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地處長江三峽西首的瞿塘峽畔,曾為歷代州、府、郡治所,至今已有2330餘年建制史。

因奉節是古代水路進出巴蜀的必經之地,很多文人墨客來往於此,加上奉節位處三峽要衝,夔門形勝,大山大水在這裡聚合成氣勢磅礴的迷人畫卷,無數詩壇巨擘在這裡吟詠長嘯,揮灑翰墨,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據統計,歷代詩人在奉節留下的傳世詩篇達萬餘首,形成了一部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地域詩歌發展史。

三峽之巔 詩·橙奉節

三峽之巔。

李白登上三峽之巔

就在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的前一天,他還登上了巫山最高峰。即將出峽的李白,坐船停泊在夔州的瞿塘水驛。

李白進城之後,直接向左轉,要從馬嶺東北的城門出去,往白鹽山的登山口。白鹽山作為可登之山,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就是瞿塘峽在夏秋高水位斷航時期的替代驛路。

一面走,他一面觀察高大的白鹽山,它美麗的峰巒隨著江流彎轉,形成了幽隱的褶曲,一望不能看盡;在它尖聳的危崖底下,終年有著神祕的白雲繚繞。

李白詩的步調是俊快的,就像《蜀道難》,他不耐煩慢慢的敘述,才沒寫幾句,便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已經從太白山到了峨眉頂。他始經瞿塘峽,遂步巫山巔,他知道,巫山最高峰就位於巴國的最東盡頭。

“日邊攀垂蘿,霞外倚穹石。飛步凌絕頂,極目無纖煙。卻顧失丹壑,仰觀臨青天。青天若可捫,銀漢去安在。望雲知蒼梧,記水辨瀛海。”

李白是發現巫山絕頂之美的第一人,這首詩的主要十句都是寫絕頂上的事。

這些描寫都極真實,“仰觀臨青天”三句,表示所在極高,天若可觸,星河可到。

領略絕頂石崖美景,往返途遠,李白要下山了。

李白下山的方向是西行,所以面對夕陽。積雪照空谷與江寒早啼猿呼應,奉節在群山環抱之中,氣候偏暖少雪,如果山頂的陰谷還有積雪,而且猿猴在傍晚就早早啼寒,季節應是冬末。

李白一行人踏著月色走下山徑,進入淺灘狀態的東瀼溪床時,已是平地,可以馳馬,於是“揮策還孤舟”。

三峽之巔 詩·橙奉節

白帝城。

橘官杜甫的千古名篇

李白在這裡留下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古名篇。

杜甫在奉節近兩年的時間裡,寫下400餘首詩,佔了他一生詩作的1/3,數量與水平都達到了杜詩的巔峰。

杜甫一生做官不多。人們大多不知道,杜甫還在奉節做過近兩年的橘官。橘官的日子,平淡而充實。但杜甫的內心,卻似三峽江水洶湧澎湃。詩人在等待時機,在觀察時局,他要擇機而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這才是那個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國計民生的杜甫。在瀼西草堂期間,杜甫漫步在橘園裡,行進在稻田埂,沉思在長江岸,攀登夔門兩岸刺天的赤甲白鹽,他思緒萬千,個人幾十載的宦海沉浮,大唐幾百年的盛衰變遷,一幕幕在腦海中浮現。

在夔州近兩年的時間裡,杜甫在這裡留下了430餘首作品,佔其傳世詩作近三分之一,其中律詩數量多,質量高,是杜詩也是唐詩的最高成就。

如初到夔州時的《白帝城最高樓》,感嘆時代動盪不安,盛世已去,個人身世飄零,壯志難酬,其沉雄之氣,令人迴腸蕩氣。

《夔州歌十絕句》,展示夔州風光,描寫風土人情,是文人竹枝詞的傑出代表;《秋興八首》是杜甫最重要組詩,時代與個人的二重悲劇通過歷史與現實,長安與夔州,繁華與凋敝等多重對比的手法得以深刻展示。對仗精工,文字精美,堪稱杜甫組詩也是律詩中的極品。

《詠懷古蹟五首》懷念庾信、宋玉、劉備、諸葛亮、王昭君等重要歷史人物,託古寓今,致敬壯志未酬的歷史人物,表達的是深刻的理解和自傷。

三峽之巔 詩·橙奉節

天坑地縫。

奉節人的情懷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中評價道:“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這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

幾百年後,為“旌武侯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大唐王朝在貞觀年間把諸葛亮肩負起蜀國重任的魚復縣更名為奉節。

奉節古稱夔州,與更古老的夔子國有關,故而瞿塘峽口又稱作夔門,瞿塘峽亦稱夔峽。

夔州博物館,館名古樸而典雅,溢出歷史的滄桑感和自豪感,還有歷史的縱深感。

進入展廳,“夔門天下雄”的主題迎面奔來,與參觀者撞了滿懷,那氣勢有如原生的瞿塘水奔騰翻滾,浩浩蕩蕩。其後內容依次為:山河浩蕩·化育群生、初啟鴻蒙·天塹難逾、諸侯競地·巴楚交融、巴郡要隘·蜀漢東門、千年文脈·詩城巔峰、夔路風雲·抗蒙壯歌、川鄂襟喉·峽區重邑、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紅色星火·閃耀峽江。好一座博物館,通過珍藏文物和展品,把奉節的山水人文、戰火詩情呈現的淋漓盡致,奉節的美麗山水、壯麗歷史和美妙文化絲絲入扣地鋪展開來,叩動人心。

上游新聞記者 徐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