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在四川的歷史上,出現家族式的藝術家並不少見,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卻不多。而誕生在仁壽這片土地上的馮建吳、馮亞珩(後改名石魯)兩兄弟,都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大畫家,他們一個被稱為“巴蜀大畫家”,一個被譽為“人民畫家”,皆實至名歸。

和石魯的人生經歷相似,馮建吳從小喜歡翰墨,醉心詩書畫印,人生之路卻充滿了坎坷,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他都不曾放棄過手中的畫筆和對藝術的探索。憑藉著筆耕不輟和不懈的探索,他取得了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成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

年少成名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在四川的歷史上,出現家族式的藝術家並不少見,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卻不多。而誕生在仁壽這片土地上的馮建吳、馮亞珩(後改名石魯)兩兄弟,都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大畫家,他們一個被稱為“巴蜀大畫家”,一個被譽為“人民畫家”,皆實至名歸。

和石魯的人生經歷相似,馮建吳從小喜歡翰墨,醉心詩書畫印,人生之路卻充滿了坎坷,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他都不曾放棄過手中的畫筆和對藝術的探索。憑藉著筆耕不輟和不懈的探索,他取得了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成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

年少成名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中)和徒弟們。

馮建吳是一個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長大的青年,他出生時馮家是仁壽有名的大戶人家,家中不僅有良田千頃,還有“萬卷藏書,十畝花園”,常有文人雅士在此相聚,談藝論道,其母親也是書香門第出生,是簡陽學者王國楨的愛女,文化素養很高。馮建吳是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同時受到了母親嚴格的教育,對藝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學習詩詞書畫,有很高的繪畫天賦。

為了提高繪畫水平,馮建吳14歲時隻身來到四川美專學習繪畫,系統地研習了歷代的書畫、碑牌、金石等內容,3年後,他坐船東下遠赴上海,想去拜書畫大師吳昌碩為師。遺憾的是,當馮建吳到上海時,吳昌碩已經病重了,不久就去世了。為繼續追隨大師的足跡,馮建吳考入了由吳昌碩小兒子創辦的昌明藝專,他師從王個簃、潘天壽,成為吳家再傳弟子。在上海學習期間,馮建吳對金石書法做了系統研習,對吳派的寫意畫風進行了認真探索,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在篆刻藝術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1930年,馮建吳在成都創辦東方美專。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東方美專迫於經濟壓力難以為繼。馮建吳不得不解散學校,過起了以賣畫為生,浪跡巴蜀的生活。這段時間,馮建吳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卻是他難得的集中學畫、繪畫的時間,他大約用了12年的時間學習傳統繪畫、書法的技法特點,在藝術的長河裡探源索流,很快就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在畫壇取得了不小的名氣。

逆流而上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在四川的歷史上,出現家族式的藝術家並不少見,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卻不多。而誕生在仁壽這片土地上的馮建吳、馮亞珩(後改名石魯)兩兄弟,都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大畫家,他們一個被稱為“巴蜀大畫家”,一個被譽為“人民畫家”,皆實至名歸。

和石魯的人生經歷相似,馮建吳從小喜歡翰墨,醉心詩書畫印,人生之路卻充滿了坎坷,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他都不曾放棄過手中的畫筆和對藝術的探索。憑藉著筆耕不輟和不懈的探索,他取得了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成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

年少成名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中)和徒弟們。

馮建吳是一個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長大的青年,他出生時馮家是仁壽有名的大戶人家,家中不僅有良田千頃,還有“萬卷藏書,十畝花園”,常有文人雅士在此相聚,談藝論道,其母親也是書香門第出生,是簡陽學者王國楨的愛女,文化素養很高。馮建吳是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同時受到了母親嚴格的教育,對藝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學習詩詞書畫,有很高的繪畫天賦。

為了提高繪畫水平,馮建吳14歲時隻身來到四川美專學習繪畫,系統地研習了歷代的書畫、碑牌、金石等內容,3年後,他坐船東下遠赴上海,想去拜書畫大師吳昌碩為師。遺憾的是,當馮建吳到上海時,吳昌碩已經病重了,不久就去世了。為繼續追隨大師的足跡,馮建吳考入了由吳昌碩小兒子創辦的昌明藝專,他師從王個簃、潘天壽,成為吳家再傳弟子。在上海學習期間,馮建吳對金石書法做了系統研習,對吳派的寫意畫風進行了認真探索,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在篆刻藝術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1930年,馮建吳在成都創辦東方美專。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東方美專迫於經濟壓力難以為繼。馮建吳不得不解散學校,過起了以賣畫為生,浪跡巴蜀的生活。這段時間,馮建吳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卻是他難得的集中學畫、繪畫的時間,他大約用了12年的時間學習傳統繪畫、書法的技法特點,在藝術的長河裡探源索流,很快就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在畫壇取得了不小的名氣。

逆流而上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在重慶國畫院審稿。(左起:馬振聲,馮建吳,譚學楷,蘇葆禎,張民權)

人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馮建吳的人生都處於巨大的逆境之中,他卻能在逆境中克服困難,堅持繪畫,實在是難能可貴。1950年初,馮建吳被時代的浪潮捲回了仁壽老家,在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他的人生卻遭受了極大的變故,連生計都難以為繼。為了維持生活,從來沒有種過地的馮建吳不得不拿起陌生的農具,下地幹活養一家人。

這位曾經的文人雅士,不得不忍受風吹日晒雨淋,漸漸地皮膚被晒得黝黑,手上佈滿了老繭,猶如老農民一般模樣,此時的他依舊沒有放棄對繪畫和對藝術的追求。白天,馮建吳在地裡勞作,辛勤播種希望;晚上,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留時間與書桌為伴,在昏暗的燈光下練習繪畫。這段時間,馮建吳的畫充滿了生活氣息,日常的勞作、農民休閒等場景都成為了他繪畫的素材,其中《蔬菜豐收》就展現了農民們收穫蔬菜的喜悅,成為了當時的代表作。

這樣的境況一直延續到了1956年,才出現了一絲轉機,當時,他被重慶西南美術專科學校聘請擔任美術老師。能重新登上講壇,馮建吳非常地珍惜,他不僅認真完成教學任務,還利用休息時間,堅持繪畫和藝術探索,整理了大量的教材和講義。這段時間,馮建吳利用暑假時間到西安,與石魯切磋畫藝,同時他還到三峽、武漢、桂林、雲南等地寫生,每日都要創作大量的寫生畫作,終於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寫生方法。馮建吳既對景寫生,又不拘泥於對景的絕對真實,他將此戲稱為“移山倒海”的寫生方法,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此期間,馮建吳的畫風突變,猶如火山爆發一般,衝出了一家一派的藩籬,形成了以生活為依據的畫作,初見個人風格。隨後,馮建吳的畫作到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展覽,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巨大的轟動。然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馮建吳的處境更加艱難了,一度失去了自由,他沒有辦法拿起畫筆繪畫,卻在腦海中思索著如何繪畫,而這也成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即使在很長一段歲月裡,他都是一人獨處,只有與丹青相伴,雖是孤寂卻一直甘之如飴。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在四川的歷史上,出現家族式的藝術家並不少見,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卻不多。而誕生在仁壽這片土地上的馮建吳、馮亞珩(後改名石魯)兩兄弟,都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大畫家,他們一個被稱為“巴蜀大畫家”,一個被譽為“人民畫家”,皆實至名歸。

和石魯的人生經歷相似,馮建吳從小喜歡翰墨,醉心詩書畫印,人生之路卻充滿了坎坷,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他都不曾放棄過手中的畫筆和對藝術的探索。憑藉著筆耕不輟和不懈的探索,他取得了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成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

年少成名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中)和徒弟們。

馮建吳是一個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長大的青年,他出生時馮家是仁壽有名的大戶人家,家中不僅有良田千頃,還有“萬卷藏書,十畝花園”,常有文人雅士在此相聚,談藝論道,其母親也是書香門第出生,是簡陽學者王國楨的愛女,文化素養很高。馮建吳是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同時受到了母親嚴格的教育,對藝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學習詩詞書畫,有很高的繪畫天賦。

為了提高繪畫水平,馮建吳14歲時隻身來到四川美專學習繪畫,系統地研習了歷代的書畫、碑牌、金石等內容,3年後,他坐船東下遠赴上海,想去拜書畫大師吳昌碩為師。遺憾的是,當馮建吳到上海時,吳昌碩已經病重了,不久就去世了。為繼續追隨大師的足跡,馮建吳考入了由吳昌碩小兒子創辦的昌明藝專,他師從王個簃、潘天壽,成為吳家再傳弟子。在上海學習期間,馮建吳對金石書法做了系統研習,對吳派的寫意畫風進行了認真探索,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在篆刻藝術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1930年,馮建吳在成都創辦東方美專。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東方美專迫於經濟壓力難以為繼。馮建吳不得不解散學校,過起了以賣畫為生,浪跡巴蜀的生活。這段時間,馮建吳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卻是他難得的集中學畫、繪畫的時間,他大約用了12年的時間學習傳統繪畫、書法的技法特點,在藝術的長河裡探源索流,很快就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在畫壇取得了不小的名氣。

逆流而上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在重慶國畫院審稿。(左起:馬振聲,馮建吳,譚學楷,蘇葆禎,張民權)

人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馮建吳的人生都處於巨大的逆境之中,他卻能在逆境中克服困難,堅持繪畫,實在是難能可貴。1950年初,馮建吳被時代的浪潮捲回了仁壽老家,在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他的人生卻遭受了極大的變故,連生計都難以為繼。為了維持生活,從來沒有種過地的馮建吳不得不拿起陌生的農具,下地幹活養一家人。

這位曾經的文人雅士,不得不忍受風吹日晒雨淋,漸漸地皮膚被晒得黝黑,手上佈滿了老繭,猶如老農民一般模樣,此時的他依舊沒有放棄對繪畫和對藝術的追求。白天,馮建吳在地裡勞作,辛勤播種希望;晚上,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留時間與書桌為伴,在昏暗的燈光下練習繪畫。這段時間,馮建吳的畫充滿了生活氣息,日常的勞作、農民休閒等場景都成為了他繪畫的素材,其中《蔬菜豐收》就展現了農民們收穫蔬菜的喜悅,成為了當時的代表作。

這樣的境況一直延續到了1956年,才出現了一絲轉機,當時,他被重慶西南美術專科學校聘請擔任美術老師。能重新登上講壇,馮建吳非常地珍惜,他不僅認真完成教學任務,還利用休息時間,堅持繪畫和藝術探索,整理了大量的教材和講義。這段時間,馮建吳利用暑假時間到西安,與石魯切磋畫藝,同時他還到三峽、武漢、桂林、雲南等地寫生,每日都要創作大量的寫生畫作,終於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寫生方法。馮建吳既對景寫生,又不拘泥於對景的絕對真實,他將此戲稱為“移山倒海”的寫生方法,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此期間,馮建吳的畫風突變,猶如火山爆發一般,衝出了一家一派的藩籬,形成了以生活為依據的畫作,初見個人風格。隨後,馮建吳的畫作到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展覽,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巨大的轟動。然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馮建吳的處境更加艱難了,一度失去了自由,他沒有辦法拿起畫筆繪畫,卻在腦海中思索著如何繪畫,而這也成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即使在很長一段歲月裡,他都是一人獨處,只有與丹青相伴,雖是孤寂卻一直甘之如飴。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畫作。

苦盡甘來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在四川的歷史上,出現家族式的藝術家並不少見,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卻不多。而誕生在仁壽這片土地上的馮建吳、馮亞珩(後改名石魯)兩兄弟,都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大畫家,他們一個被稱為“巴蜀大畫家”,一個被譽為“人民畫家”,皆實至名歸。

和石魯的人生經歷相似,馮建吳從小喜歡翰墨,醉心詩書畫印,人生之路卻充滿了坎坷,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他都不曾放棄過手中的畫筆和對藝術的探索。憑藉著筆耕不輟和不懈的探索,他取得了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成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

年少成名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中)和徒弟們。

馮建吳是一個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長大的青年,他出生時馮家是仁壽有名的大戶人家,家中不僅有良田千頃,還有“萬卷藏書,十畝花園”,常有文人雅士在此相聚,談藝論道,其母親也是書香門第出生,是簡陽學者王國楨的愛女,文化素養很高。馮建吳是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同時受到了母親嚴格的教育,對藝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學習詩詞書畫,有很高的繪畫天賦。

為了提高繪畫水平,馮建吳14歲時隻身來到四川美專學習繪畫,系統地研習了歷代的書畫、碑牌、金石等內容,3年後,他坐船東下遠赴上海,想去拜書畫大師吳昌碩為師。遺憾的是,當馮建吳到上海時,吳昌碩已經病重了,不久就去世了。為繼續追隨大師的足跡,馮建吳考入了由吳昌碩小兒子創辦的昌明藝專,他師從王個簃、潘天壽,成為吳家再傳弟子。在上海學習期間,馮建吳對金石書法做了系統研習,對吳派的寫意畫風進行了認真探索,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在篆刻藝術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1930年,馮建吳在成都創辦東方美專。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東方美專迫於經濟壓力難以為繼。馮建吳不得不解散學校,過起了以賣畫為生,浪跡巴蜀的生活。這段時間,馮建吳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卻是他難得的集中學畫、繪畫的時間,他大約用了12年的時間學習傳統繪畫、書法的技法特點,在藝術的長河裡探源索流,很快就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在畫壇取得了不小的名氣。

逆流而上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在重慶國畫院審稿。(左起:馬振聲,馮建吳,譚學楷,蘇葆禎,張民權)

人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馮建吳的人生都處於巨大的逆境之中,他卻能在逆境中克服困難,堅持繪畫,實在是難能可貴。1950年初,馮建吳被時代的浪潮捲回了仁壽老家,在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他的人生卻遭受了極大的變故,連生計都難以為繼。為了維持生活,從來沒有種過地的馮建吳不得不拿起陌生的農具,下地幹活養一家人。

這位曾經的文人雅士,不得不忍受風吹日晒雨淋,漸漸地皮膚被晒得黝黑,手上佈滿了老繭,猶如老農民一般模樣,此時的他依舊沒有放棄對繪畫和對藝術的追求。白天,馮建吳在地裡勞作,辛勤播種希望;晚上,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留時間與書桌為伴,在昏暗的燈光下練習繪畫。這段時間,馮建吳的畫充滿了生活氣息,日常的勞作、農民休閒等場景都成為了他繪畫的素材,其中《蔬菜豐收》就展現了農民們收穫蔬菜的喜悅,成為了當時的代表作。

這樣的境況一直延續到了1956年,才出現了一絲轉機,當時,他被重慶西南美術專科學校聘請擔任美術老師。能重新登上講壇,馮建吳非常地珍惜,他不僅認真完成教學任務,還利用休息時間,堅持繪畫和藝術探索,整理了大量的教材和講義。這段時間,馮建吳利用暑假時間到西安,與石魯切磋畫藝,同時他還到三峽、武漢、桂林、雲南等地寫生,每日都要創作大量的寫生畫作,終於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寫生方法。馮建吳既對景寫生,又不拘泥於對景的絕對真實,他將此戲稱為“移山倒海”的寫生方法,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此期間,馮建吳的畫風突變,猶如火山爆發一般,衝出了一家一派的藩籬,形成了以生活為依據的畫作,初見個人風格。隨後,馮建吳的畫作到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展覽,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巨大的轟動。然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馮建吳的處境更加艱難了,一度失去了自由,他沒有辦法拿起畫筆繪畫,卻在腦海中思索著如何繪畫,而這也成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即使在很長一段歲月裡,他都是一人獨處,只有與丹青相伴,雖是孤寂卻一直甘之如飴。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畫作。

苦盡甘來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1974年後,馮建吳的境況終於好轉了,對他來說猶如迎來了春天,他將自己的書齋改名為“蔗境堂”,彰顯好心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活到老,學到老”“一日能做兩日事,爭取再幹二十年”此時的馮建吳熱情滿滿,他將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研討、繪畫之中,皆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可是,馮建吳在這個時候卻患上了重病,好在家人精心照料,他的病情才有所好轉。由於馮建吳對繪畫的熱愛太深了,好長一段時間,他都拖著虛弱的身體去採風,甚至深入湘渝鐵路沿線寫生,畫了大量的寫生畫稿,真實反映了他“丹青不知老將至”的精神狀態和創作熱情。

馮建吳對繪畫的探索一直持續著,其藝術發展軌跡,生動地展示了入傳統、出傳統、化傳統這一過程,擅長書法、篆刻、詩詞,且能將這些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很多畫作都是題畫詩,還有精緻的印章,意蘊十足。馮建吳在多年的創作中形成了渾厚、雄健、剛毅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任教數十年,很多學生受益,石魯就是其中之一,值得稱道的是,晚年的馮建吳和石魯都成為了大畫家,他們有著藝術上的共鳴,激情碰著靈感湧現,為當代中國畫壇留下了一大批佳作。

晚年的馮建吳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藝術創作之中,他曾為聯合國中國廳創作《峨眉天下秀》,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可以橫絕峨眉巔》山水畫,還為中央美術館、北京體育館創作多幅國畫,不幸的是,1982年,馮建吳在繪製巨幅國畫《三峽星河影動搖》時,因攀高梯而跌傷腿,但他仍然拄著柺杖作畫。馮建吳就是這樣對繪畫愛得深沉,即使在他生命垂危之時,仍不忘他的畫事,還在病榻上修改詩稿。他始終在探索,進行著新的藝術嘗試。

1989年2月6日,馮建吳因哮喘引發心臟病,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RECOMMEND

"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在四川的歷史上,出現家族式的藝術家並不少見,都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卻不多。而誕生在仁壽這片土地上的馮建吳、馮亞珩(後改名石魯)兩兄弟,都成為了享譽中外的大畫家,他們一個被稱為“巴蜀大畫家”,一個被譽為“人民畫家”,皆實至名歸。

和石魯的人生經歷相似,馮建吳從小喜歡翰墨,醉心詩書畫印,人生之路卻充滿了坎坷,但無論遇到怎樣的境況,他都不曾放棄過手中的畫筆和對藝術的探索。憑藉著筆耕不輟和不懈的探索,他取得了詩書畫印“四絕”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成為20世紀川渝地區中國畫的奠基者、傳播人。

年少成名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中)和徒弟們。

馮建吳是一個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中長大的青年,他出生時馮家是仁壽有名的大戶人家,家中不僅有良田千頃,還有“萬卷藏書,十畝花園”,常有文人雅士在此相聚,談藝論道,其母親也是書香門第出生,是簡陽學者王國楨的愛女,文化素養很高。馮建吳是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同時受到了母親嚴格的教育,對藝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學習詩詞書畫,有很高的繪畫天賦。

為了提高繪畫水平,馮建吳14歲時隻身來到四川美專學習繪畫,系統地研習了歷代的書畫、碑牌、金石等內容,3年後,他坐船東下遠赴上海,想去拜書畫大師吳昌碩為師。遺憾的是,當馮建吳到上海時,吳昌碩已經病重了,不久就去世了。為繼續追隨大師的足跡,馮建吳考入了由吳昌碩小兒子創辦的昌明藝專,他師從王個簃、潘天壽,成為吳家再傳弟子。在上海學習期間,馮建吳對金石書法做了系統研習,對吳派的寫意畫風進行了認真探索,短短的時間內,他就在篆刻藝術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1930年,馮建吳在成都創辦東方美專。然而,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東方美專迫於經濟壓力難以為繼。馮建吳不得不解散學校,過起了以賣畫為生,浪跡巴蜀的生活。這段時間,馮建吳的日子過得雖然清苦,卻是他難得的集中學畫、繪畫的時間,他大約用了12年的時間學習傳統繪畫、書法的技法特點,在藝術的長河裡探源索流,很快就憑藉著精湛的技藝,在畫壇取得了不小的名氣。

逆流而上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在重慶國畫院審稿。(左起:馬振聲,馮建吳,譚學楷,蘇葆禎,張民權)

人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馮建吳的人生都處於巨大的逆境之中,他卻能在逆境中克服困難,堅持繪畫,實在是難能可貴。1950年初,馮建吳被時代的浪潮捲回了仁壽老家,在他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他的人生卻遭受了極大的變故,連生計都難以為繼。為了維持生活,從來沒有種過地的馮建吳不得不拿起陌生的農具,下地幹活養一家人。

這位曾經的文人雅士,不得不忍受風吹日晒雨淋,漸漸地皮膚被晒得黝黑,手上佈滿了老繭,猶如老農民一般模樣,此時的他依舊沒有放棄對繪畫和對藝術的追求。白天,馮建吳在地裡勞作,辛勤播種希望;晚上,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留時間與書桌為伴,在昏暗的燈光下練習繪畫。這段時間,馮建吳的畫充滿了生活氣息,日常的勞作、農民休閒等場景都成為了他繪畫的素材,其中《蔬菜豐收》就展現了農民們收穫蔬菜的喜悅,成為了當時的代表作。

這樣的境況一直延續到了1956年,才出現了一絲轉機,當時,他被重慶西南美術專科學校聘請擔任美術老師。能重新登上講壇,馮建吳非常地珍惜,他不僅認真完成教學任務,還利用休息時間,堅持繪畫和藝術探索,整理了大量的教材和講義。這段時間,馮建吳利用暑假時間到西安,與石魯切磋畫藝,同時他還到三峽、武漢、桂林、雲南等地寫生,每日都要創作大量的寫生畫作,終於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寫生方法。馮建吳既對景寫生,又不拘泥於對景的絕對真實,他將此戲稱為“移山倒海”的寫生方法,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在此期間,馮建吳的畫風突變,猶如火山爆發一般,衝出了一家一派的藩籬,形成了以生活為依據的畫作,初見個人風格。隨後,馮建吳的畫作到成都、西安、福州等地展覽,所到之處都取得了巨大的轟動。然而,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馮建吳的處境更加艱難了,一度失去了自由,他沒有辦法拿起畫筆繪畫,卻在腦海中思索著如何繪畫,而這也成為支撐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即使在很長一段歲月裡,他都是一人獨處,只有與丹青相伴,雖是孤寂卻一直甘之如飴。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畫作。

苦盡甘來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馮建吳。

1974年後,馮建吳的境況終於好轉了,對他來說猶如迎來了春天,他將自己的書齋改名為“蔗境堂”,彰顯好心情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活到老,學到老”“一日能做兩日事,爭取再幹二十年”此時的馮建吳熱情滿滿,他將無限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研討、繪畫之中,皆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可是,馮建吳在這個時候卻患上了重病,好在家人精心照料,他的病情才有所好轉。由於馮建吳對繪畫的熱愛太深了,好長一段時間,他都拖著虛弱的身體去採風,甚至深入湘渝鐵路沿線寫生,畫了大量的寫生畫稿,真實反映了他“丹青不知老將至”的精神狀態和創作熱情。

馮建吳對繪畫的探索一直持續著,其藝術發展軌跡,生動地展示了入傳統、出傳統、化傳統這一過程,擅長書法、篆刻、詩詞,且能將這些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他的很多畫作都是題畫詩,還有精緻的印章,意蘊十足。馮建吳在多年的創作中形成了渾厚、雄健、剛毅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任教數十年,很多學生受益,石魯就是其中之一,值得稱道的是,晚年的馮建吳和石魯都成為了大畫家,他們有著藝術上的共鳴,激情碰著靈感湧現,為當代中國畫壇留下了一大批佳作。

晚年的馮建吳全身心地融入到了藝術創作之中,他曾為聯合國中國廳創作《峨眉天下秀》,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可以橫絕峨眉巔》山水畫,還為中央美術館、北京體育館創作多幅國畫,不幸的是,1982年,馮建吳在繪製巨幅國畫《三峽星河影動搖》時,因攀高梯而跌傷腿,但他仍然拄著柺杖作畫。馮建吳就是這樣對繪畫愛得深沉,即使在他生命垂危之時,仍不忘他的畫事,還在病榻上修改詩稿。他始終在探索,進行著新的藝術嘗試。

1989年2月6日,馮建吳因哮喘引發心臟病,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RECOMMEND

眉山先賢集丨“巴蜀國畫大師”——馮建吳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