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岱溝因溝口南坐落著著名的明代歷史古城美岱召而得名。《薩拉齊縣誌》載:美岱溝,位縣城東北四十里,源於納令溝,流長一百六十里。又載:邁達裡河及冒帶河,在冒帶渡北,西南流至冒帶渡入河,袤八十里,其名字之歧則蒙語對應音無定字也。

第二段記載請教有關專家解釋意思是:美岱河也就是現在土右旗的毛岱河,在毛岱渡口北,西南流至毛岱渡口進入黃河,長八十里,兩個名字分歧的原因是蒙古語對應漢字音不同產生的。

行走美岱溝可用兩句話來描繪:熟悉而陌生,美而神祕。包頭人熟知這條溝的名字,也常常聽人說起,或者經常從溝口走過;但很少有人真正走進這條溝,瞭解這條溝。走進去的人或者是為了生計,橫穿南北;或者只是一些驢友用目光和雙腳走過,以強健其身體。這條溝蘊藏著美,蘊藏著鮮為人知的神祕。美,酣暢淋漓;神祕,一條千年歷史古道的故事。

陰山山脈有很多美的溝谷;陰山山脈也有很多穿行南北的古道。但集美與古道一體的美岱溝是值得品味的。溝谷之美需要開發展示,歷史之神祕需要挖掘和研究。

美岱溝為大青山最大一條溝谷,溝深,流域長,為美岱溝水庫蓄水水源。源於武川縣納令溝,流經固陽縣,溝長 112.2 公里,流域面積 896平方公里,年均流量 3690 萬立方米。

在包頭市以及陰山北麓等缺水的區域,能有如此一條四季不斷、水量充沛的河流,是奇蹟,是上蒼的恩賜。

美岱溝從武川發源,流經乾涸的固陽大地,水量不減,一路歡歌,奔向陰山山脈,流入九峰山美岱溝大峽谷的懷抱,與山巒輝映,與樹木崢嶸,與群鳥歡歌,實現其生命本來的快樂和價值。這是自然界自我的生命歸屬,只要人類不再侵擾、欺凌它們,它們會回饋美和財富於人類。

美岱溝水,從土右旗九峰山管委會前腦包村進入,一路向南流去,溝谷長約 15 公里。美岱溝深溝大壑,九曲十八彎,水隨溝走,為溝谷增添了無限的魅力和柔情。

美岱溝是一條古道,已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是一個新發現。水路往往是人類賴以生存之路,美岱溝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我們再現了這條溝谷一千多年來的繁榮與忙碌。

陰山山脈,厚重的歷史,兩千多年來,草原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在這裡交會,多民族、多宗教相互碰撞,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兩大文明板塊的碰撞,為中原文明輸入了浩蕩之氣,為草原文明融入了靈秀之魂,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進程。

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多次提及陰山。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司馬遷寫道: (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時在趙武靈王 26 年(公元前 300 年),這大概是陰山之名首次亮相歷史舞臺。

歷史上,陰山作為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天然屏障,一直是雙方爭奪的焦點,秦漢和匈奴、北魏和柔然、隋唐和突厥之爭都以陰山為主戰場。因此,在詩人們的筆下,吟詠陰山的詩作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滿了慷慨悲涼、肅殺悽傷的氣味。清代詩人餘正酉有《出塞絕句》二首狀寫陰山風光和臨邊遊感,可一讀: “朔風獵獵透征衣,枯草驚沙卷地飛。去去天山吊青冢,此行端只為明妃。” “大漠天低四野園,黃沙千里絕人煙。此生夢斷封侯想,也到陰山敕勒川。”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陰山山脈留下了眾多的文化遺存—長城、古城、古道、巖畫、古墓、生活遺址、寺廟等,可以說這是一座展示中國歷史發展的天然博物館。但我們對這座寶貴的天然博物館的認識和解讀遠遠不夠,真乃遺憾之事。


最美古道美岱溝


美岱溝古道

大青山一帶,是兩大文化板塊爭鋒最為激烈的區域,也是不同文化融合最為繁忙的區域,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古道橫穿青山,貫通南北。有從呼市通往武川蜈蚣壩,古稱單于道、白道,也稱汪古壩。有從包頭通往固陽的昆都侖溝,古稱中道、 陽道、呼延道;還有五當溝古道等。因此,這一帶長期處於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交會的鋒線。這一地區有時處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有時又處於某一少數民族的勢力範圍之內,還有時被兩三個民族的分割統治或“拉鋸式”爭奪。而從阿拉坦汗時期開始,五百餘年來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友好聚居的主要是蒙漢兩族人民,蒙漢兩族的文化交融時間最長,離現代也最近。

美岱溝,這條溪流潺潺、峰迴路轉、景色壯美的溝谷,也是重要的歷史古道。從北口進溝約一公里是一處五十年代已廢棄的村莊。村莊保存較好的房屋,是過去“共大”的校址,據當地老鄉講這裡最多時有學生二百多人,可見昔日的喧囂。現在已是廢墟,偶有幾條青蛇遊走在廢墟上。

廢棄的村落裡有大量的陶片、瓦片和瓷片,據考證有北魏、金、元和民國年間的。

聽當地村民講,在溝谷深處有一座“王墓”,有盜洞。歷史上土默川封王的只有明代阿拉坦汗家族,四代封順義王,而阿拉坦汗墓葬史料也有記載。這裡出現了“王墓”,是訛傳,是捕風捉影,還是確有其事?對於“王墓”一說使我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先後三次延溝行走並探訪。

所謂“王墓”,建造在“回龍灣”風水絕佳之地。這裡山勢險峻,山石結構奇特,依山傍水,樹木蔥蘢茂密,風景優美。 “王墓”墓地坐西朝東,在山腰部一個如簸箕形的山灣裡。“簸箕”周邊是夯築黃土牆,美岱溝溪流從下面潺潺流過,對面是一座險峻山巒,如昂首巨龍面朝墓地,龍尾順勢而南,氣勢非凡。中間一座小山鎮守溝谷。簸箕灣內有數座高大的封土堆依次排列,彰顯著肅穆威嚴。 “王墓”工程浩大,修建者絕非普通人。但封土堆的盜洞顯示這裡已被盜墓者關注並光顧了。

墓地內原有樹種樺樹不見了,只留有幾棵枯死的樹幹,證明曾經的存在,一種新的樹種在這裡旺盛生長,給這片土地增添了神祕。

在“簸箕灣”的頂部眺望, “回龍灣”美景盡收眼底,青山蒼茫,氣勢磅礴。當地人對此處說法很多,有的說是“王墓”墓園,有的說是明代古城。一位深山採藥的村民告訴說,墓地正東山上還有一石洞,深不見底,向其中投入石頭只聽轟隆巨響,傳出很遠,但從沒有人能探起究竟。可以猜想,在這風水絕佳之地,如此巨大的工程,不是一般的家族墓園,與哪段重要的歷史有關呢?真的是阿拉坦汗黃金家族的陵園嗎?史料記載是有意障人耳目嗎?但無論怎麼說,這確是一個未解之謎,有待考古考證,也許有驚人發現。

從墓園向南,在又一風景優美之地,發現一處古代遺址,有古代瓦片、陶片,也有近代瓷片。古代陶片可以上溯到漢代或者更早的時間。

延著溝谷繼續南下,在可容納人居住的地方還有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在南溝口留有日本人侵華時的炮樓,是日偽用以阻止和圍剿大青山游擊隊順溝南下突襲而修建。

這條漫長而優美的古道,演繹了多少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多少艱辛,多少希望的故事留在了在這條溝谷古道上呢。

縱觀大青山南麓的古現代城市,我們會有一個規律性的認識:每座城市都是背靠青山,南臨河川,而且選擇一條溝谷古道作為其縱深。呼和浩特市北邊是蜈蚣壩單于道,包頭市北邊是昆都侖溝谷 陽古道。那麼作為大明金國的都城,其縱深就是美岱溝溝谷古道。

美岱召古城南臨毛岱古渡,也是美岱黃河古渡。北以美岱溝為縱深,向北經德勝溝,過色兒騰山可達懷朔古城,繼續向北可達敖倫蘇木古城,以致大漠草原。美岱召古城的選址頗具遠見卓識,顯示了阿拉坦汗政治智慧。

美岱召作為明代蒙古土默特部事實上的政治中心,在土默川留下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鑄就了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當年阿拉坦汗經美岱溝古道北上巡視草原並避暑黑水之陽敖倫蘇木古城。這條溝谷古道歷經喧囂和繁華,其中的風水絕佳之地成為皇家陵園也是有其歷史淵源和必然性的。

北魏孝文帝頻繁行幸陰山,而且停留時間很長,一般都在兩三個月,有時會在陰山行宮逗留半年之久。孝文帝曾最後一次行幸陰山和巡視武川等北方四鎮。有可能經此道在陰山上觀雲川,後“幸閱武臺,臨觀講武”,亦駐蹕於廣德宮。

近百年來,這條古道依然繁忙,幾處驛站再現了當年的行人把酒青山的愜意與無奈。這條古道,還有太多的歷史之謎需要我們去研究,去挖掘。當地政府應該將此建設成旅遊區,將此道造福陰山兩畔人民,我們期待。

來源:老方帶你遊包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