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老子

國學 孔子 老子 中國歷史 史記 聯合日報 2018-12-15
孔子見老子

孔子見老子的畫像題材,為中國漢畫像石的經典之作。圖為山東武氏祠畫像石 《孔子見老子》拓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史記》載,老子曾兩度出任周王室守藏室史,即管理國家圖書典籍的官吏。曾隱居魯國,後出關西行,不知蹤跡。孔子周遊至周時,曾率弟子問禮於老子,孔子離開周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昇天;魚,我知道它能遊於深水;走獸,我知道它能在曠地跑。在天空飛的鳥,可以用獵箭去射它;在深水的魚,可以用釣線去釣它;在曠地跑的走獸,可以用網去捉它。至於龍,我不知它是乘駕風雲而昇天的。今天我看見老子,他大概就是龍吧!”

孔子見老子的故事,史書記載較多,《史記·老子列傳》和《史記·孔子世家》都有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送之以言。《家語》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即吾之師也。遂至周,問禮於老聃焉。”孔子曾“拜師”多人,從而積澱形成了孔子的智慧,而老子卻是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一位。他們的相會是仁者的溝通,是智者的交流。相會有兩次和多次之說,專家學者論述不一。

孔子見老子

公元前508年,孔子拜見老子前,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敬叔是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受父囑而師從於孔子)欣然同意,即報請魯君準行。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傳道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孔丘獲益匪淺。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驛道,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勢如萬馬奔騰,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老子又指著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言罷告辭回國。

孔子至51歲時,仍覺未學得大道。聞老聃迴歸宋國沛地隱居,攜弟子再次西行拜訪老子。老子聞孔丘再次來訪,讓正房之中,問道:“一別數載,聞你已成為北方聖賢。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

孔子見老子

馮慶然創作《孔子見老子》

孔子向老子拜師求教,又有“以柔克剛”之說。相傳孔子欲向老子求教,於是便帶著顏回、子路等眾弟子到了洛陽。等了數日,見到了老子。孔子表明來意:“我久慕先生威名,這次帶愚徒數人前來拜謁,請問先生近來修道進展如何?”

孔子師徒正洗耳恭聽,不想老子卻張嘴大笑道:“你們看我的牙齒如何?”孔子師徒一行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齒——七零八落、參差不齊,早已不全了。他們搖了搖頭,不明白老子的意圖。老子又伸出自己的舌頭問:“那麼,你們看我的舌頭呢?”孔子師徒又仔細看了看老子的舌頭,這時孔子眼前靈光乍現,心胸豁然開朗,微笑著答道:“先生學識淵博,果然名不虛傳!” 老子這時說:“想必先生已經清楚我修道幾成了吧?”孔子會心地點了點頭說:“如醍醐灌頂,方才大悟呀!”

孔子師徒辭別老子,返回魯國途中,孔子如獲至寶,面若桃花。子路卻疑雲重重,不得釋然。孔子因之讓顏回解釋一下。顏回答道:“我們這次來不枉此行,老聃先生傳授給我們一個大智慧。他張開嘴讓我們看他牙齒,意在告訴我們:牙齒雖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難免殘缺不全;他又讓我們看他舌頭,意思是說:舌頭雖軟,但能以柔克剛,所以至今完整無缺。”子路聽後恍然大悟。

顏回繼續道:“這恰如流水雖然柔軟,但面對當道的山石,它卻能穿山破石,最終把山石都拋在身後;穿行的風雖然虛無,但它發起脾氣來,也能撼倒大樹,把它連根拔起……”孔子聽後贊曰:“顏回果然窺一斑而知全豹,聞一言而通萬里呀!”(劉冠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