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疆域示意

忍辱苟且的先輩

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劉邦,決定給可惡的匈奴人一個教訓。公元前二○○年,劉邦親征大軍攻打匈奴。

雙方開戰不久,劉邦因輕敵冒進中計,結果被圍白登山七晝夜,幾被生擒,後以重金賄賂才得解圍。

經歷此次挫敗,劉邦看清了國家貧弱實力不足,開始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國力。不過,仍為百思不出對付匈奴的良策,感到十分苦惱。

最終在婁敬的建議下,不得已用公主遠嫁和親,並附贈大量財物,與匈奴互結為友邦,以緩解邊患。軍事上則傾向保守,以消極防禦為主,儘量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對戰衝突。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疆域示意

忍辱苟且的先輩

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劉邦,決定給可惡的匈奴人一個教訓。公元前二○○年,劉邦親征大軍攻打匈奴。

雙方開戰不久,劉邦因輕敵冒進中計,結果被圍白登山七晝夜,幾被生擒,後以重金賄賂才得解圍。

經歷此次挫敗,劉邦看清了國家貧弱實力不足,開始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國力。不過,仍為百思不出對付匈奴的良策,感到十分苦惱。

最終在婁敬的建議下,不得已用公主遠嫁和親,並附贈大量財物,與匈奴互結為友邦,以緩解邊患。軍事上則傾向保守,以消極防禦為主,儘量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對戰衝突。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公主和親圖

之後的文景時期,也繼續推行同樣的政策,積極開展國內的生產與建設。

然而,幾代以來的和親靖綏之舉,不但收效甚微,反被匈奴人視為軟弱可欺,邊境騷擾活動日益加劇,邊患不僅未有解除,還愈加頻繁。

新主的宏圖大業

漢武帝即位之初,和親政策仍在延續。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不能容忍先王父輩對匈奴退讓示弱的做法,跟臣下表明過抱負與決心,想在自己手中對國家做一番大的改變。

到他公元前一四零年即位時,歷經六十餘載休整與積累的漢帝國,經濟實力已然大增,雄厚的國力使得國家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戰有了良好的基礎。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疆域示意

忍辱苟且的先輩

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劉邦,決定給可惡的匈奴人一個教訓。公元前二○○年,劉邦親征大軍攻打匈奴。

雙方開戰不久,劉邦因輕敵冒進中計,結果被圍白登山七晝夜,幾被生擒,後以重金賄賂才得解圍。

經歷此次挫敗,劉邦看清了國家貧弱實力不足,開始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國力。不過,仍為百思不出對付匈奴的良策,感到十分苦惱。

最終在婁敬的建議下,不得已用公主遠嫁和親,並附贈大量財物,與匈奴互結為友邦,以緩解邊患。軍事上則傾向保守,以消極防禦為主,儘量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對戰衝突。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公主和親圖

之後的文景時期,也繼續推行同樣的政策,積極開展國內的生產與建設。

然而,幾代以來的和親靖綏之舉,不但收效甚微,反被匈奴人視為軟弱可欺,邊境騷擾活動日益加劇,邊患不僅未有解除,還愈加頻繁。

新主的宏圖大業

漢武帝即位之初,和親政策仍在延續。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不能容忍先王父輩對匈奴退讓示弱的做法,跟臣下表明過抱負與決心,想在自己手中對國家做一番大的改變。

到他公元前一四零年即位時,歷經六十餘載休整與積累的漢帝國,經濟實力已然大增,雄厚的國力使得國家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戰有了良好的基礎。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武帝雕像

強軍成為第一要務。為增強部隊的戰鬥力,便積極學習匈奴人靈活先進的騎兵戰術和武器鑄造技術,同時破格起用一些年輕勇猛的將領,給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為了加強和鞏固邊防,還往邊地大量移民,並對居民進行軍事訓練,建立城邑,屯墾駐守。

又在邊郡遍設專門的馬場,馴養了大量馬匹,高峰時總數達四十五萬之多,為建立騎兵大部隊提供了充足的準備。

新創的北軍八校尉,其中一半軍銜是為騎兵而設置的。至此,一支由十五萬左右騎兵和數十萬步兵合成的強大兵團已初具規模。

御前主持的辯論

漢武帝在位第七年,也即公元前一三三年,在做出征伐匈奴的決定之前,他在朝堂上組織百官,召開了一場聲勢盛大的辯論會,商討是否要出兵匈奴。

漢武帝首先明確了自己的態度: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疆域示意

忍辱苟且的先輩

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劉邦,決定給可惡的匈奴人一個教訓。公元前二○○年,劉邦親征大軍攻打匈奴。

雙方開戰不久,劉邦因輕敵冒進中計,結果被圍白登山七晝夜,幾被生擒,後以重金賄賂才得解圍。

經歷此次挫敗,劉邦看清了國家貧弱實力不足,開始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國力。不過,仍為百思不出對付匈奴的良策,感到十分苦惱。

最終在婁敬的建議下,不得已用公主遠嫁和親,並附贈大量財物,與匈奴互結為友邦,以緩解邊患。軍事上則傾向保守,以消極防禦為主,儘量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對戰衝突。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公主和親圖

之後的文景時期,也繼續推行同樣的政策,積極開展國內的生產與建設。

然而,幾代以來的和親靖綏之舉,不但收效甚微,反被匈奴人視為軟弱可欺,邊境騷擾活動日益加劇,邊患不僅未有解除,還愈加頻繁。

新主的宏圖大業

漢武帝即位之初,和親政策仍在延續。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不能容忍先王父輩對匈奴退讓示弱的做法,跟臣下表明過抱負與決心,想在自己手中對國家做一番大的改變。

到他公元前一四零年即位時,歷經六十餘載休整與積累的漢帝國,經濟實力已然大增,雄厚的國力使得國家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戰有了良好的基礎。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武帝雕像

強軍成為第一要務。為增強部隊的戰鬥力,便積極學習匈奴人靈活先進的騎兵戰術和武器鑄造技術,同時破格起用一些年輕勇猛的將領,給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為了加強和鞏固邊防,還往邊地大量移民,並對居民進行軍事訓練,建立城邑,屯墾駐守。

又在邊郡遍設專門的馬場,馴養了大量馬匹,高峰時總數達四十五萬之多,為建立騎兵大部隊提供了充足的準備。

新創的北軍八校尉,其中一半軍銜是為騎兵而設置的。至此,一支由十五萬左右騎兵和數十萬步兵合成的強大兵團已初具規模。

御前主持的辯論

漢武帝在位第七年,也即公元前一三三年,在做出征伐匈奴的決定之前,他在朝堂上組織百官,召開了一場聲勢盛大的辯論會,商討是否要出兵匈奴。

漢武帝首先明確了自己的態度: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匈奴人頭像

匈奴人不守信用,反覆無常,無視漢朝之前對他們的種種友善表示,用公主和親及饋贈大量財物,不僅沒有換回尊敬與感激,反而覺得大漢軟弱可欺,激起了他們更大的貪心。

所以對這樣一群不知禮義的野蠻人,若不訴諸武力,邊患將難以徹底根除,百姓不得安寧,國家也不能永享和平。

辯論中,大臣們的觀點分為兩派。主和一方認為匈奴蠻族素來劣性難降,應該繼續原先的和親策略,善加安撫。

而主張武力征伐的大臣則痛斥,繼續和親只能一味助長匈奴人的驕狂,得寸進尺,進而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絕不可再繼續容忍下去。

事實也證明了,如果不出兵,來自匈奴的安全威脅則永遠無法解決。

主戰的大行令王恢後來獻上一條妙計,在馬邑預先埋伏好兵馬,再設計引誘匈奴單于上鉤,最後可一舉全殲。這個大膽的作戰方案,吸引住了漢武帝,於是他即刻決定出兵。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疆域示意

忍辱苟且的先輩

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劉邦,決定給可惡的匈奴人一個教訓。公元前二○○年,劉邦親征大軍攻打匈奴。

雙方開戰不久,劉邦因輕敵冒進中計,結果被圍白登山七晝夜,幾被生擒,後以重金賄賂才得解圍。

經歷此次挫敗,劉邦看清了國家貧弱實力不足,開始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國力。不過,仍為百思不出對付匈奴的良策,感到十分苦惱。

最終在婁敬的建議下,不得已用公主遠嫁和親,並附贈大量財物,與匈奴互結為友邦,以緩解邊患。軍事上則傾向保守,以消極防禦為主,儘量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對戰衝突。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公主和親圖

之後的文景時期,也繼續推行同樣的政策,積極開展國內的生產與建設。

然而,幾代以來的和親靖綏之舉,不但收效甚微,反被匈奴人視為軟弱可欺,邊境騷擾活動日益加劇,邊患不僅未有解除,還愈加頻繁。

新主的宏圖大業

漢武帝即位之初,和親政策仍在延續。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不能容忍先王父輩對匈奴退讓示弱的做法,跟臣下表明過抱負與決心,想在自己手中對國家做一番大的改變。

到他公元前一四零年即位時,歷經六十餘載休整與積累的漢帝國,經濟實力已然大增,雄厚的國力使得國家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戰有了良好的基礎。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武帝雕像

強軍成為第一要務。為增強部隊的戰鬥力,便積極學習匈奴人靈活先進的騎兵戰術和武器鑄造技術,同時破格起用一些年輕勇猛的將領,給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為了加強和鞏固邊防,還往邊地大量移民,並對居民進行軍事訓練,建立城邑,屯墾駐守。

又在邊郡遍設專門的馬場,馴養了大量馬匹,高峰時總數達四十五萬之多,為建立騎兵大部隊提供了充足的準備。

新創的北軍八校尉,其中一半軍銜是為騎兵而設置的。至此,一支由十五萬左右騎兵和數十萬步兵合成的強大兵團已初具規模。

御前主持的辯論

漢武帝在位第七年,也即公元前一三三年,在做出征伐匈奴的決定之前,他在朝堂上組織百官,召開了一場聲勢盛大的辯論會,商討是否要出兵匈奴。

漢武帝首先明確了自己的態度: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匈奴人頭像

匈奴人不守信用,反覆無常,無視漢朝之前對他們的種種友善表示,用公主和親及饋贈大量財物,不僅沒有換回尊敬與感激,反而覺得大漢軟弱可欺,激起了他們更大的貪心。

所以對這樣一群不知禮義的野蠻人,若不訴諸武力,邊患將難以徹底根除,百姓不得安寧,國家也不能永享和平。

辯論中,大臣們的觀點分為兩派。主和一方認為匈奴蠻族素來劣性難降,應該繼續原先的和親策略,善加安撫。

而主張武力征伐的大臣則痛斥,繼續和親只能一味助長匈奴人的驕狂,得寸進尺,進而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絕不可再繼續容忍下去。

事實也證明了,如果不出兵,來自匈奴的安全威脅則永遠無法解決。

主戰的大行令王恢後來獻上一條妙計,在馬邑預先埋伏好兵馬,再設計引誘匈奴單于上鉤,最後可一舉全殲。這個大膽的作戰方案,吸引住了漢武帝,於是他即刻決定出兵。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馬邑之圍示意圖

公元前一三三年,王恢帶著三十餘萬漢軍,在馬邑城附近山谷中設伏,依計而行,然後把匈奴人引入包圍圈再予以痛擊。可惜在最後一刻,被匈奴單于察覺識破,匆忙撤兵,計劃流產。

事件過後,兩國邦交自此破裂,漢匈雙方正式撕破臉皮。

畢生傾力征伐

此後數十年時間裡,漢武帝苦心經營,組織了多次征伐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這一時期,培養出了以衛青和霍去病為代表的優秀軍事人才。在軍功政策的激勵下,也先後湧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傑出將領,像李廣與趙破奴等人。

在這些人的統領之下,每次出征,漢軍官兵個個士氣高漲,鬥志昂揚,都渴望在戰鬥中建功立業,以征戰殺敵為榮。

"

歷史上,中國南方富庶的中原之地,對於遠居寒冷荒涼之北方的那些遊牧部落,始終有著難以抵制的誘惑。

秦漢時,北方崛起的匈奴,頻繁南下侵擾,一直以來,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一個重大威脅。

儘管曾被秦將蒙恬驅兵逐擊,一度遠逃漠北,十餘年未敢再犯。可自秦亡到楚漢相爭,中原再度陷入戰亂,匈奴人趁機重又壯大。

由強悍的首領冒頓單于帶領著,四方征戰,控制了大片地域,並重新佔據了中國北部邊疆的大片領土。

劉邦建立西漢之初,匈奴仍屢屢襲擾邊境,不時侵入中原內地,殺人放火,搶糧奪財,令百姓深受其害,也使新興的帝國頻遭困擾,難享安寧。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疆域示意

忍辱苟且的先輩

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劉邦,決定給可惡的匈奴人一個教訓。公元前二○○年,劉邦親征大軍攻打匈奴。

雙方開戰不久,劉邦因輕敵冒進中計,結果被圍白登山七晝夜,幾被生擒,後以重金賄賂才得解圍。

經歷此次挫敗,劉邦看清了國家貧弱實力不足,開始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致力於發展生產,積蓄國力。不過,仍為百思不出對付匈奴的良策,感到十分苦惱。

最終在婁敬的建議下,不得已用公主遠嫁和親,並附贈大量財物,與匈奴互結為友邦,以緩解邊患。軍事上則傾向保守,以消極防禦為主,儘量不與匈奴發生大規模對戰衝突。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公主和親圖

之後的文景時期,也繼續推行同樣的政策,積極開展國內的生產與建設。

然而,幾代以來的和親靖綏之舉,不但收效甚微,反被匈奴人視為軟弱可欺,邊境騷擾活動日益加劇,邊患不僅未有解除,還愈加頻繁。

新主的宏圖大業

漢武帝即位之初,和親政策仍在延續。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主,他不能容忍先王父輩對匈奴退讓示弱的做法,跟臣下表明過抱負與決心,想在自己手中對國家做一番大的改變。

到他公元前一四零年即位時,歷經六十餘載休整與積累的漢帝國,經濟實力已然大增,雄厚的國力使得國家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戰有了良好的基礎。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武帝雕像

強軍成為第一要務。為增強部隊的戰鬥力,便積極學習匈奴人靈活先進的騎兵戰術和武器鑄造技術,同時破格起用一些年輕勇猛的將領,給軍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為了加強和鞏固邊防,還往邊地大量移民,並對居民進行軍事訓練,建立城邑,屯墾駐守。

又在邊郡遍設專門的馬場,馴養了大量馬匹,高峰時總數達四十五萬之多,為建立騎兵大部隊提供了充足的準備。

新創的北軍八校尉,其中一半軍銜是為騎兵而設置的。至此,一支由十五萬左右騎兵和數十萬步兵合成的強大兵團已初具規模。

御前主持的辯論

漢武帝在位第七年,也即公元前一三三年,在做出征伐匈奴的決定之前,他在朝堂上組織百官,召開了一場聲勢盛大的辯論會,商討是否要出兵匈奴。

漢武帝首先明確了自己的態度: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匈奴人頭像

匈奴人不守信用,反覆無常,無視漢朝之前對他們的種種友善表示,用公主和親及饋贈大量財物,不僅沒有換回尊敬與感激,反而覺得大漢軟弱可欺,激起了他們更大的貪心。

所以對這樣一群不知禮義的野蠻人,若不訴諸武力,邊患將難以徹底根除,百姓不得安寧,國家也不能永享和平。

辯論中,大臣們的觀點分為兩派。主和一方認為匈奴蠻族素來劣性難降,應該繼續原先的和親策略,善加安撫。

而主張武力征伐的大臣則痛斥,繼續和親只能一味助長匈奴人的驕狂,得寸進尺,進而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絕不可再繼續容忍下去。

事實也證明了,如果不出兵,來自匈奴的安全威脅則永遠無法解決。

主戰的大行令王恢後來獻上一條妙計,在馬邑預先埋伏好兵馬,再設計引誘匈奴單于上鉤,最後可一舉全殲。這個大膽的作戰方案,吸引住了漢武帝,於是他即刻決定出兵。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馬邑之圍示意圖

公元前一三三年,王恢帶著三十餘萬漢軍,在馬邑城附近山谷中設伏,依計而行,然後把匈奴人引入包圍圈再予以痛擊。可惜在最後一刻,被匈奴單于察覺識破,匆忙撤兵,計劃流產。

事件過後,兩國邦交自此破裂,漢匈雙方正式撕破臉皮。

畢生傾力征伐

此後數十年時間裡,漢武帝苦心經營,組織了多次征伐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這一時期,培養出了以衛青和霍去病為代表的優秀軍事人才。在軍功政策的激勵下,也先後湧現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傑出將領,像李廣與趙破奴等人。

在這些人的統領之下,每次出征,漢軍官兵個個士氣高漲,鬥志昂揚,都渴望在戰鬥中建功立業,以征戰殺敵為榮。

漢武帝為何拒絕和親而一定要將匈奴趕盡殺絕

漢匈戰爭示意圖

漢武帝委以重任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曾在出徵前夕親口立下壯志豪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隨後他率一支精銳深入兩千多裡的大漠深處,轉戰匈奴腹地,所向披靡,令敵聞風膽寒,斬獲七萬多人。最終封狼居胥,揚威耀武,凱旋而歸。

而衛青領另一支人馬路遇匈奴主力,沉著應戰,將其重重圍住,最後單于只帶著幾百個兵突圍逃脫。清剿餘敵,前後斬殺有一萬多,一直殺到趙信城燒燬匈奴積糧,方引兵從容而返。

經過這次戰鬥,總計殺敵約十萬,匈奴遭此重創,雖未盡滅,也已是失魂喪膽,了無生氣。漢人軍心士氣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匈奴人自此遠遁漠北,蜇伏於寒苦之地,失去從前的狂態,不敢再生非分之心,漠南也再無匈奴王廷。漢在對匈決戰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漢武帝窮畢生之力,打擊匈奴,清剿邊患,揚國威於千里之外,為大漢開闢了一個嶄新時代。

不過由於連年對外征戰,人物財力耗費巨大,一定程度上阻滯了經濟生產和社會發展,為此也飽受爭議。

但長遠來看,打敗並趕跑了匈奴,既為大漢帝國營造了和平安寧的外部環境,也在時間空間上為漢民族的衍生壯大爭取了條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