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

一個地方的建築,就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書。

千百年來,中國古建築以其獨有的魅力,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透過工匠之手以建築載道,並整體呈現中國文化敬天與順乎自然之思想。

"

一個地方的建築,就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書。

千百年來,中國古建築以其獨有的魅力,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透過工匠之手以建築載道,並整體呈現中國文化敬天與順乎自然之思想。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藻井 供圖/崔彧

中國人用木屑造紙,用木頭刻字製版,用木材搭建房屋……《中國國家地理》與大眾商旅車聯合舉辦的“國藝重載”中華文化巡展活動的最後一站—— “古建奇談”便是跟木與自然息息相關。在長春,感知建築背後的道法自然。

中華土木,避震神器

在中國古建築藝術中,重用木結構,即使砌牆也不用石或磚,而用夯(hāng)土,所以古代稱建築為“土木”。

從神佛的寺院到帝王的殿堂,再到眾生的民居,木材,既可以營造一座宏大複雜的建築物,也可以建設簡樸的民間房屋。

"

一個地方的建築,就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書。

千百年來,中國古建築以其獨有的魅力,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透過工匠之手以建築載道,並整體呈現中國文化敬天與順乎自然之思想。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藻井 供圖/崔彧

中國人用木屑造紙,用木頭刻字製版,用木材搭建房屋……《中國國家地理》與大眾商旅車聯合舉辦的“國藝重載”中華文化巡展活動的最後一站—— “古建奇談”便是跟木與自然息息相關。在長春,感知建築背後的道法自然。

中華土木,避震神器

在中國古建築藝術中,重用木結構,即使砌牆也不用石或磚,而用夯(hāng)土,所以古代稱建築為“土木”。

從神佛的寺院到帝王的殿堂,再到眾生的民居,木材,既可以營造一座宏大複雜的建築物,也可以建設簡樸的民間房屋。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供圖/徐辰辰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說法叫做“牆倒屋不塌”。奧祕在哪兒?

這是因為在地震來臨時,樑柱式木結構富有彈性的框架,它可以使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木製構件的節點都是絞結的,就像人的關節,可以允許小的活動。使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遠遠超過砌體結構。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榫卯為“介”,完爆樂高

榫卯被稱作紅木傢俱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頭與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接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傢俱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大家常玩的積木,就是榫卯的精髓。

"

一個地方的建築,就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書。

千百年來,中國古建築以其獨有的魅力,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透過工匠之手以建築載道,並整體呈現中國文化敬天與順乎自然之思想。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藻井 供圖/崔彧

中國人用木屑造紙,用木頭刻字製版,用木材搭建房屋……《中國國家地理》與大眾商旅車聯合舉辦的“國藝重載”中華文化巡展活動的最後一站—— “古建奇談”便是跟木與自然息息相關。在長春,感知建築背後的道法自然。

中華土木,避震神器

在中國古建築藝術中,重用木結構,即使砌牆也不用石或磚,而用夯(hāng)土,所以古代稱建築為“土木”。

從神佛的寺院到帝王的殿堂,再到眾生的民居,木材,既可以營造一座宏大複雜的建築物,也可以建設簡樸的民間房屋。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供圖/徐辰辰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說法叫做“牆倒屋不塌”。奧祕在哪兒?

這是因為在地震來臨時,樑柱式木結構富有彈性的框架,它可以使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木製構件的節點都是絞結的,就像人的關節,可以允許小的活動。使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遠遠超過砌體結構。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榫卯為“介”,完爆樂高

榫卯被稱作紅木傢俱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頭與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接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傢俱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大家常玩的積木,就是榫卯的精髓。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穩立千年的應縣木塔 攝影/動脈影

不僅如此,榫卯更是中華古建的ICON,它可以在不使用釘子的的情況下,對器械進行加固,如著名的應縣木塔,高達67米,其主體結構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可見榫卯的作用有多麼重要。還在玩樂高嗎?先膜拜下古人的“斗拱”吧!

樑柱為尺,定義“高大上”

工匠費盡了工夫豎立樑柱,其最終目的是支撐起屋頂,以收遮陽、擋雨、保暖與防風之效。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一個地方的建築,就是一部立體的歷史書。

千百年來,中國古建築以其獨有的魅力,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亭、臺、樓、閣、軒、榭、廊、舫”,透過工匠之手以建築載道,並整體呈現中國文化敬天與順乎自然之思想。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藻井 供圖/崔彧

中國人用木屑造紙,用木頭刻字製版,用木材搭建房屋……《中國國家地理》與大眾商旅車聯合舉辦的“國藝重載”中華文化巡展活動的最後一站—— “古建奇談”便是跟木與自然息息相關。在長春,感知建築背後的道法自然。

中華土木,避震神器

在中國古建築藝術中,重用木結構,即使砌牆也不用石或磚,而用夯(hāng)土,所以古代稱建築為“土木”。

從神佛的寺院到帝王的殿堂,再到眾生的民居,木材,既可以營造一座宏大複雜的建築物,也可以建設簡樸的民間房屋。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供圖/徐辰辰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說法叫做“牆倒屋不塌”。奧祕在哪兒?

這是因為在地震來臨時,樑柱式木結構富有彈性的框架,它可以使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木製構件的節點都是絞結的,就像人的關節,可以允許小的活動。使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遠遠超過砌體結構。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榫卯為“介”,完爆樂高

榫卯被稱作紅木傢俱的“靈魂”,木構件上凸出部分叫榫,凹進部分叫卯,榫頭與卯眼,簡單地咬合,便將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由於連接構件的形態不同,由此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方式,使紅木傢俱達到功能與結構的完美統一。大家常玩的積木,就是榫卯的精髓。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穩立千年的應縣木塔 攝影/動脈影

不僅如此,榫卯更是中華古建的ICON,它可以在不使用釘子的的情況下,對器械進行加固,如著名的應縣木塔,高達67米,其主體結構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可見榫卯的作用有多麼重要。還在玩樂高嗎?先膜拜下古人的“斗拱”吧!

樑柱為尺,定義“高大上”

工匠費盡了工夫豎立樑柱,其最終目的是支撐起屋頂,以收遮陽、擋雨、保暖與防風之效。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故宮最後一位木匠,解密不為人道的“傳說”

供圖/徐辰辰

實際上,以模數製為尺度規律的樑柱之間,更決定了古建的“長、寬、高”與“高、大、上”!

木結構的樑柱之間,合理且方便操作的連接關係為直角,由此成為千年中國建築“平面”與“空間”的構建基礎。四根柱子上端架以四根橫樑,所圍成的方體被稱為“間”。它不但成為各式建築的基本單元,也是度量建築規制的單元,並以面寬幾間、進深幾間、柱高几何來規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