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

馬家城:淹沒於水庫的古城

原創:李興濂

"

馬家城:淹沒於水庫的古城

原創:李興濂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南甸鎮馬家城位於本溪縣城小市25公里,在南北太子河交匯處。

馬家城最早是公元1467年,明憲宗時期在清河堡與鹼廠堡之間修建的一道隘口,是在北方山水之間修的石牆,長約200米,高約6米。北面直接連接陡峭的山岩,南面與太子河上游水面銜接,東西橫亙,中間設一小門,供漢人與女真人往來通過,東北方向新賓下夾河來的女真人必經這一隘口。明代建這道石牆,其目的是防範女真南侵,所以稱“一堵牆”。

隨著女真的崛起,為了加強遼東的防務,明廷修築了“遼東十堡”,位於本溪縣的城堡有清河、鹼廠,草河三堡。翌年又連接十堡,修築了“遼東邊牆”( 亦稱“明邊” 或“明長城”) 。邊牆從本溪縣的北甸入鹼廠,經東營坊和蘭河峪之間出境,長達百餘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

"

馬家城:淹沒於水庫的古城

原創:李興濂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南甸鎮馬家城位於本溪縣城小市25公里,在南北太子河交匯處。

馬家城最早是公元1467年,明憲宗時期在清河堡與鹼廠堡之間修建的一道隘口,是在北方山水之間修的石牆,長約200米,高約6米。北面直接連接陡峭的山岩,南面與太子河上游水面銜接,東西橫亙,中間設一小門,供漢人與女真人往來通過,東北方向新賓下夾河來的女真人必經這一隘口。明代建這道石牆,其目的是防範女真南侵,所以稱“一堵牆”。

隨著女真的崛起,為了加強遼東的防務,明廷修築了“遼東十堡”,位於本溪縣的城堡有清河、鹼廠,草河三堡。翌年又連接十堡,修築了“遼東邊牆”( 亦稱“明邊” 或“明長城”) 。邊牆從本溪縣的北甸入鹼廠,經東營坊和蘭河峪之間出境,長達百餘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一堵牆、鹼廠、孤山三堡位置關係 圖

由於一堵牆坡勢較陡,不適合建城堡,於是選在一堵牆的北河對岸,也就是南北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建堡,取名叫“一堵牆堡”。一堵牆堡東西長450米,南233米,北276米,為方形城堡。城牆設有城門,城樓箭垛。西北接清河堡,東南連鹼廠堡。據《明史 · 兵志》記載,平時駐軍約560名,官兵守城墾荒,“官百畝,兵五十畝” ,亦軍亦民。城的東南山上設有烽火臺、墩臺。

1618年7月,努爾哈赤攻破了清河城堡,又派兵南下攻下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努爾哈赤下令拆除城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成了歷史遺蹟。後城內馬姓居多,改為馬家城子。

"

馬家城:淹沒於水庫的古城

原創:李興濂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南甸鎮馬家城位於本溪縣城小市25公里,在南北太子河交匯處。

馬家城最早是公元1467年,明憲宗時期在清河堡與鹼廠堡之間修建的一道隘口,是在北方山水之間修的石牆,長約200米,高約6米。北面直接連接陡峭的山岩,南面與太子河上游水面銜接,東西橫亙,中間設一小門,供漢人與女真人往來通過,東北方向新賓下夾河來的女真人必經這一隘口。明代建這道石牆,其目的是防範女真南侵,所以稱“一堵牆”。

隨著女真的崛起,為了加強遼東的防務,明廷修築了“遼東十堡”,位於本溪縣的城堡有清河、鹼廠,草河三堡。翌年又連接十堡,修築了“遼東邊牆”( 亦稱“明邊” 或“明長城”) 。邊牆從本溪縣的北甸入鹼廠,經東營坊和蘭河峪之間出境,長達百餘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一堵牆、鹼廠、孤山三堡位置關係 圖

由於一堵牆坡勢較陡,不適合建城堡,於是選在一堵牆的北河對岸,也就是南北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建堡,取名叫“一堵牆堡”。一堵牆堡東西長450米,南233米,北276米,為方形城堡。城牆設有城門,城樓箭垛。西北接清河堡,東南連鹼廠堡。據《明史 · 兵志》記載,平時駐軍約560名,官兵守城墾荒,“官百畝,兵五十畝” ,亦軍亦民。城的東南山上設有烽火臺、墩臺。

1618年7月,努爾哈赤攻破了清河城堡,又派兵南下攻下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努爾哈赤下令拆除城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成了歷史遺蹟。後城內馬姓居多,改為馬家城子。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清河城、一堵牆、鹼廠三堡位置關係圖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南甸鎮中學教書,班裡有馬城子村的學生,我利用家訪之機,造訪了這座古城堡。雖經數百年,城牆依稀可見。我沿著古城牆走著,城牆青石壘邊,黃土充實,城牆半毀,迎水處城牆已不復存在,背水處一段殘垣仍在。沿城牆西去,只見牆頭一株古榆,有五人合抱之粗,歷經多少歲月,何人所栽,無從知曉。但枝葉依然茂盛,亭亭如蓋。登牆俯視,二水相夾,此地果然是咽喉要道。沿城東南,山峰突起,山上亦可尋幾處烽火臺。翻遍草叢巖縫,我想尋幾件遺物,卻不見一箭一簇。歲月如水,湮滅一切,俯仰之間已成陳跡。誰遺下這斷壁殘垣,遍佈青苔。四百年功過是非,誰人評說?村人遙指古橋,1960年一場洪水,古榆救了60多條性命,城牆保住了千畝良田……

"

馬家城:淹沒於水庫的古城

原創:李興濂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南甸鎮馬家城位於本溪縣城小市25公里,在南北太子河交匯處。

馬家城最早是公元1467年,明憲宗時期在清河堡與鹼廠堡之間修建的一道隘口,是在北方山水之間修的石牆,長約200米,高約6米。北面直接連接陡峭的山岩,南面與太子河上游水面銜接,東西橫亙,中間設一小門,供漢人與女真人往來通過,東北方向新賓下夾河來的女真人必經這一隘口。明代建這道石牆,其目的是防範女真南侵,所以稱“一堵牆”。

隨著女真的崛起,為了加強遼東的防務,明廷修築了“遼東十堡”,位於本溪縣的城堡有清河、鹼廠,草河三堡。翌年又連接十堡,修築了“遼東邊牆”( 亦稱“明邊” 或“明長城”) 。邊牆從本溪縣的北甸入鹼廠,經東營坊和蘭河峪之間出境,長達百餘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一堵牆、鹼廠、孤山三堡位置關係 圖

由於一堵牆坡勢較陡,不適合建城堡,於是選在一堵牆的北河對岸,也就是南北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建堡,取名叫“一堵牆堡”。一堵牆堡東西長450米,南233米,北276米,為方形城堡。城牆設有城門,城樓箭垛。西北接清河堡,東南連鹼廠堡。據《明史 · 兵志》記載,平時駐軍約560名,官兵守城墾荒,“官百畝,兵五十畝” ,亦軍亦民。城的東南山上設有烽火臺、墩臺。

1618年7月,努爾哈赤攻破了清河城堡,又派兵南下攻下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努爾哈赤下令拆除城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成了歷史遺蹟。後城內馬姓居多,改為馬家城子。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清河城、一堵牆、鹼廠三堡位置關係圖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南甸鎮中學教書,班裡有馬城子村的學生,我利用家訪之機,造訪了這座古城堡。雖經數百年,城牆依稀可見。我沿著古城牆走著,城牆青石壘邊,黃土充實,城牆半毀,迎水處城牆已不復存在,背水處一段殘垣仍在。沿城牆西去,只見牆頭一株古榆,有五人合抱之粗,歷經多少歲月,何人所栽,無從知曉。但枝葉依然茂盛,亭亭如蓋。登牆俯視,二水相夾,此地果然是咽喉要道。沿城東南,山峰突起,山上亦可尋幾處烽火臺。翻遍草叢巖縫,我想尋幾件遺物,卻不見一箭一簇。歲月如水,湮滅一切,俯仰之間已成陳跡。誰遺下這斷壁殘垣,遍佈青苔。四百年功過是非,誰人評說?村人遙指古橋,1960年一場洪水,古榆救了60多條性命,城牆保住了千畝良田……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圖片來源鴻雁

1994年,觀音閣水庫建成蓄水,馬家城子這座古城已經淹沒在萬頃碧波之中。

今秋,我來到馬家城子淹沒區,眼前只有汪洋一片。我屈膝掬一捧河水,水在掌上流,如歲月匆匆,四百多年過去。光陰有情亦無情,猶如太子河水悠悠,流走多少往事?

逝者如斯!

"

馬家城:淹沒於水庫的古城

原創:李興濂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南甸鎮馬家城位於本溪縣城小市25公里,在南北太子河交匯處。

馬家城最早是公元1467年,明憲宗時期在清河堡與鹼廠堡之間修建的一道隘口,是在北方山水之間修的石牆,長約200米,高約6米。北面直接連接陡峭的山岩,南面與太子河上游水面銜接,東西橫亙,中間設一小門,供漢人與女真人往來通過,東北方向新賓下夾河來的女真人必經這一隘口。明代建這道石牆,其目的是防範女真南侵,所以稱“一堵牆”。

隨著女真的崛起,為了加強遼東的防務,明廷修築了“遼東十堡”,位於本溪縣的城堡有清河、鹼廠,草河三堡。翌年又連接十堡,修築了“遼東邊牆”( 亦稱“明邊” 或“明長城”) 。邊牆從本溪縣的北甸入鹼廠,經東營坊和蘭河峪之間出境,長達百餘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一堵牆、鹼廠、孤山三堡位置關係 圖

由於一堵牆坡勢較陡,不適合建城堡,於是選在一堵牆的北河對岸,也就是南北兩河之間的平原地帶建堡,取名叫“一堵牆堡”。一堵牆堡東西長450米,南233米,北276米,為方形城堡。城牆設有城門,城樓箭垛。西北接清河堡,東南連鹼廠堡。據《明史 · 兵志》記載,平時駐軍約560名,官兵守城墾荒,“官百畝,兵五十畝” ,亦軍亦民。城的東南山上設有烽火臺、墩臺。

1618年7月,努爾哈赤攻破了清河城堡,又派兵南下攻下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努爾哈赤下令拆除城牆,一堵牆堡和孤山堡成了歷史遺蹟。後城內馬姓居多,改為馬家城子。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清河城、一堵牆、鹼廠三堡位置關係圖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南甸鎮中學教書,班裡有馬城子村的學生,我利用家訪之機,造訪了這座古城堡。雖經數百年,城牆依稀可見。我沿著古城牆走著,城牆青石壘邊,黃土充實,城牆半毀,迎水處城牆已不復存在,背水處一段殘垣仍在。沿城牆西去,只見牆頭一株古榆,有五人合抱之粗,歷經多少歲月,何人所栽,無從知曉。但枝葉依然茂盛,亭亭如蓋。登牆俯視,二水相夾,此地果然是咽喉要道。沿城東南,山峰突起,山上亦可尋幾處烽火臺。翻遍草叢巖縫,我想尋幾件遺物,卻不見一箭一簇。歲月如水,湮滅一切,俯仰之間已成陳跡。誰遺下這斷壁殘垣,遍佈青苔。四百年功過是非,誰人評說?村人遙指古橋,1960年一場洪水,古榆救了60多條性命,城牆保住了千畝良田……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圖片來源鴻雁

1994年,觀音閣水庫建成蓄水,馬家城子這座古城已經淹沒在萬頃碧波之中。

今秋,我來到馬家城子淹沒區,眼前只有汪洋一片。我屈膝掬一捧河水,水在掌上流,如歲月匆匆,四百多年過去。光陰有情亦無情,猶如太子河水悠悠,流走多少往事?

逝者如斯!

本溪史話系列2:淹沒於觀音閣水庫下面的古城一堵牆(馬城子)

1970年本溪老地圖(右下角即馬城子)

作者李興濂,筆名廉水、木仔、黎河等

本溪縣人,退休幹部

來源:印象本溪微信公眾號,感謝原創作者李興濂老師及編輯一寸丹心,讓我們今天有幸感受本溪縣馬城子四百年的歷史沉浮。

後四張圖由鴻雁提供,一併感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