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痛,類風溼關節炎,20-45歲女性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關節炎 穴位 中醫 哮喘 肺炎 來點精氣神 2019-09-07
"

近年來,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20~45歲的女性較為多見。

起病時,首見早晨起床後關節活動不靈,起床活動後有所改善,並伴有多個關節呈對稱性的關節炎,以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為主,嚴重者可致殘障。

中醫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多以正氣不足為本,感受風寒溼邪所致,其邪阻礙經脈,導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而且久病必虛,氣血不足以養經絡筋骨,不榮則痛。

同時,邪與瘀血、痰溼互結,難解難去,病程必定長而纏綿。中醫有“初病在經,久痛入絡”之說。

類風溼患者可經常按揉大包穴,有助緩解疼痛。

大包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脾之大絡”。中醫認為,此大絡穴有“總統陰陽諸絡、灌溉五臟六腑、無所不包”之意。刺激大包穴能起到健脾養血、通經活絡、除溼化痰、袪瘀止痛之功效,適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骨質退行性變等引起的關節疼痛、疲軟、乏力等病症。

臨床上,運用大包等穴位結合治療早期類風溼性關節炎,能有效緩解其關節疼痛和活動功能,並防治關節畸形。

大包穴出自《靈樞·經脈》。該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脾之大絡(穴)。該穴具有統血養經、寬胸止痛之功效。穴名釋義大,穴內氣血涉及的範圍為大、為廣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質為大包穴上部區域流落下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的低地勢點,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匯聚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傳脾臟,氣血物質在此有如收裹之狀,所以叫大包。

那大包穴在哪裡呢?

"

近年來,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20~45歲的女性較為多見。

起病時,首見早晨起床後關節活動不靈,起床活動後有所改善,並伴有多個關節呈對稱性的關節炎,以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為主,嚴重者可致殘障。

中醫認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多以正氣不足為本,感受風寒溼邪所致,其邪阻礙經脈,導致氣滯血瘀、經絡不通,不通則痛。而且久病必虛,氣血不足以養經絡筋骨,不榮則痛。

同時,邪與瘀血、痰溼互結,難解難去,病程必定長而纏綿。中醫有“初病在經,久痛入絡”之說。

類風溼患者可經常按揉大包穴,有助緩解疼痛。

大包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脾之大絡”。中醫認為,此大絡穴有“總統陰陽諸絡、灌溉五臟六腑、無所不包”之意。刺激大包穴能起到健脾養血、通經活絡、除溼化痰、袪瘀止痛之功效,適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骨質退行性變等引起的關節疼痛、疲軟、乏力等病症。

臨床上,運用大包等穴位結合治療早期類風溼性關節炎,能有效緩解其關節疼痛和活動功能,並防治關節畸形。

大包穴出自《靈樞·經脈》。該穴屬足太陰脾經,為脾之大絡(穴)。該穴具有統血養經、寬胸止痛之功效。穴名釋義大,穴內氣血涉及的範圍為大、為廣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質為大包穴上部區域流落下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的低地勢點,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匯聚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傳脾臟,氣血物質在此有如收裹之狀,所以叫大包。

那大包穴在哪裡呢?

類風溼痛,類風溼關節炎,20-45歲女性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腋中線上,腋窩下6寸,第6肋間隙中。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腋中線上,以乳頭作水平線(乳頭約為第4肋間隙)和腋中線交點,在此交點往下2肋間隙,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本穴。

用右手食指及中指指腹點按左側大包穴,按而揉之,使大包穴處產生明顯的酸、麻、重、脹感,最後用掌心輕揉、輕輕拍打腋下側放鬆。左右兩側交替進行,按揉10~15分鐘,每天1~2次。

這個穴位還有如下功效

1 本穴主治胸、肺、脅肋部疾患,如脅痛、心內膜炎、肋間神經痛、氣喘、全身疼痛、四肢無力等。

2 現代常應用此穴治療哮喘、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