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記者 樊永濤報道)億萬年來,崑崙山以磅礴的氣勢演繹著華夏神州最壯美的歷史和傳說。

新中國成立之前,崑崙山以東,有一片遍佈沼澤的荒灘,當地人稱之為“格爾木”,這僅是一個地域概念,並沒有確切的地理位置。

新中國成立之後,組織修建青藏公路的開國少將慕生忠來到這裡,一位築路戰士問將軍:“將軍,格爾木到底在哪裡呢?”,慕生忠凝望著崑崙山,神情莊重、語氣堅毅地說:“我們的帳篷紮在哪裡,哪裡就是格爾木。”

從那一刻開始,“格爾木”才真正地誕生了。

從1954年建政至今,格爾木市這座高原戈壁新城,歷經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這其中離不開老、中、青三代格爾木人60多年來的艱苦創業、艱辛探索、不懈奮鬥、開拓創新、矢志追求,正因為他們,格爾木方能成就如今富裕文明的和諧景象。

一家三代格爾木人的“往事煙雲”

上世紀60年代的格爾木市(格爾木市委宣傳部供圖)

2019年4月的一天,在青海廣播電視臺工作的趙嵐接到了出差採訪的通知,目的地是格爾木市。從小在格爾木市長大,趙嵐對採訪充滿了期待。

“我們一家三代人都工作生活在格爾木,爺輩是,父輩也是,當然除了我……”在去往格爾木市的列車上,我們遇見了趙嵐。在西寧工作,除了過節休假,很少回格爾木,一見面便自稱對格爾木“門兒清”的她,開始為我們講述一家三代人在格爾木工作生活的那些往事。

“路城”,是格爾木的一個別稱,這是一座因路而生、因路而興的城市,這條路就是青藏公路。自從修築青藏公路以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為格爾木這座城市注入了強勁發展的動力。

1964年,一位來自甘肅省永登縣的少年,踏入了這塊曾經荒蕪的土地。在全省上下支援察爾汗鹽湖鉀肥廠建設的號召下,這位會開車,名叫李俊峰的少年從此留在了格爾木這片創業熱土上。

剛剛建政十年,那時的格爾木只有金峰路這一條街道,商店只有一個,沒有柏油路,只有車輛一過漫天沙塵的一條沙路……剛到格爾木的李俊峰日子過得不是很好,住在簡易搭建的“地窩子”中,沒有自來水,只能挑水喝,連電都是每天供應4小時,甚至於“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斷斷續續的。

開著“解放牌”卡車,往鉀肥廠輸送物資,乍一聽,這是在當年不錯的一份工作,可事實上,李俊峰的工作條件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車壞在路上是常事兒,要自己修,修不了就要等救援,一等就是一兩天的時間;車裡沒有暖氣,一到冬天要穿得裡三層外三層才能避免被凍傷;從西寧到格爾木,如今8個多小時就能到達的路程,李俊峰那時候要走3天時間……

李俊峰就是趙嵐的外公。趙嵐告訴我們,那時候每個人都憋著一股勁兒,一股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面前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勁兒。

的確,曾經那片荒無人煙的戈壁,自上世紀50年代後,在全國各地幹部群眾響應黨中央“開發柴達木”的號召後,從四面八方投向格爾木的懷抱。搭起帳篷,靠肩扛手推等讓格爾木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們揭開了格爾木建設的新篇章,奠定了如今格爾木城市的雛形。

在那樣一個“除了實幹,要啥沒啥”的時代,李俊峰和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支援大軍一樣,在特定的歷史、地域條件下留下了具有區域性的時代精神,這些精神不僅是鼓舞老一輩格爾木人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而且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格爾木人。

“戈壁綠洲”,這是人們對格爾木的新稱呼。由於特殊的地理氣候原因,相對青海東部,格爾木造林難度很大,久而久之人們常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

一家三代格爾木人的“往事煙雲”

圖為李俊峰一家拍攝於1975年夏天的全家福

上世紀70年代,李俊峰在格爾木“站穩了腳跟”,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生兒育女,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位於八百里瀚海戈壁柴達木盆地腹地的格爾木,氣候惡劣,每年春天一颳風,漫天黃沙遮天蔽日,風大的時候流沙滯積在公路上,常常阻斷交通……到了80年代,趙嵐的三舅李延年子承父業,做了一名司機,在青海油田工作,常年開車奔波於產油基地與格爾木之間,對於惡劣的生活環境,李延年深有體會。

趙嵐告訴我們,舅舅會經常給她講跑車途中的一些事兒,沙塵暴一來,能見度只有幾米;有時候開一天的車都見不到一顆綠植;一年四季都是一個景色,沒有綠色的戈壁灘。後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李延年駕車駛入格爾木境內時,沿途總會看到一排排楊樹,以及3米寬的綠化帶,高大挺拔的楊樹中間溪流潺潺,路上行人三五成群。“長輩們都會說這樣一句話,近幾年的格爾木,生活條件變好的同時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好了。”

李延年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位於格爾木市郊的“千畝林區”。正是因為戈壁灘上的一座新興城市這層關係,長期以來格爾木人把防沙、治沙,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

從建政初期,第一代格爾木人開始種植樹木,至上個世紀90年代,形成了覆蓋範圍近千畝的人工喬灌混交林林區,綠樹成蔭,舒適愜意,徜徉其中,切實感受到格爾木人染綠戈壁荒漠的雄心壯志和豐功偉績。

一家三代格爾木人的“往事煙雲”

圖為2019年4月李俊峰一家拍攝的全家福

不僅如此,特別是近年來,格爾木國土綠化規模持續擴大,人居環境明顯提升,也先後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綠化覆蓋率達到20.58%,綠地率達到20.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04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整體綠化格局。格爾木人正在用生機盎然的綠意、繁花滿園的盛景,裝點這座城市。

前不久,格爾木市被規劃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獲此殊榮,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也就是說,不久的將來,格爾木將成為我國西部地區交通樞紐和物流節點承載城市。

格爾木也被稱為“汽車城”,以格爾木市建成的六個物流園區為例,每天進出園區的貨運車輛達到1000臺次以上,放射式公路網絡,可南去西藏、北達河西走廊、東到西寧、西至新疆,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帶去了無盡機遇。

趙嵐告訴我們,她的父親也是一名司機,經常走南闖北奔波於路上。父親常常說,小時候的格爾木沒有商場,人們買大件商品都是去敦煌和西寧,但現在不必跑那麼遠了,商場,大型超市都有好幾家了。格爾木從一個土坯房到一排排小洋樓,再到如今成片的高樓大廈,經濟的高速發展,便利的交通功不可沒。

的確,格爾木是一座“不簡單”的市。很多人眼中,像格爾木這樣的城市,一定是個很荒涼,交通不便的地方,但打開中國地圖,就會發現,格爾木是青海連接西藏、新疆、甘肅的戰略要地。

坐擁“風水寶地”,格爾木的交通網遠不止這些,青藏鐵路格拉段擴能改造、格敦鐵路、格庫鐵路項目正在加緊實施,格爾木至成都鐵路、大理至格爾木鐵路已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不久的將來,格爾木將形成東至西寧、北達敦煌、南去拉薩、西抵庫爾勒、東南至成都和雲南的“卡”字形路網結構,成為中國西部交通新樞紐。

……

聽著趙嵐的講述,列車不知不覺已經到達了格爾木車站。

“這張是單位換了新車後拍的,開上‘青海湖’牌卡車,簡直是鳥槍換炮。”“這張是我們一家在80年代的全家福。”“這張是我們一家春遊時拍的”……在格爾木市,我們見到了趙嵐一家人,滿頭白髮的李俊峰,拿出了那本塵封已久的相冊,為我們講述張張相片背後的故事。

一家三代格爾木人的“往事煙雲”

圖為滿頭白髮的李俊峰(右二),拿出了那本塵封已久的相冊,為我們講述張張相片背後的故事

“現在的日子好的沒法說!兒女們各自有事業,市區居住環境優美,買東西很方便,關鍵是兒女們很孝順,我啊,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不生病,不給兒女添麻煩。”不善言辭的李俊峰,操著一口甘肅方言,笑呵呵地說道,但此時我們分明從他的眼裡看到了閃爍的淚花。

採訪結束已到傍晚,“現在的日子好得沒法說!”老人家那句話,久久迴盪在耳邊。漫步在格爾木市街頭,這座城市的整潔和優美氛圍為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分外耀眼的街燈引人入勝,街頭中心矗立的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雕塑更是給這個高原戈壁新城增色不少。

一家三代格爾木人的“往事煙雲”

不久的將來,格爾木將形成東至西寧、北達敦煌、南去拉薩、西抵庫爾勒、東南至成都和雲南的“卡”字形路網結構,成為中國西部交通新樞紐。圖為格爾木市區航拍圖

這就是格爾木。曾經慕生忠將軍扎帳篷之地,如今已是一座繁華的高原都市,“艱苦之地”不再是這裡的代名詞,在“兩路”精神激勵指引下,這裡因以鉀肥、鋰業、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循環經濟而揚名天下。往事雲煙過,歲月傾斑駁,“瀚海明珠”已化蛹為蝶,煥發出勃勃生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