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影壇,近20年來湧現了不少黑白電影的佳作。其中既有《瘋狂店員》這樣純粹的黑白片,也有像《罪惡之城》運用電腦特效完成彩色和黑白對比的風格化作品。

每一部選擇用黑白形式來表現的電影,都是導演對於美學的一種選擇。這一次,我們截取1990年之後的黑白電影,來看看為什麼這些導演們都要選擇黑白拍攝。

《八月》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導演:張大磊

出品年份:2016

《八月》用了黑白片的形式,來渲染編導的記憶。它的黑白形式關乎當時的記憶,那是一次記憶的回放,關於上個世紀90年代,最好的色彩就是黑白。

黑白是電影最初的形式,導演張大磊想要揹著電影史徹底地開始一回。當大家費盡心思玩技術時,《八月》這種不是技術的技術反而成了它的特色標籤。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就像這部影片最開始用過的一個名字《曇花》一樣,即使兒時的那段日子生活很艱難,即使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又遇到很多問題,但是這些日子就像曇花一樣是綻放過的,在張大磊的記憶中留下來最珍貴的回憶。這或許就是他在《八月》想要表現的感情。

“可能是氣質上比較符合臺灣新浪潮時候的感覺吧,影片的態度也比較像臺灣朋友常有的輕柔的態度,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批判色彩,很剋制。”

“再一個就是近幾年大陸沒有出現這樣風格的電影,其實這個電影很老套的,我的朋友都說跟時代脫節了,現在的人更快,思維更豐富,不習慣慢節奏,也很難有很多的時間來沉靜下來。臺灣現在其實也很少出現這樣的影片了。或許《八月》勾起來大家的回憶,我不敢承認這個片子多好,但氣質上情感上可能讓他們不願意放棄。”

《南京,南京》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導演:陸川

出品年份:2009

關於為什麼將《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陸川解釋過很多:“要是中間出現一穿紅衣服的就是更大的冒險,當時有人提出讓其中一個人穿紅衣服電影,我說你一定是斯皮爾伯格派來埋伏在這的,等將來片子拍出來就說陸川又抄襲了。“

“我覺得黑白電影是對歷史更好的解讀。我在想這個事的時候,第一個印象就是黑白的。通常電影會給人以想象,這些想象都是黑白的,我就不想把它再上顏色了,我在家裡看奶奶留下來的照片,它都是黑白的。因為我不知道那個時代的色調,給我感覺只能是黑白的。但拍攝是用的還是彩色膠片,記得有一次在現場,監視器忘了調成黑白的,投資方一看說這個顏色不錯啊,我們趕忙就把顏色給關了。”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把《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效果如何,也是陸川自己最清楚:“黑白的更好,因為我覺得觀眾不需要去看到這些顏色,需要看到的是這些活動的影像,是這些事實。另一方面,我覺得黑白給我一個特別大的幫助,就是血,如果真的是彩色的話,我真的不知道這麼多血怎麼處理。在電影裡基本上看不到血,都是黑色。”

“像大屠殺場面,有一個鏡頭是日本人站在那裡,起來扣拍,四萬多人躺在地上,整場戲的收尾鏡頭。我看過香港人做的備案,沒法看,全是紅色的,做成黑白的是儀式感,沒有了生理上的刺激。”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鬼子來了》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導演:姜文

出品年代:2000

關於為什麼將《鬼子來了》拍成黑白片,姜文在接受採訪時已經說得相當清楚(《我的攝影機不撒謊》):“其實在拍《陽光燦爛的日子》時,顧長衛就提過能不能拍黑白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手段和人員設備都不是特別齊全,其實黑白片對攝影師來說是一種挑戰。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這次在戛納電影節上人家認為我們的電影來勢洶洶,就是認為在今天,有人居然拍黑白片,是對全體影片的挑戰。因為很難,不容易拍,你很不熟悉。為什麼這麼做?不是形式的問題,而是內容。看過的人都意識到,根據《鬼子來了》的故事,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內容。為了影片最後砍頭的那抹鮮紅的畫面,值得將整部電影拍成黑白片。”


《鬼子來了》雖然在國內禁映,但其成就顯然是遮蔽不了的,該片在2000年5月21日獲得戛納影展評委會大獎。2002年日本“每日電影獎”評獎中摘取最佳外語片大獎,在日本觀眾中引發了對戰爭和人性的深沉思考。

而最瞭解《鬼子來了》價值的還是姜文自己:“我從小就對歷史感興趣,我想拍《鬼子來了》,其實是想對自己三十五年來的生活做一個總結,對恐懼、對愛、 對死亡的感受。是什麼引起恐懼?為了擺脫這個恐懼,是遠離死亡,還是接近死亡?這些都是我三十五年來腦子裡和心裡的感受。我想把它表達出來,正好有這麼一個故事,往裡面一裝,合適。”

正是藉助黑白影像和片尾鮮紅的血色,《鬼子來了》才具有了姜文所要的引起恐懼的力量。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出品年代:1993

早在1982年,美國音樂公司的希德·辛伯格就建議斯皮爾伯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而在得到拍攝權之後,他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開工,他認為自己還不夠成熟,他當時希望由羅曼·波蘭斯基或者西德尼·波拉克導演這部影片。直到他看到新納粹蠢蠢欲動,斯皮爾伯格才決意把《辛德勒的名單》拍出來。

把《辛德勒的名單》拍成黑白片是因為斯皮爾伯格希望影片具有紀錄片風格,而他的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在研究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後,發現只有使用黑白影像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卡明斯基希望這部影片能夠超越時間,觀眾不要注意到影片的拍攝年代。斯皮爾伯格還提出:我看過的所有關於大屠殺的照片,都是黑白的。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毫無疑問,《辛德勒的名單》是斯皮爾伯格的巔峰之作,該片在1994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在內的七項奧斯卡獎。《辛德勒的名單》 還是影史上的最佳影片之一,在美國電影學院評選出來的百年百部影片中名列第九。

如斯皮爾伯格和他的同事所願,《辛德勒的名單》已經成為超越時間的經典之 作。而其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來自於紀錄片式的寫實風格,黑白影像帶來的凝重、壓迫感和令人信服的真實感。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辛德勒的名單》雖然是一部黑白片,但也有部分場景和人物是彩色的,給人印象最深的穿紅色外套的小女孩,在一片黑白灰之後,她顯得格外醒目,令人過目難忘。這種效果正得自黑白影像的基調。

《艾德·伍德》Ed Wood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導演:蒂姆·伯頓

出品年份:1994

艾德·伍德何許人也,竟要勞煩蒂姆·伯頓大導為其立傳,而且導演片酬分文不取?

答曰:艾德·伍德全名小愛德華·戴維斯·伍德,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位獨立電影奇人,他對電影的熱情無人能敵,為了把電影拍成,他發動所有熟人和不熟的人,包括父母、女友、鄰居、牙醫,甚至是屠宰廠老闆。

他專拍恐怖片、色情片等格調低俗的類型片,但思路異於常人,這從他影片的片名就能看出:《原子新娘》,《來自外層空間的九號計劃》,他因所拍影片質量低劣而被嘲笑為“史上最爛導演”。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當初,是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的在校生斯科特·亞歷山大和拉里·克拉澤斯基注意到艾德·伍德的故事,並寫成一個10頁的大綱。

當伯頓經制片夥伴推薦開始研究艾德·伍德生平時,被他“寫作劇本時,彷彿自己是要拍《公民凱恩》”的激情打動。

另外,艾德·伍德與其偶像,默片時代的明星貝拉·盧格西之間的情誼也讓伯頓產生深深的共鳴,因為伯頓自己就曾與偶像——恐怖片明星文森特·普萊斯兩度合作。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伯頓決定拍攝《艾德·伍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該片是一部由角色驅動的影片的,而不是像伯頓以往的影片那樣,由風格驅動。

之後,他進一步決定把《艾德·伍德》拍成黑白片,原因是,艾德·伍德就是黑白電影時期的人物,黑白影像“適合影片的素材,這片子就該拍成黑白的。”為此伯頓甚至不惜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鬧翻而轉投迪士尼。

從影片的實際效果來看,伯頓當初決定以黑白代之以彩色是非常正確的,雖然這也部分導致了影片票房的慘敗。所謂內容決定形式,以黑白影像表現黑白電影時期的電影人,無論是風格還是氛圍,都異常和諧。

此外,伯頓在片中大量使用了黑白電影時期常用的字幕卡,花體字的片頭片尾,這些如果放在彩色電影中,就會顯得突兀。

影視留學│為什麼這些電影要選擇“黑白”的表現方式?


一個好的導演就是這樣,他像是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著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