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現飲食無味、沒有胃口、常犯困、沒精神、煩躁,頭髮油膩、皮膚暗黃、大便粘膩等內傷脾胃的表現。中醫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是在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氣候炎熱,雨水增多。長夏屬溼,是溼熱多雨的季節。陰雨綿綿,溼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是直接傷脾的。當體內溼氣太重,脾臟就會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中,運化水谷的功能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脾運化不好會產生痰溼,痰溼內阻後,人體內的溼氣聚集,使人出現頭昏、四肢痠懶、大便溏瀉、睏倦、飲食不佳等一系列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養脾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夏是脾胃保健的重要時期。

一、傷脾有哪些表現?

1、臉色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乾燥、脫皮、口脣色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同時伴有消瘦。

2、食慾不佳

脾溼較重,則表現口淡、無味,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腹瀉便溏、大便粘膩等症狀。如果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不良。

3、口苦黏膩、有痰

如果脾胃有溼熱,表現為口苦黏膩,咽喉部不爽,總自感有痰。從陰陽五行講,金水相生,脾功能不好,會造成肺氣虛痰溼凝聚。

4、睡覺易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會流口水,或不自覺流口水。

5、四肢痠懶、大便溏瀉或不暢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有的人溼氣積聚,大便稀溏粘膩。有的人表現為大腸動力不足,造成功能性便祕。再加上天氣炎熱,容易出汗,氣隨汗出,出汗過多的人陽氣就會損傷,人就會更感到疲憊。

6、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係密切,脾胃不好的人,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睡眠質量降低,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頭昏頭重,精神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氣血不足,痰濁上擾,容易導致頭昏、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二、應該如何調理?

1、從飲食入手,祛除溼氣

夏季溼氣重,首先建議從飲食方面入手,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有山藥、薏米、茯苓、紅小豆、綠豆,煮水或熬粥食用,還可以加入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山楂、神曲、麥芽。平素脾胃虛寒者還可以加入生薑食用。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熱辣的薑汁發汗,還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具有良好的去溼功效。山藥有“小人蔘”之稱,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大棗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對脾虛的人來說非常合適。此外,橘皮為化痰理氣的佳品,夏季在飲食中加一些新鮮的橘皮。或用乾燥的橘皮泡水喝也有一定作用。一些“瓜”類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另外白扁豆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溼功能,可以在夏季多食用這些食品,有利於祛暑除溼。

下面推薦兩款粥食用:

荷葉茯苓粥用料:荷葉1張(鮮或幹葉20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功效:健脾化溼,清熱解毒。

2、注意環境,避免溼氣侵入機體

人體要順應節氣變化,避免雨天外出淋溼,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溼邪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特別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以免溼氣入侵。

3、夏季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體內溼氣重或缺乏運動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因此適當運動對於排除身體溼氣是很有好處的。

4、溫水泡腳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最接地氣的部位容易受寒涼。腳上分佈著大量的毛細血管,還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此時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可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達到祛溼、保健的功效。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夏天泡腳。但水不宜過熱,避免出汗太多。

5、穴位按摩

脾胃不好的人,每日堅持按摩中脘穴,穴位位於人上腹部,前正中線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並可輕揉肚臍周圍;另外按壓足三裡穴,穴位在膝眼外下四橫指處。每天早晚按摩兩次。每次各30下,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你消除體內溼氣。

為了保持你的身體健康,長夏養脾正當時,不要錯過好時機,否則,會給病邪留下可乘之機。經過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現飲食無味、沒有胃口、常犯困、沒精神、煩躁,頭髮油膩、皮膚暗黃、大便粘膩等內傷脾胃的表現。中醫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是在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氣候炎熱,雨水增多。長夏屬溼,是溼熱多雨的季節。陰雨綿綿,溼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是直接傷脾的。當體內溼氣太重,脾臟就會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中,運化水谷的功能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脾運化不好會產生痰溼,痰溼內阻後,人體內的溼氣聚集,使人出現頭昏、四肢痠懶、大便溏瀉、睏倦、飲食不佳等一系列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養脾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夏是脾胃保健的重要時期。

一、傷脾有哪些表現?

1、臉色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乾燥、脫皮、口脣色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同時伴有消瘦。

2、食慾不佳

脾溼較重,則表現口淡、無味,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腹瀉便溏、大便粘膩等症狀。如果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不良。

3、口苦黏膩、有痰

如果脾胃有溼熱,表現為口苦黏膩,咽喉部不爽,總自感有痰。從陰陽五行講,金水相生,脾功能不好,會造成肺氣虛痰溼凝聚。

4、睡覺易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會流口水,或不自覺流口水。

5、四肢痠懶、大便溏瀉或不暢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有的人溼氣積聚,大便稀溏粘膩。有的人表現為大腸動力不足,造成功能性便祕。再加上天氣炎熱,容易出汗,氣隨汗出,出汗過多的人陽氣就會損傷,人就會更感到疲憊。

6、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係密切,脾胃不好的人,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睡眠質量降低,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頭昏頭重,精神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氣血不足,痰濁上擾,容易導致頭昏、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二、應該如何調理?

1、從飲食入手,祛除溼氣

夏季溼氣重,首先建議從飲食方面入手,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有山藥、薏米、茯苓、紅小豆、綠豆,煮水或熬粥食用,還可以加入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山楂、神曲、麥芽。平素脾胃虛寒者還可以加入生薑食用。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熱辣的薑汁發汗,還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具有良好的去溼功效。山藥有“小人蔘”之稱,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大棗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對脾虛的人來說非常合適。此外,橘皮為化痰理氣的佳品,夏季在飲食中加一些新鮮的橘皮。或用乾燥的橘皮泡水喝也有一定作用。一些“瓜”類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另外白扁豆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溼功能,可以在夏季多食用這些食品,有利於祛暑除溼。

下面推薦兩款粥食用:

荷葉茯苓粥用料:荷葉1張(鮮或幹葉20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功效:健脾化溼,清熱解毒。


"

經過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現飲食無味、沒有胃口、常犯困、沒精神、煩躁,頭髮油膩、皮膚暗黃、大便粘膩等內傷脾胃的表現。中醫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是在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氣候炎熱,雨水增多。長夏屬溼,是溼熱多雨的季節。陰雨綿綿,溼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是直接傷脾的。當體內溼氣太重,脾臟就會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中,運化水谷的功能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脾運化不好會產生痰溼,痰溼內阻後,人體內的溼氣聚集,使人出現頭昏、四肢痠懶、大便溏瀉、睏倦、飲食不佳等一系列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養脾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夏是脾胃保健的重要時期。

一、傷脾有哪些表現?

1、臉色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乾燥、脫皮、口脣色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同時伴有消瘦。

2、食慾不佳

脾溼較重,則表現口淡、無味,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腹瀉便溏、大便粘膩等症狀。如果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不良。

3、口苦黏膩、有痰

如果脾胃有溼熱,表現為口苦黏膩,咽喉部不爽,總自感有痰。從陰陽五行講,金水相生,脾功能不好,會造成肺氣虛痰溼凝聚。

4、睡覺易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會流口水,或不自覺流口水。

5、四肢痠懶、大便溏瀉或不暢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有的人溼氣積聚,大便稀溏粘膩。有的人表現為大腸動力不足,造成功能性便祕。再加上天氣炎熱,容易出汗,氣隨汗出,出汗過多的人陽氣就會損傷,人就會更感到疲憊。

6、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係密切,脾胃不好的人,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睡眠質量降低,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頭昏頭重,精神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氣血不足,痰濁上擾,容易導致頭昏、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二、應該如何調理?

1、從飲食入手,祛除溼氣

夏季溼氣重,首先建議從飲食方面入手,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有山藥、薏米、茯苓、紅小豆、綠豆,煮水或熬粥食用,還可以加入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山楂、神曲、麥芽。平素脾胃虛寒者還可以加入生薑食用。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熱辣的薑汁發汗,還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具有良好的去溼功效。山藥有“小人蔘”之稱,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大棗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對脾虛的人來說非常合適。此外,橘皮為化痰理氣的佳品,夏季在飲食中加一些新鮮的橘皮。或用乾燥的橘皮泡水喝也有一定作用。一些“瓜”類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另外白扁豆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溼功能,可以在夏季多食用這些食品,有利於祛暑除溼。

下面推薦兩款粥食用:

荷葉茯苓粥用料:荷葉1張(鮮或幹葉20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功效:健脾化溼,清熱解毒。

2、注意環境,避免溼氣侵入機體

人體要順應節氣變化,避免雨天外出淋溼,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溼邪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特別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以免溼氣入侵。

3、夏季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體內溼氣重或缺乏運動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因此適當運動對於排除身體溼氣是很有好處的。

4、溫水泡腳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最接地氣的部位容易受寒涼。腳上分佈著大量的毛細血管,還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此時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可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達到祛溼、保健的功效。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夏天泡腳。但水不宜過熱,避免出汗太多。

5、穴位按摩

脾胃不好的人,每日堅持按摩中脘穴,穴位位於人上腹部,前正中線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並可輕揉肚臍周圍;另外按壓足三裡穴,穴位在膝眼外下四橫指處。每天早晚按摩兩次。每次各30下,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你消除體內溼氣。

為了保持你的身體健康,長夏養脾正當時,不要錯過好時機,否則,會給病邪留下可乘之機。經過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現飲食無味、沒有胃口、常犯困、沒精神、煩躁,頭髮油膩、皮膚暗黃、大便粘膩等內傷脾胃的表現。中醫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是在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氣候炎熱,雨水增多。長夏屬溼,是溼熱多雨的季節。陰雨綿綿,溼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是直接傷脾的。當體內溼氣太重,脾臟就會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中,運化水谷的功能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脾運化不好會產生痰溼,痰溼內阻後,人體內的溼氣聚集,使人出現頭昏、四肢痠懶、大便溏瀉、睏倦、飲食不佳等一系列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養脾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夏是脾胃保健的重要時期。

一、傷脾有哪些表現?

1、臉色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乾燥、脫皮、口脣色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同時伴有消瘦。

2、食慾不佳

脾溼較重,則表現口淡、無味,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腹瀉便溏、大便粘膩等症狀。如果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不良。

3、口苦黏膩、有痰

如果脾胃有溼熱,表現為口苦黏膩,咽喉部不爽,總自感有痰。從陰陽五行講,金水相生,脾功能不好,會造成肺氣虛痰溼凝聚。

4、睡覺易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會流口水,或不自覺流口水。

5、四肢痠懶、大便溏瀉或不暢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有的人溼氣積聚,大便稀溏粘膩。有的人表現為大腸動力不足,造成功能性便祕。再加上天氣炎熱,容易出汗,氣隨汗出,出汗過多的人陽氣就會損傷,人就會更感到疲憊。

6、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係密切,脾胃不好的人,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睡眠質量降低,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頭昏頭重,精神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氣血不足,痰濁上擾,容易導致頭昏、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二、應該如何調理?

1、從飲食入手,祛除溼氣

夏季溼氣重,首先建議從飲食方面入手,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有山藥、薏米、茯苓、紅小豆、綠豆,煮水或熬粥食用,還可以加入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山楂、神曲、麥芽。平素脾胃虛寒者還可以加入生薑食用。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熱辣的薑汁發汗,還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具有良好的去溼功效。山藥有“小人蔘”之稱,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大棗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對脾虛的人來說非常合適。此外,橘皮為化痰理氣的佳品,夏季在飲食中加一些新鮮的橘皮。或用乾燥的橘皮泡水喝也有一定作用。一些“瓜”類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另外白扁豆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溼功能,可以在夏季多食用這些食品,有利於祛暑除溼。

下面推薦兩款粥食用:

荷葉茯苓粥用料:荷葉1張(鮮或幹葉20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功效:健脾化溼,清熱解毒。


夏秋之交為什麼要養脾


2、注意環境,避免溼氣侵入機體

人體要順應節氣變化,避免雨天外出淋溼,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溼邪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特別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以免溼氣入侵。

3、夏季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體內溼氣重或缺乏運動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因此適當運動對於排除身體溼氣是很有好處的。

4、溫水泡腳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最接地氣的部位容易受寒涼。腳上分佈著大量的毛細血管,還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此時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可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達到祛溼、保健的功效。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夏天泡腳。但水不宜過熱,避免出汗太多。

5、穴位按摩

脾胃不好的人,每日堅持按摩中脘穴,穴位位於人上腹部,前正中線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並可輕揉肚臍周圍;另外按壓足三裡穴,穴位在膝眼外下四橫指處。每天早晚按摩兩次。每次各30下,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你消除體內溼氣。


"

經過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現飲食無味、沒有胃口、常犯困、沒精神、煩躁,頭髮油膩、皮膚暗黃、大便粘膩等內傷脾胃的表現。中醫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是在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氣候炎熱,雨水增多。長夏屬溼,是溼熱多雨的季節。陰雨綿綿,溼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是直接傷脾的。當體內溼氣太重,脾臟就會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中,運化水谷的功能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脾運化不好會產生痰溼,痰溼內阻後,人體內的溼氣聚集,使人出現頭昏、四肢痠懶、大便溏瀉、睏倦、飲食不佳等一系列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養脾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夏是脾胃保健的重要時期。

一、傷脾有哪些表現?

1、臉色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乾燥、脫皮、口脣色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同時伴有消瘦。

2、食慾不佳

脾溼較重,則表現口淡、無味,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腹瀉便溏、大便粘膩等症狀。如果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不良。

3、口苦黏膩、有痰

如果脾胃有溼熱,表現為口苦黏膩,咽喉部不爽,總自感有痰。從陰陽五行講,金水相生,脾功能不好,會造成肺氣虛痰溼凝聚。

4、睡覺易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會流口水,或不自覺流口水。

5、四肢痠懶、大便溏瀉或不暢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有的人溼氣積聚,大便稀溏粘膩。有的人表現為大腸動力不足,造成功能性便祕。再加上天氣炎熱,容易出汗,氣隨汗出,出汗過多的人陽氣就會損傷,人就會更感到疲憊。

6、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係密切,脾胃不好的人,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睡眠質量降低,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頭昏頭重,精神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氣血不足,痰濁上擾,容易導致頭昏、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二、應該如何調理?

1、從飲食入手,祛除溼氣

夏季溼氣重,首先建議從飲食方面入手,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有山藥、薏米、茯苓、紅小豆、綠豆,煮水或熬粥食用,還可以加入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山楂、神曲、麥芽。平素脾胃虛寒者還可以加入生薑食用。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熱辣的薑汁發汗,還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具有良好的去溼功效。山藥有“小人蔘”之稱,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大棗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對脾虛的人來說非常合適。此外,橘皮為化痰理氣的佳品,夏季在飲食中加一些新鮮的橘皮。或用乾燥的橘皮泡水喝也有一定作用。一些“瓜”類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另外白扁豆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溼功能,可以在夏季多食用這些食品,有利於祛暑除溼。

下面推薦兩款粥食用:

荷葉茯苓粥用料:荷葉1張(鮮或幹葉20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功效:健脾化溼,清熱解毒。

2、注意環境,避免溼氣侵入機體

人體要順應節氣變化,避免雨天外出淋溼,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溼邪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特別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以免溼氣入侵。

3、夏季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體內溼氣重或缺乏運動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因此適當運動對於排除身體溼氣是很有好處的。

4、溫水泡腳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最接地氣的部位容易受寒涼。腳上分佈著大量的毛細血管,還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此時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可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達到祛溼、保健的功效。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夏天泡腳。但水不宜過熱,避免出汗太多。

5、穴位按摩

脾胃不好的人,每日堅持按摩中脘穴,穴位位於人上腹部,前正中線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並可輕揉肚臍周圍;另外按壓足三裡穴,穴位在膝眼外下四橫指處。每天早晚按摩兩次。每次各30下,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你消除體內溼氣。

為了保持你的身體健康,長夏養脾正當時,不要錯過好時機,否則,會給病邪留下可乘之機。經過炎炎夏日,很多人出現飲食無味、沒有胃口、常犯困、沒精神、煩躁,頭髮油膩、皮膚暗黃、大便粘膩等內傷脾胃的表現。中醫認為一年可分為春、夏、長夏、秋、冬五季。長夏是在陽曆的七八月份,涵蓋了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長夏是指夏秋相交的時節,氣候炎熱,雨水增多。長夏屬溼,是溼熱多雨的季節。陰雨綿綿,溼氣通於脾,易出現脾虛。中醫學角度來講,溼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溼氣通於脾",是直接傷脾的。當體內溼氣太重,脾臟就會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中,運化水谷的功能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脾運化不好會產生痰溼,痰溼內阻後,人體內的溼氣聚集,使人出現頭昏、四肢痠懶、大便溏瀉、睏倦、飲食不佳等一系列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中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養脾對身體健康尤為重要。長夏是脾胃保健的重要時期。

一、傷脾有哪些表現?

1、臉色發黃

臉色暗淡發黃,乾燥、脫皮、口脣色淡。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同時伴有消瘦。

2、食慾不佳

脾溼較重,則表現口淡、無味,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腹瀉便溏、大便粘膩等症狀。如果脾胃有熱證,表現為特別能吃,但吃完容易餓、消化不良。

3、口苦黏膩、有痰

如果脾胃有溼熱,表現為口苦黏膩,咽喉部不爽,總自感有痰。從陰陽五行講,金水相生,脾功能不好,會造成肺氣虛痰溼凝聚。

4、睡覺易流口水

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嚥和消化,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會流口水,或不自覺流口水。

5、四肢痠懶、大便溏瀉或不暢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有的人溼氣積聚,大便稀溏粘膩。有的人表現為大腸動力不足,造成功能性便祕。再加上天氣炎熱,容易出汗,氣隨汗出,出汗過多的人陽氣就會損傷,人就會更感到疲憊。

6、睡眠不好

中醫認為脾與心關係密切,脾胃不好的人,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睡眠質量降低,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7、頭昏頭重,精神不佳

脾胃運化失常,氣血不足,痰濁上擾,容易導致頭昏、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二、應該如何調理?

1、從飲食入手,祛除溼氣

夏季溼氣重,首先建議從飲食方面入手,以健脾、清熱、利溼為主,首選清淡、富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為最好,避免吃粘膩、難以消化的食物,不過食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有山藥、薏米、茯苓、紅小豆、綠豆,煮水或熬粥食用,還可以加入具有消食化積作用的山楂、神曲、麥芽。平素脾胃虛寒者還可以加入生薑食用。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熱辣的薑汁發汗,還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溼氣,具有良好的去溼功效。山藥有“小人蔘”之稱,是補脾胃的聖品,而且能強腎固精、潤肺益氣。大棗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對脾虛的人來說非常合適。此外,橘皮為化痰理氣的佳品,夏季在飲食中加一些新鮮的橘皮。或用乾燥的橘皮泡水喝也有一定作用。一些“瓜”類的蔬菜水果,如冬瓜、西瓜、苦瓜等,另外白扁豆等,都具有一定的利水除溼功能,可以在夏季多食用這些食品,有利於祛暑除溼。

下面推薦兩款粥食用:

荷葉茯苓粥用料:荷葉1張(鮮或幹葉20克),茯苓5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白糖適量。功效:有清熱解暑、寧心安神。

薏仁綠豆粥:用料:綠豆50克,薏米50克,稻米50克,糙米50克。功效:健脾化溼,清熱解毒。


夏秋之交為什麼要養脾


2、注意環境,避免溼氣侵入機體

人體要順應節氣變化,避免雨天外出淋溼,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溼邪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特別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以免溼氣入侵。

3、夏季養成經常運動的習慣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體內溼氣重或缺乏運動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因此適當運動對於排除身體溼氣是很有好處的。

4、溫水泡腳

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腳是人體中離心臟最遠的部位,最接地氣的部位容易受寒涼。腳上分佈著大量的毛細血管,還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此時用溫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可排除體內的毒素,從而達到祛溼、保健的功效。特別是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夏天泡腳。但水不宜過熱,避免出汗太多。

5、穴位按摩

脾胃不好的人,每日堅持按摩中脘穴,穴位位於人上腹部,前正中線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並可輕揉肚臍周圍;另外按壓足三裡穴,穴位在膝眼外下四橫指處。每天早晚按摩兩次。每次各30下,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你消除體內溼氣。


夏秋之交為什麼要養脾


為了保持你的身體健康,長夏養脾正當時,不要錯過好時機,否則,會給病邪留下可乘之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