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彷彿還沉浸在初春葉葉清明的喜悅裡,轉眼,竟已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

“穀雨將應候,行春猶未遲。”

至此,暮春已臨,夏在將來未來之間。

至此,萍始生,嗚鳩拂其羽,戴任降於桑。

至此,風漸暖、雨漸濃,萬物次第生髮。

猶如一幅古雅氤氳的水墨畫,在一筆筆細緻的勾、皴、點、染之後,忽然一痕清淺的淡墨,餘韻悠悠。

翻過這幅水墨春景,就該是奼紫嫣紅、綠蔭滿目的花鳥夏圖了。

惜春的人,不由得再憐看幾眼落花,怕這春去得太過匆匆。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而愛茶之士,卻摩拳擦掌,準備迎接春天的最後一饗盛宴——穀雨茶。

詩人說:“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農人道:“清明見芽,穀雨見茶。”

穀雨,是春茶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節氣。

唐代戶部侍郎陸希聲在《茗坡》一詩中寫道:“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唐人喝茶乃是採用煎茶法,詩人憐惜春芽鮮嫩,甫一摘下就要入鍋熬煎,但又讚美這穀雨茶的鮮醇,令人慾罷不能。

晚唐詩僧齊已亦寫下《謝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

全詩輕盈靈動,彷彿浸潤在穀雨的雲霧裡,茶煙嫋嫋、落花迭迭,如此空遠、靜雅、富有禪趣。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到了北宋,素有“梅妻鶴子”之稱的著名隱逸詩人林和靖,也喜愛穀雨茶的馥郁馨香。

他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中寫道:“白雲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穀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鮮嫩茶芽的新綠,化為點茶後湖上積雪般的靜美,兩相對比,穀雨茶的風韻與滋味躍然紙上。

清朝以畫竹留名青史的鄭板橋,號稱“揚州八怪”。

他在《七言詩》裡這樣寫穀雨春茶:“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在數節修竹之下,淡描山水、輕啜香茶,心境是如斯閒適悠然,真乃人生至趣。

一壺穀雨茶,連接起古人跨越歷朝歷代的飲茶史,輾轉舌尖,至今餘香嫋嫋……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如果說清明茶鮮爽如二八年華的少女,那麼穀雨茶就是丰韻馥郁的美婦人。

穀雨前後,倒春寒基本結束,氣溫回升,雨水增多。

經由暖陽雨露的滋潤,茶葉內質增加,葉質肥厚柔軟,湯水稠滑。

因此,穀雨製成的茶,亦是春茶中的極品。

谷,得雨而生。茶,因水而潤。

穀雨茶又稱“二春茶”,不同於頭春茶的鮮爽輕靈,它自有一番別樣的柔潤甘活。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在白茶當中,清明前後製成的白毫銀針最佳,而品質上乘的白牡丹,則出在穀雨時節。

銀針是單芽茶,牡丹則是一芽一葉或兩葉。

天然日晒而成的白牡丹,婀娜多姿,入水後朵朵綻開,的確猶如嬌豔盛放的牡丹花。

巧合的是,牡丹花亦是在穀雨時節盛開,因此,它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雅緻別稱——“穀雨花”。

“牡丹穀雨發春叢,半倚微陽半怯風。渾似若耶溪上女,嬌愁初入館娃宮”。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每逢穀雨時節,山東菏澤、河南洛陽、四川彭州等地都有觀賞牡丹的盛會,及至入夜,觀遊一天的人們便懸燈宴飲,花意盈盈,人們稱之為“牡丹花會”。

富貴雍容、國色天香的牡丹花,在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為這人間盛放到極致。賞不盡的,錦繡芳華!

時節穀雨。

雖然意味著春天即將遠去,卻也因此令人更加珍重、憐惜。

且泡一杯穀雨茶,案上供一枝穀雨花,靜靜清賞、幽幽品茗。

光陰無限,就讓我們,再許來春……

今日穀雨,春末在一杯茶裡迴響

​茶傳媒撰稿人:棲遲。

福鼎事茶人、文學愛好者。

棲於詩上,在文字中借居;

遲行山中,在茶湯裡悠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