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國學 弟子規 詩歌 美國 雲學Time 2017-04-01

從幾年前的《漢字聽寫大會》,到前段時間大火的《中國詩詞大會》,再到近年來和國學沾邊的各類“學堂”、“私塾”、“國學館”、“讀經班”,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

傳統文化的復興似有了燎原之勢。

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甚至時常還能看到有新聞報道說,某家長不滿現代義務教育制,私自將孩子接回家中,自行教其古代先賢思想精髓,誦讀經、史、子、集等……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佈的調研報告統計,在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學生不在學校上學,選擇“在家上學”。

截至目前,據媒體不完全統計,分佈在各地的學堂、私塾、書院已超過3000家。


面對如此火的“國學”,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跟個風讓孩子去念個國學班?

個人認為,為避免風險,全日制的國學班最好還是不要送孩子去讀;類似興趣班的,倒是可以一試,但也需慎重。

尤其是,面對魚龍混雜的國學班市場,如何選擇到真正懂傳統文化教育的“私塾”,也需要家長各方面衡量。

  • 好的國學班應具備的品質

說到國學的興起,實際上這是在我們全盤西化後,才有的一個現象!

國外把中國傳統文化統稱為“漢學”。而國學,是我們之前根本沒有的一個概念。

國學的出現,更像是為了和西化唱對臺戲。

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100多年前,當西方靠著船堅炮利打開中國大門的時候 ,他們是來傳教的。許多人就覺得,如果我們不立一個國教,就很難成為一個強國。

我們的民族自尊心也要求我們,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符號、文化輸出。

於是以儒教思想為主的“國學”被再次確立為國教,孔子便成了一個現成的教主。

當我們面對各種西方文化的強烈衝擊時,也有了底氣和信心。國學便成了我們的信仰、文化的根。

面對熱度不減的“國學”,北大中文系教授李零卻潑了盆冷水,“國學實際上是國將不國之學。”雖然這觀點略有些偏激。但究竟什麼是國學?

簡單說,所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都叫國學。也就是說,這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

好的國學班應該祛除傳統文化的糟粕,具有如下的品質:

不侮辱體罰學生

許多民辦“黑私塾”,既沒有獲得辦學資質,師資力量又良莠不齊……缺少教育部門、執法部門的直接管理,監管上存在的漏洞,導致出現了一些“國學班虐童事件”。

傳統文化中就有“黃荊棍下出好人”的思想,很多老一輩人也認可這一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可能會導致,“私塾”老師打孩子不僅是得到了家長的默許,還可以美其名曰,“我是在教育 Ta”。

2013年,北京的肖女士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兒子樂樂接受了3個月封閉式教育,說是給孩子“化性”,結果被私塾先生打傷腰部……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個例,9歲女孩童童被私塾女先生打致多處骨折,10歲浙江男孩在私塾被打死……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不體罰、不侮辱學生是老師的基本道德。

在選擇國學班前,避免選擇封閉式教學,並且還要了解其師資力量,教學方式,以及是否會使用戒尺,這些都非常有必要。

不以斂財為目的

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復旦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錢文忠教授曾說:

我們的傳統文化一直都在被娛樂化,還有很多給企業家們開設的目的在於掙錢的企業家國學班、總裁國學班,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娛樂。國學現在變成了牟利的手段,或者說大家可以售賣的商品。

從十幾年前國學的興起,到如今被商業化、產業化。

越來越多的“大師級”人物講起了國學,他們大肆吹捧學國學的功效,就像是在吹保健藥。

大多數國學班都被裝點得古色古香,孩子們需換上漢服,正衣冠;在老師的帶領下淨手焚香,拜孔子……

這些國學班的創辦者們明白,讓學習的形式看上去更復古、更精緻、更具有歷史文化特色,有利於抬高課程的價值,從中收取更高的費用。

當國學只為牟利,其教育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避開那些明顯是在坑錢的國學班,其實是明智之舉。畢竟古代真正的讀書人向來都有些排斥做與銅臭味沾邊的事。

不死記硬背

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想象一個這樣的場景,孩子天天跟著先生搖頭晃腦地誦讀經典,之後還要被先生叫起來抽背某一章節,背不到很可能還會被打手板……頓時回到瞭解放前。

可以看得出,當下大部分的國學教育仍是按著應試教育的思路在進行。單方面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

甚至很多孩子都不能理解他們背誦的內容,更別說反思或實踐其精神。純粹是死讀書,讀死書。

有多少人覺得,倒背如流其實是對原著的一種侮辱。何時,我們才能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是拿來背誦的,而應融會貫通、為今所用。

我們不是記憶的機器,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然而許多“大師”卻在強調提高孩子記憶力,許多家長以孩子能背出大段大段的古文為榮。

前段時間大火的《中國詩詞大會》不也是一個展現人超強古詩詞記憶能力的舞臺嗎。

想起熊培雲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比記憶更重要的是思維。雖然詩詞的節目很美,卻美得空洞,因為,《沒有了孤獨,詩詞大會就是燈謎大會》。

我也深以為:

詩詞的背後往往都有著一顆孤獨而憂鬱的靈魂。它適合一個人的回味或者三五成群的吟詠,卻不便當作大型遊藝節目。

古文或許和詩歌又稍有不同,但一樣的是,我們讀書、背書不是為了炫耀、為了展現自己高超的記憶力,而是為了豐富那顆只屬於我們自己的靈魂,懂得批判思維,腳踏實地。

所以,對於那些只講背誦的“私塾”,真的可以摒棄了,因為我實在想不出交著高昂的學費,去學堂單純背書的意義何在。

杜絕愚忠愚孝

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理想的國學班還應剔除愚忠愚孝的故事,反對洗腦式孝道教學。

像《二十四孝圖》裡什麼“老萊斑衣”、“嘗糞心憂”、“埋兒奉母”的故事,拿到今天看是非常非常奇葩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去搜搜看這些故事,我在此就用不可描述一筆帶過了。

什麼孩子沒了可以再生,媽可就這一個,把孩子埋了少一份口糧的思想,我可能看到了假古文……

至於《弟子規》裡的: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一副我生了你,你欠我一輩子的樣子……

抱歉雖然這麼說有些主觀,但我是真不希望我姑娘這麼“孝順”我,我希望我和她的關係更像是朋友,而沒有這樣的尊卑。

魯迅在《朝花夕拾》裡曾談論過,人們在讀類似《二十四孝圖》的時候應該有“四不”的原則,不愚孝、不愚讀、不愚信、不愚傳。

如果國學班還在教一些迂腐的內容,我想,也不適合孩子去讀。說好的父母與子女平等呢……


那麼,說到底,我們為什麼要送孩子去上國學班?

在古代,去念私塾可是為了有朝一日能金榜題名,而如今就算孩子把國學學得再好,頂多能培養成個童生。孩子不會因為從小熟讀孔孟就能成為一代聖賢。

其實,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把孩子送去國學班,初衷大抵都是想讓孩子擁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

但我仍然相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對他們的影響遠比讓他們去報個班,讀一本生字滿篇的經書來得快。

錢文忠教授講:

如果不能觸及國人的靈魂,國學熱也不過是虛熱。國學和人一樣,它是個生命體。它應該是保持一種溫情,有一種溫度就可以了,不必太熱,也不應該太冷。

面對如此火熱的“國學”,更需保持冷靜的頭腦。

不把它捧上神壇,也不踩在腳下,只當它是眾多興趣班中的一種即可。

孩子若是喜歡,考察一個合適的,讓Ta 去學習也無不可,畢竟可以擴展知識面嘛;不喜歡?那就去搗騰Ta喜歡的東西去。

現在畢竟不是古代,自有一片廣闊的天空任Ta去高飛。

今日話題

“ 你對國學班是什麼看法?”

美國小學生學編程,我們還在背《弟子規》?

*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