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日本海峽的中國軍艦

海軍 日本 武器 南海 空軍 東方財經雜誌 2018-12-18
穿越日本海峽的中國軍艦

中國海軍空軍穿越宮古海峽、對馬海峽、宗谷海峽,在西太平洋上的戰略態勢將會更加主動,同時對日本在東海、南海問題上的行動進行反制,對日本來說是不小的壓力。

穿越日本海峽的中國軍艦

■ 中國海空軍穿越宮古海峽突破第一島鏈已經呈現出常態化,對於東海方向遠洋地區的活動能力和控制範圍已經大幅提高。

近年來,對中日兩國關係影響最大的是海上爭端。釣魚島領土爭議,海上專屬經濟區劃界爭議,雙方防空識別區的交叉,中國海空軍從日本列島中的國際通道進入西太平洋,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南海活動等等,引發局勢緊張。這也是重回正軌的新時代中日關係面臨的最大風險考驗。

而中國改變了以往“韜光養晦”的對外策略,更加“有所作為”,這也深刻影響了中日關係的走勢。中國海軍、空軍頻繁進行遠洋訓練、巡航,穿越宮古海峽、對馬海峽、宗谷海峽三大海峽,穿刺第一島鏈已成常態。

· 穿越三大海峽 ·

10月28日下午,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航空群的P-3C反潛巡邏機,在對馬海峽西北偏西方向約35公里處的海域發現,中國海軍054A型導彈護衛艦濰坊艦穿越對馬海峽北上,進入日本海海域。29日,濰坊艦沿對馬海峽南下,進入東海海域,完成了在對馬海峽的來回穿越。

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還通報,29日上午,一架中國運-9電子偵察機也從東海方向而來,穿越對馬海峽空域後進入日本海上空,隨後又原路返回東海上空,期間多次進入日韓兩國的“防空識別區”。

對馬海峽位於日本西部,與韓國隔海相望,1905年日本正是在對馬海戰中擊敗俄國海軍,奠定了其海軍強國地位。而在日本北端北海道與俄國庫頁島中間的宗谷海峽,也首次出現中國軍艦。

2013年7月,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在結束中俄“海上聯合—2013”軍演後,北海艦隊的導彈驅逐艦瀋陽艦、石家莊艦、鹽城艦、煙臺艦以及綜合補給艦洪澤湖艦等5艘艦艇通過宗谷海峽,進入鄂霍次克海,隨後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航訓練,演練防空、反艦、攻防對抗。

中國艦隊通過宗谷海峽,這還是第一次。日本對此反應強烈,因為該地是美日防區最嚴密的區域,日本航空自衛隊最好的裝備均部署於北部一線。

在日本南端的宮古海峽,中國海軍空軍的活動更為頻密。宮古海峽,位於琉球群島的沖繩島和宮古島之間,無論是從中國到南太平洋澳大利亞等國,還是橫穿太平洋前往中美洲、南美洲等地,宮古海峽都是最便捷的通道。

2009年3月,中國海軍艦艇第一次穿越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遠海演練。而後中國海軍穿越宮古海峽次數越來越多,編隊規模也越來越大。

中國空軍也不缺席。2013年7月24日,中國軍方的一架運-8預警機飛越沖繩主島和宮古島之間的公海上空。日媒稱,這是中國軍機首次被確認飛經該空域,進入太平洋。同年9月8日,2架轟-6K“戰神”轟炸機從宮古海峽上空飛向太平洋再原路返回,這是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首次飛越宮古海峽,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5緊急起飛作為應對。2015年5月21日,中國空軍航空兵首次飛越宮古海峽赴西太平洋開展遠海訓練,當天返航,提升遠海機動作戰能力。

2016年9月25日,中國空軍出動40多架各型飛機,包括轟炸機、加油機、殲擊機、預警機,以組團形式大編隊飛越宮古海峽,快速飛赴西太平洋,實施了偵查預警、海上突擊、空中加油等訓練課題,檢驗空軍部隊多機種協同遠海實戰能力。

· 穿刺第一島鏈 ·

中國海空軍穿越宮古海峽突破第一島鏈已經呈現出常態化,對於東海方向遠洋地區的活動能力和控制範圍已經大幅提高。空軍多機型大編隊的飛越,可為前出遠海的海軍艦艇編隊提供空中掩護和支援,形成海空一體的強大作戰能力。

“島鏈”是冷戰地緣戰略理論的產物,由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於1951年首次提出,最初是用以對付蘇聯。第一島鏈是指北起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至菲律賓、大巽他群島。第二島鏈包括小笠原群島、硫磺列島、馬里亞納群島、帕勞群島等。蘇聯解體後,島鏈戰略又被用來圍堵中國。

穿越日本海峽的中國軍艦

島鏈

美國在兩條島鏈上建有大量軍事基地,控制著西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海峽、航道、島嶼,成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橋頭堡集群。

長期以來,中國海軍的戰略思想是近海防禦,以發展“空、潛、快”——也就是飛機、潛艇和快艇為主要方向。但自新世紀以來,國產航母、“萬噸大驅”等大型水面艦艇如“下餃子”般相繼下水、服役,並駛向遠海“深藍”。

軍事專家樑芳指出,中國要突破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一是中國發展的需要。目前對外貿易90%以上通過海運來實現。二是國家安全和海上擴大防禦縱深的需要。現在僅僅在第一島鏈內,已經不足以維護國家的安全需要。中國海軍必須要跨出第一島鏈,駛向遠海,擴大海上防禦縱深,在更遠的地方維護海洋利益,也就是把危險推至更遠。

· 劃設防空識別區 ·

2013年11月23日,中國國防部發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防空識別區最東端距離中國依然最近,作戰飛機自該點很快就能抵達中國領空。中方有必要從該點開始對航空器進行識別,判明其意圖和屬性,為採取相應處置措施留出預警時間,保衛空防安全。對不配合識別或者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中國武裝力量將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

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國劃定了日本週邊的防空識別區,由駐日美軍管控。1969年移交給日方。其後,日本不斷單方面擴大其防空識別區。一次是1972年5月,第二次是在2010年,都將其向西向中國方向擴張,距離中國大陸最近處約為130公里。但中、俄從未承認過日本的防空識別區。

穿越日本海峽的中國軍艦

■ 中日防空識別區

日本防衛省2017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日本航空自衛隊2016年度的戰機緊急升空攔截次數有1168次,比2015年度增加295次,創歷史新高。其中,攔截來自中國大陸軍機的次數佔整體的73%。

中日2007年就建立通報機制達成共識。2012年因“釣魚島國有化”風波,磋商一度中斷。今年5月李克強訪日時,共同見證了建立海空聯絡機制等多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今年6月8日,中日啟用“海空聯絡機制”,旨在避免海域和空域的衝突,預防“擦槍走火”,還計劃召開局長級年度會議。日本防衛相小野寺五典當天表示,這是增進兩國相互理解與信賴的重要一步。

而日本在安全領域越來越活躍。日本自衛隊已在亞丁灣常態化護航,在南蘇丹等地持續維和,並在吉布提設立軍事基地。今年5月,“出雲”號直升機母艦與美軍在南海聯合訓練,並於6月還首次搭載東盟軍官在南海巡航。

中日都在著力建設海洋強國,將加劇在東海、南海、印度洋等海域的競爭。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把軍事防衛重心由東北轉向西南,不斷加快其在西南諸島的作戰指揮體系建設和力量部署,也給中日關係的走向增加不確定性。

中國國際戰略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沱生指出,雖然今年終於啟動了海空聯絡機制,但與東海爭端的發展變化、風險積累相比,與中美、日俄之間相比,中日之間的危機管控機制建設仍處於嚴重滯後的狀態。只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危機管控機制,中日雙方才能在海上爭端仍將長期存在的形勢下,避免發生不測事態,守住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