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丹稜三彭”出生地丹稜縣雙橋鎮一景。

“丹稜三彭”的彭遵泗和彭肇洙,與彭端淑不同的是,彭遵泗和彭肇洙所能找到的史料並不多,有些方面的記錄幾乎為空白,然而即使這樣都不能否認他們光輝燦爛而又具有意義的一生。從這些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丹稜三彭”具有同步的人生,他們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結伴學習,且都考中進士,為人都極具正氣,都喜歡著書立述,為後人研究丹稜、眉山乃至四川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彭遵泗:研究地方文化的金鑰匙

彭遵泗自幼聰慧,還是小孩子時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素手濯長渠,揚波混太虛。還將指上瀝,驚散水中魚。”他7歲時偶然在水邊洗手,驚散了水中的魚,隨口吟出的詩句,就語壓同輩,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才能。“仙音不肯隨風響,恐引劉郎渡石橋。”他12歲時與眾學童一起玩耍,有人指扇為題作詩,立馬就吟出一首《詠扇上美人吹簫橋邊》,語驚四座。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丹稜三彭”出生地丹稜縣雙橋鎮一景。

“丹稜三彭”的彭遵泗和彭肇洙,與彭端淑不同的是,彭遵泗和彭肇洙所能找到的史料並不多,有些方面的記錄幾乎為空白,然而即使這樣都不能否認他們光輝燦爛而又具有意義的一生。從這些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丹稜三彭”具有同步的人生,他們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結伴學習,且都考中進士,為人都極具正氣,都喜歡著書立述,為後人研究丹稜、眉山乃至四川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彭遵泗:研究地方文化的金鑰匙

彭遵泗自幼聰慧,還是小孩子時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素手濯長渠,揚波混太虛。還將指上瀝,驚散水中魚。”他7歲時偶然在水邊洗手,驚散了水中的魚,隨口吟出的詩句,就語壓同輩,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才能。“仙音不肯隨風響,恐引劉郎渡石橋。”他12歲時與眾學童一起玩耍,有人指扇為題作詩,立馬就吟出一首《詠扇上美人吹簫橋邊》,語驚四座。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彭遵泗作品集。

後來,彭遵泗和彭端淑一起在丹稜翠龍山的紫雲寺刻苦讀書,並在其外祖父夾江名儒王庭詔的教誨下,學識日益增長,博覽古今。乾隆二年,彭遵泗舉進士,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就庶吉館深造。次年調兵部主事。乾隆七年擢兵部員外郎。乾隆十七年轉調湖北任黃州府同知,乾隆十九年,再改江防同知,任職期間做出不少政績,乾隆二十一年,彭遵泗辭職回鄉。

彭遵泗有著淵博的學問,擅長寫古文,也擅長寫詩。彭遵泗的詩超脫俊拔,一生也喜歡寫作,但他不善於整理自己的作品,經常寫了就扔,或者散亂地存放在書箱之中,可惜他英年早逝,很多作品來不及整理,後人整理時非常困難。彭肇洙《丹溪遺編序》中對這番情況作了詳細解讀:“冀晚年歸裡,始考訂行世”“零章雜沓,墨跡蒙難卒讀”……

彭遵泗作品雖多,但有3部最值得稱道。其中《蜀碧》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對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社會狀況特別是張獻忠入川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是彭遵泗入京時所寫,為了詳細地記載明末張獻忠入川事件,該書收集了《明史》《明史綱目》《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五種史料、傳說。雖說,《蜀碧》難免有偏頗之處,卻不影響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有“磐泉《蜀碧》海內傳之”之說。魯迅評此書:這是“講張獻忠禍蜀的書,其實不僅僅是四川人,而是所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

另一本《蜀故》有點類似於百科全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古今百業形態,為研究四川的山川地理、社會風俗、風土人情、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蜀故序》中對此評價:“可當於《通志》之一助也”。

彭遵泗還受丹稜縣知縣黃雲之邀編修《丹稜縣誌》12卷,在他臨死前年成書,未及刊印。乾隆二十六年,由新任知縣李光泗將手稿付印成書,為丹稜縣現存最早的縣誌,對研究丹稜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丹稜三彭”出生地丹稜縣雙橋鎮一景。

“丹稜三彭”的彭遵泗和彭肇洙,與彭端淑不同的是,彭遵泗和彭肇洙所能找到的史料並不多,有些方面的記錄幾乎為空白,然而即使這樣都不能否認他們光輝燦爛而又具有意義的一生。從這些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丹稜三彭”具有同步的人生,他們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結伴學習,且都考中進士,為人都極具正氣,都喜歡著書立述,為後人研究丹稜、眉山乃至四川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彭遵泗:研究地方文化的金鑰匙

彭遵泗自幼聰慧,還是小孩子時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素手濯長渠,揚波混太虛。還將指上瀝,驚散水中魚。”他7歲時偶然在水邊洗手,驚散了水中的魚,隨口吟出的詩句,就語壓同輩,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才能。“仙音不肯隨風響,恐引劉郎渡石橋。”他12歲時與眾學童一起玩耍,有人指扇為題作詩,立馬就吟出一首《詠扇上美人吹簫橋邊》,語驚四座。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彭遵泗作品集。

後來,彭遵泗和彭端淑一起在丹稜翠龍山的紫雲寺刻苦讀書,並在其外祖父夾江名儒王庭詔的教誨下,學識日益增長,博覽古今。乾隆二年,彭遵泗舉進士,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就庶吉館深造。次年調兵部主事。乾隆七年擢兵部員外郎。乾隆十七年轉調湖北任黃州府同知,乾隆十九年,再改江防同知,任職期間做出不少政績,乾隆二十一年,彭遵泗辭職回鄉。

彭遵泗有著淵博的學問,擅長寫古文,也擅長寫詩。彭遵泗的詩超脫俊拔,一生也喜歡寫作,但他不善於整理自己的作品,經常寫了就扔,或者散亂地存放在書箱之中,可惜他英年早逝,很多作品來不及整理,後人整理時非常困難。彭肇洙《丹溪遺編序》中對這番情況作了詳細解讀:“冀晚年歸裡,始考訂行世”“零章雜沓,墨跡蒙難卒讀”……

彭遵泗作品雖多,但有3部最值得稱道。其中《蜀碧》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對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社會狀況特別是張獻忠入川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是彭遵泗入京時所寫,為了詳細地記載明末張獻忠入川事件,該書收集了《明史》《明史綱目》《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五種史料、傳說。雖說,《蜀碧》難免有偏頗之處,卻不影響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有“磐泉《蜀碧》海內傳之”之說。魯迅評此書:這是“講張獻忠禍蜀的書,其實不僅僅是四川人,而是所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

另一本《蜀故》有點類似於百科全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古今百業形態,為研究四川的山川地理、社會風俗、風土人情、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蜀故序》中對此評價:“可當於《通志》之一助也”。

彭遵泗還受丹稜縣知縣黃雲之邀編修《丹稜縣誌》12卷,在他臨死前年成書,未及刊印。乾隆二十六年,由新任知縣李光泗將手稿付印成書,為丹稜縣現存最早的縣誌,對研究丹稜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美麗丹稜,孕育了優秀人才。

彭肇洙:為人正直 著述頗豐

彭肇洙是著名文學家彭端淑孿生弟弟,字仲尹,清代丹稜縣高橋翠籠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雙橋鎮桂香閣)人。彭肇洙學識淵博,擅長寫詩,喜好著述,著有《竹窗巽言》《撫松亭遺編》《撫松堂詩文集》等。

“崇實黜浮,又宜力學,毋自棄”彭肇洙自幼聰明過人,性格酷似他的哥哥彭端淑,一樣受到先輩的教誨。他父親彭珣親授他學識,其外祖父、進士出身的夾江名儒王庭詔也對他照顧有加。後來,彭肇洙與哥哥彭端洪、彭端淑、弟弟彭遵泗一起在翠籠山紫雲寺苦讀,五六年不曾下過山,精進不少。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丹稜三彭”出生地丹稜縣雙橋鎮一景。

“丹稜三彭”的彭遵泗和彭肇洙,與彭端淑不同的是,彭遵泗和彭肇洙所能找到的史料並不多,有些方面的記錄幾乎為空白,然而即使這樣都不能否認他們光輝燦爛而又具有意義的一生。從這些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丹稜三彭”具有同步的人生,他們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結伴學習,且都考中進士,為人都極具正氣,都喜歡著書立述,為後人研究丹稜、眉山乃至四川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彭遵泗:研究地方文化的金鑰匙

彭遵泗自幼聰慧,還是小孩子時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素手濯長渠,揚波混太虛。還將指上瀝,驚散水中魚。”他7歲時偶然在水邊洗手,驚散了水中的魚,隨口吟出的詩句,就語壓同輩,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才能。“仙音不肯隨風響,恐引劉郎渡石橋。”他12歲時與眾學童一起玩耍,有人指扇為題作詩,立馬就吟出一首《詠扇上美人吹簫橋邊》,語驚四座。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彭遵泗作品集。

後來,彭遵泗和彭端淑一起在丹稜翠龍山的紫雲寺刻苦讀書,並在其外祖父夾江名儒王庭詔的教誨下,學識日益增長,博覽古今。乾隆二年,彭遵泗舉進士,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就庶吉館深造。次年調兵部主事。乾隆七年擢兵部員外郎。乾隆十七年轉調湖北任黃州府同知,乾隆十九年,再改江防同知,任職期間做出不少政績,乾隆二十一年,彭遵泗辭職回鄉。

彭遵泗有著淵博的學問,擅長寫古文,也擅長寫詩。彭遵泗的詩超脫俊拔,一生也喜歡寫作,但他不善於整理自己的作品,經常寫了就扔,或者散亂地存放在書箱之中,可惜他英年早逝,很多作品來不及整理,後人整理時非常困難。彭肇洙《丹溪遺編序》中對這番情況作了詳細解讀:“冀晚年歸裡,始考訂行世”“零章雜沓,墨跡蒙難卒讀”……

彭遵泗作品雖多,但有3部最值得稱道。其中《蜀碧》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對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社會狀況特別是張獻忠入川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是彭遵泗入京時所寫,為了詳細地記載明末張獻忠入川事件,該書收集了《明史》《明史綱目》《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五種史料、傳說。雖說,《蜀碧》難免有偏頗之處,卻不影響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有“磐泉《蜀碧》海內傳之”之說。魯迅評此書:這是“講張獻忠禍蜀的書,其實不僅僅是四川人,而是所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

另一本《蜀故》有點類似於百科全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古今百業形態,為研究四川的山川地理、社會風俗、風土人情、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蜀故序》中對此評價:“可當於《通志》之一助也”。

彭遵泗還受丹稜縣知縣黃雲之邀編修《丹稜縣誌》12卷,在他臨死前年成書,未及刊印。乾隆二十六年,由新任知縣李光泗將手稿付印成書,為丹稜縣現存最早的縣誌,對研究丹稜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美麗丹稜,孕育了優秀人才。

彭肇洙:為人正直 著述頗豐

彭肇洙是著名文學家彭端淑孿生弟弟,字仲尹,清代丹稜縣高橋翠籠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雙橋鎮桂香閣)人。彭肇洙學識淵博,擅長寫詩,喜好著述,著有《竹窗巽言》《撫松亭遺編》《撫松堂詩文集》等。

“崇實黜浮,又宜力學,毋自棄”彭肇洙自幼聰明過人,性格酷似他的哥哥彭端淑,一樣受到先輩的教誨。他父親彭珣親授他學識,其外祖父、進士出身的夾江名儒王庭詔也對他照顧有加。後來,彭肇洙與哥哥彭端洪、彭端淑、弟弟彭遵泗一起在翠籠山紫雲寺苦讀,五六年不曾下過山,精進不少。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彭肇洙的作品集。

雍正元年,彭肇洙先於彭端淑中舉。雍正十一年,再與彭端淑同時考中進士,任刑部廣東司主事,乾隆三年,轉任戶部主事。乾隆七年,升任戶部員外郎。乾隆十一年,再升任戶部郎中。乾隆十四年,母親去世,彭肇洙回到丹稜守孝,歸籍守制。乾隆十六年,彭肇洙服喪結束後補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剛正不阿,遇事敢言,只可惜至今尋找的史料對他為官事蹟的記載幾乎為空白。

彭肇洙晚年辭職回到丹稜,回鄉後的他仍然改不了剛正不阿的性子。乾隆26年初,彭肇洙瞭解到夾江縣進士宿進在正德年間因耿直進言而遭杖責貶黜的事後,專門到夾江拜訪宿進的後人。他發現宿進遭受了極不公平的待遇,本應該“忠貞流芳千古”的人物,竟然“名不見之於史冊,祀不享於祠廟”。

感慨萬千的彭肇洙,揮筆題書了一篇悼念宿進的祭文,全篇246字對宿進的遭遇表示同情,對宿進的精神充滿敬佩。這篇祭文後來由工匠雕成大木匾,懸掛在宿氏祠堂。

彭肇洙與兄端淑、弟遵泗齊名,又都在京城任職部員,時人把他們稱為“丹稜三彭”,顯赫一時。然而,令人驚歎的是,“丹稜三彭”所在的彭氏家族,在清朝可謂威風八面,因為除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考中文進士,還有族人彭大力、彭端笏、彭承緒考中武進士,當時人稱“彭氏一門六進士,文韜武略震京師”。此外,彭氏家族還出了文舉人8個,其中包括一個解元,武舉人13個,貢士22個。可以說,在清朝彭氏一族,家風優良,學習氛圍濃厚,因學入仕者,難以確切地統計人數,更別提因文治武功和治國有顯著貢獻而受封、贈、諡者了。那為什麼,彭氏家族的文昌武盛能到這程度,彭氏家族是否還出現了其他傳奇人物,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如何保護開發好傳統村落,來聽聽世界的聲音~

◆難得一見!絕對不可錯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彭山船工號子喊號啦!!

◆蘇軾與古琴藝術 ,及其音樂美學思想

◆知否?高端國際會議為何選址眉山

◆清音和暢~穿越千年的古今唱和

◆在成都遇見蘇東坡

◆行攝眉山 | “散打”太和古今

◆18位國內散文名家齊聚洪雅,讓美景從現實走進文學

◆還能這樣玩?!快來看彭山謎語大咖帶你玩轉謎語大會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丹稜三彭”出生地丹稜縣雙橋鎮一景。

“丹稜三彭”的彭遵泗和彭肇洙,與彭端淑不同的是,彭遵泗和彭肇洙所能找到的史料並不多,有些方面的記錄幾乎為空白,然而即使這樣都不能否認他們光輝燦爛而又具有意義的一生。從這些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到,“丹稜三彭”具有同步的人生,他們有著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結伴學習,且都考中進士,為人都極具正氣,都喜歡著書立述,為後人研究丹稜、眉山乃至四川都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彭遵泗:研究地方文化的金鑰匙

彭遵泗自幼聰慧,還是小孩子時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文學天賦。“素手濯長渠,揚波混太虛。還將指上瀝,驚散水中魚。”他7歲時偶然在水邊洗手,驚散了水中的魚,隨口吟出的詩句,就語壓同輩,展現了非凡的創作才能。“仙音不肯隨風響,恐引劉郎渡石橋。”他12歲時與眾學童一起玩耍,有人指扇為題作詩,立馬就吟出一首《詠扇上美人吹簫橋邊》,語驚四座。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彭遵泗作品集。

後來,彭遵泗和彭端淑一起在丹稜翠龍山的紫雲寺刻苦讀書,並在其外祖父夾江名儒王庭詔的教誨下,學識日益增長,博覽古今。乾隆二年,彭遵泗舉進士,入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就庶吉館深造。次年調兵部主事。乾隆七年擢兵部員外郎。乾隆十七年轉調湖北任黃州府同知,乾隆十九年,再改江防同知,任職期間做出不少政績,乾隆二十一年,彭遵泗辭職回鄉。

彭遵泗有著淵博的學問,擅長寫古文,也擅長寫詩。彭遵泗的詩超脫俊拔,一生也喜歡寫作,但他不善於整理自己的作品,經常寫了就扔,或者散亂地存放在書箱之中,可惜他英年早逝,很多作品來不及整理,後人整理時非常困難。彭肇洙《丹溪遺編序》中對這番情況作了詳細解讀:“冀晚年歸裡,始考訂行世”“零章雜沓,墨跡蒙難卒讀”……

彭遵泗作品雖多,但有3部最值得稱道。其中《蜀碧》一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對研究明末清初四川社會狀況特別是張獻忠入川活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是彭遵泗入京時所寫,為了詳細地記載明末張獻忠入川事件,該書收集了《明史》《明史綱目》《明史紀事本末》等二十五種史料、傳說。雖說,《蜀碧》難免有偏頗之處,卻不影響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有“磐泉《蜀碧》海內傳之”之說。魯迅評此書:這是“講張獻忠禍蜀的書,其實不僅僅是四川人,而是所有中國人都該翻一下的著作……”

另一本《蜀故》有點類似於百科全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四川古今百業形態,為研究四川的山川地理、社會風俗、風土人情、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蜀故序》中對此評價:“可當於《通志》之一助也”。

彭遵泗還受丹稜縣知縣黃雲之邀編修《丹稜縣誌》12卷,在他臨死前年成書,未及刊印。乾隆二十六年,由新任知縣李光泗將手稿付印成書,為丹稜縣現存最早的縣誌,對研究丹稜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美麗丹稜,孕育了優秀人才。

彭肇洙:為人正直 著述頗豐

彭肇洙是著名文學家彭端淑孿生弟弟,字仲尹,清代丹稜縣高橋翠籠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稜縣雙橋鎮桂香閣)人。彭肇洙學識淵博,擅長寫詩,喜好著述,著有《竹窗巽言》《撫松亭遺編》《撫松堂詩文集》等。

“崇實黜浮,又宜力學,毋自棄”彭肇洙自幼聰明過人,性格酷似他的哥哥彭端淑,一樣受到先輩的教誨。他父親彭珣親授他學識,其外祖父、進士出身的夾江名儒王庭詔也對他照顧有加。後來,彭肇洙與哥哥彭端洪、彭端淑、弟弟彭遵泗一起在翠籠山紫雲寺苦讀,五六年不曾下過山,精進不少。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彭肇洙的作品集。

雍正元年,彭肇洙先於彭端淑中舉。雍正十一年,再與彭端淑同時考中進士,任刑部廣東司主事,乾隆三年,轉任戶部主事。乾隆七年,升任戶部員外郎。乾隆十一年,再升任戶部郎中。乾隆十四年,母親去世,彭肇洙回到丹稜守孝,歸籍守制。乾隆十六年,彭肇洙服喪結束後補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剛正不阿,遇事敢言,只可惜至今尋找的史料對他為官事蹟的記載幾乎為空白。

彭肇洙晚年辭職回到丹稜,回鄉後的他仍然改不了剛正不阿的性子。乾隆26年初,彭肇洙瞭解到夾江縣進士宿進在正德年間因耿直進言而遭杖責貶黜的事後,專門到夾江拜訪宿進的後人。他發現宿進遭受了極不公平的待遇,本應該“忠貞流芳千古”的人物,竟然“名不見之於史冊,祀不享於祠廟”。

感慨萬千的彭肇洙,揮筆題書了一篇悼念宿進的祭文,全篇246字對宿進的遭遇表示同情,對宿進的精神充滿敬佩。這篇祭文後來由工匠雕成大木匾,懸掛在宿氏祠堂。

彭肇洙與兄端淑、弟遵泗齊名,又都在京城任職部員,時人把他們稱為“丹稜三彭”,顯赫一時。然而,令人驚歎的是,“丹稜三彭”所在的彭氏家族,在清朝可謂威風八面,因為除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考中文進士,還有族人彭大力、彭端笏、彭承緒考中武進士,當時人稱“彭氏一門六進士,文韜武略震京師”。此外,彭氏家族還出了文舉人8個,其中包括一個解元,武舉人13個,貢士22個。可以說,在清朝彭氏一族,家風優良,學習氛圍濃厚,因學入仕者,難以確切地統計人數,更別提因文治武功和治國有顯著貢獻而受封、贈、諡者了。那為什麼,彭氏家族的文昌武盛能到這程度,彭氏家族是否還出現了其他傳奇人物,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坤維上腴 岷峨奧區——眉山:歷史人文薈萃之地

◆如何保護開發好傳統村落,來聽聽世界的聲音~

◆難得一見!絕對不可錯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彭山船工號子喊號啦!!

◆蘇軾與古琴藝術 ,及其音樂美學思想

◆知否?高端國際會議為何選址眉山

◆清音和暢~穿越千年的古今唱和

◆在成都遇見蘇東坡

◆行攝眉山 | “散打”太和古今

◆18位國內散文名家齊聚洪雅,讓美景從現實走進文學

◆還能這樣玩?!快來看彭山謎語大咖帶你玩轉謎語大會

眉山先賢集丨彭遵泗與彭肇洙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