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馬雲,也並不是現在大家感覺的這樣口若懸河,隨口便滔滔不絕。但他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邏輯清晰,是否有“煽動力”那就全看聽者了。

這就像直到今天對待馬雲的講話,還會被稱為“雞湯”或者“瞎扯”。

按馬雲自己的說法,他“什麼都不懂”。但就是這個“不懂行不懂技術”的人,幹成了一個與新時代始終合拍的王國。

這,值得多想一下。

與阿里的快速成長沒成正比的,還是對馬雲講話(理念)的評價。

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覺得與馬雲不同道,“實”對“虛”甚不以為然;在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則視馬雲為偶像,所有講話都是聖經。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從創業年代來劃分,60後、創業於90年代的馬雲,與大部分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創業者一樣,都屬於創業“老一輩”。如果從阿里的行業與它的發展來看,馬雲卻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並且引領著、顛覆著、開闢著新經濟領域。

就像中國的咖啡與歐洲的茶,老上海正廣和汽水與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同是飲料,卻給到人們千差萬別的感受。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馬雲,也並不是現在大家感覺的這樣口若懸河,隨口便滔滔不絕。但他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邏輯清晰,是否有“煽動力”那就全看聽者了。

這就像直到今天對待馬雲的講話,還會被稱為“雞湯”或者“瞎扯”。

按馬雲自己的說法,他“什麼都不懂”。但就是這個“不懂行不懂技術”的人,幹成了一個與新時代始終合拍的王國。

這,值得多想一下。

與阿里的快速成長沒成正比的,還是對馬雲講話(理念)的評價。

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覺得與馬雲不同道,“實”對“虛”甚不以為然;在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則視馬雲為偶像,所有講話都是聖經。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從創業年代來劃分,60後、創業於90年代的馬雲,與大部分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創業者一樣,都屬於創業“老一輩”。如果從阿里的行業與它的發展來看,馬雲卻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並且引領著、顛覆著、開闢著新經濟領域。

就像中國的咖啡與歐洲的茶,老上海正廣和汽水與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同是飲料,卻給到人們千差萬別的感受。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回想當年,馬雲們那個時代的商業環境與創業氛圍,同樣充滿競爭且充滿羈絆。那時候的報紙也常常出現“今年是經濟形勢最嚴峻的一年”這樣的字眼。

互聯網行業裡,與“中國黃頁”與“阿里”“淘寶”比起來知名度和規模大得多的企業,已經不少。

當年有一則廣告曾登上各路大媒體的頭條被爭相報道,“贏海威: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

“想當年”,瀛海威曾是一面標誌性的大旗,一家名聲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先鋒企業。

此後,ebay、雅虎等等這些相繼進入中國的阿里的同行,都是大象級的。

阿里的成長,同樣櫛風沐雨。所以馬雲就是企業家之一,是企業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人物,今天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作為企業經營者,與其爭論“阿里”是不是舶來品,不如研究馬雲所創造的企業文化,以及創造這一文化的過程、方法以及著眼點,這些,更值得企業界學習、斟酌。

為什麼著眼於未來,專注、專一的這些企業,到頭來它的發展更健康、更強大?

企業家憑什麼成為員工的領袖?

為什麼會有人放棄百萬年薪而僅拿一點生活費追隨創業?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馬雲,也並不是現在大家感覺的這樣口若懸河,隨口便滔滔不絕。但他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邏輯清晰,是否有“煽動力”那就全看聽者了。

這就像直到今天對待馬雲的講話,還會被稱為“雞湯”或者“瞎扯”。

按馬雲自己的說法,他“什麼都不懂”。但就是這個“不懂行不懂技術”的人,幹成了一個與新時代始終合拍的王國。

這,值得多想一下。

與阿里的快速成長沒成正比的,還是對馬雲講話(理念)的評價。

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覺得與馬雲不同道,“實”對“虛”甚不以為然;在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則視馬雲為偶像,所有講話都是聖經。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從創業年代來劃分,60後、創業於90年代的馬雲,與大部分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創業者一樣,都屬於創業“老一輩”。如果從阿里的行業與它的發展來看,馬雲卻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並且引領著、顛覆著、開闢著新經濟領域。

就像中國的咖啡與歐洲的茶,老上海正廣和汽水與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同是飲料,卻給到人們千差萬別的感受。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回想當年,馬雲們那個時代的商業環境與創業氛圍,同樣充滿競爭且充滿羈絆。那時候的報紙也常常出現“今年是經濟形勢最嚴峻的一年”這樣的字眼。

互聯網行業裡,與“中國黃頁”與“阿里”“淘寶”比起來知名度和規模大得多的企業,已經不少。

當年有一則廣告曾登上各路大媒體的頭條被爭相報道,“贏海威: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

“想當年”,瀛海威曾是一面標誌性的大旗,一家名聲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先鋒企業。

此後,ebay、雅虎等等這些相繼進入中國的阿里的同行,都是大象級的。

阿里的成長,同樣櫛風沐雨。所以馬雲就是企業家之一,是企業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人物,今天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作為企業經營者,與其爭論“阿里”是不是舶來品,不如研究馬雲所創造的企業文化,以及創造這一文化的過程、方法以及著眼點,這些,更值得企業界學習、斟酌。

為什麼著眼於未來,專注、專一的這些企業,到頭來它的發展更健康、更強大?

企業家憑什麼成為員工的領袖?

為什麼會有人放棄百萬年薪而僅拿一點生活費追隨創業?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龍商中,有人說,“要站在未來看現在。”

有人說,“每一根紡線都是有力量的,只要我們願意團結。”

有人,“專做一張紙”形成綠色循環經濟。

有人,“專養一條魚”,顛覆著傳統魚的養殖與營銷。

我們長期追隨、觀察龍商,無論創始人、經營者性格多麼不同,作為同樣健康發展的企業,共同的一點,總是體現在企業的精神層面,體現在領軍者與員工的風貌與對未來的思考之中。

比較那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企業,他們之間相間隔的,只是一個“軟件”——“企業文化、發展戰略”這個一直被認為“虛無”無用的軟件,以及由此塑造的“靈魂”。

我們可以細數身邊的例子,多的是“贏在細節,輸在格局”的經營事例。有不少在改革開放初期賺了錢的老闆,覺得有錢所以就是有才,如今卻投資一個項目便失敗一個項目,進入一個行當便又陷入一個漩渦,內心非常痛苦、非常焦慮。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馬雲,也並不是現在大家感覺的這樣口若懸河,隨口便滔滔不絕。但他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邏輯清晰,是否有“煽動力”那就全看聽者了。

這就像直到今天對待馬雲的講話,還會被稱為“雞湯”或者“瞎扯”。

按馬雲自己的說法,他“什麼都不懂”。但就是這個“不懂行不懂技術”的人,幹成了一個與新時代始終合拍的王國。

這,值得多想一下。

與阿里的快速成長沒成正比的,還是對馬雲講話(理念)的評價。

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覺得與馬雲不同道,“實”對“虛”甚不以為然;在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則視馬雲為偶像,所有講話都是聖經。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從創業年代來劃分,60後、創業於90年代的馬雲,與大部分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創業者一樣,都屬於創業“老一輩”。如果從阿里的行業與它的發展來看,馬雲卻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並且引領著、顛覆著、開闢著新經濟領域。

就像中國的咖啡與歐洲的茶,老上海正廣和汽水與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同是飲料,卻給到人們千差萬別的感受。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回想當年,馬雲們那個時代的商業環境與創業氛圍,同樣充滿競爭且充滿羈絆。那時候的報紙也常常出現“今年是經濟形勢最嚴峻的一年”這樣的字眼。

互聯網行業裡,與“中國黃頁”與“阿里”“淘寶”比起來知名度和規模大得多的企業,已經不少。

當年有一則廣告曾登上各路大媒體的頭條被爭相報道,“贏海威: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

“想當年”,瀛海威曾是一面標誌性的大旗,一家名聲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先鋒企業。

此後,ebay、雅虎等等這些相繼進入中國的阿里的同行,都是大象級的。

阿里的成長,同樣櫛風沐雨。所以馬雲就是企業家之一,是企業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人物,今天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作為企業經營者,與其爭論“阿里”是不是舶來品,不如研究馬雲所創造的企業文化,以及創造這一文化的過程、方法以及著眼點,這些,更值得企業界學習、斟酌。

為什麼著眼於未來,專注、專一的這些企業,到頭來它的發展更健康、更強大?

企業家憑什麼成為員工的領袖?

為什麼會有人放棄百萬年薪而僅拿一點生活費追隨創業?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龍商中,有人說,“要站在未來看現在。”

有人說,“每一根紡線都是有力量的,只要我們願意團結。”

有人,“專做一張紙”形成綠色循環經濟。

有人,“專養一條魚”,顛覆著傳統魚的養殖與營銷。

我們長期追隨、觀察龍商,無論創始人、經營者性格多麼不同,作為同樣健康發展的企業,共同的一點,總是體現在企業的精神層面,體現在領軍者與員工的風貌與對未來的思考之中。

比較那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企業,他們之間相間隔的,只是一個“軟件”——“企業文化、發展戰略”這個一直被認為“虛無”無用的軟件,以及由此塑造的“靈魂”。

我們可以細數身邊的例子,多的是“贏在細節,輸在格局”的經營事例。有不少在改革開放初期賺了錢的老闆,覺得有錢所以就是有才,如今卻投資一個項目便失敗一個項目,進入一個行當便又陷入一個漩渦,內心非常痛苦、非常焦慮。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對昨日最好的感恩,是創造更美的未來”。許多發展良好的企業老總都說過這麼一句話,“當我們緊盯著錢的時候,反而賺不到錢;當重點放在努力服務好客戶,努力成為一個有特點的企業,反而活好了。”

走在成功路上的,都是些不抱怨的“傻子們”。

從這個層面上講,馬雲,是在一個未來的時空上與我們對話,或者說他站在未來向我們喊話。

一轉身,馬雲今天已換了江湖,但只要是馬雲,一定還會帶來新聞,我更相信,今後會帶來更多敬重、欽佩。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馬雲,也並不是現在大家感覺的這樣口若懸河,隨口便滔滔不絕。但他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邏輯清晰,是否有“煽動力”那就全看聽者了。

這就像直到今天對待馬雲的講話,還會被稱為“雞湯”或者“瞎扯”。

按馬雲自己的說法,他“什麼都不懂”。但就是這個“不懂行不懂技術”的人,幹成了一個與新時代始終合拍的王國。

這,值得多想一下。

與阿里的快速成長沒成正比的,還是對馬雲講話(理念)的評價。

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覺得與馬雲不同道,“實”對“虛”甚不以為然;在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則視馬雲為偶像,所有講話都是聖經。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從創業年代來劃分,60後、創業於90年代的馬雲,與大部分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創業者一樣,都屬於創業“老一輩”。如果從阿里的行業與它的發展來看,馬雲卻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並且引領著、顛覆著、開闢著新經濟領域。

就像中國的咖啡與歐洲的茶,老上海正廣和汽水與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同是飲料,卻給到人們千差萬別的感受。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回想當年,馬雲們那個時代的商業環境與創業氛圍,同樣充滿競爭且充滿羈絆。那時候的報紙也常常出現“今年是經濟形勢最嚴峻的一年”這樣的字眼。

互聯網行業裡,與“中國黃頁”與“阿里”“淘寶”比起來知名度和規模大得多的企業,已經不少。

當年有一則廣告曾登上各路大媒體的頭條被爭相報道,“贏海威: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

“想當年”,瀛海威曾是一面標誌性的大旗,一家名聲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先鋒企業。

此後,ebay、雅虎等等這些相繼進入中國的阿里的同行,都是大象級的。

阿里的成長,同樣櫛風沐雨。所以馬雲就是企業家之一,是企業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人物,今天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作為企業經營者,與其爭論“阿里”是不是舶來品,不如研究馬雲所創造的企業文化,以及創造這一文化的過程、方法以及著眼點,這些,更值得企業界學習、斟酌。

為什麼著眼於未來,專注、專一的這些企業,到頭來它的發展更健康、更強大?

企業家憑什麼成為員工的領袖?

為什麼會有人放棄百萬年薪而僅拿一點生活費追隨創業?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龍商中,有人說,“要站在未來看現在。”

有人說,“每一根紡線都是有力量的,只要我們願意團結。”

有人,“專做一張紙”形成綠色循環經濟。

有人,“專養一條魚”,顛覆著傳統魚的養殖與營銷。

我們長期追隨、觀察龍商,無論創始人、經營者性格多麼不同,作為同樣健康發展的企業,共同的一點,總是體現在企業的精神層面,體現在領軍者與員工的風貌與對未來的思考之中。

比較那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企業,他們之間相間隔的,只是一個“軟件”——“企業文化、發展戰略”這個一直被認為“虛無”無用的軟件,以及由此塑造的“靈魂”。

我們可以細數身邊的例子,多的是“贏在細節,輸在格局”的經營事例。有不少在改革開放初期賺了錢的老闆,覺得有錢所以就是有才,如今卻投資一個項目便失敗一個項目,進入一個行當便又陷入一個漩渦,內心非常痛苦、非常焦慮。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對昨日最好的感恩,是創造更美的未來”。許多發展良好的企業老總都說過這麼一句話,“當我們緊盯著錢的時候,反而賺不到錢;當重點放在努力服務好客戶,努力成為一個有特點的企業,反而活好了。”

走在成功路上的,都是些不抱怨的“傻子們”。

從這個層面上講,馬雲,是在一個未來的時空上與我們對話,或者說他站在未來向我們喊話。

一轉身,馬雲今天已換了江湖,但只要是馬雲,一定還會帶來新聞,我更相信,今後會帶來更多敬重、欽佩。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9月10日,一個曾經的教師的“江湖”飄,讓這個教師節多了很多內容與話題。

阿里二十週年慶的企業年會在這天舉行,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這天,也是“教師”馬雲生日。

有媒體形容馬雲“淚灑現場”。

馬雲,因為還年輕、因為喜歡玩、因為還有好多事可折騰,所以決定換一個江湖。

與以往一樣,馬雲的現場演講在網上瘋轉。有人當然認為是一杯好“雞湯”,也有留言說馬雲講的“好像都不是真話”。

馬雲,真是一個複雜的存在。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1995年初夏之季,那天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出門,我與同伴第二天一早才應約來到離我們公司不遠的林業大廈(杭州中河中路166號),找到一面牆上掛著“迪佛海博”字樣的寫字間,前臺沒有靚麗的迎賓小姐,馬雲迎出來。

這是“中國黃頁”的所在。

這是“風清揚”與“風輕揚(我的第一個網名)”的第一次交集,接到他第一張名片,比我們的名片土。

“海博”,是原先馬雲成立的翻譯社,“迪佛”,是杭州電信的國企。馬雲當時強調國企背景,是擔心我們看低私營公司,並告訴我們正與外經貿部合作。

彼時正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廣交會”,說白了,做一本在網絡上的“電話號碼本”附上企業簡介,方便通過網絡鏈接世界各地客商。我們談的合作內容,是如何做大規模。

儘管是在九十年代,但大家一說就通,重點放在討論如何拓展用戶,取得用戶信息並上傳到“中國黃頁”。

這個過程最主要的困難,並不是現在大家傳說的覺得馬雲本身這想法多麼天方夜譚,而是電腦的普及太低,網速極慢。

當時一臺電腦兩三萬元,是“286”“386”時期,網絡,更是政府機要部門或大型企業關鍵部門才有。

撥號上網,這在我們嫌4G網速還不夠快的今天是無法想象的。想把網上的信息打開給客戶看,往往需要運氣,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能打開頁面那屬於運氣好,所以很多用戶哪裡有這個耐心,“扯蛋”“騙子”的說法,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馬雲,也並不是現在大家感覺的這樣口若懸河,隨口便滔滔不絕。但他很清楚自己要表達什麼,邏輯清晰,是否有“煽動力”那就全看聽者了。

這就像直到今天對待馬雲的講話,還會被稱為“雞湯”或者“瞎扯”。

按馬雲自己的說法,他“什麼都不懂”。但就是這個“不懂行不懂技術”的人,幹成了一個與新時代始終合拍的王國。

這,值得多想一下。

與阿里的快速成長沒成正比的,還是對馬雲講話(理念)的評價。

在實體經濟領域的,覺得與馬雲不同道,“實”對“虛”甚不以為然;在所謂新經濟領域的,則視馬雲為偶像,所有講話都是聖經。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如果從創業年代來劃分,60後、創業於90年代的馬雲,與大部分在改革開放年代的創業者一樣,都屬於創業“老一輩”。如果從阿里的行業與它的發展來看,馬雲卻總是站在時代的浪潮之上,並且引領著、顛覆著、開闢著新經濟領域。

就像中國的咖啡與歐洲的茶,老上海正廣和汽水與亞特蘭大可口可樂,同是飲料,卻給到人們千差萬別的感受。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回想當年,馬雲們那個時代的商業環境與創業氛圍,同樣充滿競爭且充滿羈絆。那時候的報紙也常常出現“今年是經濟形勢最嚴峻的一年”這樣的字眼。

互聯網行業裡,與“中國黃頁”與“阿里”“淘寶”比起來知名度和規模大得多的企業,已經不少。

當年有一則廣告曾登上各路大媒體的頭條被爭相報道,“贏海威: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 ”

1996年深秋的一天,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上面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

“想當年”,瀛海威曾是一面標誌性的大旗,一家名聲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先鋒企業。

此後,ebay、雅虎等等這些相繼進入中國的阿里的同行,都是大象級的。

阿里的成長,同樣櫛風沐雨。所以馬雲就是企業家之一,是企業家群體的一個代表人物,今天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

作為企業經營者,與其爭論“阿里”是不是舶來品,不如研究馬雲所創造的企業文化,以及創造這一文化的過程、方法以及著眼點,這些,更值得企業界學習、斟酌。

為什麼著眼於未來,專注、專一的這些企業,到頭來它的發展更健康、更強大?

企業家憑什麼成為員工的領袖?

為什麼會有人放棄百萬年薪而僅拿一點生活費追隨創業?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龍商中,有人說,“要站在未來看現在。”

有人說,“每一根紡線都是有力量的,只要我們願意團結。”

有人,“專做一張紙”形成綠色循環經濟。

有人,“專養一條魚”,顛覆著傳統魚的養殖與營銷。

我們長期追隨、觀察龍商,無論創始人、經營者性格多麼不同,作為同樣健康發展的企業,共同的一點,總是體現在企業的精神層面,體現在領軍者與員工的風貌與對未來的思考之中。

比較那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企業,他們之間相間隔的,只是一個“軟件”——“企業文化、發展戰略”這個一直被認為“虛無”無用的軟件,以及由此塑造的“靈魂”。

我們可以細數身邊的例子,多的是“贏在細節,輸在格局”的經營事例。有不少在改革開放初期賺了錢的老闆,覺得有錢所以就是有才,如今卻投資一個項目便失敗一個項目,進入一個行當便又陷入一個漩渦,內心非常痛苦、非常焦慮。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對昨日最好的感恩,是創造更美的未來”。許多發展良好的企業老總都說過這麼一句話,“當我們緊盯著錢的時候,反而賺不到錢;當重點放在努力服務好客戶,努力成為一個有特點的企業,反而活好了。”

走在成功路上的,都是些不抱怨的“傻子們”。

從這個層面上講,馬雲,是在一個未來的時空上與我們對話,或者說他站在未來向我們喊話。

一轉身,馬雲今天已換了江湖,但只要是馬雲,一定還會帶來新聞,我更相信,今後會帶來更多敬重、欽佩。

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為什麼馬雲的話聽著不真實——寫在馬雲轉身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