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福原愛的訓練紀錄,我忽然對日本教育方式感興趣

日本教育部長林芳正說過:“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幼兒教育。幼兒教育,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基石。”

也正因為此,林芳正積極說服安倍政府實施幼兒園教育全國免費政策。

該政策將於2020年4月實施,目的是讓所有在日本國境內的孩子,無論貧富,都能接受優質的幼兒教育。

好的性格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日本人看來,獨立的性格、吃苦耐挫的精神、好的行為習慣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對它們有較高的認知和感受,才能在未來成長道路上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才能收穫成長。

“如何讓孩子適應成長”,是日本幼兒教育中離不開的性格塑造課。

這點在之前福原愛退役時網上傳播的一段記錄她4歲時參加全國大賽的短片中更為體現,福原愛媽媽當時的言行使得她瞬間成為眾多網友稱讚的好媽媽。

10月21日晚,日本乒乓球名將福原愛,在微博上發文宣佈退役。

當大家都沉浸在刷微博送祝福的時候,一段記錄福原愛4歲時參加全國大賽的短片迅速在網上傳播開來,而福原愛的媽媽也瞬間成為眾多網友稱讚的好媽媽。

看了福原愛的訓練紀錄,我忽然對日本教育方式感興趣

短片一開始便是4歲的福原愛第一次參加全國比賽時的經過。

進場時,媽媽就囑咐她在開始前要對裁判說“拜託了”,當第一場比賽順利打敗二年級的大哥哥後,媽媽第一時間提醒小愛要去和對手鞠躬握手。

看了福原愛的訓練紀錄,我忽然對日本教育方式感興趣

然而,當小愛輸掉第二場第一局後,她哭著跑向身後的媽媽。

此時媽媽鼓勵她說“不要哭,這樣最不好”,並提醒她要集中、注意時機。

小愛最終扭轉了局面,贏得第二場比賽。第三場角逐全國八強的比賽,小愛因不會正確發球一次次被裁判警告,被對手扣殺後再次哭著跑向媽媽。

媽媽感受到小愛的難受,彎下腰,握著小愛的手安慰道“加油!”“就算不行也沒關係,試試看!”雖然最終輸掉了比賽,但媽媽一直在身旁安慰著她。

而短片裡另一個輸了比賽痛哭的男孩,換來的只有身邊大人的推搡和冷嘲熱諷:“自己不好好練習有什麼辦法。去打球,去!”

看了福原愛的訓練紀錄,我忽然對日本教育方式感興趣

福原愛的媽媽給家長們做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示範,在孩子幼年時不但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禮儀,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受挫後父母要懂得理解、鼓勵,必要時從旁協助。

對的教育方向能促使孩子更加優秀,但失敗的家庭教育,則會導致孩子成人後的不獨立、不自強。

福原愛的成功,天賦、興趣只是一塊敲門磚,真正讓她走得更遠、更穩的,是媽媽在其幼兒時期的教育。

繪本:真善美的教育

日本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很是特別,他們從小就注重孩子禮儀,獨立,堅持,團結合作等綜合能力的培養。

有時日本家長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禮儀規矩、為人處事等方面之用心,甚至超過了對他們知識方面的要求。

在日本的幼兒園,孩子們沒有課本,但每天都會有繪本教育,來教孩子們是非對錯。

這些繪本中,每本繪本都有一個溫暖的故事,教孩子養成健全的性格、培養好的習慣和品質,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這樣的繪本教育,在日本被視為真善美的教育,也是學前教育的關鍵所在,培養孩子的情商。

懂得真善美的孩子,也會更能維持好的社交。日本眾多的繪本故事也都和其獨特的幼兒教育所主張的理念息息相關,如教孩子講禮儀、要勇敢、敢於冒險等,這些日本繪本中經久不衰的主題,皆為孩子性格培養中不可或缺的好品質。

正視挫折,在困難中增強耐挫力

在日本,有一本國寶級繪本《古侖巴幼兒園》,呈現的內容就是很多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講的是一隻孤零零的大象古侖巴,在出外“求職”過程中,一次次被老闆辭退,灰心喪氣之時遇見了一位有著12個孩子的媽媽,在這裡古侖巴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開起了幼兒園,他變得很開心,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這是一本典型的挫折教育繪本,教會孩子在挫折與困難中,收穫成長。這本書已經在日本暢銷了50年,好幾代人自己小時候看,長大了以後,又給自己的孩子買,孩子長大後當了媽媽還要給孩子買,這本書就這樣一直流傳了下去。在現實生活中,日本孩子受到委屈、挫折時,家長不會馬上去幫助他們,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去克服。在他們看來,只有讓孩子經受一定的以忍耐為內容的身心訓練,而不是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才能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形成堅韌和頑強的品質。

在日本,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冬天裡穿著短袖短褲的兒童在戶外進行鍛鍊。一些孩子在沒有成人帶領的情況下,面對艱苦的自然環境,安營紮寨,尋覓野果,撿拾柴草,尋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難,進行自救活動等,這些都是對孩子忍耐力的一種訓練。

合作:集體的力量遠大於個人

日本人認為,團結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前提,集體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

這種團結精神要從小事、生活瑣事、從孩子抓起。日本的幼兒園及小學的運動會,只有團體賽,沒有個人單項比賽,就連繪畫、唱歌等也是集體創作或完成,不管你個人水平多高,必須承受集體綜合素質的成績。

在學校裡,若想得到稀缺的東西,也是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大家玩遊戲,輸掉的被淘汰,憑自己努力勝利的拿獎賞。這樣特別注重合作、公平競爭精神的教育貫穿孩子整個校園教育,這也是日本大和民族特別團結,特別有集體主義精神的原因之一。

《哎呀,河裡好危險》鼓勵孩子以合理手段展開競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要互相幫助、結合特長才能度過危機。

獨立教育:孩子不能沒有生存能力

日本崇尚“獨立教育”,日本家庭和社會都一致認可:孩子不能嬌生慣養,不能沒有生存能力。因此,在日本的幼兒教育中,非常重視教會孩子生活自理。

比如,孩子上小學就需要獨自去學校,這是學校和父母們約定俗成的慣例,甚至如果學校離家很近,3—4歲正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會自己走路上學。

大人們認為,獨自上學是他們邁出獨立的第一步。而且,日本家長在接孩子下幼兒園時,手裡一律空著,不管孩子的書包有多沉,書包都是孩子自己拿。

看了福原愛的訓練紀錄,我忽然對日本教育方式感興趣

此外,日本孩子獨立性的養成跟學校教育也有很大關係。

日本的幼兒園是統一服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到了幼兒園,就要脫掉套頭衫脫,換上玩耍時的罩衣和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時,再換回自己的鞋子。

每天早上,都要重複一套換衣程序,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

日本福音館經典繪本《彼得去花市》就向讀者展示了小主人公彼得的一趟獨立成長的划船之旅,讓孩子明白成長的道路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相信自己,努力面對,收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好的教育培養好的性格習慣,日本對於幼兒教育的重視,極大推動了其幼兒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並領先世界水平。

而其被視為真善美教育的繪本教育,也成為其幼兒教育的獨特亮點,為孩子的性格培養、習慣養成等貢獻了很大的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