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1 騙局

當韓信入宮被擒時,他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他罵了呂后,但卻沒有提及把他騙入宮的蕭何,我們很難想象在死前的那一瞬,韓信的心裡到底想了什麼

當年封壇拜將之前,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在生命的最後,韓信對蕭何的那份感念,還會有麼?

當韓信舍人舉發韓信謀反之後,呂后立即召蕭何商議。商議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得知。

從記載來看,蕭何和呂后最後商議的方法是派人偽裝劉邦從前線派來的人,聲稱陳豨已死,要求群臣入宮慶賀。

但似乎韓信察覺到了什麼,聲稱生病,並沒有入宮。

於是蕭何親自去找了韓信,說:“雖疾,彊入賀。”

基於對蕭何的信任,韓信跟著蕭何進了宮,再也沒能出去。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1 騙局

當韓信入宮被擒時,他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他罵了呂后,但卻沒有提及把他騙入宮的蕭何,我們很難想象在死前的那一瞬,韓信的心裡到底想了什麼

當年封壇拜將之前,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在生命的最後,韓信對蕭何的那份感念,還會有麼?

當韓信舍人舉發韓信謀反之後,呂后立即召蕭何商議。商議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得知。

從記載來看,蕭何和呂后最後商議的方法是派人偽裝劉邦從前線派來的人,聲稱陳豨已死,要求群臣入宮慶賀。

但似乎韓信察覺到了什麼,聲稱生病,並沒有入宮。

於是蕭何親自去找了韓信,說:“雖疾,彊入賀。”

基於對蕭何的信任,韓信跟著蕭何進了宮,再也沒能出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2 謀反疑雲

對於韓信是否真的意圖謀反,一直存在著爭議,並無確切的記載。

早前,蒯通曾勸說韓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但韓信不忍背叛劉邦,所以拒絕了:“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雖說有所謂“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的遺言,但一則這是呂后的轉述,未必屬實。再者,就算這話真的是韓信說的,也不能代表他之前就有謀反的想法,這話完全可以視為懊喪之言,恰恰證明了他之前並無謀反的打算。

至於記載中言之鑿鑿的關於韓信和陳豨密謀造反的那段: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段記載,看起來確實似有預謀。但就在這段話之前,還有幾句: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要知道,陳豨兵敗被殺,韓信自己不可能洩漏,而且他們說話的時候,已經屏退了左右。那麼這段話司馬遷又是聽誰說的?

但如果說韓信謀反的傳言就是無中生有,倒也未必。

畢竟蒯通對韓信的遊說,知道的人很多。

他和陳豨的關係也是眾人皆知。

韓信在劉邦討伐陳豨的時候稱病沒有跟去,也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懷疑的點。但在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不願意看到朋友的覆滅而已。

而在蕭何聲稱陳豨被殺後,韓信沒有入宮慶賀,或許僅僅是因為陳豨是他的朋友吧。

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他死。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1 騙局

當韓信入宮被擒時,他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他罵了呂后,但卻沒有提及把他騙入宮的蕭何,我們很難想象在死前的那一瞬,韓信的心裡到底想了什麼

當年封壇拜將之前,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在生命的最後,韓信對蕭何的那份感念,還會有麼?

當韓信舍人舉發韓信謀反之後,呂后立即召蕭何商議。商議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得知。

從記載來看,蕭何和呂后最後商議的方法是派人偽裝劉邦從前線派來的人,聲稱陳豨已死,要求群臣入宮慶賀。

但似乎韓信察覺到了什麼,聲稱生病,並沒有入宮。

於是蕭何親自去找了韓信,說:“雖疾,彊入賀。”

基於對蕭何的信任,韓信跟著蕭何進了宮,再也沒能出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2 謀反疑雲

對於韓信是否真的意圖謀反,一直存在著爭議,並無確切的記載。

早前,蒯通曾勸說韓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但韓信不忍背叛劉邦,所以拒絕了:“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雖說有所謂“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的遺言,但一則這是呂后的轉述,未必屬實。再者,就算這話真的是韓信說的,也不能代表他之前就有謀反的想法,這話完全可以視為懊喪之言,恰恰證明了他之前並無謀反的打算。

至於記載中言之鑿鑿的關於韓信和陳豨密謀造反的那段: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段記載,看起來確實似有預謀。但就在這段話之前,還有幾句: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要知道,陳豨兵敗被殺,韓信自己不可能洩漏,而且他們說話的時候,已經屏退了左右。那麼這段話司馬遷又是聽誰說的?

但如果說韓信謀反的傳言就是無中生有,倒也未必。

畢竟蒯通對韓信的遊說,知道的人很多。

他和陳豨的關係也是眾人皆知。

韓信在劉邦討伐陳豨的時候稱病沒有跟去,也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懷疑的點。但在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不願意看到朋友的覆滅而已。

而在蕭何聲稱陳豨被殺後,韓信沒有入宮慶賀,或許僅僅是因為陳豨是他的朋友吧。

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他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3 信任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君臣相得的例子,比如劉備和孔明,比如苻堅和王猛。但就劉邦來說,如果要找一個相得的人,那也只能是蕭何,而絕非韓信。

所以劉邦同意了封壇拜韓信為上將軍,因為這是蕭何力薦。

所以他“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就這樣奪了韓信的軍隊。

所以當韓信請求立為齊王的使者到達時,劉邦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所以當韓信前來迎接劉邦的時候,

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

所以,當劉邦討伐陳豨歸來後,聽說韓信已死,他是“且喜且憐之”。

而對於韓信來說,他曾經很是感念劉邦,所以在項羽派人遊說時,他回覆道: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但好景不長,“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而所有的這些,蕭何想來都是看在眼裡。

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1 騙局

當韓信入宮被擒時,他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他罵了呂后,但卻沒有提及把他騙入宮的蕭何,我們很難想象在死前的那一瞬,韓信的心裡到底想了什麼

當年封壇拜將之前,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在生命的最後,韓信對蕭何的那份感念,還會有麼?

當韓信舍人舉發韓信謀反之後,呂后立即召蕭何商議。商議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得知。

從記載來看,蕭何和呂后最後商議的方法是派人偽裝劉邦從前線派來的人,聲稱陳豨已死,要求群臣入宮慶賀。

但似乎韓信察覺到了什麼,聲稱生病,並沒有入宮。

於是蕭何親自去找了韓信,說:“雖疾,彊入賀。”

基於對蕭何的信任,韓信跟著蕭何進了宮,再也沒能出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2 謀反疑雲

對於韓信是否真的意圖謀反,一直存在著爭議,並無確切的記載。

早前,蒯通曾勸說韓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但韓信不忍背叛劉邦,所以拒絕了:“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雖說有所謂“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的遺言,但一則這是呂后的轉述,未必屬實。再者,就算這話真的是韓信說的,也不能代表他之前就有謀反的想法,這話完全可以視為懊喪之言,恰恰證明了他之前並無謀反的打算。

至於記載中言之鑿鑿的關於韓信和陳豨密謀造反的那段: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段記載,看起來確實似有預謀。但就在這段話之前,還有幾句: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要知道,陳豨兵敗被殺,韓信自己不可能洩漏,而且他們說話的時候,已經屏退了左右。那麼這段話司馬遷又是聽誰說的?

但如果說韓信謀反的傳言就是無中生有,倒也未必。

畢竟蒯通對韓信的遊說,知道的人很多。

他和陳豨的關係也是眾人皆知。

韓信在劉邦討伐陳豨的時候稱病沒有跟去,也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懷疑的點。但在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不願意看到朋友的覆滅而已。

而在蕭何聲稱陳豨被殺後,韓信沒有入宮慶賀,或許僅僅是因為陳豨是他的朋友吧。

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他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3 信任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君臣相得的例子,比如劉備和孔明,比如苻堅和王猛。但就劉邦來說,如果要找一個相得的人,那也只能是蕭何,而絕非韓信。

所以劉邦同意了封壇拜韓信為上將軍,因為這是蕭何力薦。

所以他“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就這樣奪了韓信的軍隊。

所以當韓信請求立為齊王的使者到達時,劉邦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所以當韓信前來迎接劉邦的時候,

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

所以,當劉邦討伐陳豨歸來後,聽說韓信已死,他是“且喜且憐之”。

而對於韓信來說,他曾經很是感念劉邦,所以在項羽派人遊說時,他回覆道: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但好景不長,“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而所有的這些,蕭何想來都是看在眼裡。

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4 選擇

當劉邦假裝巡視,抓了韓信,降為淮陰侯的時候,韓信的結局已經註定。剩下的,只是什麼時間,什麼理由了。

劉邦似乎還沒想好怎麼處置韓信。畢竟之前已經將韓信從齊王貶為淮陰侯了,繼續處置總得有合適的理由。

但對呂雉來說,現在正是一個機會。

雖說由於眾大臣的堅持,以及商洛四皓的出現,劉邦基本死了換掉太子的心思。

但考慮到太子劉盈柔弱,而諸多老將在朝,一旦劉邦駕崩,沒有威信的劉盈是否鎮得住這幫老人值得擔心,所以呂雉亟需立威,確保劉盈的位置穩固,也確保呂氏家族的地位。

但選擇誰來立威卻是個問題。

蕭何、夏侯嬰這類老人動不得。樊噲那是自家妹夫,周昌這種只是文臣,而威脅主要來自武將,尤其那幾個異姓王。

幾位異姓王,主要是臧荼、韓信、黥布、彭越、吳芮等。

臧荼因為謀反,已經被殺。其他的幾位中,只有韓信因為被劉邦懷疑謀反而貶斥閒居在京。

在呂雉看來,韓信確實是立威的最佳人選:

首先是韓信功高震主,君臣二人早已心存芥蒂,劉邦不會反對殺了韓信。

其次是韓信曾羞辱樊噲,這意味著即使劉盈繼位,韓信也不可能和呂氏同心。

第三是韓信和陳豨是故交,此次陳豨謀反,加上韓信稱病沒有隨軍,說他是同謀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四是蕭何、周昌、樊噲這些,雖然可靠,可也都老了,而韓信才三十多歲,一旦老人都故去,沒有誰可以制約韓信。

第五是幾個異姓王之中,只有韓信閒居在京,且手中並無兵權。

就這樣,韓信成了案上的魚肉。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1 騙局

當韓信入宮被擒時,他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他罵了呂后,但卻沒有提及把他騙入宮的蕭何,我們很難想象在死前的那一瞬,韓信的心裡到底想了什麼

當年封壇拜將之前,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在生命的最後,韓信對蕭何的那份感念,還會有麼?

當韓信舍人舉發韓信謀反之後,呂后立即召蕭何商議。商議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得知。

從記載來看,蕭何和呂后最後商議的方法是派人偽裝劉邦從前線派來的人,聲稱陳豨已死,要求群臣入宮慶賀。

但似乎韓信察覺到了什麼,聲稱生病,並沒有入宮。

於是蕭何親自去找了韓信,說:“雖疾,彊入賀。”

基於對蕭何的信任,韓信跟著蕭何進了宮,再也沒能出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2 謀反疑雲

對於韓信是否真的意圖謀反,一直存在著爭議,並無確切的記載。

早前,蒯通曾勸說韓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但韓信不忍背叛劉邦,所以拒絕了:“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雖說有所謂“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的遺言,但一則這是呂后的轉述,未必屬實。再者,就算這話真的是韓信說的,也不能代表他之前就有謀反的想法,這話完全可以視為懊喪之言,恰恰證明了他之前並無謀反的打算。

至於記載中言之鑿鑿的關於韓信和陳豨密謀造反的那段: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段記載,看起來確實似有預謀。但就在這段話之前,還有幾句: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要知道,陳豨兵敗被殺,韓信自己不可能洩漏,而且他們說話的時候,已經屏退了左右。那麼這段話司馬遷又是聽誰說的?

但如果說韓信謀反的傳言就是無中生有,倒也未必。

畢竟蒯通對韓信的遊說,知道的人很多。

他和陳豨的關係也是眾人皆知。

韓信在劉邦討伐陳豨的時候稱病沒有跟去,也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懷疑的點。但在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不願意看到朋友的覆滅而已。

而在蕭何聲稱陳豨被殺後,韓信沒有入宮慶賀,或許僅僅是因為陳豨是他的朋友吧。

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他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3 信任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君臣相得的例子,比如劉備和孔明,比如苻堅和王猛。但就劉邦來說,如果要找一個相得的人,那也只能是蕭何,而絕非韓信。

所以劉邦同意了封壇拜韓信為上將軍,因為這是蕭何力薦。

所以他“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就這樣奪了韓信的軍隊。

所以當韓信請求立為齊王的使者到達時,劉邦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所以當韓信前來迎接劉邦的時候,

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

所以,當劉邦討伐陳豨歸來後,聽說韓信已死,他是“且喜且憐之”。

而對於韓信來說,他曾經很是感念劉邦,所以在項羽派人遊說時,他回覆道: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但好景不長,“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而所有的這些,蕭何想來都是看在眼裡。

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4 選擇

當劉邦假裝巡視,抓了韓信,降為淮陰侯的時候,韓信的結局已經註定。剩下的,只是什麼時間,什麼理由了。

劉邦似乎還沒想好怎麼處置韓信。畢竟之前已經將韓信從齊王貶為淮陰侯了,繼續處置總得有合適的理由。

但對呂雉來說,現在正是一個機會。

雖說由於眾大臣的堅持,以及商洛四皓的出現,劉邦基本死了換掉太子的心思。

但考慮到太子劉盈柔弱,而諸多老將在朝,一旦劉邦駕崩,沒有威信的劉盈是否鎮得住這幫老人值得擔心,所以呂雉亟需立威,確保劉盈的位置穩固,也確保呂氏家族的地位。

但選擇誰來立威卻是個問題。

蕭何、夏侯嬰這類老人動不得。樊噲那是自家妹夫,周昌這種只是文臣,而威脅主要來自武將,尤其那幾個異姓王。

幾位異姓王,主要是臧荼、韓信、黥布、彭越、吳芮等。

臧荼因為謀反,已經被殺。其他的幾位中,只有韓信因為被劉邦懷疑謀反而貶斥閒居在京。

在呂雉看來,韓信確實是立威的最佳人選:

首先是韓信功高震主,君臣二人早已心存芥蒂,劉邦不會反對殺了韓信。

其次是韓信曾羞辱樊噲,這意味著即使劉盈繼位,韓信也不可能和呂氏同心。

第三是韓信和陳豨是故交,此次陳豨謀反,加上韓信稱病沒有隨軍,說他是同謀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四是蕭何、周昌、樊噲這些,雖然可靠,可也都老了,而韓信才三十多歲,一旦老人都故去,沒有誰可以制約韓信。

第五是幾個異姓王之中,只有韓信閒居在京,且手中並無兵權。

就這樣,韓信成了案上的魚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5 蕭何的退讓

立威的人選選好了,可如何實施呢?畢竟呂雉身處後宮,而且劉邦是讓劉盈監國,而不是呂雉。所以需要找一個合適的人來操作這事兒。

周昌不合適,雖然他極力反對換太子,對呂氏有功,但他不會同意殺韓信。

樊噲更不合適,韓信本就瞧不起他,這事兒他辦不成。

看來看去,唯有蕭何合適。

他是老臣,對劉邦極為忠心,對韓信也有知遇之恩,他出面,韓信不會懷疑。

但蕭何會同意麼?

其實蕭何選擇並不多,韓信已經身處死局,這點蕭何必然很清楚。即使不同意配合呂雉,劉邦也會設法在臨死前處置韓信,這樣一來就平白得罪了呂后,得罪了未來的皇太后,日子想來不會好過。

之前蕭何為了自汙,不惜強奪民田。這次顯然也不會為了一個結局早已註定的韓信而強行出頭。

於是呂雉最終選定了蕭何。

在商議如何處置韓信時,儘管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蕭何應該會提出請示劉邦或將韓信先行囚禁,待劉邦歸來後再行處置。

呂雉顯然不會同意,她殺韓信的目的就在於立威,只有立即誅殺,才能顯示她的果斷堅忍,才能讓劉邦和眾臣對她另眼看待。

一代兵聖就這樣死於婦人之手。

"

公元前196年,九江王黥布被賁赫告發意欲謀反。漢高祖劉邦向蕭何諮詢意見。蕭何說:“黥布應該不會造反,這事兒有可能是有人誣告的,最好能派人暗中調查一下”

但就在不久之前,當有人聲稱韓信謀反,呂后找蕭何商議的時候,蕭何卻連直接將韓信騙入宮中,最終導致韓信被殺,三族被滅。在這個過程中,蕭何甚至都沒有派人通知劉邦一下,更別說先將韓信暫時囚禁了。

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而拜壇封將,也因蕭何的誆騙而被殺鍾室,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論親疏,蕭何與韓信的關係,顯然比與黥布更為親近,畢竟有知遇之恩。

但何以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蕭何的表現卻有著如此大的差異?

何尚能救黥布,而翻忍於信如此?豈非以高祖出征,呂后居內,而急變從中起,己為留守,故不得不亟誅之,非如布之事尚在疑似之域也。

洪邁認為,蕭何如此處置韓信被告謀反之事,是因為事出突然,劉邦在外,不得以而為之,並非像黥布的事情還在疑似狀態。

果真如此麼?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1 騙局

當韓信入宮被擒時,他曾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他罵了呂后,但卻沒有提及把他騙入宮的蕭何,我們很難想象在死前的那一瞬,韓信的心裡到底想了什麼

當年封壇拜將之前,蕭何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在生命的最後,韓信對蕭何的那份感念,還會有麼?

當韓信舍人舉發韓信謀反之後,呂后立即召蕭何商議。商議的具體細節我們無從得知。

從記載來看,蕭何和呂后最後商議的方法是派人偽裝劉邦從前線派來的人,聲稱陳豨已死,要求群臣入宮慶賀。

但似乎韓信察覺到了什麼,聲稱生病,並沒有入宮。

於是蕭何親自去找了韓信,說:“雖疾,彊入賀。”

基於對蕭何的信任,韓信跟著蕭何進了宮,再也沒能出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2 謀反疑雲

對於韓信是否真的意圖謀反,一直存在著爭議,並無確切的記載。

早前,蒯通曾勸說韓信,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但韓信不忍背叛劉邦,所以拒絕了:“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雖說有所謂“吾悔不用蒯通之計”的遺言,但一則這是呂后的轉述,未必屬實。再者,就算這話真的是韓信說的,也不能代表他之前就有謀反的想法,這話完全可以視為懊喪之言,恰恰證明了他之前並無謀反的打算。

至於記載中言之鑿鑿的關於韓信和陳豨密謀造反的那段: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這段記載,看起來確實似有預謀。但就在這段話之前,還有幾句: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

要知道,陳豨兵敗被殺,韓信自己不可能洩漏,而且他們說話的時候,已經屏退了左右。那麼這段話司馬遷又是聽誰說的?

但如果說韓信謀反的傳言就是無中生有,倒也未必。

畢竟蒯通對韓信的遊說,知道的人很多。

他和陳豨的關係也是眾人皆知。

韓信在劉邦討伐陳豨的時候稱病沒有跟去,也被認為是一個值得懷疑的點。但在我看來,可能更多的是不願意看到朋友的覆滅而已。

而在蕭何聲稱陳豨被殺後,韓信沒有入宮慶賀,或許僅僅是因為陳豨是他的朋友吧。

但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要他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3 信任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君臣相得的例子,比如劉備和孔明,比如苻堅和王猛。但就劉邦來說,如果要找一個相得的人,那也只能是蕭何,而絕非韓信。

所以劉邦同意了封壇拜韓信為上將軍,因為這是蕭何力薦。

所以他“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就這樣奪了韓信的軍隊。

所以當韓信請求立為齊王的使者到達時,劉邦大罵:“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所以當韓信前來迎接劉邦的時候,

高帝豫具武士,見信至,即執縛之,載後車。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高帝顧謂信曰:“若毋聲!而反,明矣!”

所以,當劉邦討伐陳豨歸來後,聽說韓信已死,他是“且喜且憐之”。

而對於韓信來說,他曾經很是感念劉邦,所以在項羽派人遊說時,他回覆道:

“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但好景不長,“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而所有的這些,蕭何想來都是看在眼裡。

決裂,只是時間問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4 選擇

當劉邦假裝巡視,抓了韓信,降為淮陰侯的時候,韓信的結局已經註定。剩下的,只是什麼時間,什麼理由了。

劉邦似乎還沒想好怎麼處置韓信。畢竟之前已經將韓信從齊王貶為淮陰侯了,繼續處置總得有合適的理由。

但對呂雉來說,現在正是一個機會。

雖說由於眾大臣的堅持,以及商洛四皓的出現,劉邦基本死了換掉太子的心思。

但考慮到太子劉盈柔弱,而諸多老將在朝,一旦劉邦駕崩,沒有威信的劉盈是否鎮得住這幫老人值得擔心,所以呂雉亟需立威,確保劉盈的位置穩固,也確保呂氏家族的地位。

但選擇誰來立威卻是個問題。

蕭何、夏侯嬰這類老人動不得。樊噲那是自家妹夫,周昌這種只是文臣,而威脅主要來自武將,尤其那幾個異姓王。

幾位異姓王,主要是臧荼、韓信、黥布、彭越、吳芮等。

臧荼因為謀反,已經被殺。其他的幾位中,只有韓信因為被劉邦懷疑謀反而貶斥閒居在京。

在呂雉看來,韓信確實是立威的最佳人選:

首先是韓信功高震主,君臣二人早已心存芥蒂,劉邦不會反對殺了韓信。

其次是韓信曾羞辱樊噲,這意味著即使劉盈繼位,韓信也不可能和呂氏同心。

第三是韓信和陳豨是故交,此次陳豨謀反,加上韓信稱病沒有隨軍,說他是同謀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四是蕭何、周昌、樊噲這些,雖然可靠,可也都老了,而韓信才三十多歲,一旦老人都故去,沒有誰可以制約韓信。

第五是幾個異姓王之中,只有韓信閒居在京,且手中並無兵權。

就這樣,韓信成了案上的魚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5 蕭何的退讓

立威的人選選好了,可如何實施呢?畢竟呂雉身處後宮,而且劉邦是讓劉盈監國,而不是呂雉。所以需要找一個合適的人來操作這事兒。

周昌不合適,雖然他極力反對換太子,對呂氏有功,但他不會同意殺韓信。

樊噲更不合適,韓信本就瞧不起他,這事兒他辦不成。

看來看去,唯有蕭何合適。

他是老臣,對劉邦極為忠心,對韓信也有知遇之恩,他出面,韓信不會懷疑。

但蕭何會同意麼?

其實蕭何選擇並不多,韓信已經身處死局,這點蕭何必然很清楚。即使不同意配合呂雉,劉邦也會設法在臨死前處置韓信,這樣一來就平白得罪了呂后,得罪了未來的皇太后,日子想來不會好過。

之前蕭何為了自汙,不惜強奪民田。這次顯然也不會為了一個結局早已註定的韓信而強行出頭。

於是呂雉最終選定了蕭何。

在商議如何處置韓信時,儘管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蕭何應該會提出請示劉邦或將韓信先行囚禁,待劉邦歸來後再行處置。

呂雉顯然不會同意,她殺韓信的目的就在於立威,只有立即誅殺,才能顯示她的果斷堅忍,才能讓劉邦和眾臣對她另眼看待。

一代兵聖就這樣死於婦人之手。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被殺,蕭何為什麼沒有勸阻?

6 結語

洪邁認為蕭何配合呂雉處死韓信,沒有勸阻,是因為事出突然。但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是否意圖謀反,對呂雉來說並不重要,無非多個藉口罷了。無論蕭何怎麼做,韓信其實都是必死無疑,出面誆騙韓信,也不過自保而已。

而韓信死前沒有提及蕭何,或許也能理解蕭何的處境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