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之下 揚州12小時(上篇)'

"
"
烈日之下 揚州12小時(上篇)

三伏時節,揚州連續多日高溫天氣。有這樣一群可愛的人,即便高溫,也抵擋不住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揚州晚報推出高溫下的“揚州十二小時”專題,從早上5點,到下午5點,記者兵分多路走上街頭,走近高溫下的勞動者,近距離採訪記錄下他們在高溫下勞作的場景,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今天推出上篇,跟著我們的報道,一起走近賣菜人、環衛工、交警、造船工人、鋪路工人和考古隊員。

菜販 5:00-6:00 地點:農貿市場

扛搬新鮮蔬菜 身上衣服幹了又溼

凌晨5點,城市從寧靜中慢慢醒來,而在農貿市場裡,早已是忙得熱火朝天,他們的衣服被汗浸溼了不知多少次,將批來的蔬菜擺放好,開始迎接早晨的第一撥顧客。

5點打點好攤位迎來第一批買菜市民

凌晨5點,天色也是剛剛放亮。記者來到匯錦花苑小區附近一農貿市場,這裡早已人頭攢動,忙得熱火朝天。麵包車、小貨車、三輪車進進出出,男人們將大包小包的蔬菜從車上向各自的攤位上或扛或搬,女人和老人們則在攤位上將這些蔬菜拆開包裝,按照種類分放在攤位的各個方位。方便袋、二維碼、電子秤等物品也一一準備就緒。

“給我稱一斤土豆,二斤豆角,再拿點青菜。”剛打理完攤位坐下來,拿起水杯準備喝兩口水,已有三三兩兩的市民來到攤位前買蔬菜。攤主們放下手中的水杯,起身滿臉堆笑,開始新一輪忙碌。

2點就開始忙碌衣服汗溼不知多少次

在其中的一家攤位前,一名中年男子忙著將推車上的蔬菜向攤位上擺放。遠遠看去,男子穿著一件“雙色”背心,走近後發現,原來是灰色的背心上面已被汗水浸溼,汗水不停地從男子身體滲出,形成豆大的汗珠,額頭上不時地向下滴著汗珠,轉動身體時,還能看到汗珠被甩出。

“每天都一樣,衣服溼透不是這一次了,溼了又幹了。”男子告訴記者,農貿市場裡的人,從凌晨2點就開始忙碌了,先去批發市場將菜批發回來,分類整理擺放到攤位上,來來回回至少需要3小時左右,到了5點忙得差不多時,已經有市民開始來買菜了,一直忙到中午時分,基本上沒得休息。

男子告訴記者,農貿市場裡的經營戶,大多數是家庭式的,夫妻檔比較多,也有老人過來幫忙的。雖然很辛苦,但可以掙得一份不錯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生活必需的蔬菜,累並幸福著。(記者崔根元文/圖)

環衛工 6:00-7:00 地點:京華城路、垃圾中轉站

晨曦下揮汗如雨 每天10噸垃圾送往處理廠

揚州市有數百萬人口居住,但是無論什麼時候,城市的角角落落都保持著乾淨整潔的面貌。在這乾淨整潔的背後,離不開一群環衛工人默默的奉獻。連日來,揚城持續高溫,環衛工們頂著晨光,揮汗清掃馬路,讓城市變得乾淨美麗。

頂著晨光揮汗清掃馬路

晨光初照走在城市的道路上,沉悶炎熱的天氣,逼著人們躲在空調房內。在城市的每一條道路上,都能看到有穿著黃色上衣的人,揮舞掃帚清掃馬路,推來一輛保潔車,將一堆堆的垃圾清理到保潔車內。

在京華城路附近,記者見到了一位60歲左右的女環衛工,身後不時有一道道光亮閃過,仔細觀察發現是甩出的一顆顆汗珠。

女子告訴記者,這個季節在烈日下清掃馬路,確實很難忍受。為此,她們把清掃的時間提前了很多,早的凌晨兩三點便起床工作了。

每天舉一二百次垃圾桶

就在這時,一名中年女子駕駛著一輛垃圾清運車停在路邊一小吃攤點前,買了一袋豆漿,一邊擦汗,一邊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幾口便喝完了。用沾滿汙漬的衣袖擦了擦汗水,駕駛著垃圾清運車進入了一小區內。

記者看到,清運車停在一小區垃圾桶邊,女子吃力地將垃圾桶舉過頭頂,將桶內垃圾倒入清運車中。隨後,又用手將落在地面的一些較大的垃圾物撿扔進清運車內,最後將地面上的小的殘留垃圾清掃乾淨,又駕駛垃圾清運車前往下一個垃圾桶。

在潤揚路附近一垃圾中轉站,不停地有垃圾清運車進進出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垃圾清運工主要負責將沿街和各小區內的垃圾桶裡的垃圾運送到中轉站來,然後再由大型的清運車運往處理廠進行無害處理。

“負責街道和小區裡垃圾清運的環衛工,他們一天光垃圾桶就要舉一二百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很辛苦,經過他們手的垃圾重量每天累計要達到10噸左右。如今到了夏天,很多垃圾一夜過後都臭不可聞,他們都得忍受著這些惡臭進行清理。

一名負責清運的環衛工說,每天清運完回去休息的路上,看到城市在他們的勞作下變得很乾淨,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感覺很值得。(記者崔根元文/圖)

"
烈日之下 揚州12小時(上篇)

三伏時節,揚州連續多日高溫天氣。有這樣一群可愛的人,即便高溫,也抵擋不住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揚州晚報推出高溫下的“揚州十二小時”專題,從早上5點,到下午5點,記者兵分多路走上街頭,走近高溫下的勞動者,近距離採訪記錄下他們在高溫下勞作的場景,瞭解他們背後的故事。今天推出上篇,跟著我們的報道,一起走近賣菜人、環衛工、交警、造船工人、鋪路工人和考古隊員。

菜販 5:00-6:00 地點:農貿市場

扛搬新鮮蔬菜 身上衣服幹了又溼

凌晨5點,城市從寧靜中慢慢醒來,而在農貿市場裡,早已是忙得熱火朝天,他們的衣服被汗浸溼了不知多少次,將批來的蔬菜擺放好,開始迎接早晨的第一撥顧客。

5點打點好攤位迎來第一批買菜市民

凌晨5點,天色也是剛剛放亮。記者來到匯錦花苑小區附近一農貿市場,這裡早已人頭攢動,忙得熱火朝天。麵包車、小貨車、三輪車進進出出,男人們將大包小包的蔬菜從車上向各自的攤位上或扛或搬,女人和老人們則在攤位上將這些蔬菜拆開包裝,按照種類分放在攤位的各個方位。方便袋、二維碼、電子秤等物品也一一準備就緒。

“給我稱一斤土豆,二斤豆角,再拿點青菜。”剛打理完攤位坐下來,拿起水杯準備喝兩口水,已有三三兩兩的市民來到攤位前買蔬菜。攤主們放下手中的水杯,起身滿臉堆笑,開始新一輪忙碌。

2點就開始忙碌衣服汗溼不知多少次

在其中的一家攤位前,一名中年男子忙著將推車上的蔬菜向攤位上擺放。遠遠看去,男子穿著一件“雙色”背心,走近後發現,原來是灰色的背心上面已被汗水浸溼,汗水不停地從男子身體滲出,形成豆大的汗珠,額頭上不時地向下滴著汗珠,轉動身體時,還能看到汗珠被甩出。

“每天都一樣,衣服溼透不是這一次了,溼了又幹了。”男子告訴記者,農貿市場裡的人,從凌晨2點就開始忙碌了,先去批發市場將菜批發回來,分類整理擺放到攤位上,來來回回至少需要3小時左右,到了5點忙得差不多時,已經有市民開始來買菜了,一直忙到中午時分,基本上沒得休息。

男子告訴記者,農貿市場裡的經營戶,大多數是家庭式的,夫妻檔比較多,也有老人過來幫忙的。雖然很辛苦,但可以掙得一份不錯的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了生活必需的蔬菜,累並幸福著。(記者崔根元文/圖)

環衛工 6:00-7:00 地點:京華城路、垃圾中轉站

晨曦下揮汗如雨 每天10噸垃圾送往處理廠

揚州市有數百萬人口居住,但是無論什麼時候,城市的角角落落都保持著乾淨整潔的面貌。在這乾淨整潔的背後,離不開一群環衛工人默默的奉獻。連日來,揚城持續高溫,環衛工們頂著晨光,揮汗清掃馬路,讓城市變得乾淨美麗。

頂著晨光揮汗清掃馬路

晨光初照走在城市的道路上,沉悶炎熱的天氣,逼著人們躲在空調房內。在城市的每一條道路上,都能看到有穿著黃色上衣的人,揮舞掃帚清掃馬路,推來一輛保潔車,將一堆堆的垃圾清理到保潔車內。

在京華城路附近,記者見到了一位60歲左右的女環衛工,身後不時有一道道光亮閃過,仔細觀察發現是甩出的一顆顆汗珠。

女子告訴記者,這個季節在烈日下清掃馬路,確實很難忍受。為此,她們把清掃的時間提前了很多,早的凌晨兩三點便起床工作了。

每天舉一二百次垃圾桶

就在這時,一名中年女子駕駛著一輛垃圾清運車停在路邊一小吃攤點前,買了一袋豆漿,一邊擦汗,一邊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幾口便喝完了。用沾滿汙漬的衣袖擦了擦汗水,駕駛著垃圾清運車進入了一小區內。

記者看到,清運車停在一小區垃圾桶邊,女子吃力地將垃圾桶舉過頭頂,將桶內垃圾倒入清運車中。隨後,又用手將落在地面的一些較大的垃圾物撿扔進清運車內,最後將地面上的小的殘留垃圾清掃乾淨,又駕駛垃圾清運車前往下一個垃圾桶。

在潤揚路附近一垃圾中轉站,不停地有垃圾清運車進進出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垃圾清運工主要負責將沿街和各小區內的垃圾桶裡的垃圾運送到中轉站來,然後再由大型的清運車運往處理廠進行無害處理。

“負責街道和小區裡垃圾清運的環衛工,他們一天光垃圾桶就要舉一二百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很辛苦,經過他們手的垃圾重量每天累計要達到10噸左右。如今到了夏天,很多垃圾一夜過後都臭不可聞,他們都得忍受著這些惡臭進行清理。

一名負責清運的環衛工說,每天清運完回去休息的路上,看到城市在他們的勞作下變得很乾淨,雖然工作比較辛苦,但感覺很值得。(記者崔根元文/圖)

烈日之下 揚州12小時(上篇)

交警 7:00-8:00 地點:石塔崗

一次早高峰執勤 就像蒸了一次桑拿

清晨時分感覺不到“清”在哪裡,有的只是那蠢蠢欲動的洶湧熱浪。交警倪思遠已抵達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石塔崗。整理好著裝後,倪思遠開始對周邊車輛進行指揮和疏導。

早高峰人流車流大 快速疏導道路暢通安全

從2016年由巡特警支隊轉崗後,倪思遠就來到了交警支隊一大隊,駐紮在了城區最為繁忙的節點。3年多來,他由一名“新兵”轉為大隊的業務能手,所查處的交通違法數多次在全市交警中排名第一。

“這個路口周邊有學校、住宅區、銀行、商業中心,早高峰期間的人流、車流較大,僅靠信號燈機械性的指令,還是容易出現混亂的。”倪思遠說,由南向北方向,綠燈亮起後左轉的車輛特別容易和直行的非機動車、行人產生衝突,每當綠燈時,倪思遠都會站在車流前方,適時管控車輛的行進,讓出空當確保正在過馬路的人安全。

東西方向,受限於淮海路的單行管制,無法向南轉彎,但仍有一些車主不熟悉交規。每當有車輛即將誤入單行道時,倪思遠會大聲呼喊阻止,並快步上前教育。“稍不留神放進去一輛,車主要吃罰單不說,還會帶來事故的風險。”

一次早高峰執勤就像蒸了一次桑拿

石塔崗的路口面積雖然不算大,但東奔西走一陣,倪思遠的臉上已經滲出了汗珠。趁著不忙的間隙,他總會檢查一下自己的著裝。“養成習慣了,交警站在路面上,是城市風貌最直接的表現之一,溫度高,但是我們的形象不能走樣。”

近日氣溫“燒烤”模式下,倪思遠發現了一些較為“特殊”的非機動車交通違法行為,如很多電動車騎手喜歡躲在樹陰下的機動車道上等紅燈,或是直接越線停車。“我很體諒大家‘貪涼’的想法,但一切還是要以安全為前提。”

倪思遠的妻子是一位社區民警,丈夫在路上風吹雨打,妻子也要忙著走訪民情,“雙警家庭”的不易可想而知。可也正是對這份職業的理解與默契,讓兩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早上9點,早高峰執勤結束,倪思遠的後背已經溼透了,他自我調侃,彷彿蒸了個桑拿。簡單收拾了一下後,他又要趕往大隊部,處理一起酒後駕車案件。於他而言,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通訊員 周凱 記者 劉寧)

造船工 8:00-9:00 地點: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

鋼板上能煎雞蛋 船艙內“熱情似火”

早上6時30分,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生產線上的工人們已經“全副武裝”上班了。戴著安全帽、穿著厚厚的勞保鞋、長衣長褲、戴著手套和口罩,耳邊伴隨著捶打鋼鐵和打磨的聲響,眼前是火光四射的焊接熱浪,就是在這樣“熱情似火”的工作環境裡,造船工人們戰高溫,堅守在工作第一線,迎接著“烤驗”。

50多攝氏度船艙裡彎腰進行焊接

早上8時,記者來到廠區,眼前是一個個船體分段,戴著安全帽統一著裝的工人,有的彎腰站在分段的鋼板上,有的半蹲著在焊接、打磨、安裝管子。從船艙內出來的工人們,黝黑的臉上已被熱氣薰得通紅,汗水順著頭髮直接滾落。

製造部作業長袁國靜告訴記者,造船是一件十分複雜的工作,工種特多,程序也多。眼前的分段預裝區,有的需要在室外工作,有的得在船體艙室裡焊接,夏天船艙裡的溫度比外面高出10攝氏度左右,最狹窄的船艙只能容納一人進出,且要彎腰或蹲著進行焊接工作。

焊接女工張瑞,今年40歲,身穿白色焊工服的她,蹲在分段的鋼板上進行焊接工作。“我做這個工作好幾年了,剛開始不適應,現在已經習慣了。”張瑞告訴記者,造船行業的工人很辛苦,作為女同志,她也能和男同志一樣扛得下來。

“這鋼板上能煎雞蛋,一點不哄人。”工人告訴記者,雖然所有工人都穿著厚底的勞保皮鞋,但站在經過高溫暴晒的鋼板上工作,高溫還是能迅速穿透鞋底,腳底依然覺得發燙,完成一個點焊接或者打磨工序,只能忍著不能亂移動。

“帆布衣服很厚,幹完活,衣服全都溼透了,外面天氣最熱的時候,艙裡的溫度至少50多攝氏度以上。”一位工人告訴記者,在船企工作最難熬的就是夏天了,公司提前給他們發放了避暑物品,每天還有綠豆湯,工作時間段也做了調整。

女漢子搬上百根燙手的管子

室外工作“烤驗”人,車間內是不是舒服些?上午8時30分,集配部部長張育庭帶隊,正進行部門安全檢查。“我們這個區域也有不少女漢子的,她們工作主要是集配配盤為主,都是體力活。”

集配車間裡,擺放著很多大大小小的管子和直梯,女工們正抓緊配盤。集配員王媛是一名有著10多年工齡的老員工,她和另一名女員工一起搬運鍍鋅直梯,每張直梯重達50到80斤左右。已經在配盤框裡面的那十幾張直梯,都是她們一張一張抬進去的。“剛開始工作,回家都是腰痠背痛,現在已經練成女漢子了。”王媛說。

集配車間室外的堆場,集配員田燕和女同事將場地上的鍍鋅管一根根地鋪開編碼配盤,長時間暴晒的鍍鋅管,戴著手套碰著都燙手,平均每人每天配盤量都在上百根管子左右。 (記者馬燕潔文/圖)

鋪路工 9:00-10:00 地點:華揚西路改造現場

高溫下的鋪路工 瀝青滾燙 揮汗如雨

持續的高溫天氣,對於道路瀝青攤鋪來說是最佳時機。因為在高溫環境下,瀝青料和攤鋪工程質量最好。對於施工人員來說,高溫天作業他們既愛又怕。

昨日上午9時,火辣辣的太陽高掛,站在馬路上,感覺熱浪“蒸蒸日上”,地表溫度40攝氏度以上。潤揚路以西的華揚西路改造現場,施工單位邗建集團萬達市政公司和瀝青攤鋪單位的工人,正在搶抓高溫時機鋪瀝青。

施工從潤揚路自東向西推進,兩部大型瀝青攤鋪機械,一部在南一部在北,前後相距約20米,錯位同步向西推進,攤鋪面積覆蓋了整個15米寬的快車道。攤鋪機前,一輛渣土車在前方蝸行,將冒著熱氣的瀝青混凝土料倒入後面的攤鋪機料斗。料斗內的瀝青被鋪上路面後,後面一輛壓路機很快跟上來回碾壓。一名工人用一個設定好長度的鐵釺,不間斷地測試新鋪瀝青的厚度,是否達到5釐米的設計標準。現場工人不斷用瀝青將低於路牙石的路面填平。

記者看到,新鋪好的路面溫度接近100攝氏度,向上輻射熱浪,冒著藍色煙霧。在這樣的環境下作業,辛苦程度可以想象。為了防止上晒下灼,工人們都戴著涼帽,穿著厚實的衣服,汗水浸透了他們的衣服,瀝青攤鋪機械向前推進,他們重複著同樣的動作,揮汗如雨,汗珠常常迷眼。

“瀝青是從公道那邊拉來的,現場攤鋪時的溫度要達到120攝氏度,天熱、料燙,現場溫度有五六十攝氏度。”萬達市政公司質安科王增驥介紹,按照計劃,工程吉安路以東段要在7月底建成通車。這段道路26日鋪下7釐米的基層瀝青,27日鋪完交叉口的瀝青,28日要鋪完快慢車道的瀝青,確保道路月底通車。道路西段,目前正在做結構層,部分已經鋪完水穩,計劃今年底竣工通車。

華揚西路改造工程為今年的城建項目,西起點為趙家溝橋東橋頭,終點至潤揚路,全長約1783米,其中起點至西銀溝橋段道路規劃紅線標準寬度20米,西銀溝橋至終點段道路規劃紅線標準寬度35米。華揚西路是高新區汊河鎮區主要幹道,兩側商戶和居民區密集,車流量和人流量都比較大,該道路改造工程實施後,將進一步打通高新區交通路網,提升區域整體形象。(記者姜傳剛文/圖)

考古隊 10:00-11:00 地點:考古發掘現場

高溫天田野考古 汗水與泥水“齊飛”

考古優先,是揚州城市開發與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由於需要考古勘探、發掘的地塊數量眾多,考古隊員們幾乎365天都“泡”在考古工地上;即便是炎炎夏日,考古工作也依然穩步推進。

考古工地基本上都在戶外,並且極其空曠,周圍數十米內幾乎無任何遮擋物,一把遮陽傘便是考古隊員們得以躲避毒辣烈日的唯一的狹小空間,為了確保考古隊員和工人們的安全,考古工作只能和高溫賽跑。

狹窄的漢代水井考古人員提取出一隻陶罐

位於城北的一處考古工地上,考古隊員們的衣衫已溼透了好幾次,他們正在發掘的是幾座漢代的水井,“高溫天氣,我們從早上6點30分就開始工作了。”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隊閆璘介紹,這處工地的工作時間早上6點半到中午11點,下午從3點到6點30分,儘量避開中午最熱的高溫時段。

閆璘說,即便是在這兩個時段,室外的溫度也並不見得有多“友好”,“從6點半開始衣服就汗溼了,一天下來,要晒乾、汗溼、晒乾、汗溼多次,衣服上形成了一塊塊的鹽漬。”

上午10點,太陽的光和熱正奔向高位。在其中一處水井底部,工人發現了一隻陶罐,考古隊員張青海立即下到井中,開始做進一步細緻處理。由於水井的空間狹窄,張青海嘗試了幾次,才找到了一個比較適合清理的姿勢,他用海綿輕輕將陶罐表面的淤泥清理乾淨,緩緩將其提取出來,這個過程時間並不長,但他已經汗流浹背。為防止罐內還有其他遺存,張青海將罐中的淤泥倒出,徒手進行進一步的排查,沒有發現有任何遺留物,他才從井底上來。

大褲衩、光腳丫考古隊員“下坑”的標配

儀徵聯營考古工地上,由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博物館、儀徵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也冒著高溫進行緊張的清理工作。正在清理的這座墓葬保存完好,陪葬品眾多。炎炎夏日,雖然深達3米多的墓坑可以提供些許陰涼,但需要清理的位置大部分暴露在烈日之下。

上午10點開始,日頭漸高,高溫與暴晒加重了考古隊員的身體負擔。考古隊員們“下坑”的標配,都是舊T恤、大褲衩、光腳丫,高溫下,他們徒手清理著邊廂中的陪葬物品,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汗水溼透了T恤,已經和泥水混合在一起。一旁,已經清理出的漆木器、木俑等也十分脆弱,需要隊員不停地向其噴水以保持溼潤狀態。考古隊領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則斌介紹,已經按計劃儘量調整了工作時間,確保考古作業的順利進行和考古人員的安全。(記者林倩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