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當年李白漫遊天下,就曾到過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談經世之道,當地的魯學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於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這些酸腐的儒生,當即回敬一首詩,這首詩後來也成了“雅罵”的經典。

此詩名為《嘲魯儒》,全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當年李白漫遊天下,就曾到過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談經世之道,當地的魯學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於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這些酸腐的儒生,當即回敬一首詩,這首詩後來也成了“雅罵”的經典。

此詩名為《嘲魯儒》,全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詩歌前兩句便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儒生只知死讀書的本質。

那些魯地的老頭只會空談五經,都一把年紀了還只會死記書中的章句。

問他們經世策略,全都茫茫然,如墜雲霧裡。

這裡的“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是儒家最經典的五部書,古代讀書人必備篇目。

那些儒生對這些經典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經國濟世的策略一問三不知,背得再好也是無用之人。

他們對經書的精通和對時務的一竅不通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詩人的鄙夷之情也展露無遺。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當年李白漫遊天下,就曾到過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談經世之道,當地的魯學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於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這些酸腐的儒生,當即回敬一首詩,這首詩後來也成了“雅罵”的經典。

此詩名為《嘲魯儒》,全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詩歌前兩句便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儒生只知死讀書的本質。

那些魯地的老頭只會空談五經,都一把年紀了還只會死記書中的章句。

問他們經世策略,全都茫茫然,如墜雲霧裡。

這裡的“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是儒家最經典的五部書,古代讀書人必備篇目。

那些儒生對這些經典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經國濟世的策略一問三不知,背得再好也是無用之人。

他們對經書的精通和對時務的一竅不通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詩人的鄙夷之情也展露無遺。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著的兩句寫的是儒生的打扮。

他們的腳上穿著考究的遠遊履,頭上戴著平整有端莊的方巾,沿著道路緩慢前行。

他們寬大的袖袍拖曳在地上,還沒邁開步子,就掀起一陣塵土。

詩人以漫畫的筆法,活靈活現地描摹了那些儒生迂腐又可笑的舉止。

他們故作莊嚴,打扮得很講究,但實際卻給人一種滑稽感。

而他們端莊的外表又與內裡的無能形成了對比,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當年李白漫遊天下,就曾到過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談經世之道,當地的魯學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於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這些酸腐的儒生,當即回敬一首詩,這首詩後來也成了“雅罵”的經典。

此詩名為《嘲魯儒》,全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詩歌前兩句便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儒生只知死讀書的本質。

那些魯地的老頭只會空談五經,都一把年紀了還只會死記書中的章句。

問他們經世策略,全都茫茫然,如墜雲霧裡。

這裡的“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是儒家最經典的五部書,古代讀書人必備篇目。

那些儒生對這些經典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經國濟世的策略一問三不知,背得再好也是無用之人。

他們對經書的精通和對時務的一竅不通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詩人的鄙夷之情也展露無遺。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著的兩句寫的是儒生的打扮。

他們的腳上穿著考究的遠遊履,頭上戴著平整有端莊的方巾,沿著道路緩慢前行。

他們寬大的袖袍拖曳在地上,還沒邁開步子,就掀起一陣塵土。

詩人以漫畫的筆法,活靈活現地描摹了那些儒生迂腐又可笑的舉止。

他們故作莊嚴,打扮得很講究,但實際卻給人一種滑稽感。

而他們端莊的外表又與內裡的無能形成了對比,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下來的兩句運用典故,表明了自己與這些儒生道不同,不相為謀。

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帶的儒生了。

你們這些人本就不是漢代的叔孫通,咱們就不是一夥的。

這裡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我們不是一路人,你們還是哪涼快哪呆著去吧。

前一句引用的是李斯的典故。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他是法家的代表人,根據歷史記載,“焚書坑儒”就是他向秦始皇提出的,當時褒衣博帶的儒生在他手下可是吃盡了苦頭。

李白引用李斯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說你們這些人活該得不到重用。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當年李白漫遊天下,就曾到過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談經世之道,當地的魯學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於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這些酸腐的儒生,當即回敬一首詩,這首詩後來也成了“雅罵”的經典。

此詩名為《嘲魯儒》,全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詩歌前兩句便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儒生只知死讀書的本質。

那些魯地的老頭只會空談五經,都一把年紀了還只會死記書中的章句。

問他們經世策略,全都茫茫然,如墜雲霧裡。

這裡的“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是儒家最經典的五部書,古代讀書人必備篇目。

那些儒生對這些經典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經國濟世的策略一問三不知,背得再好也是無用之人。

他們對經書的精通和對時務的一竅不通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詩人的鄙夷之情也展露無遺。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著的兩句寫的是儒生的打扮。

他們的腳上穿著考究的遠遊履,頭上戴著平整有端莊的方巾,沿著道路緩慢前行。

他們寬大的袖袍拖曳在地上,還沒邁開步子,就掀起一陣塵土。

詩人以漫畫的筆法,活靈活現地描摹了那些儒生迂腐又可笑的舉止。

他們故作莊嚴,打扮得很講究,但實際卻給人一種滑稽感。

而他們端莊的外表又與內裡的無能形成了對比,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下來的兩句運用典故,表明了自己與這些儒生道不同,不相為謀。

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帶的儒生了。

你們這些人本就不是漢代的叔孫通,咱們就不是一夥的。

這裡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我們不是一路人,你們還是哪涼快哪呆著去吧。

前一句引用的是李斯的典故。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他是法家的代表人,根據歷史記載,“焚書坑儒”就是他向秦始皇提出的,當時褒衣博帶的儒生在他手下可是吃盡了苦頭。

李白引用李斯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說你們這些人活該得不到重用。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而叔孫通是秦末著名的儒生,在漢朝建立伊始,曾幫劉邦制定禮法制度。

他算是齊學的代表人物。

根據《史記》記載,在劉邦建立漢朝時,他就曾到魯地召集儒生,為大漢朝重訂朝儀。

當時就有兩個儒生認為他的做法“不合古”,而拒絕了他。

他當即反諷道:“你們這是迂腐,不知時變”。

而這也是李白想對那些儒生說的話,他欲效仿叔孫通,自然是不屑與這些人為伍。

"

眾所周知,魯地山東是至聖先師,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漢代以後,山東的儒學就分為兩派,一為齊學,一為魯學。

魯學好古重章句,而齊學趨時重世用。

通俗點講,就是魯學一派頑固迂腐,只知埋頭讀書,而齊學則較為靈活,懂得與時俱進。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當年李白漫遊天下,就曾到過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談經世之道,當地的魯學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於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這些酸腐的儒生,當即回敬一首詩,這首詩後來也成了“雅罵”的經典。

此詩名為《嘲魯儒》,全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詩歌前兩句便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儒生只知死讀書的本質。

那些魯地的老頭只會空談五經,都一把年紀了還只會死記書中的章句。

問他們經世策略,全都茫茫然,如墜雲霧裡。

這裡的“五經”指的是《詩》、《書》、《禮》、《易》、《春秋》,是儒家最經典的五部書,古代讀書人必備篇目。

那些儒生對這些經典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經國濟世的策略一問三不知,背得再好也是無用之人。

他們對經書的精通和對時務的一竅不通形成鮮明的對比,而詩人的鄙夷之情也展露無遺。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著的兩句寫的是儒生的打扮。

他們的腳上穿著考究的遠遊履,頭上戴著平整有端莊的方巾,沿著道路緩慢前行。

他們寬大的袖袍拖曳在地上,還沒邁開步子,就掀起一陣塵土。

詩人以漫畫的筆法,活靈活現地描摹了那些儒生迂腐又可笑的舉止。

他們故作莊嚴,打扮得很講究,但實際卻給人一種滑稽感。

而他們端莊的外表又與內裡的無能形成了對比,諷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下來的兩句運用典故,表明了自己與這些儒生道不同,不相為謀。

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帶的儒生了。

你們這些人本就不是漢代的叔孫通,咱們就不是一夥的。

這裡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我們不是一路人,你們還是哪涼快哪呆著去吧。

前一句引用的是李斯的典故。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他是法家的代表人,根據歷史記載,“焚書坑儒”就是他向秦始皇提出的,當時褒衣博帶的儒生在他手下可是吃盡了苦頭。

李白引用李斯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說你們這些人活該得不到重用。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而叔孫通是秦末著名的儒生,在漢朝建立伊始,曾幫劉邦制定禮法制度。

他算是齊學的代表人物。

根據《史記》記載,在劉邦建立漢朝時,他就曾到魯地召集儒生,為大漢朝重訂朝儀。

當時就有兩個儒生認為他的做法“不合古”,而拒絕了他。

他當即反諷道:“你們這是迂腐,不知時變”。

而這也是李白想對那些儒生說的話,他欲效仿叔孫通,自然是不屑與這些人為伍。

李白在孔子故鄉被人嘲笑,笑著寫下一首詩,成了“雅罵”經典

接著的最後一句應該算是最辛辣的諷刺了。

你們這些不能與時俱進,對時勢一竅不通的儒生還是回家種田去吧。

魯儒的窘態,李白的飛揚,在這一句裡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一句也成了千古雅罵的經典,

這首詩極盡諷刺之語,將儒生的裝腔作勢、只會死讀書,不懂變通的迂腐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來令人大呼:解氣。

後來南宋的劉克莊也說:此篇兒於以儒為戲,非謫仙不能語。

不知你還知道哪些雅罵經典?歡迎來分享。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