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也許不會輕易吃敗仗,但想複製韓信暗度陳倉奇蹟的話顯然強人所難。事實上在第二次北伐中他也選擇了陳倉道,但吸取教訓後早有防備的曹魏讓蜀軍吃了一個多月城牆灰,導致無功而返。

曹魏方面,史實中沒有無能的曹真,子丹兄在行軍打仗方面完全是個行家,在抵抗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擊敗了《演義》中不所不能的趙雲,加上張郃拿下的街亭,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倉皇退兵。曹休則扛住了東吳,加之復出的司馬懿,第一次北伐很快無功而返。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也許不會輕易吃敗仗,但想複製韓信暗度陳倉奇蹟的話顯然強人所難。事實上在第二次北伐中他也選擇了陳倉道,但吸取教訓後早有防備的曹魏讓蜀軍吃了一個多月城牆灰,導致無功而返。

曹魏方面,史實中沒有無能的曹真,子丹兄在行軍打仗方面完全是個行家,在抵抗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擊敗了《演義》中不所不能的趙雲,加上張郃拿下的街亭,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倉皇退兵。曹休則扛住了東吳,加之復出的司馬懿,第一次北伐很快無功而返。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再後來的幾次北伐更為乏善可陳,蜀軍並不懼怕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每次陣戰打得對方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只要好好防守,後方在西川的蜀漢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最終在歷經10年的拉鋸戰之後,諸葛亮上演了無奈的“秋風五丈原”。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也許不會輕易吃敗仗,但想複製韓信暗度陳倉奇蹟的話顯然強人所難。事實上在第二次北伐中他也選擇了陳倉道,但吸取教訓後早有防備的曹魏讓蜀軍吃了一個多月城牆灰,導致無功而返。

曹魏方面,史實中沒有無能的曹真,子丹兄在行軍打仗方面完全是個行家,在抵抗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擊敗了《演義》中不所不能的趙雲,加上張郃拿下的街亭,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倉皇退兵。曹休則扛住了東吳,加之復出的司馬懿,第一次北伐很快無功而返。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再後來的幾次北伐更為乏善可陳,蜀軍並不懼怕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每次陣戰打得對方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只要好好防守,後方在西川的蜀漢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最終在歷經10年的拉鋸戰之後,諸葛亮上演了無奈的“秋風五丈原”。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面對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蜀軍是不懼的,陣戰打得軍事大家司馬懿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

選擇防守無疑是正確的,蜀漢的後方在西川,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自自馬謖丟失街亭之後,蜀漢幾乎就再沒有過什麼像樣的機會了。可以說蜀軍有點像越南戰場上的美軍,戰術上每場必勝,戰略目標卻完全沒能實現。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寸土未得,甚至把諸葛亮活活給累死了。


如果諸葛亮沒有選擇北伐,歷史必將會完全改寫。首先司馬懿就不會有領軍打仗的機會,此君在全面接手魏軍主力之後派出異己,借刀殺人害死宿將張郃,同時提拔親信,牢牢的從人事上掌控了魏國軍隊,為後來的高平陵事變創造了條件。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也許不會輕易吃敗仗,但想複製韓信暗度陳倉奇蹟的話顯然強人所難。事實上在第二次北伐中他也選擇了陳倉道,但吸取教訓後早有防備的曹魏讓蜀軍吃了一個多月城牆灰,導致無功而返。

曹魏方面,史實中沒有無能的曹真,子丹兄在行軍打仗方面完全是個行家,在抵抗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擊敗了《演義》中不所不能的趙雲,加上張郃拿下的街亭,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倉皇退兵。曹休則扛住了東吳,加之復出的司馬懿,第一次北伐很快無功而返。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再後來的幾次北伐更為乏善可陳,蜀軍並不懼怕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每次陣戰打得對方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只要好好防守,後方在西川的蜀漢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最終在歷經10年的拉鋸戰之後,諸葛亮上演了無奈的“秋風五丈原”。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面對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蜀軍是不懼的,陣戰打得軍事大家司馬懿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

選擇防守無疑是正確的,蜀漢的後方在西川,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自自馬謖丟失街亭之後,蜀漢幾乎就再沒有過什麼像樣的機會了。可以說蜀軍有點像越南戰場上的美軍,戰術上每場必勝,戰略目標卻完全沒能實現。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寸土未得,甚至把諸葛亮活活給累死了。


如果諸葛亮沒有選擇北伐,歷史必將會完全改寫。首先司馬懿就不會有領軍打仗的機會,此君在全面接手魏軍主力之後派出異己,借刀殺人害死宿將張郃,同時提拔親信,牢牢的從人事上掌控了魏國軍隊,為後來的高平陵事變創造了條件。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但如果沒有諸葛亮作為最大的威脅,司馬懿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最多作為郭嘉賈詡之輩作為朝堂謀劃的主力罷了,沒有軍權的話,篡魏事件就完全不可能發生。

司馬懿在後來會無奈地病死於臥榻,曹爽則可以一爽到底了,離開了水面的東吳水軍完全不足為懼,如果順利地話,他也許能夠給予鄧艾、鍾會和姜維知遇之恩,有這三人出力的話拿下吳蜀將只是個時間問題。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也許不會輕易吃敗仗,但想複製韓信暗度陳倉奇蹟的話顯然強人所難。事實上在第二次北伐中他也選擇了陳倉道,但吸取教訓後早有防備的曹魏讓蜀軍吃了一個多月城牆灰,導致無功而返。

曹魏方面,史實中沒有無能的曹真,子丹兄在行軍打仗方面完全是個行家,在抵抗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擊敗了《演義》中不所不能的趙雲,加上張郃拿下的街亭,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倉皇退兵。曹休則扛住了東吳,加之復出的司馬懿,第一次北伐很快無功而返。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再後來的幾次北伐更為乏善可陳,蜀軍並不懼怕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每次陣戰打得對方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只要好好防守,後方在西川的蜀漢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最終在歷經10年的拉鋸戰之後,諸葛亮上演了無奈的“秋風五丈原”。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面對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蜀軍是不懼的,陣戰打得軍事大家司馬懿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

選擇防守無疑是正確的,蜀漢的後方在西川,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自自馬謖丟失街亭之後,蜀漢幾乎就再沒有過什麼像樣的機會了。可以說蜀軍有點像越南戰場上的美軍,戰術上每場必勝,戰略目標卻完全沒能實現。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寸土未得,甚至把諸葛亮活活給累死了。


如果諸葛亮沒有選擇北伐,歷史必將會完全改寫。首先司馬懿就不會有領軍打仗的機會,此君在全面接手魏軍主力之後派出異己,借刀殺人害死宿將張郃,同時提拔親信,牢牢的從人事上掌控了魏國軍隊,為後來的高平陵事變創造了條件。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但如果沒有諸葛亮作為最大的威脅,司馬懿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最多作為郭嘉賈詡之輩作為朝堂謀劃的主力罷了,沒有軍權的話,篡魏事件就完全不可能發生。

司馬懿在後來會無奈地病死於臥榻,曹爽則可以一爽到底了,離開了水面的東吳水軍完全不足為懼,如果順利地話,他也許能夠給予鄧艾、鍾會和姜維知遇之恩,有這三人出力的話拿下吳蜀將只是個時間問題。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而蜀國方面則取決於諸葛亮的壽命了,沒有六次北伐的話他絕對不止活54歲,有他在國家就是安全的。而脫離戰爭的蜀漢政權人口和生產力將會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地步,但也會如前文所說逐漸走向奢腐化,軍隊戰鬥力無可避免地退化,在鄧艾等人的衝擊下亦會高掛降旗,國運不會有什麼改變。

"

讀《三國演義》到後期總會生出一種無力感,自名將們逐漸凋零和曹操劉備的相繼去世之後,諸葛亮就成了僅剩的一抹亮色。他六出祁山,屢出奇計,卻始終奈何不了司馬懿的“龜縮大法”,木牛流馬、連弩戰車和錦囊妙計皆成徒勞無功之舉,無始終無力全據關中,五丈原的秋風悲鳴其實早有預兆。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專心內政,情況又當如何,歷史的車輪又將向那個方向行駛呢?


對於孔明而言,北伐更多是一種態度。

諸葛亮的初心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三顧茅廬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北伐的初心正如他在出師表所說,受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素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因此不辭辛勞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然而這些勝利相對於興復漢室的宏願並不值一提,只有北伐消滅曹魏,降服東吳,才能夠報答先主,匡扶漢室。

並不容樂觀的局勢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姜維劇照

一方面,在歷經白衣渡江和夷陵之敗後蜀漢將星凋零,老一輩的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馬超病故),年輕一輩的將軍如馮習、張南之輩戰死甚多,除了後來招降的姜維,略好一些有過指揮兵團作戰經驗的馬超不得重用(北伐前病故),魏延、王平也都還差點意思,而關興張苞之流只能衝鋒陷陣罷了。另一方面兩次戰爭失利和徵南蠻消耗了蜀漢的國力,正如出師表所說。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諸葛亮並非自謙,東漢十三州蜀漢僅僅具備一個大洲罷了,這意味著不論人力物力亦或是人才資源完全不能與曹魏相提並論,甚至比東吳都相距甚遠。

這個時候與諸葛亮設定北伐戰略目標之時的形勢相去甚遠了。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陳壽《三國志.隆中對》

在隆中對這份著名的戰略指南中,諸葛亮設定了先取西川,再伺機兩路北伐的方針。劉備集團於公元214年取下西川,然後於216年出兵北上,幹掉夏侯淵,全取東川(漢中),218年關羽發動襄樊之役,水淹七軍,拿下襄陽,次年包圍樊城,天下震動,曹操欲遷都以避其鋒芒。

應該說至此為止按照隆中的實施特別順利,望山思高的曹操已經喪失了當年橫槊賦詩的勃勃英氣,被劉備按在地上摩擦了整整五年。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劉備集團巔峰時的地盤

劉備的地盤跨兩川、荊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公安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公安地區約處於陝、豫、鄂三省要地,銜接漢中和荊州,由劉封孟達把守,作為重要前進基地,完全可以直取洛陽和長安。

孫劉聯盟完全佔據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如果順利地話,在曹操去世,曹丕篡漢之後這人心不穩的節骨眼上(隆中對的“(天下有變)”),蜀軍將會迅速出擊,兵分兩路北伐,東吳則選擇助攻。曹魏應該是頂不過這三板斧的,而曹操曹丕父子這口“王莽再世”的黑鍋是背定了。

然而東吳盟友的背叛改變了這一切,在司馬懿的忽悠下發動了以自身利益為前提的奪取荊州之戰。此役和夷陵完全改變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損兵折將之餘,劉備的地盤被壓縮到西川和漢中,甚至在孟獲背叛之後再次縮水一半(或者說這一半本來就沒產出)。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關羽被殺其實是最大的損失。雖然有許多缺點(主要是矜而自傲),但從襄樊之戰的表現來看,歷經多年的帶兵打仗和成為喪家之犬的歷練之後,關羽已經成長為一個優秀的方面軍領袖,而這在劉備集團中幾乎可以稱作唯一。

不得不去的北伐

諸葛亮徵南迴來之時,蜀國的未來無疑是危險的。

一方面,雙方巨大的地盤差距決定了在和平年代差距會越拉越遠,擁有中原鼎盛的人口基數、可耕地面和文化底蘊,曹魏將在二十年休養生息之後捲土重來。而因此只有通過戰爭的騷擾,才能夠打亂北方休養生息的步伐,換句話說,選擇戰爭既是投機,也是續命。

西川作為歷史上各個偏安政權偏愛的地方,往往都不過幾十年國祚,蓋成都平原的地理環境太適合關門享受了,開國之初或許還有戰鬥力,但歷經數十年不思進取之後往往都不堪一擊,縱然有天險卻從來就沒能守得住過。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另一方面,漢高祖曾有過暗度陳倉的經歷,如果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關中,佔據潼關的話,蜀漢將擁有當年秦國的地盤,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伺機東出而爭奪天下。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因此,諸葛亮選擇北伐其實是沒得挑,不打會被磨死,打的話或許還能豪賭一把。以諸葛亮的戰略眼光自然是洞若觀火,因此南征之後馬上就是北伐。


曹魏方能打的,絕不止司馬懿一個。

無奈的消耗和拉鋸戰

現實往往比理想要骨感得多,正史中的諸葛亮並非“多智而近妖”,而是一個“生平唯謹慎”的陣戰良才。在充分肯定他的內政和戰略能力之後,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作為蓋棺定論而結尾。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事實也是如此,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也許不會輕易吃敗仗,但想複製韓信暗度陳倉奇蹟的話顯然強人所難。事實上在第二次北伐中他也選擇了陳倉道,但吸取教訓後早有防備的曹魏讓蜀軍吃了一個多月城牆灰,導致無功而返。

曹魏方面,史實中沒有無能的曹真,子丹兄在行軍打仗方面完全是個行家,在抵抗第一次北伐過程中他擊敗了《演義》中不所不能的趙雲,加上張郃拿下的街亭,導致諸葛亮不得不倉皇退兵。曹休則扛住了東吳,加之復出的司馬懿,第一次北伐很快無功而返。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再後來的幾次北伐更為乏善可陳,蜀軍並不懼怕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每次陣戰打得對方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只要好好防守,後方在西川的蜀漢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最終在歷經10年的拉鋸戰之後,諸葛亮上演了無奈的“秋風五丈原”。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然而蜀漢的賭注著實少了一點。面對司馬懿掛帥的魏軍主力,蜀軍是不懼的,陣戰打得軍事大家司馬懿丟盔棄甲,從此學會了龜縮。

選擇防守無疑是正確的,蜀漢的後方在西川,糧草運輸幾乎是持久戰中不可能解決的難題,自自馬謖丟失街亭之後,蜀漢幾乎就再沒有過什麼像樣的機會了。可以說蜀軍有點像越南戰場上的美軍,戰術上每場必勝,戰略目標卻完全沒能實現。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寸土未得,甚至把諸葛亮活活給累死了。


如果諸葛亮沒有選擇北伐,歷史必將會完全改寫。首先司馬懿就不會有領軍打仗的機會,此君在全面接手魏軍主力之後派出異己,借刀殺人害死宿將張郃,同時提拔親信,牢牢的從人事上掌控了魏國軍隊,為後來的高平陵事變創造了條件。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但如果沒有諸葛亮作為最大的威脅,司馬懿就不會有這樣的機會,最多作為郭嘉賈詡之輩作為朝堂謀劃的主力罷了,沒有軍權的話,篡魏事件就完全不可能發生。

司馬懿在後來會無奈地病死於臥榻,曹爽則可以一爽到底了,離開了水面的東吳水軍完全不足為懼,如果順利地話,他也許能夠給予鄧艾、鍾會和姜維知遇之恩,有這三人出力的話拿下吳蜀將只是個時間問題。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而蜀國方面則取決於諸葛亮的壽命了,沒有六次北伐的話他絕對不止活54歲,有他在國家就是安全的。而脫離戰爭的蜀漢政權人口和生產力將會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的地步,但也會如前文所說逐漸走向奢腐化,軍隊戰鬥力無可避免地退化,在鄧艾等人的衝擊下亦會高掛降旗,國運不會有什麼改變。

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而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將會如何?

吳國則完全不會有什麼變化,碰上孫皓這樣歷史上掛得上名號的昏君都只有亡國一條路可走,當曹魏大軍壓境之時,亦是民眾和士族單壺相迎之日。

總之,不管諸葛亮有無北伐,統一天下的必然來自北方,吳蜀的國運不會更改,但重新構建大一統王朝的就不是西晉,也許是曹魏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