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

蛇個頭不大,但咬人一口便會致人於死地,這在古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古人認為,蛇一定是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也許是天神賦予的。蛇又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因此受到許多部族的崇拜,被他們視作部族的圖騰。經過長時間的部族融合和文化的碰撞,蛇的崇拜汲取了其他部族圖騰的傳說做為補充,逐步演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龍。

上古時期的蛇崇拜 ,反映了當時自然和社會情況,誕生於這一時期的伏羲、女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中國上古時代蛇崇拜的直觀體現。伏羲、女媧在神話裡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這也符合蛇崇拜的真諦。

"

蛇個頭不大,但咬人一口便會致人於死地,這在古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古人認為,蛇一定是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也許是天神賦予的。蛇又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因此受到許多部族的崇拜,被他們視作部族的圖騰。經過長時間的部族融合和文化的碰撞,蛇的崇拜汲取了其他部族圖騰的傳說做為補充,逐步演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龍。

上古時期的蛇崇拜 ,反映了當時自然和社會情況,誕生於這一時期的伏羲、女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中國上古時代蛇崇拜的直觀體現。伏羲、女媧在神話裡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這也符合蛇崇拜的真諦。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伏羲、女媧交尾圖

在很多古代文獻中,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帝王世紀》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拾遺記》上則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山海經》也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傳說伏羲是雷神之子,他的母親踩了雷神的腳印,因而懷孕生下了伏羲。《太平御覽》上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雷神長什麼樣?《山海經》中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所以,伏羲作為雷神的後代,也是的人首蛇身的形象。

在一些少數民族神話裡,伏羲、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山海經》中就記載了在苗族神話中的大神延維“人面蛇身,長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據聞一多考證,“延維”就是正在交尾的伏羲和女媧。

"

蛇個頭不大,但咬人一口便會致人於死地,這在古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古人認為,蛇一定是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也許是天神賦予的。蛇又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因此受到許多部族的崇拜,被他們視作部族的圖騰。經過長時間的部族融合和文化的碰撞,蛇的崇拜汲取了其他部族圖騰的傳說做為補充,逐步演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龍。

上古時期的蛇崇拜 ,反映了當時自然和社會情況,誕生於這一時期的伏羲、女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中國上古時代蛇崇拜的直觀體現。伏羲、女媧在神話裡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這也符合蛇崇拜的真諦。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伏羲、女媧交尾圖

在很多古代文獻中,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帝王世紀》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拾遺記》上則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山海經》也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傳說伏羲是雷神之子,他的母親踩了雷神的腳印,因而懷孕生下了伏羲。《太平御覽》上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雷神長什麼樣?《山海經》中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所以,伏羲作為雷神的後代,也是的人首蛇身的形象。

在一些少數民族神話裡,伏羲、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山海經》中就記載了在苗族神話中的大神延維“人面蛇身,長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據聞一多考證,“延維”就是正在交尾的伏羲和女媧。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漢代墓磚畫像

我們從出土的漢代磚墓畫像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伏羲、女媧上半身穿袍戴冠,下半身是兩條蛇捲曲在一起。伏羲執曲尺,女媧執圓規。

蛇在中國古代神話裡很常見,《山海經》記載了一座眾蛇之山“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還有一些神山如“大咸之山”、“錞於毋逢之山”都是眾蛇聚集之處,“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逐漸從懼怕蛇發展到可以控制蛇了,蛇也逐漸從神壇跌落,不再是供奉的偶像,而是人類能夠掌握和驅使的靈獸。比如《大荒北經》說把蛇當成了夸父的玩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青蛇,名曰夸父。”

《大荒西經》也有人類征服蛇的相似記載:“西海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廾合茲。”從這一時期起,蛇從神靈降為帝王和英雄的裝飾和標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然。

"

蛇個頭不大,但咬人一口便會致人於死地,這在古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古人認為,蛇一定是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也許是天神賦予的。蛇又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因此受到許多部族的崇拜,被他們視作部族的圖騰。經過長時間的部族融合和文化的碰撞,蛇的崇拜汲取了其他部族圖騰的傳說做為補充,逐步演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龍。

上古時期的蛇崇拜 ,反映了當時自然和社會情況,誕生於這一時期的伏羲、女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中國上古時代蛇崇拜的直觀體現。伏羲、女媧在神話裡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這也符合蛇崇拜的真諦。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伏羲、女媧交尾圖

在很多古代文獻中,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帝王世紀》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拾遺記》上則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山海經》也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傳說伏羲是雷神之子,他的母親踩了雷神的腳印,因而懷孕生下了伏羲。《太平御覽》上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雷神長什麼樣?《山海經》中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所以,伏羲作為雷神的後代,也是的人首蛇身的形象。

在一些少數民族神話裡,伏羲、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山海經》中就記載了在苗族神話中的大神延維“人面蛇身,長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據聞一多考證,“延維”就是正在交尾的伏羲和女媧。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漢代墓磚畫像

我們從出土的漢代磚墓畫像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伏羲、女媧上半身穿袍戴冠,下半身是兩條蛇捲曲在一起。伏羲執曲尺,女媧執圓規。

蛇在中國古代神話裡很常見,《山海經》記載了一座眾蛇之山“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還有一些神山如“大咸之山”、“錞於毋逢之山”都是眾蛇聚集之處,“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逐漸從懼怕蛇發展到可以控制蛇了,蛇也逐漸從神壇跌落,不再是供奉的偶像,而是人類能夠掌握和驅使的靈獸。比如《大荒北經》說把蛇當成了夸父的玩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青蛇,名曰夸父。”

《大荒西經》也有人類征服蛇的相似記載:“西海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廾合茲。”從這一時期起,蛇從神靈降為帝王和英雄的裝飾和標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然。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伊甸園中的蛇

蛇崇拜在世界很多地區都存在過,蛇的寓意一般都和神祕、邪惡、生殖有關。比如《聖經》中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就是一條蛇,這條蛇的寓義代表著“性”和繁殖。

古人之所以有圖騰崇拜,是因為圖騰上寄託著先人們的希望,希望圖騰能帶來先人所寄託的希望。蛇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死而不僵,僵而不死,是永恆生命的象徵,所以成為先民們崇拜的對象,是很自然的事。

龍、蛇同源,是史學界公認的事實,龍的初始形象為蛇,之後融合了其他元素逐漸形成了今天龍的樣子。《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說明蚩尤所在的東夷族圖騰就是蛇。

蚩尤敗於黃帝后,東夷殘餘勢力退到長江以南,與當地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崇拜蛇的三苗部族。在三苗部族文化中,代表蛇神的“延維”就是交尾的伏羲、女媧。

"

蛇個頭不大,但咬人一口便會致人於死地,這在古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古人認為,蛇一定是具有某種神祕的力量,也許是天神賦予的。蛇又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 ,因此受到許多部族的崇拜,被他們視作部族的圖騰。經過長時間的部族融合和文化的碰撞,蛇的崇拜汲取了其他部族圖騰的傳說做為補充,逐步演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龍。

上古時期的蛇崇拜 ,反映了當時自然和社會情況,誕生於這一時期的伏羲、女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中國上古時代蛇崇拜的直觀體現。伏羲、女媧在神話裡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這也符合蛇崇拜的真諦。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伏羲、女媧交尾圖

在很多古代文獻中,伏羲、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帝王世紀》載:“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拾遺記》上則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山海經》也說:“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傳說伏羲是雷神之子,他的母親踩了雷神的腳印,因而懷孕生下了伏羲。《太平御覽》上說:“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羲。”雷神長什麼樣?《山海經》中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所以,伏羲作為雷神的後代,也是的人首蛇身的形象。

在一些少數民族神話裡,伏羲、女媧也是“人首蛇身”。《山海經》中就記載了在苗族神話中的大神延維“人面蛇身,長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據聞一多考證,“延維”就是正在交尾的伏羲和女媧。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漢代墓磚畫像

我們從出土的漢代磚墓畫像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伏羲、女媧上半身穿袍戴冠,下半身是兩條蛇捲曲在一起。伏羲執曲尺,女媧執圓規。

蛇在中國古代神話裡很常見,《山海經》記載了一座眾蛇之山“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還有一些神山如“大咸之山”、“錞於毋逢之山”都是眾蛇聚集之處,“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逐漸從懼怕蛇發展到可以控制蛇了,蛇也逐漸從神壇跌落,不再是供奉的偶像,而是人類能夠掌握和驅使的靈獸。比如《大荒北經》說把蛇當成了夸父的玩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青蛇,名曰夸父。”

《大荒西經》也有人類征服蛇的相似記載:“西海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廾合茲。”從這一時期起,蛇從神靈降為帝王和英雄的裝飾和標誌,是人類發展的一個必然。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伊甸園中的蛇

蛇崇拜在世界很多地區都存在過,蛇的寓意一般都和神祕、邪惡、生殖有關。比如《聖經》中引誘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就是一條蛇,這條蛇的寓義代表著“性”和繁殖。

古人之所以有圖騰崇拜,是因為圖騰上寄託著先人們的希望,希望圖騰能帶來先人所寄託的希望。蛇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死而不僵,僵而不死,是永恆生命的象徵,所以成為先民們崇拜的對象,是很自然的事。

龍、蛇同源,是史學界公認的事實,龍的初始形象為蛇,之後融合了其他元素逐漸形成了今天龍的樣子。《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謂楓木”。說明蚩尤所在的東夷族圖騰就是蛇。

蚩尤敗於黃帝后,東夷殘餘勢力退到長江以南,與當地的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崇拜蛇的三苗部族。在三苗部族文化中,代表蛇神的“延維”就是交尾的伏羲、女媧。

從伏羲女媧交尾圖看古人的蛇崇拜

蚩尤

蚩尤死後,東夷文化與華夏文化相融合,於是產生了“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的傳說。 “騰蛇”是傳說中“能興雲霧而遊其中”的、介乎龍和蛇之間的一種大蛇,在此之後,完整的龍才慢慢被塑造出來。代表文化融合的“龍”逐漸代替了單純的“蛇”,成為王權、神力的象徵。

上古時期,蛇是最為常見的,又是最令人可怕的動物,它神出鬼沒,具有神祕的殺傷力。於是,在先人們中開始產生蛇崇拜,蛇也逐漸被神話。伏羲、女媧的形象,就是蛇的崇拜和神話後的產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