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16年《最好的我們》網劇版在愛奇藝上線,

19年《最好的我們》影版於高考前一天上映。

中間整整跨了三年,

碰巧也許就是某些人的高中三年。

16年暑假,中考結束,

錄取到理想的高中,

看完《最好的我們》,

對高中生活學習抱有期待和嚮往,

覺得會不會遇上自己的“餘淮”呢?

然而三年就這麼過去了,

大多數的我們儘管看起來像“耿耿”,

但是卻從來沒有遇到那位自稱“小爺”的餘淮,

沒有那一份“耿耿於懷”的情愫。


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八月長安振華三部曲

《你好舊時光》《暗戀橘生淮南》

《最好的我們》(其實還有第四部《這麼多年》)中三對人物,

盛淮南和洛枳,林楊和餘週週,餘淮和耿耿,

其中餘淮和耿耿更接近真實的我們。

盛淮南和洛枳,一個理科第一,

一個文科第一,厲害得如此不真實;

林楊和餘週週也是學霸人設,

最後一個考進了北大,

一個考進了清華。

你知道嗎?在我們中學,

考北大清華一年就一兩個,

有些年份甚至沒有。

這種超強人設,往往讓我們脫離真實感。

而餘淮,沒有好的家境,

中考失誤去了5班而不是重點班,

會因為自己到底是走物理競賽

還是參加高考進入理想大學而猶豫不決,

會碰壁也會消沉。

耿耿就更是了,成績不好,

在班上墊底,會被數學理綜搞得頭疼,

這不正是青春中的你我嗎?

高考暑假,有位同學推薦我看《最好的我們》(劇版),她說很好看的。

我說,耿耿於懷嗎?

“你看過?”

“沒有,只是聽說過這本小說。”

“不不不,看電視劇,電視劇很好看的。”

不過,我最後還是沒有看,

因為交不起愛奇藝的會員,哈哈。


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大一下,有一段時間不想學習,

挺想看點電影電視劇的,

然後就想起了這部電視劇,

當然決定看的原因還有一部分

是因為八月長安,

說實話,很佩服她,

能寫出振華三部曲來,

書中的人物居然都有聯繫,巧妙呼應,

餘淮借過盛淮南的筆記,

餘週週是餘淮的小姑,

林楊還是餘淮的初中同學。

一個星期,我把24集電視劇刷完了,

這是我第一次在學校裡刷劇,真心難受。

因為,總想早點看完,

做不到一天只看一兩集,

然後眼睛就很酸了。

有趣的是,我刷完後的第二天,

那位暑假推薦我看《最好的我們》的同學

居然在QQ來了一場感慨,

“《最好的我們》是我最喜歡看的青春片了,

網上說《你好舊時光》《小美好》《忽爾今夏》都不錯,但我卻都不想看,

我還是喜歡餘淮和耿耿。”

我當時很想評論,

“因為,耿耿有你的影子。”

極高的求生欲,

使得我放棄了這個想法。

之後,我看了上冊的《你好舊時光》,

上下冊的《暗戀橘生淮南》,

因為學院的書屋只找到這些。

八月長安的文字,

真的是爽朗又非常細膩,

有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

不過,相比較這兩個故事中的人物,

我還是喜歡耿耿餘淮,

喜歡那句“當時的他是最好的他,

可是很久很久以後的我才是最好的我,

最好的我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

怎麼奔跑也跨不過的青春。”


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關於看這部電影,其實也有點擔心,

畢竟先前已經看了網劇版的,

所以餘淮就是劉昊然的模樣,

耿耿就是譚鬆韻的模樣,

無法接受換了人演。

尤其是本來一個很長的故事,

被壓減到不足兩小時的時間,

肯定會刪去很多的副線細節,

而這些,卻往往是另外一種感動,

比如沒有簡單和韓敘的故事,

沒有洛枳的出現。

劇版豆瓣評分8.9分,

雖然出現了書中沒有的人物路星河,

有些原著粉接受不了,

但是依舊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同,

尤其是劉昊然演的餘淮,

像極了高中時候的學霸。

而電影版的餘淮,

卻看起來有點痞氣,

這特麼真的是好學生嗎?

算了,算了,將就看吧。

整場電影就兩個人,

我,還有前排的一個女生。

這是在暗示我什麼嗎?

還是老老實實看電影吧。


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電影中沒有路星河,

現在和回憶交織,

熟悉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耿耿餘淮的初見,同桌,拍照,

問問題,矛盾,晚秋高地,

種樹,相約,高考後的不辭而別,

幾年後的相逢……

電影中的高中三年,

是2008年到2011年,

而不是劇版的2003年到2006年,

換了個年份,

所以班上有了新黑板,新空調

(這真的很像我高中班裡,

就是後面的東西放得太文藝了,

我高中班裡後面放的都是莫名其妙多出來的雨傘)。

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結束後的彩蛋:

“追也追不上的青春”改成了“追也追得上的青春”;

“和你來看《最好的我們》,就是,我喜歡你。”

估計高考後一幫人會借電影表白了。

看到這句話,

我拍了下大腿的蚊子,

一個人走出了電影院。

說實話,我還是喜歡劇版《最好的我們》,

這本書還是不適合改編成電影,

因為很多的配角故事不能刪去,

它們都很重要。


最好的我們:我不是餘淮,也沒有遇到過耿耿


我喜歡故事裡有路星河。

他為了一句“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而背下了整首《長恨歌》,

他單純的以為,

耿耿餘淮,耿耿星河,

並沒有什麼差別。

只是他忘記了,耿耿餘淮,人盡皆知。

而耿耿星河,只是他一個人的夢。

但是就連這麼一點小小的和耿耿之間的聯繫,

都可以讓他一個人暗暗竊喜許久。

其實故事裡的每個人物,

都或多或少有我們的影子。

就像有人說,“

我們都曾是耿耿,可是沒有遇到餘淮。

我們都曾是簡單,也為韓敘改變過。

我們都曾是蔣年年,為張平瘋狂過。

我們都曾是洛枳,為盛淮南卑微的等待。

我們都曾是路星河,為耿耿默默付出過。

我們都曾是陳雪君,念念不忘著餘淮。

我們都曾是貝霖,為韓敘耍過小心機。

我們都曾是韓敘,有那麼一刻心疼簡單”。

可惜,我的高中三年沒有遇到耿耿,

而我也不是餘淮。

我的高中,大多是五年模擬三年高考和王后雄。

哦,不對,還是高考必刷題和45套好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