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控制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國學 孔子 中國歷史 論語 唐正洪心得 2017-04-19

這裡,所謂控制型人格,就是指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的“巨嬰”概念。只因有人對“巨嬰”提法患過敏症,故在本文標題上將其改為控制型人格。

確實,“巨嬰”是個新東西。在我們的歷史上,並無與“巨嬰”類似的提法。但是,我們有一個與“巨嬰”有某種關聯關係的提法,那就是“夏蟲”。《莊子·秋水》中講:“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這就是“夏蟲”的來源。

千年等一回:控制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在“夏蟲”典故的啟發下,我們演繹出“三八二十三”、“四七二十七”等故事,而臺灣學者曾仕強則講述了一個“三季人”的故事。古人關於“夏蟲”或”三季人“的思想,反映了他們在待人處世方面的智慧;但是,我們從中也可窺見古人的巨嬰心理傾向。

因為,不管是“夏蟲“,還是”三季人“,都隱含一個邏輯悖論:既然世間存在只能活三季、不知道有第四季的“三季人”,那麼你怎能保證你就不是一個只能活四季、不知道有第五季的“四季人”?可見,“夏蟲”是一個絕對概念,它針對的對象是別人,不包括他自己。與之相對應,“巨嬰”則是一個相對概念,它針對的對象是大家,包括他自己。這裡,如果用“巨嬰”理論來分析,所謂“夏蟲”思想,也是“巨嬰”心理的表現。

千年等一回:控制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孔子在《論語》中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說,這是孔子的一種道德自覺與追求。然而,這句話的背後,也包含著“己所欲,施於人”的潛臺詞在其中。因而,從這句話也可看出,孔子是一位倫理德道巨人,他總是在言說人們應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總想控制他人。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巨嬰們的黃金時代,卻是宋明理學發達時期。當時,人們想要控制他人的心理傾向,被凝練為“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理論,並上升為國家政策。因而,人們想要控制他人的巨嬰心理,不僅可以得到倫理道德的支撐,而且還可以得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

千年等一回:控制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但是,古人並沒有停止過對自己的反思。比如: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唐太宗也說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不過,這類反思都侷限於對倫理及做事方面的自我要求,並不涉及對自身行為根源的認識。另外,蘇軾也在其詩中講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觀察到視角對認識結果的重要性,但其未能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對人的社會屬性的認識上來。

其實,在近現代,我們有一位與“巨嬰”理論擦肩而過的思想家,他就是魯迅先生。其在《狂人日記》中寫到:“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然而,魯訊並未解答出“仁義道德”為什麼會“吃人”,他也從未曾想過自己是否參與“吃人”。並且,魯訊還講過“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話,這與“夏蟲”思想的方法論類似,即審視的對象只及他人、不及自己。

千年等一回:控制型人格的前世今生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少說有三、四千年之久,其中“夏蟲”思想存續了二千多年。而“巨嬰”的被發現,則不超過半年,因為《巨嬰國》去看年底才出版。可見,“巨嬰”被我們發現,真可謂千年等一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