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

過去這些年,人們對房價的漲勢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賺錢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有網友調侃,8年前,適逢房地產庫存增加,不少專家都指出了加槓桿和房價普漲的風險,那時候手裡恰巧有60萬的閒錢,直等到今年五月份,才出手買了個房子,突然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這八年賺的錢,全部被房價漲幅給抵消了。

所以,早點買房,早點上車,早點置業,成了大部分人的準則。

這樣的準則靠譜嗎?筆者不這麼認為,縱觀所有商品,無論是手機、電腦、汽車這樣的消費品,還是不動產、建材等耐用品,價格的波動始終存在,只漲不跌的情況很罕見。

參考日韓、歐美等地的房價走勢,即便幾十年的時間內來看,房產長期穩定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但短短十多年就翻了好幾倍,也不符合樓市波動的規律。

"

過去這些年,人們對房價的漲勢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賺錢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有網友調侃,8年前,適逢房地產庫存增加,不少專家都指出了加槓桿和房價普漲的風險,那時候手裡恰巧有60萬的閒錢,直等到今年五月份,才出手買了個房子,突然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這八年賺的錢,全部被房價漲幅給抵消了。

所以,早點買房,早點上車,早點置業,成了大部分人的準則。

這樣的準則靠譜嗎?筆者不這麼認為,縱觀所有商品,無論是手機、電腦、汽車這樣的消費品,還是不動產、建材等耐用品,價格的波動始終存在,只漲不跌的情況很罕見。

參考日韓、歐美等地的房價走勢,即便幾十年的時間內來看,房產長期穩定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但短短十多年就翻了好幾倍,也不符合樓市波動的規律。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數據顯示,1993年房價突破千元大關,2005年突破3千,2013年突破6千,房價從1991年的786元/平米,上漲至2017年的7892元/平米,30年的時間,均價上漲了10倍。

有句話說得好:“癲狂”之後就是“沉寂”,2019年,極有可能會形成前高後底的“分水嶺”。

具體而言,變化將從“四類人”當中產生,過去,他們習慣了在不斷上漲的樓市中求生存,未來將會被樓市“遺忘”。

近日,東方證券經濟學家邵宇發文指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將會得到堅持,有四類人的行為將會“改變”。

第一類,住房剛需者。

剛需是過去這些年當中最“受傷”的群體,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的租房客,還是從農村到小縣城生活的“新市民”,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房價上漲潮面前,購買力不斷打折扣,以至於和房子不斷“擦肩而過”。

"

過去這些年,人們對房價的漲勢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賺錢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有網友調侃,8年前,適逢房地產庫存增加,不少專家都指出了加槓桿和房價普漲的風險,那時候手裡恰巧有60萬的閒錢,直等到今年五月份,才出手買了個房子,突然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這八年賺的錢,全部被房價漲幅給抵消了。

所以,早點買房,早點上車,早點置業,成了大部分人的準則。

這樣的準則靠譜嗎?筆者不這麼認為,縱觀所有商品,無論是手機、電腦、汽車這樣的消費品,還是不動產、建材等耐用品,價格的波動始終存在,只漲不跌的情況很罕見。

參考日韓、歐美等地的房價走勢,即便幾十年的時間內來看,房產長期穩定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但短短十多年就翻了好幾倍,也不符合樓市波動的規律。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數據顯示,1993年房價突破千元大關,2005年突破3千,2013年突破6千,房價從1991年的786元/平米,上漲至2017年的7892元/平米,30年的時間,均價上漲了10倍。

有句話說得好:“癲狂”之後就是“沉寂”,2019年,極有可能會形成前高後底的“分水嶺”。

具體而言,變化將從“四類人”當中產生,過去,他們習慣了在不斷上漲的樓市中求生存,未來將會被樓市“遺忘”。

近日,東方證券經濟學家邵宇發文指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將會得到堅持,有四類人的行為將會“改變”。

第一類,住房剛需者。

剛需是過去這些年當中最“受傷”的群體,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的租房客,還是從農村到小縣城生活的“新市民”,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房價上漲潮面前,購買力不斷打折扣,以至於和房子不斷“擦肩而過”。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第二類,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者。

投機客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2008年前後,溫州人就讓我們見識到了炒房團的凶悍,隨後,深港炒房客、京津投機者、蘇滬杭土豪們都走上了舞臺,到了2016-2018年,高槓杆的買房手段層出不窮,低首付乃至零首付買房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一類購房者呈現蔓延之勢。

第三類,捂盤惜售的開發商。

房企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靠著高週轉的策略,規模不斷滾動壯大,其實房企賺錢的祕訣很簡單,在市場向好之時,明明手裡有房子,就是不把房源一次性放出,一定要等房價再上幾個臺階之後慢慢賣掉,吊著購房者的胃口,換來更豐厚的回款。

第四類,覬覦房地產超額利潤的實業家。

這些年,我們見慣了不務正業的企業家們,本來主業做的好好的,看到樓市熱度持續攀升,也忍不住想進到樓市裡分一杯羹,所謂的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特色小鎮,成了部分實業家變相繞道房地產的名目。

"

過去這些年,人們對房價的漲勢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賺錢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有網友調侃,8年前,適逢房地產庫存增加,不少專家都指出了加槓桿和房價普漲的風險,那時候手裡恰巧有60萬的閒錢,直等到今年五月份,才出手買了個房子,突然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這八年賺的錢,全部被房價漲幅給抵消了。

所以,早點買房,早點上車,早點置業,成了大部分人的準則。

這樣的準則靠譜嗎?筆者不這麼認為,縱觀所有商品,無論是手機、電腦、汽車這樣的消費品,還是不動產、建材等耐用品,價格的波動始終存在,只漲不跌的情況很罕見。

參考日韓、歐美等地的房價走勢,即便幾十年的時間內來看,房產長期穩定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但短短十多年就翻了好幾倍,也不符合樓市波動的規律。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數據顯示,1993年房價突破千元大關,2005年突破3千,2013年突破6千,房價從1991年的786元/平米,上漲至2017年的7892元/平米,30年的時間,均價上漲了10倍。

有句話說得好:“癲狂”之後就是“沉寂”,2019年,極有可能會形成前高後底的“分水嶺”。

具體而言,變化將從“四類人”當中產生,過去,他們習慣了在不斷上漲的樓市中求生存,未來將會被樓市“遺忘”。

近日,東方證券經濟學家邵宇發文指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將會得到堅持,有四類人的行為將會“改變”。

第一類,住房剛需者。

剛需是過去這些年當中最“受傷”的群體,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的租房客,還是從農村到小縣城生活的“新市民”,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房價上漲潮面前,購買力不斷打折扣,以至於和房子不斷“擦肩而過”。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第二類,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者。

投機客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2008年前後,溫州人就讓我們見識到了炒房團的凶悍,隨後,深港炒房客、京津投機者、蘇滬杭土豪們都走上了舞臺,到了2016-2018年,高槓杆的買房手段層出不窮,低首付乃至零首付買房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一類購房者呈現蔓延之勢。

第三類,捂盤惜售的開發商。

房企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靠著高週轉的策略,規模不斷滾動壯大,其實房企賺錢的祕訣很簡單,在市場向好之時,明明手裡有房子,就是不把房源一次性放出,一定要等房價再上幾個臺階之後慢慢賣掉,吊著購房者的胃口,換來更豐厚的回款。

第四類,覬覦房地產超額利潤的實業家。

這些年,我們見慣了不務正業的企業家們,本來主業做的好好的,看到樓市熱度持續攀升,也忍不住想進到樓市裡分一杯羹,所謂的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特色小鎮,成了部分實業家變相繞道房地產的名目。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為什麼說這四類人以後會被遺忘呢?

答案還在於上文說的四個字:房住不炒。

影響樓市各個主體行為的最根本原因,必然是價格,只要房價步入“穩中有降”的通道中,這四類人就不復存在了。

住房剛需者不會再焦慮,隨時都是出手買房的機會,投機客如果無利可圖,也必然會抽身而退。

捂盤惜售的房企們,在房價下行階段,搶著賣房都來不及,何談捂地捂房之舉?而那些覬覦房地產超額利潤的企業家們,自然會收起心思,專注於自身的主營業務。

事實上,不光這四類人會逐漸消失,未來五年,購房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便宜”。

首先,稅費降低會減少交易環節的成本。

在三月份,證券時報、澎湃新聞報道稱,北京、上海、廣州個人出售住房的增值稅附加稅率可減半,上海鏈家、上海中原、我愛我家等房產中介公司也發佈了稅費下調通知。

"

過去這些年,人們對房價的漲勢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賺錢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

有網友調侃,8年前,適逢房地產庫存增加,不少專家都指出了加槓桿和房價普漲的風險,那時候手裡恰巧有60萬的閒錢,直等到今年五月份,才出手買了個房子,突然發現一個尷尬的事實:這八年賺的錢,全部被房價漲幅給抵消了。

所以,早點買房,早點上車,早點置業,成了大部分人的準則。

這樣的準則靠譜嗎?筆者不這麼認為,縱觀所有商品,無論是手機、電腦、汽車這樣的消費品,還是不動產、建材等耐用品,價格的波動始終存在,只漲不跌的情況很罕見。

參考日韓、歐美等地的房價走勢,即便幾十年的時間內來看,房產長期穩定升值是大概率事件,但短短十多年就翻了好幾倍,也不符合樓市波動的規律。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數據顯示,1993年房價突破千元大關,2005年突破3千,2013年突破6千,房價從1991年的786元/平米,上漲至2017年的7892元/平米,30年的時間,均價上漲了10倍。

有句話說得好:“癲狂”之後就是“沉寂”,2019年,極有可能會形成前高後底的“分水嶺”。

具體而言,變化將從“四類人”當中產生,過去,他們習慣了在不斷上漲的樓市中求生存,未來將會被樓市“遺忘”。

近日,東方證券經濟學家邵宇發文指出,“房住不炒”的定位將會得到堅持,有四類人的行為將會“改變”。

第一類,住房剛需者。

剛需是過去這些年當中最“受傷”的群體,無論是在一二線城市的租房客,還是從農村到小縣城生活的“新市民”,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房價上漲潮面前,購買力不斷打折扣,以至於和房子不斷“擦肩而過”。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第二類,投資性和投機性購房者。

投機客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2008年前後,溫州人就讓我們見識到了炒房團的凶悍,隨後,深港炒房客、京津投機者、蘇滬杭土豪們都走上了舞臺,到了2016-2018年,高槓杆的買房手段層出不窮,低首付乃至零首付買房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一類購房者呈現蔓延之勢。

第三類,捂盤惜售的開發商。

房企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靠著高週轉的策略,規模不斷滾動壯大,其實房企賺錢的祕訣很簡單,在市場向好之時,明明手裡有房子,就是不把房源一次性放出,一定要等房價再上幾個臺階之後慢慢賣掉,吊著購房者的胃口,換來更豐厚的回款。

第四類,覬覦房地產超額利潤的實業家。

這些年,我們見慣了不務正業的企業家們,本來主業做的好好的,看到樓市熱度持續攀升,也忍不住想進到樓市裡分一杯羹,所謂的文旅地產、養老地產、特色小鎮,成了部分實業家變相繞道房地產的名目。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為什麼說這四類人以後會被遺忘呢?

答案還在於上文說的四個字:房住不炒。

影響樓市各個主體行為的最根本原因,必然是價格,只要房價步入“穩中有降”的通道中,這四類人就不復存在了。

住房剛需者不會再焦慮,隨時都是出手買房的機會,投機客如果無利可圖,也必然會抽身而退。

捂盤惜售的房企們,在房價下行階段,搶著賣房都來不及,何談捂地捂房之舉?而那些覬覦房地產超額利潤的企業家們,自然會收起心思,專注於自身的主營業務。

事實上,不光這四類人會逐漸消失,未來五年,購房的成本也會越來越“便宜”。

首先,稅費降低會減少交易環節的成本。

在三月份,證券時報、澎湃新聞報道稱,北京、上海、廣州個人出售住房的增值稅附加稅率可減半,上海鏈家、上海中原、我愛我家等房產中介公司也發佈了稅費下調通知。

“四類人”將被樓市“遺忘”!未來5年,買房成本會更“便宜”?

以廣州一套500萬的住宅為例,調整後的增值稅附加與印花稅費用為500*5%*6%+500*0.025%=1.625萬元,比調整前節省了16000多元。

對於價值數百萬的房產來說,幾乎起不到太大的刺激作用,但是,交易環節的稅費降低,意味著購房成本的下降將是大勢所趨。

其次,房產稅、空置稅會提高持有環節的成本。

有人會說,明明房產稅正在推進,為什麼說購房成本還會下降呢?

事實上,房產稅、空置稅等稅種增加的都是持有環節的負擔,有專家做過測算,存量房按市場評估值徵稅在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因城施策是大概率事件,假設人均免徵面積為40平米,以年均1%的稅率計算,年繳房產稅總額約9000億,相當於2018全國賣地收入的15%。

如此一來,住房剛需者、投機客、捂盤的開發商、想炒樓的企業家們,未來會隨著樓市的變遷逐步被人們“遺忘”,買房的成本降低,也間接證明了房子越來越傾向於消費品的屬性,手裡拿著房子,會比買房更煎熬,各位在買房之前,先掂量自己購房的動機,才是最重要的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