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熱爆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一天下。荀子也要統一天下,韓非也要統一天下。

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麼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聖人治天下,這個聖人,不是一個村子的聖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

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麼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願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可是統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一。

統一後,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一前的毛病。怎麼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定下來,有效地統治起來。

關鍵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麼大個面積等於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麼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麼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

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大學》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

這個《大學》,主要講什麼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的國家的要求範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後,宋朝就接受了。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一天下。荀子也要統一天下,韓非也要統一天下。

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麼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聖人治天下,這個聖人,不是一個村子的聖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

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麼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願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可是統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一。

統一後,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一前的毛病。怎麼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定下來,有效地統治起來。

關鍵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麼大個面積等於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麼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麼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

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大學》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

這個《大學》,主要講什麼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的國家的要求範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後,宋朝就接受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在唐朝以前,考試主要是考“五經”,宋以後“四書”代替了“五經”的地位。“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宋明以後考試都用這“四書”,這是思想方面有這麼個變化。

統一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這麼幾個好處:第一,消滅了內戰。我們看歷史,戰國時代沒有一天不打仗的。這個戰爭,打敗了就不用說了,當了奴隸,當了俘虜,打勝的也是災難重重,吃虧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戰後的瘟疫、災荒,一定會有這些事情。

但戰爭也鍛鍊了人,提高了戰爭的理論。比如說,《孫子兵法》那個書就是戰爭的總結,是戰爭理論的總結。有一個朋友說《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完成的,後來沒有發展,是不是後來不行了。

我看他問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實際上也很自然,因為秦漢以後沒有大戰爭了,沒有大戰你總結什麼呢?所以說中國的兵書自《孫子兵法》以後就沒有新的大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規模也小了,時間也短了,經驗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過水戰、火器,那只是補充,但戰略思想沒什麼變化。

損失就是這個兵法沒有繼續發展,可好處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榮發展生產,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消滅了戰爭,是內部戰爭,如果有戰爭,那是外邊來的。農民起義是另外一回事,農民起義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農民起來了。那時也有戰爭,不過地方之間的混戰沒有了。

第二,興修水利,防止水害,沒有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像前幾年長江大水,要不是全國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永遠不可能治好。有了統一,可以除水害,興水利,有統一的規劃,這個是顯著的好處。特別是像黃河這種河,這種害河,要不在統一的國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一天下。荀子也要統一天下,韓非也要統一天下。

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麼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聖人治天下,這個聖人,不是一個村子的聖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

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麼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願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可是統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一。

統一後,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一前的毛病。怎麼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定下來,有效地統治起來。

關鍵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麼大個面積等於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麼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麼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

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大學》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

這個《大學》,主要講什麼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的國家的要求範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後,宋朝就接受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在唐朝以前,考試主要是考“五經”,宋以後“四書”代替了“五經”的地位。“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宋明以後考試都用這“四書”,這是思想方面有這麼個變化。

統一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這麼幾個好處:第一,消滅了內戰。我們看歷史,戰國時代沒有一天不打仗的。這個戰爭,打敗了就不用說了,當了奴隸,當了俘虜,打勝的也是災難重重,吃虧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戰後的瘟疫、災荒,一定會有這些事情。

但戰爭也鍛鍊了人,提高了戰爭的理論。比如說,《孫子兵法》那個書就是戰爭的總結,是戰爭理論的總結。有一個朋友說《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完成的,後來沒有發展,是不是後來不行了。

我看他問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實際上也很自然,因為秦漢以後沒有大戰爭了,沒有大戰你總結什麼呢?所以說中國的兵書自《孫子兵法》以後就沒有新的大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規模也小了,時間也短了,經驗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過水戰、火器,那只是補充,但戰略思想沒什麼變化。

損失就是這個兵法沒有繼續發展,可好處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榮發展生產,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消滅了戰爭,是內部戰爭,如果有戰爭,那是外邊來的。農民起義是另外一回事,農民起義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農民起來了。那時也有戰爭,不過地方之間的混戰沒有了。

第二,興修水利,防止水害,沒有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像前幾年長江大水,要不是全國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永遠不可能治好。有了統一,可以除水害,興水利,有統一的規劃,這個是顯著的好處。特別是像黃河這種河,這種害河,要不在統一的國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三,全國統一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中國這麼大,總是有荒年,不是這裡旱災,就是那裡澇災,就是那裡蟲災。有了統一的國家,它可以統一調撥、調劑,以豐補歉,可以免災區的賦稅,施行救濟。唐朝還有一個規定,可以易地避荒災,政府允許逃荒。唐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隊伍裡跑出國境的。要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就沒有這個措施,就不可能,有個界限管著,你怎麼能隨便流動呢,不可能。

第四,統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止外在方面的侵略。因外來的侵略是從一個方面來的,從局部來的,過去中國歷史上從北方來的多,從山西大同、河套、綏遠來的多,要不是統一的話,誰挨著邊界最近,首當其衝,它就受損害,別人也不管。統一就不一樣,統一後,你打山西,可廣東、河南都來支援你。

所以,後來抵抗外來的侵略,統一的政府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要不是統一,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抗日戰爭咱們記憶猶新,日本並不是首先佔領南京,它是先佔的東北。我們不承認,不認可,非跟它打不可,後來佔了華北,還不行,還要打,一直打到最後,我們把日本的人力、財力給耗光,結果它失敗了,我們勝利了。

歐洲就不一樣,歐洲不統一,歐洲希特勒打捷克,別國不管。所以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際的好處,這是親身感受得到的。

第五,統一帶來的好處,一直到最近。比如咱們增加內需,要不是統一大國的話,別國沒有資格提這個條件。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很多,日本的經濟學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內需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我們有這個條件,這就是沾統一大國這個光,沒有統一就不可能有這個條件。

第六,多民族統一大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大規模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靠全國的人力、財力來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說我們的運河,牽扯到好多省。我們修長城,也是牽扯到好多省,這是物質方面的建設。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一天下。荀子也要統一天下,韓非也要統一天下。

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麼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聖人治天下,這個聖人,不是一個村子的聖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

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麼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願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可是統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一。

統一後,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一前的毛病。怎麼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定下來,有效地統治起來。

關鍵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麼大個面積等於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麼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麼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

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大學》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

這個《大學》,主要講什麼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的國家的要求範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後,宋朝就接受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在唐朝以前,考試主要是考“五經”,宋以後“四書”代替了“五經”的地位。“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宋明以後考試都用這“四書”,這是思想方面有這麼個變化。

統一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這麼幾個好處:第一,消滅了內戰。我們看歷史,戰國時代沒有一天不打仗的。這個戰爭,打敗了就不用說了,當了奴隸,當了俘虜,打勝的也是災難重重,吃虧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戰後的瘟疫、災荒,一定會有這些事情。

但戰爭也鍛鍊了人,提高了戰爭的理論。比如說,《孫子兵法》那個書就是戰爭的總結,是戰爭理論的總結。有一個朋友說《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完成的,後來沒有發展,是不是後來不行了。

我看他問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實際上也很自然,因為秦漢以後沒有大戰爭了,沒有大戰你總結什麼呢?所以說中國的兵書自《孫子兵法》以後就沒有新的大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規模也小了,時間也短了,經驗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過水戰、火器,那只是補充,但戰略思想沒什麼變化。

損失就是這個兵法沒有繼續發展,可好處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榮發展生產,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消滅了戰爭,是內部戰爭,如果有戰爭,那是外邊來的。農民起義是另外一回事,農民起義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農民起來了。那時也有戰爭,不過地方之間的混戰沒有了。

第二,興修水利,防止水害,沒有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像前幾年長江大水,要不是全國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永遠不可能治好。有了統一,可以除水害,興水利,有統一的規劃,這個是顯著的好處。特別是像黃河這種河,這種害河,要不在統一的國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三,全國統一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中國這麼大,總是有荒年,不是這裡旱災,就是那裡澇災,就是那裡蟲災。有了統一的國家,它可以統一調撥、調劑,以豐補歉,可以免災區的賦稅,施行救濟。唐朝還有一個規定,可以易地避荒災,政府允許逃荒。唐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隊伍裡跑出國境的。要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就沒有這個措施,就不可能,有個界限管著,你怎麼能隨便流動呢,不可能。

第四,統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止外在方面的侵略。因外來的侵略是從一個方面來的,從局部來的,過去中國歷史上從北方來的多,從山西大同、河套、綏遠來的多,要不是統一的話,誰挨著邊界最近,首當其衝,它就受損害,別人也不管。統一就不一樣,統一後,你打山西,可廣東、河南都來支援你。

所以,後來抵抗外來的侵略,統一的政府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要不是統一,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抗日戰爭咱們記憶猶新,日本並不是首先佔領南京,它是先佔的東北。我們不承認,不認可,非跟它打不可,後來佔了華北,還不行,還要打,一直打到最後,我們把日本的人力、財力給耗光,結果它失敗了,我們勝利了。

歐洲就不一樣,歐洲不統一,歐洲希特勒打捷克,別國不管。所以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際的好處,這是親身感受得到的。

第五,統一帶來的好處,一直到最近。比如咱們增加內需,要不是統一大國的話,別國沒有資格提這個條件。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很多,日本的經濟學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內需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我們有這個條件,這就是沾統一大國這個光,沒有統一就不可能有這個條件。

第六,多民族統一大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大規模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靠全國的人力、財力來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說我們的運河,牽扯到好多省。我們修長城,也是牽扯到好多省,這是物質方面的建設。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精神文明建設就更多了:我們修書,如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用錢不是很多,紙張書籍用不了很多錢。可是精神產品光有錢是做不到的,要有人才,要有專家,要有人力,人才絕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解決的。今天我投入2億,明天你就給我多少人才,沒有這回事。人才要從全國選拔才行。

前幾年,臺灣的經濟比大陸平均發達得多,可是臺灣編個像樣的書就編不出來。人才就那麼多,就兩千萬人,你選拔人才,能選出多少?選不出來。所以它們向大陸盜版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它沒有。

修《四庫》有多少人才?來自安徽的戴東原,來自江蘇的王念孫,河北的紀曉嵐,還有各省的專家。所以人才的集中,不是全國選,選不出來。不論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靠全國的人才來完成,這就是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正因為有這麼些好處,所以,政府改朝換代換了多少次,皇帝有漢族,也有非漢族的,可這個多民族的統一的體制始終沒有變,而且維持得很好,全國各族人民接受了這種體制。

那麼,也有人會懷疑,怎能說明中國的老百姓擁護這種制度呢?這個問題,孟子就答覆過,孟子說,堯傳給舜,舜傳給禹,這是天命。那個孟子的學生也很調皮,問天命是怎麼告訴你的?是怎麼知道的呀,孟子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

人民有了問題找誰,他找禹還是找舜的兒子呢?最後還是到禹那裡去告狀。他們主持祭祀,被天接受了,他們主持國家事務,被老百姓接受了,服從了,這就證明是天命,這是民意,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低級的、初步的方式,動物也有,不光人有,不順從它就不幹。

比如你馴服一匹馬,它不聽你的話,不讓你騎,也是它的意志的表現。老百姓也是這樣,他不給你好好幹活,證明你違反了民意,違反了天意。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

成立人民公社那時候,我正在大興鄉下,當初還認為老百姓覺悟不高,這樣的通向共產主義的好事,你怎麼不贊成呢?後來實踐證明,這是民意不同意,不但是北京大興農民不同意,別的地方的農民也不同意,所以他們採用不合作、不給你好好幹來表示。公社幹部來檢查,就派人去放哨,看到有人來檢查就幹,沒人來檢查就躺地上睡覺,這就是民意。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一天下。荀子也要統一天下,韓非也要統一天下。

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麼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聖人治天下,這個聖人,不是一個村子的聖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

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麼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願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可是統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一。

統一後,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一前的毛病。怎麼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定下來,有效地統治起來。

關鍵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麼大個面積等於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麼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麼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

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大學》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

這個《大學》,主要講什麼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的國家的要求範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後,宋朝就接受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在唐朝以前,考試主要是考“五經”,宋以後“四書”代替了“五經”的地位。“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宋明以後考試都用這“四書”,這是思想方面有這麼個變化。

統一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這麼幾個好處:第一,消滅了內戰。我們看歷史,戰國時代沒有一天不打仗的。這個戰爭,打敗了就不用說了,當了奴隸,當了俘虜,打勝的也是災難重重,吃虧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戰後的瘟疫、災荒,一定會有這些事情。

但戰爭也鍛鍊了人,提高了戰爭的理論。比如說,《孫子兵法》那個書就是戰爭的總結,是戰爭理論的總結。有一個朋友說《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完成的,後來沒有發展,是不是後來不行了。

我看他問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實際上也很自然,因為秦漢以後沒有大戰爭了,沒有大戰你總結什麼呢?所以說中國的兵書自《孫子兵法》以後就沒有新的大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規模也小了,時間也短了,經驗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過水戰、火器,那只是補充,但戰略思想沒什麼變化。

損失就是這個兵法沒有繼續發展,可好處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榮發展生產,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消滅了戰爭,是內部戰爭,如果有戰爭,那是外邊來的。農民起義是另外一回事,農民起義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農民起來了。那時也有戰爭,不過地方之間的混戰沒有了。

第二,興修水利,防止水害,沒有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像前幾年長江大水,要不是全國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永遠不可能治好。有了統一,可以除水害,興水利,有統一的規劃,這個是顯著的好處。特別是像黃河這種河,這種害河,要不在統一的國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三,全國統一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中國這麼大,總是有荒年,不是這裡旱災,就是那裡澇災,就是那裡蟲災。有了統一的國家,它可以統一調撥、調劑,以豐補歉,可以免災區的賦稅,施行救濟。唐朝還有一個規定,可以易地避荒災,政府允許逃荒。唐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隊伍裡跑出國境的。要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就沒有這個措施,就不可能,有個界限管著,你怎麼能隨便流動呢,不可能。

第四,統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止外在方面的侵略。因外來的侵略是從一個方面來的,從局部來的,過去中國歷史上從北方來的多,從山西大同、河套、綏遠來的多,要不是統一的話,誰挨著邊界最近,首當其衝,它就受損害,別人也不管。統一就不一樣,統一後,你打山西,可廣東、河南都來支援你。

所以,後來抵抗外來的侵略,統一的政府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要不是統一,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抗日戰爭咱們記憶猶新,日本並不是首先佔領南京,它是先佔的東北。我們不承認,不認可,非跟它打不可,後來佔了華北,還不行,還要打,一直打到最後,我們把日本的人力、財力給耗光,結果它失敗了,我們勝利了。

歐洲就不一樣,歐洲不統一,歐洲希特勒打捷克,別國不管。所以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際的好處,這是親身感受得到的。

第五,統一帶來的好處,一直到最近。比如咱們增加內需,要不是統一大國的話,別國沒有資格提這個條件。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很多,日本的經濟學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內需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我們有這個條件,這就是沾統一大國這個光,沒有統一就不可能有這個條件。

第六,多民族統一大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大規模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靠全國的人力、財力來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說我們的運河,牽扯到好多省。我們修長城,也是牽扯到好多省,這是物質方面的建設。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精神文明建設就更多了:我們修書,如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用錢不是很多,紙張書籍用不了很多錢。可是精神產品光有錢是做不到的,要有人才,要有專家,要有人力,人才絕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解決的。今天我投入2億,明天你就給我多少人才,沒有這回事。人才要從全國選拔才行。

前幾年,臺灣的經濟比大陸平均發達得多,可是臺灣編個像樣的書就編不出來。人才就那麼多,就兩千萬人,你選拔人才,能選出多少?選不出來。所以它們向大陸盜版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它沒有。

修《四庫》有多少人才?來自安徽的戴東原,來自江蘇的王念孫,河北的紀曉嵐,還有各省的專家。所以人才的集中,不是全國選,選不出來。不論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靠全國的人才來完成,這就是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正因為有這麼些好處,所以,政府改朝換代換了多少次,皇帝有漢族,也有非漢族的,可這個多民族的統一的體制始終沒有變,而且維持得很好,全國各族人民接受了這種體制。

那麼,也有人會懷疑,怎能說明中國的老百姓擁護這種制度呢?這個問題,孟子就答覆過,孟子說,堯傳給舜,舜傳給禹,這是天命。那個孟子的學生也很調皮,問天命是怎麼告訴你的?是怎麼知道的呀,孟子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

人民有了問題找誰,他找禹還是找舜的兒子呢?最後還是到禹那裡去告狀。他們主持祭祀,被天接受了,他們主持國家事務,被老百姓接受了,服從了,這就證明是天命,這是民意,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低級的、初步的方式,動物也有,不光人有,不順從它就不幹。

比如你馴服一匹馬,它不聽你的話,不讓你騎,也是它的意志的表現。老百姓也是這樣,他不給你好好幹活,證明你違反了民意,違反了天意。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

成立人民公社那時候,我正在大興鄉下,當初還認為老百姓覺悟不高,這樣的通向共產主義的好事,你怎麼不贊成呢?後來實踐證明,這是民意不同意,不但是北京大興農民不同意,別的地方的農民也不同意,所以他們採用不合作、不給你好好幹來表示。公社幹部來檢查,就派人去放哨,看到有人來檢查就幹,沒人來檢查就躺地上睡覺,這就是民意。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不管改朝換代怎麼變,始終維持多民族統一這個形式,這是民意願意採取這個方式,所以這個方式就維持二千年之久。

所以說中國兩千年的國情,就是“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我們從歷史上看國情,這就是我們的國情。這是摸索了若干年才找到的道路。長治久安、抵抗外來侵略、防禦自然災害、從事建設都離不開這個體制。

人口多,有它的好處,比如一個人拿1塊錢,湊齊了就是12、13億。一個人2塊錢20多億就出來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綜合力量。這個條件舉世無雙,只有中國才有這麼個條件。印度人口跟我們差不多,也是10億以上,它的民族問題始終沒解決,而且很矛盾很尖銳。

俄羅斯國家也很大,民族問題也沒解決。歐洲更別說,迄今仍是列國林立,統一不起來。民族之間絕對沒有問題那也不可能,親兄弟有時還吵吵鬧鬧,夫妻還有離婚的。總體來看,民族關係在中國處理得是相當好的。

中華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組成這麼個國家,這麼大一個範圍的集體,長治久安,維持幾千年不斷髮展,克服了很多困難,而且最後站起來了,前進了,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我們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這個條件是很了不起的,是買不到的,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厚的遺產。

如果要不是這麼一個大國,清朝道光以後,連割地帶賠款,割到最後我們還剩960萬平方公里(我們以前是1300萬多平方公里)。只有這麼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才能抗得住沉重的磨難,沒有被摧垮。


"

熱點熱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 作者簡介 |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葛 劍 雄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

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著作

《中國人口發展史》

《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

《中國移民史》等



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嗎?古代人能“多子多福”嗎?中國人口有過“大起大落”嗎?

關於中國人的來源,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傳統的本土說,認為中國人是在我們的土地上逐步發展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外來說,外來說產生比較早,早期的西方人就認為中國的人口不是在本土上產生的,而是從外邊遷來的。

最近一些年來,遺傳基因研究的發展為外來說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兩個重要的遺傳研究中心同時得出結論,根據基因分析,中國人應該是十萬年左右前從非洲遷來的。

他們的結論跟原來的本土說並不矛盾。他們認為元謀人、北京人是一兩百萬年以前或者幾十萬年以前的人,後來消失了,或者遷走了。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

在國際上,外來說比較佔上風,而在國內,仍然是本土說佔上風。這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還有待遺傳基因研究本身的發展,以及我們自己的考古和古代史的研究。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但是我個人認為,不管這個問題最後怎麼解決,都絲毫不能影響我們國家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十三億中國人主要是依靠自然增長,也就是本土人口出生和死亡累計而達到的。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機械增長,即外地人口遷入和本地人口遷出的結果。中國人口的發展主要是自然增長的結果,儘管也有遷出遷入,但是這個總數跟本土龐大的人口相比往往可以忽略不計。不過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這些方面的影響要超過人口數量本身。

歷史上整體遷入遷出的有兩個民族,一個是烏孫,一個是月支。這兩個民族,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後來受到匈奴的壓迫,就整體遷到了伊犁河谷,有的遷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中亞這一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伊犁河谷

另外還有一些人口陸陸續續遷到外面,比如秦朝的時候,不斷有人遷到日本和朝鮮,還有人遷到越南。到了近代,更多的人遷到歐洲、美洲、大洋洲,他們就是今天留在海外的華僑,這也就是海外華人的來歷。

更早的人口遷移活動現在已經無法考證,早期遷出去的人早已融合在當地的人口中間。比如相傳徐福從山東遷到了日本,這件事並沒有完全確定。

可以肯定的是,在秦朝或秦朝以前已經有中國人遷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到哪裡去了呢?他們都融合在日本人中間了,去朝鮮、去越南的中國人基本上也是這樣。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二類遷入的人口相對比較多。有很多民族,它們原來的主體部分在中國,有的是跨境的民族,但是它們現在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基本上都融合到漢族裡了。比如匈奴、鮮卑、昭武九姓、突厥、回鶻、高麗、契丹、女真等。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經驗。說是五千年,實際上越往後,咱們知道的事情越多。這五千年中間,越往後,對我們的關係就越深。從古代聯繫到現在,這個問題可以看得更清楚。

我們常說“事後諸葛亮”,這是個貶義詞,過去的事情發生了,事後你才提。如果從全面的角度理解這句話,也有很深的道理。因為總結經驗,就是事後才能總結,當事情進行中間,你反倒看不清楚,事後冷靜下來,看得才更清楚。

古代有一個詩人說,“睫在眼前常不見”,就是說睫毛離眼睛最近,你反倒看不見它,越近的,越不一定看得清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回頭看一看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正在走的時候,你看不清楚。

我們上山最有經驗,正在爬山的時候,只顧眼前那一點,看不清楚,可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在高處,回頭望望你剛才走過的路,哪個地方有點彎路,哪個地方走錯了,或是走不合適了,越到高處,看得越清楚。

學習歷史就有這麼個作用,事後讓你總結,回頭看看,讓你增加些知識,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這五千年我們走過來的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總起來說,成功的多,失敗的少,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失敗的多,成功的少,那麼五千年越來越萎縮,就沒有今天的局面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最近我看媒體和一些書刊,對歷史有些埋怨情緒,說當初要是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不叛變多好,再往上推,戊戌變法要是成功多好,甚至抱怨五四運動,說五四運動否定得太多,現在看還得重新估價,諸如此類。

這個看法我覺得是非歷史的看法,也是不科學的。歷史本身不會有什麼錯誤,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就是客觀事實,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意志來改變。但人在歷史中間,處理問題的時候,對待歷史所採取的措施會發生錯誤。這個錯誤不是歷史本身造成的,這點應該說明。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華民族,這是個統稱,細分下面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之一,漢族以外還有55個民族,漢族的人數最多,佔90%以上。這五千年是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全部的歷史也不能說詳細,也不可能說得清楚,我們就拿幾個大的變化時代來看。

漢族,中華民族,它的形成,我想可以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融合交流,通過戰爭,經濟交流,政治交往。

第二個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將近三、四百年,也是個大的融合時期,在第二個時期裡,很多民族共同向封建化進步。五胡十六國變化,是北方少數民族接受封建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個過程。魏晉時期佛教來了,道教也有了,意味著宗教影響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圖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就是隋唐時期。這個時期民族的融合又深入了一步,從南北對立的兩個政權合成一個,隋唐統一了,合成一個統一的大國。這個時候的民族關係更深了,融合得更多了。

比如,唐朝的皇帝,他的身份是漢族,其實他是個混血兒,他的母系是少數民族。竇氏、獨孤氏、長孫氏都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皇族本身就是混血的一個家族。隋唐時代政府的重要官員,像將軍、官吏,好多都是少數民族。

我們看農村裡過春節貼門神,門神掛的兩個像,一個是尉遲恭,一個是秦瓊,門神尉遲恭就是新疆少數民族人,尉遲,從這個姓就知道是少數民族,唐太宗重用他,做禁衛軍的領袖。隋唐時候,文官、武官不分種族,一律對待,升官一樣的升,處分也一樣的處分,融合得比較好。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四次是元朝,元朝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人當皇帝了,可下面也用大量的非蒙古族的各級官員和士兵,蒙古族軍是少數,大量的還是漢族及其他民族。元朝是皇帝改朝換代,皇帝換了,可是指導治國的方針及治國的思想,完全繼承了宋朝的,甚至是宋朝以前的一些制度。

元朝在全國地方州縣普遍建立孔廟,雲南有孔廟是從元朝開始的,繼承了宋朝,奉孔子思想為治國最高準則。根據孔府的檔案,從元朝開始,孔府的檔案保存得較完好,沒有遺失,中國的檔案保存最完整的其中一個就是孔府。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五次是清朝,清朝滿族入關,是一次大的融合。漢族是一個很優秀的民族。漢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各族中間的通婚關係不是像別的民族限制得那麼嚴、那麼死,遠緣通婚的比較普遍。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我們從遺傳的角度來看,近親繁殖違反優生原理。古代早已發現近親結婚子孫繁衍得不好。雲南滇西地方的一個寨子,世世代代在小範圍裡內部通婚,據統計它那個地方痴呆症佔10%,男人身高最高的是1.6米,歷次招兵,體格檢驗都不合格。所以,一個族群封閉起來不和外邊來,近親繁殖,就越來越退化,越來越退步。

漢族不是這個情況。因為漢族有這麼一個特點,從隋唐以後,種族歧視在中國不像世界上別的國家那麼嚴重。所以,我們說中華民族是各個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的幾千年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互相交往這麼過來的,形成了中華民族。

從政治上來看五千年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最早國家很多,像禹有3000個諸侯,武王伐紂有8個,然後幾百個諸侯參加戰爭,一個國家就一個部落,一個群體,頭兒很多。經過發展,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了。

到了戰國時期,就剩了7個大的、強的國家,稱戰國七雄,最後就統一到秦了。這個統一是秦始皇個人的野心呢,還是什麼原因呢?我看不能這麼看,因為從民族交流來看,從經濟的交流來看,已經有這個需要。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所以,我們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諸子百家都在提出治國平天下的方案,那方案中間各個學派都不一樣。孔子也提出統一,以周天子為主。孟子也講天下要定為一,要統一天下。荀子也要統一天下,韓非也要統一天下。

老子、莊子好像沒有講到統一天下,可是講到小國寡民。這個小國寡民,你仔細看,不是講的國家要那麼大,講的是地方單位,基層組織要小,不是國家要小。因為老子、莊子都講聖人治天下,這個聖人,不是一個村子的聖人,而是對天下來說的。

在百家爭鳴的不同中間,我們看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哪個共同地方呢?就是要求我們把天下怎麼合在一起。有這麼一個願望,方法不同,手段也不一樣。可是統一這個要求是一致的。思想家能看到歷史的潮流,歷史前進的方向,就是要統一。

統一後,才可以避免好多沒有統一前的毛病。怎麼樣把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鞏固下來,進行有效管理,是很困難、很麻煩、很不容易的。經歷了差不多一千年之久的探索,才找到一個路子把它穩定下來,有效地統治起來。

關鍵在哪裡?最大的困難在於中央政府要絕對地統一,沒有絕對的權力,它不能支配這個全局。這麼大個面積等於整個歐洲,歐洲現在還統一不起來,還在爭論,何況中國這麼大面積?要有效地控制實在不容易。

另一方面,還要老百姓維持生活,要保證生產,才能維持小農經濟的正常發展。小農經濟非常脆弱,一家一戶,是生產單位,又是消費單位,經不起風吹雨打。一有天災人禍,這個家的主要勞動力一生病,一下就垮下去了。既要維護、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又要維持中央政府的絕對統治,這一對長期的矛盾當中,怎麼取得平衡,讓它有效地運轉?

找到這條有效的道路,差不多找了一千年。直到唐朝中期才開始找到這條道路,而從理論上提出則是《大學》這個書。《大學》字數不是太多,是《禮記》的一篇,唐朝就把它單獨提出來,著重地講《大學》。

這個《大學》,主要講什麼呢?它就講一個人從個人的思想活動、家庭關係、社會關係,一直到國王治國平天下,分8個步驟、8個階段、8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步驟。對內,是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內心修養叫一個人從內心到行動都要納入這個大一統的國家的要求範圍之內。唐朝韓愈總結了《大學》的這個思想以後,宋朝就接受了。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在唐朝以前,考試主要是考“五經”,宋以後“四書”代替了“五經”的地位。“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宋明以後考試都用這“四書”,這是思想方面有這麼個變化。

統一給我們國家和民族帶來什麼好處呢?我初步地想一想,有這麼幾個好處:第一,消滅了內戰。我們看歷史,戰國時代沒有一天不打仗的。這個戰爭,打敗了就不用說了,當了奴隸,當了俘虜,打勝的也是災難重重,吃虧的也是老百姓。比如:戰後的瘟疫、災荒,一定會有這些事情。

但戰爭也鍛鍊了人,提高了戰爭的理論。比如說,《孫子兵法》那個書就是戰爭的總結,是戰爭理論的總結。有一個朋友說《孫子兵法》是春秋時期完成的,後來沒有發展,是不是後來不行了。

我看他問得有道理,事出有因,實際上也很自然,因為秦漢以後沒有大戰爭了,沒有大戰你總結什麼呢?所以說中國的兵書自《孫子兵法》以後就沒有新的大的發展,就是因為戰爭規模也小了,時間也短了,經驗自然也不足嘛。有些地方有過水戰、火器,那只是補充,但戰略思想沒什麼變化。

損失就是這個兵法沒有繼續發展,可好處就太多了,不死人了,百年繁榮發展生產,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是天大的好事。消滅了戰爭,是內部戰爭,如果有戰爭,那是外邊來的。農民起義是另外一回事,農民起義是政府力量控制不了,農民起來了。那時也有戰爭,不過地方之間的混戰沒有了。

第二,興修水利,防止水害,沒有統一的國家不可能實現。像前幾年長江大水,要不是全國力量,光是局部力量,湖北治湖北,江西治江西,那就治不,永遠不可能治好。有了統一,可以除水害,興水利,有統一的規劃,這個是顯著的好處。特別是像黃河這種河,這種害河,要不在統一的國家,不治,老百姓要遭大殃。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第三,全國統一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中國這麼大,總是有荒年,不是這裡旱災,就是那裡澇災,就是那裡蟲災。有了統一的國家,它可以統一調撥、調劑,以豐補歉,可以免災區的賦稅,施行救濟。唐朝還有一個規定,可以易地避荒災,政府允許逃荒。唐玄奘就是混在逃荒的隊伍裡跑出國境的。要是沒有統一的國家,就沒有這個措施,就不可能,有個界限管著,你怎麼能隨便流動呢,不可能。

第四,統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止外在方面的侵略。因外來的侵略是從一個方面來的,從局部來的,過去中國歷史上從北方來的多,從山西大同、河套、綏遠來的多,要不是統一的話,誰挨著邊界最近,首當其衝,它就受損害,別人也不管。統一就不一樣,統一後,你打山西,可廣東、河南都來支援你。

所以,後來抵抗外來的侵略,統一的政府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要不是統一,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能力。抗日戰爭咱們記憶猶新,日本並不是首先佔領南京,它是先佔的東北。我們不承認,不認可,非跟它打不可,後來佔了華北,還不行,還要打,一直打到最後,我們把日本的人力、財力給耗光,結果它失敗了,我們勝利了。

歐洲就不一樣,歐洲不統一,歐洲希特勒打捷克,別國不管。所以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實際的好處,這是親身感受得到的。

第五,統一帶來的好處,一直到最近。比如咱們增加內需,要不是統一大國的話,別國沒有資格提這個條件。新加坡的經濟學家很多,日本的經濟學家也不少,它就不能用增加內需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我們有這個條件,這就是沾統一大國這個光,沒有統一就不可能有這個條件。

第六,多民族統一大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大規模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要靠全國的人力、財力來完成,靠局部完成不了。比如說我們的運河,牽扯到好多省。我們修長城,也是牽扯到好多省,這是物質方面的建設。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精神文明建設就更多了:我們修書,如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用錢不是很多,紙張書籍用不了很多錢。可是精神產品光有錢是做不到的,要有人才,要有專家,要有人力,人才絕不是有了錢就可以解決的。今天我投入2億,明天你就給我多少人才,沒有這回事。人才要從全國選拔才行。

前幾年,臺灣的經濟比大陸平均發達得多,可是臺灣編個像樣的書就編不出來。人才就那麼多,就兩千萬人,你選拔人才,能選出多少?選不出來。所以它們向大陸盜版的很多,就是這個道理,它沒有。

修《四庫》有多少人才?來自安徽的戴東原,來自江蘇的王念孫,河北的紀曉嵐,還有各省的專家。所以人才的集中,不是全國選,選不出來。不論物質文明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靠全國的人才來完成,這就是多民族的統一大國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正因為有這麼些好處,所以,政府改朝換代換了多少次,皇帝有漢族,也有非漢族的,可這個多民族的統一的體制始終沒有變,而且維持得很好,全國各族人民接受了這種體制。

那麼,也有人會懷疑,怎能說明中國的老百姓擁護這種制度呢?這個問題,孟子就答覆過,孟子說,堯傳給舜,舜傳給禹,這是天命。那個孟子的學生也很調皮,問天命是怎麼告訴你的?是怎麼知道的呀,孟子說:“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

人民有了問題找誰,他找禹還是找舜的兒子呢?最後還是到禹那裡去告狀。他們主持祭祀,被天接受了,他們主持國家事務,被老百姓接受了,服從了,這就證明是天命,這是民意,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方式。這個方式是低級的、初步的方式,動物也有,不光人有,不順從它就不幹。

比如你馴服一匹馬,它不聽你的話,不讓你騎,也是它的意志的表現。老百姓也是這樣,他不給你好好幹活,證明你違反了民意,違反了天意。其實就是這麼個道理。

成立人民公社那時候,我正在大興鄉下,當初還認為老百姓覺悟不高,這樣的通向共產主義的好事,你怎麼不贊成呢?後來實踐證明,這是民意不同意,不但是北京大興農民不同意,別的地方的農民也不同意,所以他們採用不合作、不給你好好幹來表示。公社幹部來檢查,就派人去放哨,看到有人來檢查就幹,沒人來檢查就躺地上睡覺,這就是民意。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不管改朝換代怎麼變,始終維持多民族統一這個形式,這是民意願意採取這個方式,所以這個方式就維持二千年之久。

所以說中國兩千年的國情,就是“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我們從歷史上看國情,這就是我們的國情。這是摸索了若干年才找到的道路。長治久安、抵抗外來侵略、防禦自然災害、從事建設都離不開這個體制。

人口多,有它的好處,比如一個人拿1塊錢,湊齊了就是12、13億。一個人2塊錢20多億就出來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綜合力量。這個條件舉世無雙,只有中國才有這麼個條件。印度人口跟我們差不多,也是10億以上,它的民族問題始終沒解決,而且很矛盾很尖銳。

俄羅斯國家也很大,民族問題也沒解決。歐洲更別說,迄今仍是列國林立,統一不起來。民族之間絕對沒有問題那也不可能,親兄弟有時還吵吵鬧鬧,夫妻還有離婚的。總體來看,民族關係在中國處理得是相當好的。

中華民族共同生活、共同組成這麼個國家,這麼大一個範圍的集體,長治久安,維持幾千年不斷髮展,克服了很多困難,而且最後站起來了,前進了,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我們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這個條件是很了不起的,是買不到的,是長期積累下來的豐厚的遺產。

如果要不是這麼一個大國,清朝道光以後,連割地帶賠款,割到最後我們還剩960萬平方公里(我們以前是1300萬多平方公里)。只有這麼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才能抗得住沉重的磨難,沒有被摧垮。


葛劍雄 | 中國人從哪裡來?


從古到今幾千年維持不斷,持續發展,惟一的國家就是我們中國。要充分地認識這個國情。這是我們考慮問題,選擇方向、道路的依據,這是個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我們對過去的優點、長處要給以足夠的認識。這就說明封建文化給我們創造了舉世無比的、豐厚的遺產。

我們中國這麼多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很多成就都是在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社會裡完成的。比一比歐洲封建社會,它也有成就,比起中國來就差得太遠了。就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歷史與西方的共產黨也不一樣。

咱們學過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來源,三個組成部分,那是根據歐洲情況講的。在我們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在哪裡呢?我看就一個來源,就是愛國主義。它是從救國救民的真理,從這裡來接觸了馬克思主義。有識之士為了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不受肢解,不當亡國奴,自強獨立,走現代化,才找到馬克思主義。

中國從一開始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所以有些西方國家不瞭解中國的國情,認為蘇聯一垮,就跟多米諾骨牌一樣,都倒了。國情不一樣,它不會跟著倒,這個話毛澤東也說過,先進的中國人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這樣接受了馬列主義。封建社會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遺產,這個一定要把它講夠,要認識夠。說明: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江西席殊屋“(IDjiangxixishushuwu)。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作者 | 葛劍雄編輯 | 王阿花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