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代表人物——老子

老子,“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首先,“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次,“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再次,“道”是無。

道家人物:老子、張道陵、葛玄、王玄覽、魏伯陽

老子像

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覽”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慾”。

道家代表人物——張道陵

張道陵,道教創始人,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 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 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志於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遂棄官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徵皆不就。

後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溯流至雲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醇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 漢安元年,感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家人物:老子、張道陵、葛玄、王玄覽、魏伯陽

道家代表人物——葛玄

葛玄是三國時吳國丹陽人。出身宦族名門,生而秀穎,性識英明。自幼好學,經傳子史,無不博覽,尤性喜老、莊之說,年少即名震江左(江東),十多歲時,俱失怙恃,深感人生無常,乃發心學道。於是遁跡名山,參訪異人,服餌芝術,精勤苦修,遂得成仙,世稱“葛仙翁”,又稱“太極左仙公”。北宋徽宗封為“衝應真人”,南宋理宗封為“衝應孚佑真君”。

據《抱朴子》記載,葛玄曾從仙人左慈學道,受《太清九鼎金液丹經》、《三元真一妙經》、《九鼎丹經》、《金液仙丹經》等道法。後葛玄勤奉齋戒,感老君與太極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靈寶》等經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與三真人,從官千萬,命侍經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經三十六卷,及上清齋二法,靈寶齋六法等。葛玄足跡歷遍靈嶽、赤城,羅浮等名山大川。

也曾於江西閣皁山修道,常辟穀修道。擅長符咒諸法,奇術甚多,能遨遊山海,分形變化,尤長於治病收劾鬼魅之術。《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好道術,葛玄嘗與之遊,得權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觀。弟子鄭隱得其法術。 葛玄在世間雖然遊戲無常,其實學道十分認真,道術十分高明。所以在仙界的地位很高。玉皇大帝座前常有張、葛、許、姚四大天師協助辦理文案,位居第二的葛天師,便是葛玄葛仙翁。

道家代表人物——王玄覽

王玄覽是唐代高道,法名玄覽。王玄覽曾學道於茅山,後隱居成都至真觀,並遍研道、佛學說,常與學士道人談經論道,遠近知名。武則天神功元年奉召入京途中,行經洛陽,仙逝,號“洪元先生”。 王玄覽的思想淵源自道家,兼採佛家之學,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以道為主夾雜佛家學說的合流色彩。他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可道”與“常道”的統一體。它們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係:即“相因生”、“相因滅”。同時,兩者也不可分割,互為體現。沒有“常道”,則“可道”不能存在;沒有“可道”,則體現不出“常道”。“不是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是常道常,亦是可道常。”(《玄珠錄·捲上》)

王玄覽主張以坐忘養神的方法作為修道者進入“常道”的途徑,可稱為“心證”,而滅知見。“一切眾生欲求道,當滅知見,知見滅盡,乃得道矣。”他的思想及理論極大地充實了道家的義理,對後世的道教有不小的影響。王玄覽的著作大部分佚失,今存其弟子輯錄的《玄珠錄》二卷,收入《正統道藏》太玄部。收錄道物、道體、道性、有無、真妄、動寂、心性等理論問題一百餘則。

道家代表人物——魏伯陽

魏伯陽,東漢著名煉丹家,號雲牙子,會稽上虞人,高門望族之子。世襲簪纓,唯有魏伯陽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之。 魏伯陽修真潛默,養志虛無,博瞻文詞,精通緯候,恬淡守素,唯道是從。視軒冕,如秕糠。乃從陰長生得受金丹大道,後與弟子三人入山煉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篤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暫死,自己也服丹暫死,以試弟子。獨有一虞姓弟子說:“吾師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將無有意耶。”也服丹暫死。餘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

二人去後,魏伯陽即起,將所服丹納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過來了,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書與鄉里,寄謝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陽所作《周易參同契》,共三卷,其說似解周易,其實假借爻象,以論做丹之意。他兼及內丹和外丹,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魏伯陽的思想對道教的煉丹術影響極大。歷來對《周易參同契》的註釋不斷,由於該書主要談外丹,兼及內丹,故《周易參同契》的註釋分內、外丹兩大派。魏伯陽被世界公認為留有著作的最早的煉丹家。

道家人物:老子、張道陵、葛玄、王玄覽、魏伯陽

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

陶弘景是南朝齊、樑時期的著名高道、煉丹家、醫藥家、文學家、學者,字“通明”,自稱“華陽隱居”,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人(今江蘇南京附近)。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十歲就讀了《神仙傳》,十五歲就寫了《尋山志》,表現出濃厚的隱逸志向。二十歲時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大約在三十歲左右,陶弘景拜東陽道士孫遊嶽為師,學習符圖、經法和誥訣,遂遊歷名山,收集仙藥道經。

陶弘景整理了楊羲、許謐等人傳教的史料,編成了《真誥》一書,系統闡述了上清經派的歷史。他在茅山開設道館,廣收門徒,開創了茅山派。 陶弘景精於醫道,著有《神農本草集註》、《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他的《養性延命錄》至今仍是重要的養生經典。他的《神農本草集註》首創藥物分類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效驗方》、《肘後百一方》是中醫學方面的著作,在歷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陶弘景還有著作《華陽陶隱居集》、《集金丹黃白方》等多種。

道家代表人物——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法號道隱,今河南溫縣人,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論家。司馬承禎出生於官宦世家,自少篤學好道,無心仕官之途,而喜好外遊。曾師事嵩山道士潘師正,勤學苦讀,深得潘師正賞識,得受上清經法及導引,服餌諸術。後遍遊天下名山,隱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號天台白雲子。 司馬承禎善書篆、隸,自為一體,號“金剪刀書”。玄宗令他以三種字體書寫老子《道德經》,刊正文句,刻為石經。

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為真本以奏上之飛。於王屋山飛昇,飛昇後,唐玄宗追贈銀青光祿大夫,諡稱“貞一先生”。司馬承禎與當時達官雅士陳子昂、李白、宋之問、孟浩然、賀知章等九人交往甚密,時人稱為“仙宗十友”。 司馬承禎著作很多,最主要者有《修真祕旨》十二篇,《修真祕旨事目歷》一卷,《坐忘論》一卷,《修身養氣訣》一卷,《服氣精義論》一卷,《採服松葉等法》一卷,《洞玄靈寶五嶽名山朝儀經》一卷,《上清天地宮府圖經》二卷,《天隱子》八篇,《太上升玄經注》,《太上升玄消災護命妙經頌》一卷,《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圖贊》一卷,《素琴傳》一卷,《茅山貞白先生碑陰記》等。其中《坐忘論》和《天隱子》,是其修道思想的代表著作。

道家代表人物——杜光庭

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杜光庭學識淵博,嘗謂:“餘初學於上庫,書笈皆備,一月之內,分日而習,一日誦經書,二日覽子史,三日學為文,四日記故事,五日燕閒養志,一月率五日始,不五七年經籍備熟。”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時人盛讚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主張“仙道合一”,不拘束於一途。

他精通儒道典籍,對於道教教義、經典、教史、法術等多有研究,歸納道教科範儀軌,對金、黃、玉等齋醮法以及設壇立儀等規則頗有建樹。杜光庭尤喜編撰神話故事,闡揚道教,存世的有《靈異記》、《神仙感遇記》、《墉城集仙記》等;對道教儀則、應驗方面的著錄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等。《宋史·藝文志》記載,杜光庭曾撰《髯客傳》。他的著作極豐,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對道教的建設、傳播與發展有多方面的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