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早治療 可降低肝癌發生風險

肝癌 肝硬化 乙肝 藥品 糖尿病 人民網 2018-12-05

全球癌症報告顯示,全世界乙肝病毒(HBV)攜帶者超過3.5億,亞太地區佔2/3,在我國肝癌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高達80%,目前約有9300萬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約2000萬,每年近28萬人死於肝硬化、肝癌等相關疾病。降低肝癌的發生風險是慢乙肝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專家表示,與口服藥物相比,乙肝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女性患者儘早使用干擾素治療,可有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風險。同時,建議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的病人儘早治療。

HBV是導致肝癌的 重要殺手

乙肝病毒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凶手,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流行病學專家早已發現,凡是乙肝流行的地區大多肝癌也高發。研究肝癌病人的血液,發現有乙肝病毒感染證據的佔95%,有丙肝病毒感染證據的約10%,其中部分病人同時感染兩種肝炎病毒。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徐啟桓教授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肝癌患者是由感染乙肝病毒患上慢性乙肝的,進一步發展到肝硬化,最終罹患肝癌。但需要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乙肝患者都會患上肝癌,肝癌不是乙肝患者的必然歸宿,最後真正患肝癌的可能只有少數人;也有一些人直接由肝炎發展為肝癌。

究竟有多少乙肝患者可能轉變為肝癌?目前醫學界說法不一,因地區、種族等因素不同數據略有不同,總的說來,有10%~30%慢性乙肝患者經過至少5~10年發展為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5%~10%經過至少5~10年轉變成肝癌,也有部分患者是肝硬化和肝癌同步發生的。

早、中期肝硬化患者

建議干擾素治療

徐啟桓介紹,慢性乙肝患者在未接受治療的情況下,發生肝癌的病毒學風險因素包括HBeAg血清學狀態、血清HBV DNA和HBsAg水平,以及年齡、性別、ALT水平、家族史等。

慢乙肝患者的血清HBeAg是HBV DNA的替代指標,血清HBeAg陽性表明肝細胞內HBV複製活躍。我國臺灣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慢乙肝患者的HBeAg陽性與肝癌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

慢乙肝患者應用口服核苷類似物長期抗病毒治療,可以持續抑制HBV DNA,但是,並沒有完全消除肝癌的發生風險。相比之下,應用干擾素治療的患者未檢測到病毒的突變,其發生肝癌的風險較低。長效干擾素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發生率的另一個機制與其抗腫瘤作用有關。

“所以,臨床上我們一般建議,對於肝功能在代償範圍內、長期抗病毒治療維持病情穩定的早、中期肝硬化患者,包括沒有肝硬化的患者,首先鼓勵患者先接受一個療程的長效干擾素治療。這可以顯著降低患者遠期發生的肝癌風險。”徐啟桓說,對於臨床上有顯著的肝炎表現的患者,應該積極地應用核苷類似物抗病毒治療,降低病毒載量、使HBsAg、HBeAg實現陰轉,控制疾病進展。

篩查肝癌:

甲胎蛋白 肝臟超聲

口服藥和干擾素是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的兩大類藥物,很多患者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徐啟桓表示,這就要先來了解他們的優缺點。口服藥物的優勢就是服用簡單方便,副作用小,很多人容易接受。缺點是HBsAg轉陰的機率很低,並且停藥後特別容易復發,複發率高達60%~80%。因此,口服藥物可能需要長期吃藥,甚至終身吃藥。另一類藥物是干擾素,優點是可以通過有限的療程(標準療程是48周)實現安全停藥,實現HBsAg轉陰甚至HBsAb產生的機率更高,並且複發率較低,兩年複發率低於20%,但缺點是副作用較大,一部分人不能耐受,如處於肝硬化失代償期或有肝硬化腹水的;年齡較大,超過65歲的;或有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精神疾病等在身的。

“但干擾素的副作用在醫生的密切觀察下是可控可處理的。”徐啟桓表示,相對來說,年輕乙肝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比較適合干擾素治療,“因為年輕人身體處在一個生長髮育期,免疫功能相對較強,配合干擾素治療可進一步提高免疫力,作用會比較持久。”徐啟桓說。

最後,徐啟桓強調,乙肝患者一定要定期體檢,目的是查清自己體內乙肝病毒狀態的現狀,有無複製,是高複製還是低複製,有沒有出現了肝功能損害及肝硬化,還可發現早期微小原發性肝癌等,也可以明確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

對於有肝炎病史或HBsAg陽性者、肝癌高發區的自然人群、有肝癌家族史等肝癌高危人群,應每6個月做一次體檢。而血清甲胎蛋白檢測與肝臟超聲檢查相結合,是目前經濟實用且有效的早期肝癌篩查方法。(記者馮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