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

文/王凱迪

蒙古族,總是以草原上套馬杆漢子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腦海,似乎只有蒼茫的大漠草原才能與天之驕子的後裔相匹配。然而,在萬里之遙的彩雲之南,蒼山洱海之畔,卻有一群蒙古人在此安居樂業,塑造了雲南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遠萬里到達此地呢?

"

文/王凱迪

蒙古族,總是以草原上套馬杆漢子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腦海,似乎只有蒼茫的大漠草原才能與天之驕子的後裔相匹配。然而,在萬里之遙的彩雲之南,蒼山洱海之畔,卻有一群蒙古人在此安居樂業,塑造了雲南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遠萬里到達此地呢?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1 蒙古帝國的雲南戰略·

公元1253年,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戰場步步緊逼南宋之時,其弟忽必烈奉命領十萬大軍渡過金沙江,意圖先行消滅大理政權,從側翼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次年,忽必烈回師,留下大將兀良合臺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

經過兩年多的征服戰爭,到公1256年,自覺無力抵抗的大理國王段興智,最終選擇歸附蒙古,呈獻大理地圖給蒙哥,併為蒙古統治雲南出謀劃策。蒙哥隨後冊封這位投降的君主為“摩珂羅嵯”(梵語,大王)大理總管,全權掌管大理地區事務,准許子孫世襲。隨後,大量蒙古駐軍與隨軍家屬、官員與商人開始進入雲南境內。

"

文/王凱迪

蒙古族,總是以草原上套馬杆漢子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腦海,似乎只有蒼茫的大漠草原才能與天之驕子的後裔相匹配。然而,在萬里之遙的彩雲之南,蒼山洱海之畔,卻有一群蒙古人在此安居樂業,塑造了雲南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遠萬里到達此地呢?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1 蒙古帝國的雲南戰略·

公元1253年,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戰場步步緊逼南宋之時,其弟忽必烈奉命領十萬大軍渡過金沙江,意圖先行消滅大理政權,從側翼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次年,忽必烈回師,留下大將兀良合臺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

經過兩年多的征服戰爭,到公1256年,自覺無力抵抗的大理國王段興智,最終選擇歸附蒙古,呈獻大理地圖給蒙哥,併為蒙古統治雲南出謀劃策。蒙哥隨後冊封這位投降的君主為“摩珂羅嵯”(梵語,大王)大理總管,全權掌管大理地區事務,准許子孫世襲。隨後,大量蒙古駐軍與隨軍家屬、官員與商人開始進入雲南境內。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2 駐軍雲南

蒙古帝國對雲南的統治更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軍隊的武力,所以蒙古人必須在雲南建立長久的駐軍才能維繫對這個遙遠西南領土的控制。蒙古人在掌握大理國統治權力後,便將雲南的政治軍事中心從原來的大理轉移到了滇池旁邊的昆明。所以,昆明周邊聯結南北的交通便成為了蒙古人軍事控制的關鍵所在。在今天通海縣河拓鎮北30公里處的曲陀關就是溝通昆明與通海盆地,進而溝通南方山地的軍事戰略要塞,常年有一批蒙古軍隊駐紮。

"

文/王凱迪

蒙古族,總是以草原上套馬杆漢子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腦海,似乎只有蒼茫的大漠草原才能與天之驕子的後裔相匹配。然而,在萬里之遙的彩雲之南,蒼山洱海之畔,卻有一群蒙古人在此安居樂業,塑造了雲南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遠萬里到達此地呢?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1 蒙古帝國的雲南戰略·

公元1253年,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戰場步步緊逼南宋之時,其弟忽必烈奉命領十萬大軍渡過金沙江,意圖先行消滅大理政權,從側翼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次年,忽必烈回師,留下大將兀良合臺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

經過兩年多的征服戰爭,到公1256年,自覺無力抵抗的大理國王段興智,最終選擇歸附蒙古,呈獻大理地圖給蒙哥,併為蒙古統治雲南出謀劃策。蒙哥隨後冊封這位投降的君主為“摩珂羅嵯”(梵語,大王)大理總管,全權掌管大理地區事務,准許子孫世襲。隨後,大量蒙古駐軍與隨軍家屬、官員與商人開始進入雲南境內。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2 駐軍雲南

蒙古帝國對雲南的統治更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軍隊的武力,所以蒙古人必須在雲南建立長久的駐軍才能維繫對這個遙遠西南領土的控制。蒙古人在掌握大理國統治權力後,便將雲南的政治軍事中心從原來的大理轉移到了滇池旁邊的昆明。所以,昆明周邊聯結南北的交通便成為了蒙古人軍事控制的關鍵所在。在今天通海縣河拓鎮北30公里處的曲陀關就是溝通昆明與通海盆地,進而溝通南方山地的軍事戰略要塞,常年有一批蒙古軍隊駐紮。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圖/今日曲陀關

這裡的蒙古軍隊因為久處在山地之間,因而必須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後勤保障體系。於是,曾經不可一世的天之驕子開始在附近的山腳與湖畔建立自己的專屬遊牧場所,甚至順道學會了在湖中捕魚以增加飲食補給,久而久之他們也逐漸向當地人學會了簡單的耕種技術,成為了農牧漁兼營的小能手。與他們一樣在雲南自生自立的蒙古小規模駐軍同樣不在少數。

"

文/王凱迪

蒙古族,總是以草原上套馬杆漢子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腦海,似乎只有蒼茫的大漠草原才能與天之驕子的後裔相匹配。然而,在萬里之遙的彩雲之南,蒼山洱海之畔,卻有一群蒙古人在此安居樂業,塑造了雲南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遠萬里到達此地呢?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1 蒙古帝國的雲南戰略·

公元1253年,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戰場步步緊逼南宋之時,其弟忽必烈奉命領十萬大軍渡過金沙江,意圖先行消滅大理政權,從側翼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次年,忽必烈回師,留下大將兀良合臺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

經過兩年多的征服戰爭,到公1256年,自覺無力抵抗的大理國王段興智,最終選擇歸附蒙古,呈獻大理地圖給蒙哥,併為蒙古統治雲南出謀劃策。蒙哥隨後冊封這位投降的君主為“摩珂羅嵯”(梵語,大王)大理總管,全權掌管大理地區事務,准許子孫世襲。隨後,大量蒙古駐軍與隨軍家屬、官員與商人開始進入雲南境內。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2 駐軍雲南

蒙古帝國對雲南的統治更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軍隊的武力,所以蒙古人必須在雲南建立長久的駐軍才能維繫對這個遙遠西南領土的控制。蒙古人在掌握大理國統治權力後,便將雲南的政治軍事中心從原來的大理轉移到了滇池旁邊的昆明。所以,昆明周邊聯結南北的交通便成為了蒙古人軍事控制的關鍵所在。在今天通海縣河拓鎮北30公里處的曲陀關就是溝通昆明與通海盆地,進而溝通南方山地的軍事戰略要塞,常年有一批蒙古軍隊駐紮。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圖/今日曲陀關

這裡的蒙古軍隊因為久處在山地之間,因而必須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後勤保障體系。於是,曾經不可一世的天之驕子開始在附近的山腳與湖畔建立自己的專屬遊牧場所,甚至順道學會了在湖中捕魚以增加飲食補給,久而久之他們也逐漸向當地人學會了簡單的耕種技術,成為了農牧漁兼營的小能手。與他們一樣在雲南自生自立的蒙古小規模駐軍同樣不在少數。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圖/雲南開湖捕魚

03 元朝之後

然而,蒙古人統治雲南的時代並沒有如長生天一般悠久。到公元1381年,席捲中原的明朝軍隊終於將光復天下的矛頭對準了雲南。百年之後的蒙古軍隊終究沒有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殘存在蒙古政權被徹底剿滅,而留在雲南山谷之中的部分蒙古駐軍則因為居住較為分散而得以保存下來。

在明朝光復漢家正統的詔令下,留存在山地中的蒙古駐軍後裔想要生存則必須隱藏自己的習俗,更加徹底的融入雲南當地較為原始的農耕社會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人自身的特色逐漸淡化,甚至自身的預言也變成了與蒙古語完全不同的卡卓語(不同於其他彝族、白族語言,卻有一定聯繫)。

"

文/王凱迪

蒙古族,總是以草原上套馬杆漢子的形象進入人們的腦海,似乎只有蒼茫的大漠草原才能與天之驕子的後裔相匹配。然而,在萬里之遙的彩雲之南,蒼山洱海之畔,卻有一群蒙古人在此安居樂業,塑造了雲南獨特的蒙古族文化。是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遠萬里到達此地呢?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1 蒙古帝國的雲南戰略·

公元1253年,當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戰場步步緊逼南宋之時,其弟忽必烈奉命領十萬大軍渡過金沙江,意圖先行消滅大理政權,從側翼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包圍。次年,忽必烈回師,留下大將兀良合臺戍守雲南,繼續平定大理各部。

經過兩年多的征服戰爭,到公1256年,自覺無力抵抗的大理國王段興智,最終選擇歸附蒙古,呈獻大理地圖給蒙哥,併為蒙古統治雲南出謀劃策。蒙哥隨後冊封這位投降的君主為“摩珂羅嵯”(梵語,大王)大理總管,全權掌管大理地區事務,准許子孫世襲。隨後,大量蒙古駐軍與隨軍家屬、官員與商人開始進入雲南境內。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02 駐軍雲南

蒙古帝國對雲南的統治更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軍隊的武力,所以蒙古人必須在雲南建立長久的駐軍才能維繫對這個遙遠西南領土的控制。蒙古人在掌握大理國統治權力後,便將雲南的政治軍事中心從原來的大理轉移到了滇池旁邊的昆明。所以,昆明周邊聯結南北的交通便成為了蒙古人軍事控制的關鍵所在。在今天通海縣河拓鎮北30公里處的曲陀關就是溝通昆明與通海盆地,進而溝通南方山地的軍事戰略要塞,常年有一批蒙古軍隊駐紮。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圖/今日曲陀關

這裡的蒙古軍隊因為久處在山地之間,因而必須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後勤保障體系。於是,曾經不可一世的天之驕子開始在附近的山腳與湖畔建立自己的專屬遊牧場所,甚至順道學會了在湖中捕魚以增加飲食補給,久而久之他們也逐漸向當地人學會了簡單的耕種技術,成為了農牧漁兼營的小能手。與他們一樣在雲南自生自立的蒙古小規模駐軍同樣不在少數。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圖/雲南開湖捕魚

03 元朝之後

然而,蒙古人統治雲南的時代並沒有如長生天一般悠久。到公元1381年,席捲中原的明朝軍隊終於將光復天下的矛頭對準了雲南。百年之後的蒙古軍隊終究沒有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殘存在蒙古政權被徹底剿滅,而留在雲南山谷之中的部分蒙古駐軍則因為居住較為分散而得以保存下來。

在明朝光復漢家正統的詔令下,留存在山地中的蒙古駐軍後裔想要生存則必須隱藏自己的習俗,更加徹底的融入雲南當地較為原始的農耕社會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人自身的特色逐漸淡化,甚至自身的預言也變成了與蒙古語完全不同的卡卓語(不同於其他彝族、白族語言,卻有一定聯繫)。

離大漠萬里之遙的雲南,為何會有那麼多蒙古人?

圖/蒙古族後裔喀卓人

建國之前的1943年,雲南通海縣有蒙古人3034人。到了距今較近的1995年,這一人數達到了14200人。人數的增加得益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在蒙古族繁衍的地方專門成立了興濛濛古族自治鄉,他們可以名正言順的說出自己的族源,驕傲的說出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後裔。

參考文獻:1.地球知識局:《當蒙古人學會撈魚……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2.林超民《源遠流長·輝煌燦爛:雲南民族歷史》雲南教育出版社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