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文化彩陶

秦安縣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反映了早期先民從原始漁獵經濟到粟作農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了輝煌的彩陶藝術,還有以殿堂式建築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灣遺址為華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證據,也為成紀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撐。

(二)天水麥積:卦台山伏羲廟

天水麥積區伏羲廟位於渭南鎮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環繞,地勢雄奇,傳為伏羲畫卦處。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在卦台山頂建伏羲廟,依照舊制春秋兩次祭祀,用太牢之禮(牛羊豕),禮樂儀規莊重宏大。祝文學士院特製頒行,可見,卦台山伏羲廟是國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詔廢止三皇廟,伏羲祭祀只在淮陽進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廟進入民祭階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按馮時雍奏請立廟,伏羲廟恢復官祭,並得以擴建。現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鐘樓、戲樓、山門等建築。卦台山傳有龍馬仙洞等遺蹟。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文化彩陶

秦安縣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反映了早期先民從原始漁獵經濟到粟作農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了輝煌的彩陶藝術,還有以殿堂式建築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灣遺址為華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證據,也為成紀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撐。

(二)天水麥積:卦台山伏羲廟

天水麥積區伏羲廟位於渭南鎮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環繞,地勢雄奇,傳為伏羲畫卦處。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在卦台山頂建伏羲廟,依照舊制春秋兩次祭祀,用太牢之禮(牛羊豕),禮樂儀規莊重宏大。祝文學士院特製頒行,可見,卦台山伏羲廟是國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詔廢止三皇廟,伏羲祭祀只在淮陽進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廟進入民祭階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按馮時雍奏請立廟,伏羲廟恢復官祭,並得以擴建。現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鐘樓、戲樓、山門等建築。卦台山傳有龍馬仙洞等遺蹟。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卦台山

(三)天水秦州:伏羲廟

由於卦台山遠離秦州城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許鳳翔奏請將卦台山伏羲廟改立秦州,在秦州城西新建伏羲廟,同時保留卦台山伏羲廟。嘉靖十三年(1534年)陝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根據秦州孔廟禮樂,創制伏羲祭祀禮樂。

清代伏羲祭祀廢除舊禮,規格也有所下降,祭祀用少牢之禮,不再用樂舞,祭祀世紀由春秋兩次,變為一年一次。自此以後,天水伏羲祭祀走入低潮,直至1949年,天水伏羲官祭徹底廢除。1988年,天水市舉行第一屆伏羲公祭大會 ,並發展成為伏羲文化旅遊節,為宣傳天水,振興地方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文化彩陶

秦安縣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反映了早期先民從原始漁獵經濟到粟作農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了輝煌的彩陶藝術,還有以殿堂式建築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灣遺址為華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證據,也為成紀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撐。

(二)天水麥積:卦台山伏羲廟

天水麥積區伏羲廟位於渭南鎮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環繞,地勢雄奇,傳為伏羲畫卦處。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在卦台山頂建伏羲廟,依照舊制春秋兩次祭祀,用太牢之禮(牛羊豕),禮樂儀規莊重宏大。祝文學士院特製頒行,可見,卦台山伏羲廟是國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詔廢止三皇廟,伏羲祭祀只在淮陽進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廟進入民祭階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按馮時雍奏請立廟,伏羲廟恢復官祭,並得以擴建。現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鐘樓、戲樓、山門等建築。卦台山傳有龍馬仙洞等遺蹟。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卦台山

(三)天水秦州:伏羲廟

由於卦台山遠離秦州城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許鳳翔奏請將卦台山伏羲廟改立秦州,在秦州城西新建伏羲廟,同時保留卦台山伏羲廟。嘉靖十三年(1534年)陝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根據秦州孔廟禮樂,創制伏羲祭祀禮樂。

清代伏羲祭祀廢除舊禮,規格也有所下降,祭祀用少牢之禮,不再用樂舞,祭祀世紀由春秋兩次,變為一年一次。自此以後,天水伏羲祭祀走入低潮,直至1949年,天水伏羲官祭徹底廢除。1988年,天水市舉行第一屆伏羲公祭大會 ,並發展成為伏羲文化旅遊節,為宣傳天水,振興地方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天水伏羲廟

(四)天水甘谷:古風臺伏羲廟

甘谷位於天水市西北50公里,境內也有幾處伏羲文化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縣城西南10公里的古風臺,這裡有伏羲大殿、八卦山、伏羲洞、龍眼泉等諸多伏羲文化遺址。

大像山太昊宮,始建於元代,明萬曆年間重修。正殿有伏羲塑像,兩側有配殿。院內有八卦池。大像山上有“羲皇故里”碑,殘碑所刻時間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立。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文化彩陶

秦安縣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反映了早期先民從原始漁獵經濟到粟作農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了輝煌的彩陶藝術,還有以殿堂式建築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灣遺址為華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證據,也為成紀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撐。

(二)天水麥積:卦台山伏羲廟

天水麥積區伏羲廟位於渭南鎮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環繞,地勢雄奇,傳為伏羲畫卦處。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在卦台山頂建伏羲廟,依照舊制春秋兩次祭祀,用太牢之禮(牛羊豕),禮樂儀規莊重宏大。祝文學士院特製頒行,可見,卦台山伏羲廟是國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詔廢止三皇廟,伏羲祭祀只在淮陽進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廟進入民祭階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按馮時雍奏請立廟,伏羲廟恢復官祭,並得以擴建。現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鐘樓、戲樓、山門等建築。卦台山傳有龍馬仙洞等遺蹟。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卦台山

(三)天水秦州:伏羲廟

由於卦台山遠離秦州城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許鳳翔奏請將卦台山伏羲廟改立秦州,在秦州城西新建伏羲廟,同時保留卦台山伏羲廟。嘉靖十三年(1534年)陝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根據秦州孔廟禮樂,創制伏羲祭祀禮樂。

清代伏羲祭祀廢除舊禮,規格也有所下降,祭祀用少牢之禮,不再用樂舞,祭祀世紀由春秋兩次,變為一年一次。自此以後,天水伏羲祭祀走入低潮,直至1949年,天水伏羲官祭徹底廢除。1988年,天水市舉行第一屆伏羲公祭大會 ,並發展成為伏羲文化旅遊節,為宣傳天水,振興地方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天水伏羲廟

(四)天水甘谷:古風臺伏羲廟

甘谷位於天水市西北50公里,境內也有幾處伏羲文化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縣城西南10公里的古風臺,這裡有伏羲大殿、八卦山、伏羲洞、龍眼泉等諸多伏羲文化遺址。

大像山太昊宮,始建於元代,明萬曆年間重修。正殿有伏羲塑像,兩側有配殿。院內有八卦池。大像山上有“羲皇故里”碑,殘碑所刻時間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立。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谷太昊宮

華蓋寺石窟伏羲塑像。華蓋寺石窟位於城西10公里處,始建於元代,有伏羲塑像一尊,頭頂有雙角,怒目圓睜,雙手環持八卦,肩部和腰部有桑葉避體,造型古樸生動。

(五)天水地區伏羲文化的特點

天水境內伏羲文化遺址,具有遺址眾多、歷史較早、地域色彩濃厚等特點。一是天水境內的伏羲文化遺址眾多。伏羲文化覆蓋全市以及天水周邊市縣,如隴南市西和仇池山有伏羲生地說,平涼市靜寧伏羲故里說,寧夏固原朝那湫伏羲故里說等,具有很強的文化輻射性。

二是天水伏羲文化歷史悠久。保留了多處金元以來伏羲文化遺址,其中秦州伏羲廟是最為完整的明代祭祀場所,其他縣區也保存有元明清時期伏羲文化遺址。

三是天水境內伏羲文化的獨特面貌。天水伏羲文化往往和早期文化遺址相伴相生,或與當地民俗相互融合,而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面貌。例如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類型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和紋飾,被認為與伏羲文化有關。其中甘谷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被認為是早期人首蛇身的形象。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文化彩陶

秦安縣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反映了早期先民從原始漁獵經濟到粟作農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了輝煌的彩陶藝術,還有以殿堂式建築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灣遺址為華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證據,也為成紀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撐。

(二)天水麥積:卦台山伏羲廟

天水麥積區伏羲廟位於渭南鎮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環繞,地勢雄奇,傳為伏羲畫卦處。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在卦台山頂建伏羲廟,依照舊制春秋兩次祭祀,用太牢之禮(牛羊豕),禮樂儀規莊重宏大。祝文學士院特製頒行,可見,卦台山伏羲廟是國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詔廢止三皇廟,伏羲祭祀只在淮陽進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廟進入民祭階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按馮時雍奏請立廟,伏羲廟恢復官祭,並得以擴建。現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鐘樓、戲樓、山門等建築。卦台山傳有龍馬仙洞等遺蹟。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卦台山

(三)天水秦州:伏羲廟

由於卦台山遠離秦州城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許鳳翔奏請將卦台山伏羲廟改立秦州,在秦州城西新建伏羲廟,同時保留卦台山伏羲廟。嘉靖十三年(1534年)陝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根據秦州孔廟禮樂,創制伏羲祭祀禮樂。

清代伏羲祭祀廢除舊禮,規格也有所下降,祭祀用少牢之禮,不再用樂舞,祭祀世紀由春秋兩次,變為一年一次。自此以後,天水伏羲祭祀走入低潮,直至1949年,天水伏羲官祭徹底廢除。1988年,天水市舉行第一屆伏羲公祭大會 ,並發展成為伏羲文化旅遊節,為宣傳天水,振興地方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天水伏羲廟

(四)天水甘谷:古風臺伏羲廟

甘谷位於天水市西北50公里,境內也有幾處伏羲文化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縣城西南10公里的古風臺,這裡有伏羲大殿、八卦山、伏羲洞、龍眼泉等諸多伏羲文化遺址。

大像山太昊宮,始建於元代,明萬曆年間重修。正殿有伏羲塑像,兩側有配殿。院內有八卦池。大像山上有“羲皇故里”碑,殘碑所刻時間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立。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谷太昊宮

華蓋寺石窟伏羲塑像。華蓋寺石窟位於城西10公里處,始建於元代,有伏羲塑像一尊,頭頂有雙角,怒目圓睜,雙手環持八卦,肩部和腰部有桑葉避體,造型古樸生動。

(五)天水地區伏羲文化的特點

天水境內伏羲文化遺址,具有遺址眾多、歷史較早、地域色彩濃厚等特點。一是天水境內的伏羲文化遺址眾多。伏羲文化覆蓋全市以及天水周邊市縣,如隴南市西和仇池山有伏羲生地說,平涼市靜寧伏羲故里說,寧夏固原朝那湫伏羲故里說等,具有很強的文化輻射性。

二是天水伏羲文化歷史悠久。保留了多處金元以來伏羲文化遺址,其中秦州伏羲廟是最為完整的明代祭祀場所,其他縣區也保存有元明清時期伏羲文化遺址。

三是天水境內伏羲文化的獨特面貌。天水伏羲文化往往和早期文化遺址相伴相生,或與當地民俗相互融合,而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面貌。例如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類型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和紋飾,被認為與伏羲文化有關。其中甘谷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被認為是早期人首蛇身的形象。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大地灣遺址鯢魚紋彩陶瓶

四是元代以後的伏羲形象,多為頭有雙角,身著桑葉製成的衣服,形象古樸原始。

五是伏羲文化的衍生和融合。在天水,由伏羲文化衍生出旋鼓(羊皮鼓)、夾板等藝術形式。特別是旋鼓,其製作和表演都遵循八卦的形式,成為流行於天水的具有鮮明伏羲文化特徵的民間藝術形式。

"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風姓。又稱包犧、庖犧、宓羲、伏戲、太昊等。傳說華胥在雷澤履大跡,生伏羲於成紀。伏羲人首蛇身,繼天而王,都於陳。被尊為“三皇之首”。

一、伏羲傳說

伏羲擅長養牛羊,“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莊子》)“太嗥,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呂氏春秋》)太昊是伏羲王天下之號。據傳伏羲在位110年,或雲116年,在諸多方面有重要貢獻:結繩為網罟,教民以漁;制定以儷皮(兩鹿皮)為聘禮的嫁娶禮節;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觀鳥獸之文,始作八卦;創作了琴瑟、壎等樂器;任用官員,以龍紀官,分理海內。

伏羲傳說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經過了早期口頭傳說、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定型三大階段。與其他神話傳說一樣,伏羲神話也是不斷層累演化而來。亦有伏羲與太昊是兩個人一說,認為漢代將其與太昊等諸神合併成“太昊伏羲氏”。伏羲女媧雖然始見於先秦文獻,但直到漢初《淮南子》中伏羲女媧才聯繫起來,並且被完全神化。伏羲女媧兄妹為婚,繁衍人類,成為創世神。伏羲女媧的形象被描繪成人首蛇身的形象,被定格在神化故事和藝術形象中。自此,伏羲也從人格屬性的部族首領成為神格化的上古人文祖神。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伏羲女媧形象

二、古代伏羲崇祀

作為“三皇五帝”之首,對於伏羲的祭祀,是從五帝崇祀開始的,唐代始有三皇之祭。可見,伏羲的祭祀是中國古代國家祭祀體系之組成部分。

《通典》:“唐、虞祀五帝於五府”。五帝即: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堯舜時代已經開始祭祀五帝,伏羲位列五帝之首。其後夏商周三代逐漸形成五帝祭祀定製,“夏世室,商重屋,周明堂,則制漸文矣。”(《文獻通考》)秦漢時有祭祀五帝的五畤。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長安建三皇廟。天寶六年(747年),朝廷確立春秋祭祀三皇規範。以少牢之禮祭祀伏羲於京師。至元代,三皇祭祀進入了鼎盛時期,誠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令全國普遍祭祀三皇。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廢止了三皇廟,祭祀只是在陵寢(河南陳州)進行,各地普遍的祭祀取消,但民祭尚存。

三、全國“羲皇故里”之祭

伏羲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全國許多民族地區都有其傳說和祭祀之處。山東、陝西、河南、甘肅更有“伏羲故里”之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泰山青帝觀設壇祭拜伏羲。山東濟寧微山北宋伏羲廟,是現存全國最早的伏羲廟。河南淮陽曆代被認為是羲皇之都城和太昊陵,《左傳》:“陳,太皞之墟也。”陳即是淮陽,《水經注》也認為陳是伏羲都城所在。魏收《魏書》中就記載,朝歌(河南淇縣)有“伏羲祠”,同書還記有高平“伏羲廟”,說明至少在北朝時期河南一帶山東一帶就已經存在伏羲祠。陝西延川同樣有伏羲故里的傳說和伏羲文化遺址。以上地區的伏羲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獻依據。此外,在渭水中上游的甘肅天水,除了有馳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另一張文化名片就是“羲皇故里”。

四、天水伏羲文化

天水之所以有“羲皇故里”之稱,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天水是古成紀之所在。二是天水境內有多處伏羲文化遺存。故天水與全國其他地方一道構成了伏羲祭祀與伏羲文化傳承之地。

(一)天水秦安:“伏羲生於成紀”

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生於成紀,漢置縣。”《晉書•地理志•卷14》:“昔庖犧代生於成紀,而為天子,都於陳。”文獻記載伏羲生於成紀。成紀之名,最早見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其文曰:“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漢書·地理志》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皞庖羲所生之處也,漢以為天水郡縣,之莽之阿陽郡治也。”《元和郡縣圖志》更清楚地指出:“成紀縣,本漢舊縣,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丘也。”以上文獻所記成紀縣,即今天甘肅秦安縣,漢屬天水郡,今為天水市秦安縣。秦安縣有女媧祠、女媧廟等遺存。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文化彩陶

秦安縣有距今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為新石器早期和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是西北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反映了早期先民從原始漁獵經濟到粟作農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了輝煌的彩陶藝術,還有以殿堂式建築為代表的聚落群。大地灣遺址為華夏早期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考古證據,也為成紀伏羲文化提供了支撐。

(二)天水麥積:卦台山伏羲廟

天水麥積區伏羲廟位於渭南鎮卦台山,其地渭水呈“S”形環繞,地勢雄奇,傳為伏羲畫卦處。金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6年),在卦台山頂建伏羲廟,依照舊制春秋兩次祭祀,用太牢之禮(牛羊豕),禮樂儀規莊重宏大。祝文學士院特製頒行,可見,卦台山伏羲廟是國家祭祀伏羲。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下詔廢止三皇廟,伏羲祭祀只在淮陽進行。自此,卦台山伏羲廟進入民祭階段。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巡按馮時雍奏請立廟,伏羲廟恢復官祭,並得以擴建。現存伏羲大殿、西配殿、鐘樓、戲樓、山門等建築。卦台山傳有龍馬仙洞等遺蹟。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卦台山

(三)天水秦州:伏羲廟

由於卦台山遠離秦州城區,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許鳳翔奏請將卦台山伏羲廟改立秦州,在秦州城西新建伏羲廟,同時保留卦台山伏羲廟。嘉靖十三年(1534年)陝監察御史張鵬、秦州知州黃仕隆根據秦州孔廟禮樂,創制伏羲祭祀禮樂。

清代伏羲祭祀廢除舊禮,規格也有所下降,祭祀用少牢之禮,不再用樂舞,祭祀世紀由春秋兩次,變為一年一次。自此以後,天水伏羲祭祀走入低潮,直至1949年,天水伏羲官祭徹底廢除。1988年,天水市舉行第一屆伏羲公祭大會 ,並發展成為伏羲文化旅遊節,為宣傳天水,振興地方經濟起了積極作用。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天水伏羲廟

(四)天水甘谷:古風臺伏羲廟

甘谷位於天水市西北50公里,境內也有幾處伏羲文化遺址。其中最著名的是縣城西南10公里的古風臺,這裡有伏羲大殿、八卦山、伏羲洞、龍眼泉等諸多伏羲文化遺址。

大像山太昊宮,始建於元代,明萬曆年間重修。正殿有伏羲塑像,兩側有配殿。院內有八卦池。大像山上有“羲皇故里”碑,殘碑所刻時間為清咸豐四年(1854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重立。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甘谷太昊宮

華蓋寺石窟伏羲塑像。華蓋寺石窟位於城西10公里處,始建於元代,有伏羲塑像一尊,頭頂有雙角,怒目圓睜,雙手環持八卦,肩部和腰部有桑葉避體,造型古樸生動。

(五)天水地區伏羲文化的特點

天水境內伏羲文化遺址,具有遺址眾多、歷史較早、地域色彩濃厚等特點。一是天水境內的伏羲文化遺址眾多。伏羲文化覆蓋全市以及天水周邊市縣,如隴南市西和仇池山有伏羲生地說,平涼市靜寧伏羲故里說,寧夏固原朝那湫伏羲故里說等,具有很強的文化輻射性。

二是天水伏羲文化歷史悠久。保留了多處金元以來伏羲文化遺址,其中秦州伏羲廟是最為完整的明代祭祀場所,其他縣區也保存有元明清時期伏羲文化遺址。

三是天水境內伏羲文化的獨特面貌。天水伏羲文化往往和早期文化遺址相伴相生,或與當地民俗相互融合,而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面貌。例如大地灣遺址仰韶文化類型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和紋飾,被認為與伏羲文化有關。其中甘谷出土的鯢魚紋彩陶瓶被認為是早期人首蛇身的形象。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大地灣遺址鯢魚紋彩陶瓶

四是元代以後的伏羲形象,多為頭有雙角,身著桑葉製成的衣服,形象古樸原始。

五是伏羲文化的衍生和融合。在天水,由伏羲文化衍生出旋鼓(羊皮鼓)、夾板等藝術形式。特別是旋鼓,其製作和表演都遵循八卦的形式,成為流行於天水的具有鮮明伏羲文化特徵的民間藝術形式。

全國多地有伏羲故里之稱,天水伏羲文化有何獨特之處?

武山旋鼓

文史君說

伏羲傳說以及伏羲文化是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形成的,經過先秦文獻記載、秦漢故事的定型,伏羲神話逐漸固定在中華文化之中。歷代中央王朝也將伏羲作為官祭的一部分,大致以唐代為界,分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唐代以前,對伏羲的祭祀主要是以五帝的形式進行;第二階段,唐代以後,以三皇的形式進行祭祀。在國家官方祭祀體系之下,各地對伏羲也展開祭祀活動。天水伏羲祭祀就是古代國家祭祀的一部分,是地方推動與民間傳說結合的產物。

從伏羲祭祀歷史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出,各地伏羲祭祀在古代是統一於國家祭祀體系之下的,沒有超乎於官祭之禮。在新的歷史時期,舊有的封建祭祀體系被打破,各地也出現祭祀伏羲熱潮,這是新時期出現的新現象。天水伏羲祭祀與其他地區伏羲祭祀一樣,是傳統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祭祀的目的已經變成了文化傳承和增強民族凝聚力,所以各地的伏羲祭祀應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展示中華民族的魅力,這才是當地伏羲文化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西漢)劉安:《淮南子》中華書局2014年版。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東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99年版。

(晉)皇普謐撰:《帝王世紀》中華書局1985年版。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譯註:《水經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冀城晨光)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