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隨著搖滾、嘻哈的盛行,為什麼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在美國,隨著流行文化(比如搖滾、嘻哈)的盛行,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怎麼辦?

交響樂團的營銷經理們相信,享受古典音樂,是每個人都有的“潛在需求”,所以,我們只需要讓他們進門一次,他們就一定會被古典音樂的強大魅力征服,這個“潛在需求”就會被喚醒。

然而,事與願違。

他們花了大量精力吸引來新觀眾,但91%的新觀眾聽完一次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新觀眾,完全沒有被“征服”。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古典音樂已經過時,不再是這一代人的“需求”了嗎?因為演奏不好,滿足不了“需求”嗎?因為價格太高,抑制了“需求”嗎?

美國9家交響樂團決定:不瞎猜,看數據。

他們聘請了一個專業團隊做調研,調研結果出來後,所有人都大跌眼鏡。讓91%的新觀眾不來第二次的決定性原因,排名第一的,居然是:停車不方便。

美國隨著搖滾、嘻哈的盛行,為什麼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啊?這是什麼道理啊?那為什麼“老觀眾”們,從來不抱怨停車位的問題呢?

那是因為,老觀眾們早就自己找到了停車的方法。而對於新觀眾來說,停車不便,是阻礙他們成為老觀眾的巨大的障礙。

交響樂團隨即對這個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的問題,做出了改善,發現新觀眾的流失率,有明顯下降。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

新觀眾的需求,不是“聽古典音樂”,而是“方便停車時聽聽古典音樂”。

可為什麼大家過去就想不到“方便停車”這一點呢?

這是因為,大部分人很容易陷入一種可怕的思維障礙:平均客戶的迷思。

概念:去平均化

沒有一類客戶,叫做“平均客戶”。

在“平均客戶的迷思”的指導下尋找需求,只能導致功能過剩(提供很多人不需要的功能)、或者功能缺乏(忽略人們實際需要的功能,比如方便停車),或者純粹的錯誤(依據猜測和近似性來選擇功能,而不以現實為基礎)。

“古典音樂”是平均需求,“古典音樂+方便停車”,是“新觀眾”差異化的需求。

那老觀眾呢?

他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呢?調研結果又讓大家大跌眼鏡。

老觀眾很喜歡看到年輕人來聽古典音樂會。於是,交響樂團把年齡大的人排在後排,年輕人排在前排,讓老觀眾享受那種“後繼有人”的滿足感。

“古典音樂”是平均需求,“古典音樂+後繼有人”,是“老觀眾”差異化的需求。

美國隨著搖滾、嘻哈的盛行,為什麼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雖然你很想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方法,不是滿足一個統計學上的“平均需求”,而是“去平均化”,滿足每一類人的“差異化需求”。

我們做不到“每一類”,但是可以做到,一次增加一類,不斷豐富。

運用:

具體應該怎麼做到“去平均化”?

亞德里安給出了5點建議。

版本去平均化。提供產品的差異化版本,比如 iPhone 的多個配置。

飛機機艙服務就是使用“個人去平均化”的方法來為不同的乘客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根據乘客購買的不同的艙位的機票,而提供不一樣的空間、餐食、設備以及人員等服務,滿足不同類型乘客的不同需求。

保時捷汽車,通過不同的車型來滿足不同的客戶,再讓客戶自己選裝符合自己品味和期望的配飾來進行客製化,這是版本去平均化。

服務去平均化。提供帶有第三方差異化服務的平臺,比如 iPhone 的應用商店。

海底撈賣的是服務,並給每個員工權限,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增加客戶在用餐外的體驗感。員工根據每桌客戶,給出的高於基本服務標準的驚喜服務,這應該是服務差異化。

行業去平均化。提供針對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比如蘋果針對教育、政府等行業的定製解決方案。

像我們公司推出的小程序,針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版本,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這是行業差異化。

個人去平均化。提供基於數據的個性化定製產品,比如亞馬遜根據你買的書,推薦你可能也喜歡的書。今日頭條,通過個人瀏覽記錄,對客戶喜歡的新聞品類進行推送,這是滿足不同個性之間的需求。

組織去平均化。

設立新的部門,或者新的公司,專門為不同類型的客戶服務。比如雀巢為濃縮咖啡市場,而設立的獨立品牌 Nespresso。“

移動公司有一個大客戶經理崗位,是針對集團客戶進行服務的部門,這是組織差異化。

美國隨著搖滾、嘻哈的盛行,為什麼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汽車企業就善於運用去平均化,比如大眾公司,在品牌上,他有大眾、奧迪、保時捷等等,這是組織的去平均化,面對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每個品牌又有眾多的車型,這是版本去平均化,儘量挖掘客戶的消費能力;每個車型還有眾多的配置和自選,這是個人去平均化,為那些特殊需求的客戶提供服務。

我感覺“去平均化”是細分客戶,根據不同維度的劃分,提供每類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這類產品比較多,企業級的產品中更是常見,做到極致的是很多大型系統,比如ERP都需要大量的定製化工作,相當於對每個用戶提供了差異化服務。

還有家用空調產品,其銷售常說是“三分產品、七分安裝”,這種產品+服務的供給模式也是差異化的。

其他的明顯的例子還有運動鞋,從單純的運動鞋發展出跑步鞋,後來又細分出慢跑鞋。

去平均化的基礎是使用大數據,來協助公司找到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耐克曾經就通過一個叫Run Club的應用軟件去了解跑步用戶的信息。

當分析數據出來後,發現很多人買鞋是用於夜間跑步的。

於是,他們就在鞋子製造上面加入反光材質,以便於讓用戶獲得運動舒適感外,還能夠獲得更強的安全性。果然,商品推出後,獲得很不錯的銷量。

還有就是和健身軟件合作,瞭解客戶的鞋磨損度,如果發現客戶走路超過十萬步(數據不一定準確),就會提示鞋子已經失去保護腳踝的功能,根據他們平常健身習慣,進行推薦相應的產品,也獲得很大的銷量。

美國隨著搖滾、嘻哈的盛行,為什麼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寶潔是通過“去平均化”,滿足差異化的需求,獲得成功的典型代表:

1、首先,“寶潔”並沒有成為任何一種產品的商標,而是根據市場細分洗髮、護膚、口腔等幾大類,以各自的品牌為中心運作,這是“組織去平均”。

2、即便是同一個品類,寶潔也會針對不同的人群生產不同的產品,同樣是洗髮水,飄柔強調柔軟順滑秀髮;潘婷使頭髮健康閃亮;海飛絲洗淨皮屑帶來自信,這是“服務去平均”。

3、此外,寶潔還會基於數據進行個性化營銷,利用互聯網功能和各種數字科技,比如Twitter、微博、Facebook、QQ、百度等各種工具,確保能與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個性化溝通&推薦,這是“個人去平均化”。

之前很火的一款遊戲,旅行青蛙,也是抓住了去平均化的需求,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現在主流遊戲,主要是通過互動,持續給用戶帶來“爽”的感覺。

但旅行青蛙卻背道而馳,遊戲裡的青蛙很高冷,不會與你有任何互動,而且隨時進行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你只能默默的看著。

正是這種若即若離,梳理而溫暖的設計,戳到了玩家柔軟的內心深處,母親對待外出的子女,戀愛中面對高冷的對象,這些情感都投射到了遊戲中的青蛙身上。

說到底,都是對人心需求的深刻洞察。

美國隨著搖滾、嘻哈的盛行,為什麼去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

我理解的差異化競爭,核心是滿足客戶不同的價值訴求。價值訴求,有的是顯而易見的,有的是埋在客戶心中,甚至客戶都不知道的。

就像口渴了,要喝水,是顯性訴求,而是喝紅牛還是百歲山,或者高端的100美元一瓶的Fillicio礦泉水,就是隱形訴求了。

淘寶最初是千人一面,同一個店鋪,無論誰上去,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商品和陳列。

而現在,淘寶實現了千人千面。利用大數據,每個人進入同一個店鋪,看到的內容將不在相同。

小米每次只推出一到兩款手機,不討好所有用戶。用所有資金實現單點突破,同樣能打造爆款。

所以,未來實現平均化加差異化需求的方法,很有可能是利用硬件+軟件的方法。硬件相對平均化,軟件也可以個性化。

或者利用3D打印等新技術,實現硬件的定製化。服務細分不僅是某個人群,甚至可以到個人。

對於創業者來說,用差異化的產品滿足某類細分人群的需求。而不是去追求大而全的平均化,是更容易存活的生存之道。

雖然你很想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方法,不是滿足一個統計學上的“平均需求”,而是“去平均化”,滿足每一類人的“差異化需求”。

我們做不到“每一類”,但是可以做到,一次增加一類,不斷豐富。

其實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沒有真正滿足客戶需求,就是內涵與外延的關係,就拿蘋果的ios和Android系統來說,

前者滿足了那些追求速度,精緻體驗的特定人群,而後者則追求開放性,兼容性的大眾化需求必然會在速度、穩定性等方面做出讓度,所以在當今時代,通過大數據精準定位目標客戶,滿足類型客戶的不同需求,才是產品開拓市場,服務升級的王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