廚二廚後來去了同和居,同和居除了傳統魯菜,也延續了廣和居的一些招牌菜,比如三不粘,這是魯迅最愛的一道菜,“三不沾”指的是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齒。材料無非是蛋白、豬油、白糖、桂花滷子,分量調配、火候拿捏,卻是外人不得而知的。

最近筆者特意到什剎海荷花市場北邊的同和居吃了一回著名的“三不沾”,並沒有覺得特別出色,感覺就是一道甜品。魯迅青睞這道菜可能和他愛吃糖和點心等各種甜食有關,據記載,魯迅喜歡吃柿餅,晚上加餐通常是奶油蛋糕。

還有一種說法,魯迅愛吃“三不粘”與他愛喝酒有關係,據說此菜可以解酒。魯迅屬於每頓飯必喝酒的人。史料記載,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魯迅酒量不大,經常喝得酩酊爛醉,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煙不離手。郁達夫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油爆肚仁

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是另一家魯迅常去的店,這是家老字號,1876年開業,原來位於北京前門煤市街。清朝時宮裡的王公大臣、貝勒及豪紳權貴都來這裡吃飯。民國時期,泰豐樓是孫中山、宋慶齡等一大批國民黨元老常去的地方。這裡的招牌菜主要是有油爆肚仁、油爆鱔魚,炸八塊,九蒸鴨子的著名菜式。這家老店現在還有,在前門附近的楊梅竹斜街,沒進去吃過,味道不得而知了。

"

我們印象中的魯迅,一直是一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魯迅日記,就會發現魯迅的另一面,相當有生活情趣,因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貨。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據說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前邊說過北京餐飲業最高檔位“堂”,次之是“樓”,再次之為“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

魯迅當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記中記下“夜飲廣和居”。根據《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等相關資料記載,廣和居是魯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廳,它靠近魯迅住的紹興會館,很方便。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通常就去廣和居。魯迅一人獨居時,也常去廣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在紹興會館的“食堂”。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潘魚

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原名叫盛隆軒,居歷經嘉、道、鹹、同、光、宣,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北伐前後,根據歷代賢臣大儒逸士名流私家記載,凡是雅集小宴,都離不開廣和居。從翁同龢、張之洞等公卿要臣,到譚嗣同、楊銳等革命黨人,再到後來的魯迅,都喜歡光顧廣和居。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魯迅剛到北京時,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時還要購買書籍、小古玩、文具等,因此在廣和居幾乎不點“潘魚”這樣的名貴菜餚,而是隨便炒幾個菜。如果不點那些名菜,廣和居的花費並不高,三人吃一桌豐盛的酒席,花費3元。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三不沾

魯迅喜歡的另一家飯館是同和居。也是北京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始於光緒年間。當年各位朝臣散了早朝,會在附近找個地方聚會議事,於是同和居就應運而生了。因為廣和居的頭廚二廚後來去了同和居,同和居除了傳統魯菜,也延續了廣和居的一些招牌菜,比如三不粘,這是魯迅最愛的一道菜,“三不沾”指的是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齒。材料無非是蛋白、豬油、白糖、桂花滷子,分量調配、火候拿捏,卻是外人不得而知的。

最近筆者特意到什剎海荷花市場北邊的同和居吃了一回著名的“三不沾”,並沒有覺得特別出色,感覺就是一道甜品。魯迅青睞這道菜可能和他愛吃糖和點心等各種甜食有關,據記載,魯迅喜歡吃柿餅,晚上加餐通常是奶油蛋糕。

還有一種說法,魯迅愛吃“三不粘”與他愛喝酒有關係,據說此菜可以解酒。魯迅屬於每頓飯必喝酒的人。史料記載,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魯迅酒量不大,經常喝得酩酊爛醉,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煙不離手。郁達夫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油爆肚仁

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是另一家魯迅常去的店,這是家老字號,1876年開業,原來位於北京前門煤市街。清朝時宮裡的王公大臣、貝勒及豪紳權貴都來這裡吃飯。民國時期,泰豐樓是孫中山、宋慶齡等一大批國民黨元老常去的地方。這裡的招牌菜主要是有油爆肚仁、油爆鱔魚,炸八塊,九蒸鴨子的著名菜式。這家老店現在還有,在前門附近的楊梅竹斜街,沒進去吃過,味道不得而知了。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魯迅在日記中記載他常去的還有一個地方是前門大柵欄附近的青雲閣。青雲閣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一,按今天的話說,是高級綜合商業娛樂場所,集娛樂、購物、飲食、品茶、服務等等於一身,是文士、官員、商賈、貴胄的消遣之所。如今風行一時的檯球運動,最早就是由青雲閣引領京城的時尚潮頭。青雲閣內的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步雲齋鞋店、富晉書社等眾多的老字號留下了魯迅與周作人、陳百年、劉叔雅、朱逖先、沈士遠、沈尹默、劉半農、錢玄同、馬幼漁等眾多知名學者的足跡。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也經常來此品茗會友、小酌膝談,思文賞樂。

"

我們印象中的魯迅,一直是一位橫眉冷對的文學鬥士,名滿天下的大文豪,然而,如果仔細研究魯迅日記,就會發現魯迅的另一面,相當有生活情趣,因為他是一枚大大的吃貨。

有人統計過,從1912年到1926年,魯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可以從他的日記裡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這65家北京館子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據說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一百家。作為文學家中最用功的吃貨,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在眾多餐館裡,魯迅去得最勤快的是廣和居。前邊說過北京餐飲業最高檔位“堂”,次之是“樓”,再次之為“居”,居與堂最大的區別在於只辦宴席,不辦堂會,因此相對規模較小,是一般官員或進京趕考秀才落腳之地。清未民初號稱北京八大居,即是如此。八大居包括:前門外的福興居、萬興居、同興居、東興居,大柵欄的萬福居、菜市口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西四的同和居、西單的沙鍋居。

魯迅當年到北京的第三天就在日記中記下“夜飲廣和居”。根據《魯迅日記》以及鄧雲鄉的《魯迅與北京風土》等相關資料記載,廣和居是魯迅最常去的一家餐廳,它靠近魯迅住的紹興會館,很方便。朋友來會館拜訪魯迅,到了吃飯時間,通常就去廣和居。魯迅一人獨居時,也常去廣和居,廣和居當成了他在紹興會館的“食堂”。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潘魚

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原名叫盛隆軒,居歷經嘉、道、鹹、同、光、宣,一直到民國十六年北伐前後,根據歷代賢臣大儒逸士名流私家記載,凡是雅集小宴,都離不開廣和居。從翁同龢、張之洞等公卿要臣,到譚嗣同、楊銳等革命黨人,再到後來的魯迅,都喜歡光顧廣和居。這裡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代非常有名。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當官的和文人都好這口,社會上,附庸風雅的,也喜歡往這兒來。

魯迅剛到北京時,薪水一部分要寄回老家,同時還要購買書籍、小古玩、文具等,因此在廣和居幾乎不點“潘魚”這樣的名貴菜餚,而是隨便炒幾個菜。如果不點那些名菜,廣和居的花費並不高,三人吃一桌豐盛的酒席,花費3元。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三不沾

魯迅喜歡的另一家飯館是同和居。也是北京八大居之一。同和居始於光緒年間。當年各位朝臣散了早朝,會在附近找個地方聚會議事,於是同和居就應運而生了。因為廣和居的頭廚二廚後來去了同和居,同和居除了傳統魯菜,也延續了廣和居的一些招牌菜,比如三不粘,這是魯迅最愛的一道菜,“三不沾”指的是不粘筷子,不粘碟子,不粘牙齒。材料無非是蛋白、豬油、白糖、桂花滷子,分量調配、火候拿捏,卻是外人不得而知的。

最近筆者特意到什剎海荷花市場北邊的同和居吃了一回著名的“三不沾”,並沒有覺得特別出色,感覺就是一道甜品。魯迅青睞這道菜可能和他愛吃糖和點心等各種甜食有關,據記載,魯迅喜歡吃柿餅,晚上加餐通常是奶油蛋糕。

還有一種說法,魯迅愛吃“三不粘”與他愛喝酒有關係,據說此菜可以解酒。魯迅屬於每頓飯必喝酒的人。史料記載,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魯迅酒量不大,經常喝得酩酊爛醉,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煙不離手。郁達夫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吶喊兩悠悠。”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油爆肚仁

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泰豐樓”是另一家魯迅常去的店,這是家老字號,1876年開業,原來位於北京前門煤市街。清朝時宮裡的王公大臣、貝勒及豪紳權貴都來這裡吃飯。民國時期,泰豐樓是孫中山、宋慶齡等一大批國民黨元老常去的地方。這裡的招牌菜主要是有油爆肚仁、油爆鱔魚,炸八塊,九蒸鴨子的著名菜式。這家老店現在還有,在前門附近的楊梅竹斜街,沒進去吃過,味道不得而知了。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魯迅在日記中記載他常去的還有一個地方是前門大柵欄附近的青雲閣。青雲閣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一,按今天的話說,是高級綜合商業娛樂場所,集娛樂、購物、飲食、品茶、服務等等於一身,是文士、官員、商賈、貴胄的消遣之所。如今風行一時的檯球運動,最早就是由青雲閣引領京城的時尚潮頭。青雲閣內的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步雲齋鞋店、富晉書社等眾多的老字號留下了魯迅與周作人、陳百年、劉叔雅、朱逖先、沈士遠、沈尹默、劉半農、錢玄同、馬幼漁等眾多知名學者的足跡。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梁實秋等眾多歷史名人也經常來此品茗會友、小酌膝談,思文賞樂。

文學鬥士也熱愛美食,魯迅當年在北京都吃過哪些館子?

電影《知音》裡的小鳳仙

魯迅很喜歡逛青雲閣,他在日記裡就記錄過自己從1912年到1922年這十年裡到青雲閣喝茶、見朋友、買東西、吃飯有三十四次。他最常去的是青雲閣裡的玉壺春茶樓,最愛吃玉壺春的春捲、蝦仁面等名點。值得一提的是,討袁名將蔡鍔將軍曾在青雲閣的普珍園結識名妓小鳳仙,並多次在普珍園小酌,普珍園的名菜辣子鳳節倍受小鳳仙喜愛,從而演繹一段名流千古的愛情故事。八十年代在青雲閣原址拍攝的電影《知音》是根據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改編,世人為之感懷。先如今,青雲閣的建築還在,在楊梅竹斜街可以看到它的後門。

據魯迅日記記載,西城一家叫做和記小館的餐廳是魯迅經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當於他的工作食堂了,與魯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著一條馬路。這裡的東西可口,價錢便宜。魯迅在1918年正月廿三的日記中提到:“微雪。午二弟來部,並邀陳師曾、齊壽山往和記飯。”實際上和記以賣牛羊肉出名,魯迅最喜歡吃這裡的清湯大塊牛肉麵。如今這裡也有一家賣牛肉的飯館,只不過是潮汕牛肉火鍋。

一句話總結吃貨魯迅,那就是“有錢任性愛下館子”,他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因為抗戰之前的民國時代,大學教授收入不菲,還有優厚的稿酬,魯迅月入數百元算是高薪階層,所以,他經常可以光顧北京的八大堂、八大樓這些名菜館,愛吃會吃講究吃,筆書檄文也不耽誤享受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