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關詩敏 婚姻 戀愛 紀伯倫 服裝 上海 大學 瑞思英語官方 2019-04-03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論孩子》

作者:紀伯倫

翻譯:冰心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

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相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

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那靜止的弓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中國的父母大概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每一個階段,父母沒有不操心的。

但這種事無鉅細的操心,面面俱到的關心真的對孩子好嗎?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其實,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可能會變成一種害——

去年那條“河南23歲小夥餓死家中”的新聞,就是最好的例子:

去年,一名23歲小夥楊鎖,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餓死在自己家裡!

根據認識楊鎖的人反應,楊鎖非常懶。他懶得洗衣服,穿髒了就扔掉,再換一件,到後來身上的衣服都散發惡臭;他懶得吃飯,村裡人給他的肉和菜,掛在屋簷上變臭了,他也不燒來吃,除非餓到極點,他再出門要飯吃。

楊鎖的生活能力為何如此低下?究其原因,正是因為父母的嬌慣。

楊鎖從小長的清秀,而且聰明,父母對他十分疼愛,為了把獨子永遠留住,專門給他起名為“楊鎖”。楊鎖從來不走路,8歲時出門還需要父母用擔子挑著。

身為農民的父母從來不讓他幹農活。楊鎖的父親因病去世後,母親仍然捨不得他幹活。而當疾病纏身的母親身體扛不住,不得不叫楊鎖去幹活時,反遭到兒子的暴打。

楊鎖嫌學習累,退學在家無所事事,還要身體有病的老母親伺候一日三餐。甚至,有當地的村民說:“給他飯吃,他都想讓你直接喂到他的嘴裡。”

從小到大,楊鎖一直都泡在父母的嬌慣裡,父母離世後,他根本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只能在苟且的舒適區裡耗盡自己的生命。

一個人如果總是依附於父母,那麼他永遠不可能長大,不能獨立面對社會,更不能獨立地開展生活。

人都有惰性心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人習慣了依靠別人,失去思考,能力就會退化。

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孩子從出生脫離母體,就開始了不斷與父母分離的旅程——第一次離開媽媽的懷抱爬行、第一次離家去幼兒園、第一次和同學去旅行、第一次離家去上大學……直到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所有這一切,都在不停地分離。

龍應臺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是的,孩子大了,父母縱使萬般不捨,最終也是要放手。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夠獨立,而是父母不讓孩子嘗試獨立。需要獲得成長的不僅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父母同樣需要。

父母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明燈,不能成為孩子人生的規定者。

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放手,對自己的角色做出調整。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角色範圍應該要一點點縮小,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也應該逐漸減少,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足夠騰挪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學會獨立。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電視劇《歡樂頌》裡就有這樣對比鮮明的父母:

關關畢業,媽媽在老家給她找好工作,結果關關沒去,自己在上海租了房找了工作;媽媽放假專程到上海,給關關洗床單、打掃衛生;怕關關找不到合適的對象,媽媽又發動一切資源為她找對象、相親……

媽媽對關關可謂是操碎了心,可關關並不領情。

關關忍耐了很久,終於在見過相親對象舒展後,鼓起勇氣給媽媽打電話:“我不會再和舒展吃飯,更不會再相親了,我不想因為戀愛而戀愛,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想和真正喜歡的人在一起。”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希望子女好的父母,可父母認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真正喜歡的“好”。太多的“中國式父母”不捨得放手,更不想退出孩子的生活,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給孩子戴上沉重的枷鎖,綁架孩子的人生,最終激發一系列矛盾和問題,讓親子雙方落得一身創傷。

劇中和關關母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趙醫生的媽媽。雖然她只在劇中出場過一次,但我們可以從小小的細節裡,看出她對兒子的放手,給足了彼此的空間——

第一次見兒子的女朋友小曲時,趙媽媽不像別的媽媽,對兒子女友特別關注、問東問西。當趙醫生髮現自己的手機處於連線狀態,知道小曲在偷聽他和媽媽的談話時,趙醫生很生氣,可趙媽媽並沒有過多的干預,只是示意他要冷靜。

趙媽媽從小就培養兒子獨立的思想和品格,給兒子空間,信任他,從不過多幹涉他的事情。兒子的交友、婚姻大事,都由自己做主。

而劇中的趙醫生非常優秀,不僅是留洋博士,而且年紀輕輕就成了醫院骨幹,主治醫師。

由此可知,有出息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對捨得放手的父母。放手的父母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做主,這樣的孩子更有出息,也更幸福。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父母懂得放手,確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但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放手,並非對孩子的事不管不問,而是有智慧、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逐步獨立,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決定的後果,在相對安全的範圍之內,讓孩子得到更多的鍛鍊。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要做的就是“相信”

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所面臨的問題。相信“相信”的力量,這種力量孩子是可以在潛意識中感受到的。一個人的心中若是充滿了自信的力量,那麼他也一定會將事情做到最好。

其次,父母需要及時的給予幫助

孩子遇到困難,解決了半天還是沒有辦法的時候也許會向父母求救。這時父母應該及時的幫助他。如果孩子沒有提出問題,父母儘量不要主動給孩子提供幫助,留給孩子充足的解決時間和試錯機會。

最後,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

事情總是有兩個結果,一種是好,一種是壞。好結果自然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對於壞結果,父母不要責罵孩子,自己既然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那麼就應該接納孩子的失敗,並讓孩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獲得成長。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23歲小夥餓死家中: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Professor說:

為了孩子,父母願意付出一切。但是,父母們卻遺忘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與父母是平等的,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觀念強加給孩子,也不能代替孩子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過分的愛只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束縛。

因此,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扶孩子上路,然後逐漸鬆手,得體的退出,讓孩子獨立面對接下來的生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