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港城門史話

光緒 康熙 明朝 清朝 抓拍貴港 2017-04-29

清雍正《廣西通志》記載:“貴縣舊城設窩鋪二十四間,為門五:東西北各一,南二。城牆高十尺,有奇女牆,五尺有奇,上下左右周圍計二萬餘尺,明萬曆間增高到一丈五尺,厚八尺,週五百九十丈,垛口一千二百二十五。”

貴港城門史話

光緒《貴縣誌》收錄的貴縣衙門手繪插圖

光緒《貴縣誌》記錄了貴港的城垣變遷史:從鬱江南岸的漢吳陸績故城,到唐元和年間遷於北岸築土城,元代至正年間將土城改為石砌並設五座城門,明萬曆年間改砌青磚並增高,清康熙年間重修。在咸豐、同治期間,因兵燹戰亂,貴港老城“基址盡平,僅存城門舊跡”。光緒初年,知縣何昭然倡議重建,後歷經七位知縣接力修繕,整個五門內城才重新全部合攏,貴港老城恢復了有完整的城牆、城門、甕門及箭門的城防體系,再度形成以官府衙門為重心的一座全封閉的臨江傳統城池。

貴港城門史話

大南門外石步臺階

大南門:客運碼頭

貴港老城前據鬱江為濠,東湖、井塘及南澗諸水環繞於後,西端則以鯉魚江天塹為險。老城範圍西起西門橋,東達大東碼頭,南抵鬱江幹流,北至建設東路,最核心的地段為舊縣治衙門地,即港北區政府舊址。與縣衙門正對面的大南門城樓,是貴港老城內地勢最高的區域。大南門緊臨鬱江,在交通主要依靠水路的古代,大南門充當著客運碼頭的角色。

貴港城門史話

貴港舊縣府衙門牌坊入口(2005年)

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貴縣官營驛站——懷澤驛由城東二里遷建於鬱江邊的大南門外,由陸路驛站轉換成水陸兩棲驛站,這處水陸無縫切換的新懷澤驛站,成為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等中途停泊、住宿的地方。據《明吳敬夫重建懷澤驛記》記載:“甫二月而驛已告成……使客往來、舟車便於駐泊,亦可通國家血脈於上下。”

貴港城門史話

2011年,在縣衙門舊址前地發掘出漢唐城址遺蹟。

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年),懷澤驛被裁撤,包括大南門石步在內的驛站附屬設施日趨殘破。康熙二年(1663年),貢生曾光國捐資設大南門外義渡,成為兩岸民眾過江的首選渡口,也是外埠人員沿水路抵貴登陸的碼頭渡口。為避免出現爭先恐後的擁擠現象,曾光國在江邊礁石崖壁上題額“過渡莫爭船”五個大字,類似當代車站碼頭出入口處的醒目提示。

貴港城門史話

貴港大南門(2005年)

清末民初,隨著西江-鬱江沿岸城市相繼對外開埠通商,經濟貿易迅速發展,封閉的城牆成了城市擴張的桎梏。民國十年(1921年),貴縣地方人士倡議拆用城磚以供建築。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長李蔭唐下令拆全城垛口以建第二市場。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貴縣掀起全面拆牆建街浪潮,五門之間的城牆全部拆除,先後闢建東門街等11條馬路。至解放前,僅留下大南門城樓。

貴港城門史話

大南門城牆

現存大南門城樓是貴港城市歷史的根脈,銘記著這座歷史名城的崢崢往昔歲月。2009年,大南門成為貴港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小南門:徵稅關口

光緒《貴縣誌》記載:“自道光間,商人停辦廣西鹽,法屢變更,貴縣鹽引亦久停,遂無督銷之事,遭兵燹後於同治年間,在小南門城樓設緝私鹽廠,禁上江商船載運,惟零星販賣熟鹽概從寬免,民間稱便。”

貴縣是非產鹽區,鹽業歷來由官衙專營,鹽貨從外埠調運經鬱江水路抵達小南門外江邊,卸船登岸入城前,先經設在小南門城樓的緝私鹽廠報關查驗,大宗生鹽徵稅通關,零星熟鹽則免稅通關。大宗食鹽經小南門入城後,就近貯存於小南門附近的“舊鹽埠地”——今址為縣西小學。

貴港城門史話

小南門巷

清代官方專營貨物在小南門外下船停泊,查驗通關後,才得以合法流通,因此小南門在五座城門中充當著徵稅關口的獨特角色,相當於貨運碼頭的地位。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立國稅機構,名為貴縣鹽務驗緝廠,仍沿襲清制,將鹽務驗緝機構設在小南門。

貴港城門史話

小南門城樓遺址

此外,在古代全靠城牆抵禦大江洪水,因此大凡臨江城池的城牆兼有軍事防禦和防洪減災的雙重功能。瀕臨鬱江的大、小南門及之間的城牆,如同一道高聳堅固的防洪堤壩,將貴港老城與鬱江相隔離,在一般洪水年份,憑藉完整封閉的城牆,五門之內儼然是一個安全島。但在大洪水年份,城牆有時是阻擋不了洪峰的衝擊的。

貴港城門史話

小南門巷

光緒《貴縣誌》記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大水自東門至西門頹塌無算。”另據《貴港市志》(1993版)描述,民國初期曾有幾次大的水災,最大一次為民國二年(1913年),當時有完整的城牆,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城內沒有被浸,但洪水侵入城牆外街區,從水流溝倒流入東湖,從南澗井泛入城北廣闊區域,北門城牆邊至七裡橋一片汪洋。

貴港城門史話

小南門外的江邊石步臺階,直抵鬱江。

時至今日,小南門殘存的城基牆磚,以及“小南門巷”這個地名仍在無言地訴說著五門之中“水關”的往事。

西門:甕城之門

甕城,又稱月城,是在城外所築的半圓形的小城,作掩護城門、加強防禦之用。據光緒《貴縣誌》的城廂圖所示,西門是貴港老城五門之中惟一設有甕城的城門。西門之外有甕城,甕城之外又有西門橋,形成了城外—西門橋—甕城—西門—城內的多重西門防禦體系。

貴港城門史話

光緒《貴縣誌》的五門城內插圖

五門之中僅在西門修築甕城,是由於城內西街(後與五長巷合併稱西五街)是清代貴縣籍任官職最高的封疆大吏——四川布政使陳璚的家族聚居地,包括光祿第、大夫第、怡園等成片連體的建築群。為加強這位清廷從一品大官在西街府宅的防護力度,在光緒年間重修城池時,在西門增築甕城,以策陳璚家族之安全。

貴港城門史話

西門橋附屬外圍排水渠橋孔小道。

西門甕城之外,還有一座西門橋。西門橋橫跨南澗井水系之河渠,猶如人工護城河,西門橋以西的鯉魚江則是西門甕城外圍的天然護城河。西門橋河渠聯通南澗、井塘諸湖泊水系。康熙年間,知縣陳敷和重修西門橋,進士李彬為此撰寫《邑候陳敷和重修西門橋記》碑記立於西門橋邊,這塊碑記直到光緒末年仍存。到民國時,西門橋在拆城建街浪潮中被闢為道路,成為連接城西與城內的坦途。

貴港城門史話

西門橋殘留建築構件

西門橋—南澗—井塘排水溝渠是貴港老城內最古老的排水設施,從城北的井塘水系聯結西門外的南澗水系,最後經西門橋溝渠直通鬱江。這條排水溝渠起到蓄水排洪的調節作用,可防止江水上泛,避免了江湖洪水倒灌入城。

解放後,在西門橋的土築堤壩基礎上建成防洪閘門,20世紀70年代改用片石砌並加高堤壩,八十年代建成排澇站,極大地提高了鬱江汛期西門片區的排洪能力,緩解了內澇積水。

如今,西門已成為歷史名詞,西門及甕城所殘留的基石殘磚仍偶現於南澗舊地的民宅房前屋後,尚有“西門橋”這一沿用至今的地名宣示著西門的最後遺蹟。

東門:陸路通道

在貴港老城五門中,大、小南門直抵鬱江岸邊,西門及北門外圍有鯉魚江、南澗、井塘諸水系環繞,惟獨東門連接陸路交通主幹道。懷澤驛遷建大南門外之前,位於城東二里陸路,與東門相連。東門城樓舊址位於原朝陽飯店與縣東街街口的交匯處。

貴港城門史話

舊縣前街與舊東門街交叉路口即是東門遺址,左為朝陽飯店舊址。

民國《貴縣誌》記載:“縣署,今貴縣縣政府,在縣城東門內,即縣署舊址。”“廢教諭署,在縣城東門內,縣政府右。”“貴縣地方金庫,在縣城東門內,縣政府右,廢教諭署舊址。”可見,東門與縣治衙門(民國改稱縣署)是相鄰並連成一片的,大南門位於縣衙門南面,而縣衙門的東側,則是鄰近東門城樓。

貴港城門史話

舊東門街的騎樓,十間通。

明代徐霞客於當年途經貴縣時,在其遊記中留下了關於貴縣東門的隻言片語:“……又五里,則路兩旁皆巨塘瀦水……又一里,過接龍橋……又西一里,由貴縣東門抵南門,則大江在其下矣。靜聞與顧僕所附舟,已先泊南門久。下午下舡。”這段彌足珍貴的文獻記載,忠實地記錄了明代貴縣城垣、湖泊河流與街區之間的格局分佈及走向。

徐霞客獨自徒步到達城外的東湖地區,從登龍橋穿過東湖,到達東門城外,由東門進入城內,並從東門到達大南門,與先期通過水路到達大南門外懷澤驛站等候多時的同伴順利匯合,繼續西行的旅程。

貴港城門史話

在東門遺址上建起的朝陽飯店,曾經是貴城“外灘”的商業地標建築。

在清、民時代,東門是城內政治中心與城外繁華商業區域的分界線。在拆城建街的浪潮中,東門被夷為平地,東門街商圈的繁華便擴散波及城內,尤以東門——大東碼頭為中心的區域最為繁華喧囂,商號當鋪、會館戲院、酒樓食肆,商鋪林立,猶似貴縣“外灘”。

北門:民國刑場

北門,位於貴港老城北部偏西方向,北門外歷來是蔓草叢生、水塘密佈的荒郊野地。光緒《貴縣誌》記載:“康熙知縣林兆惠修築,惟北門自明末兵燹閉塞未啟。”可見,北門在明末時,因戰亂而處於閉塞狀態。到清代康熙年間,知縣林兆惠重修五門老城時,依舊是維持北門長期封閉不敞開的舊例。

貴港城門史話

北門市場路口。

到了雍正年間,北門外這片荒蕪之地有了零星的開墾。光緒《貴縣誌》記載:“先農壇,北門外,清雍正五年建,耕田四畝九分。”“社稷壇,北門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在民國時代,“北門外”這三個字代表的是血腥和死亡。根據《貴縣黨史資料選輯》介紹,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許多革命志士都是就義於北門外。

1927年9月,石卡農協會主席李福田、幹部姜祖成兩人被國民政府殺害於北門外。1928年3月,因覃塘排厚村事件,中共貴縣地下黨縣委書記陳培仁及其他四位革命同志在北門外就義。1930年11月,東(井塘)南(溪橋)洋(七橋)三鄉革命運動中的南溪橋支部書記楊德雲、東井塘黨員林毓昂、婦女會幹部吳秀芳三人在北門外被殺害。1931年10月,中共貴縣地下黨縣委委員李煥廷、洋七橋支部書記楊道平、東井塘支部書記傅兆周、中共貴縣地下黨西區支部書記閉烈等人在北門外就義。北門外,成為貴縣民國時代執行死刑的場所。

貴港城門史話

俯視北門市場周邊

目前,貴港五座城門遺蹟作為老城的歷史印痕,已經成為品讀這座古城歷史的符號。市井坊間熟知的大東碼頭之地名源出東門,西門遺留有西門橋,北門則有北門市場沿襲其名,小南門尚有小南門巷可覓其蹤跡,保留至今的大南門城樓則是老城歷史文化的地標。

貴港城門史話

2011年,廣西考古隊在貴港市區大南門附近發掘出漢柱礎及唐城牆的城址遺蹟。圖為考古發掘現場。

這些貴港老城遺留的城門地名擔當了延續本土文化血脈的使命,成為貴港人對老城記憶的載體,更是貴港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標誌。保護和利用好這份歷史遺產,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弘揚貴港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文/楊旭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