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

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

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

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

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

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籲蹉乎。

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

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

琵琶豔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

環佩魂歸漢月,黃青二冢紅心草。

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

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

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

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

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

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

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籲蹉乎。

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

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

琵琶豔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

環佩魂歸漢月,黃青二冢紅心草。

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

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髻綰夫蓉墜綠雲,吳綾衫子越羅裙。

徘徊自照臨溪水,人比梅花瘦幾分。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

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

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

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

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

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籲蹉乎。

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

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

琵琶豔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

環佩魂歸漢月,黃青二冢紅心草。

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

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髻綰夫蓉墜綠雲,吳綾衫子越羅裙。

徘徊自照臨溪水,人比梅花瘦幾分。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惆悵東風奈別何,黛痕照水斂雙蛾。

春波一尺花千點,珍重吳娘八幅羅。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

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

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

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

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

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籲蹉乎。

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

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

琵琶豔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

環佩魂歸漢月,黃青二冢紅心草。

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

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髻綰夫蓉墜綠雲,吳綾衫子越羅裙。

徘徊自照臨溪水,人比梅花瘦幾分。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惆悵東風奈別何,黛痕照水斂雙蛾。

春波一尺花千點,珍重吳娘八幅羅。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花暖江城斜日陰,鶯啼繡戶曉雲深。

春風不道珠簾隔,傳得歌聲與客心。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

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

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

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

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

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籲蹉乎。

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

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

琵琶豔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

環佩魂歸漢月,黃青二冢紅心草。

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

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髻綰夫蓉墜綠雲,吳綾衫子越羅裙。

徘徊自照臨溪水,人比梅花瘦幾分。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惆悵東風奈別何,黛痕照水斂雙蛾。

春波一尺花千點,珍重吳娘八幅羅。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花暖江城斜日陰,鶯啼繡戶曉雲深。

春風不道珠簾隔,傳得歌聲與客心。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舊夢曾尋碧玉家,東風何處問年華。

小紅橋畔春如許,吹滿一池楊柳去。

無論長短,都有情趣,詩畫相得,意境空靈如夢,恰中“詩情畫意”一語。

費丹旭卒於1851年。

他一生畫過多少仕女,誰也無從得知。

只有那些畫中人知道,這個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曾為她們作傳,寫下她們的花容月貌和幽微心緒,記錄下那些湮沒在歷史歲月裡的屬於她們的故事。

"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1801年。

法國的瑪麗發明了打孔卡控制編織的織布機。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建立 。

而在中國,烏程三碑鄉(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道場鄉),一個男嬰降生了。晚年他感悟人生如寄,自號偶翁。當時他高壽幾何呢?四十九歲。

短短四十多年的光陰裡,他的畫早已“名動江南,輸金競購”——對於一個丹青世家裡的天才來說,總是早得生前之名,就象後主李煜死時也才四十多歲。

烏程三碑鄉費家,從父到子、由兄及弟皆是畫家:

費南邨——費丹旭叔祖。工畫。

費 珏——字芝原,費丹旭父。善畫山水(費珏和費地邨都是畫家沈宗騫高徒)。

費丹旭(1801--1850)——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環渚生、偶翁。曾居雙林澄心庵,亦寓居杭州。擅畫仕女,系晚清畫壇重要畫家之一。從學者甚眾,有“費派”之稱。有《費曉樓仕女冊》。亦能詩詞,有《依舊草堂遺稿》一卷、《費曉樓未刻詩》。

費丹成——字西巢、西橋,費丹旭弟。善畫山水、人物。

費以耕(1823--1870)——字餘伯,號西吳浪子、瞭然道人。費丹旭長子,費儀父。畫承父學,性情偏執,難與人和。

費以群 (1844-1888)——字谷士,號鵠侍,費丹旭三子。以畫人物仕女著稱,吳昌碩《石交錄》記載:“畫仕女韻秀絕俗,能傳家法”。

費 儀——字有容,號詠霓,費以耕子。以畫名於民國間。曾在湖州駱駝橋東堍開設費仁和紙箔店。1930年,為祖父出版《依舊草堂遺稿》。其子亦善畫。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的書法宗惲壽平,清麗而有韻致。


對了,他名叫費丹旭。

有清一代,仕女畫極受歡迎,受重視程度達到巔峰狀態。

道鹹年間仕女畫家尤多,餘集、顧洛、王素、包棟、劉彥衝等專長仕女畫,見重於時。然而最有名的,首推改琦、費丹旭二人。

改琦比費丹旭大26歲。時人並稱二位為“改費”。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湓浦冷豔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仕女對屏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紈扇倚秋圖

《紈扇倚秋圖》為費丹旭所繪人物畫中的代表作品,藏於上海博物館。畫面左側有題跋:“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 畫中一仕女側身斜倚湖石,手持紈扇,背對觀者,凝神遠眺。上方一枝翠柳葉將散盡,秋意正濃,時節悽清,意境冷寂。作品上款題“羹梅四兄雅屬,吳興費丹旭畫於別下齋。”款下鈐有白文印“費丹旭印”、朱文印“子苕”、“農桑餘事”。其中“別下齋”為蔣光煦所居,於浙江海寧硤石鎮。別下齋為書畫名家雅集場所,費丹旭每年前往別下齋居住一二月,各地畫家你來我往,切磋藝術。

費丹旭最擅畫補景仕女。

《桐陰論畫》裡說:

(費曉樓)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補景仕女

費曉樓也畫山水。他的山水學四王中的王翬,曾臨摹王翬的《十萬圖冊》幾可亂真。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費丹旭十萬圖冊中的萬樹秋聲和萬頃滄波


當時的費丹旭,有“偶翁三絕”之名。

錢塘吳淦稱讚他的詩詞:

詞以韻度勝,詩不規格調,而神致超淡,字字心聲,顧俱為畫所掩。

《清史稿》記載:

(費丹旭)所畫仕女,娟秀有神,景物佈置皆瀟灑,近世無出其右者。

其書法則得意於東軒社友張廷濟、高塏。他入館汪家潛心研習古碑帖,書法逐漸得到當時人們的推崇,專為朋友寫扇、字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偶翁三絕:詩絕,書絕,畫絕


能詩詞,工書法,精繪畫。

道光十年,他與詩人吳衡照廣納四方文人雅士,在杭州小米巷創設東軒詩社,與畫家湯貽汾、張熊,鑑賞家張廷濟等均有往來。

費派一時名聲卓著,以後費以耕、費以群、胡錫珪、潘振鏞、潘振節、潘琳、尹小霞、唐培華等都是費派的高足。

那時他才四十多歲。

本來,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近代畫壇上很可能出現一個延續三四百年的費派,費丹旭這個名字,大家也一定像聽八大、四王等等一般熟悉無感,至少不會大驚小怪,好象這個人從來沒有存在過似的。

——而且,大多數人估計也買不起他的畫了。

但是,事情就是這樣的逆轉了。

費丹旭身後極其寂寥。

二百年後的今天,費曉丹這個名字和畫作,所知的人都不是太多,其藏畫價值僅在一幅5至10萬左右,代表作也不過50萬。

近代畫史,對費丹旭仕女畫的評價十分之低,尤以院體派為甚,認為費派仕女——格調低下,氣格酸頹。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代表作《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之一“黛玉葬花”,畫中人物就纖細柔弱、雋秀清麗。畫面中的環境以淡色暈染,空靈秀麗。一株彎曲的桃花樹,足底一片芳草,襯著一小塊山石,與“倚風嬌無力”的畫中人十分和諧統一 。這是費丹旭最受批評的畫作之一。


近代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開卷即稱:

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蓋由畫論之謬也。……遍覽百國作畫皆同,故今歐美之畫與六朝唐宋之法同。惟中國近世以禪入畫,自王維作《雪裡芭蕉》始,後人誤尊之。蘇、米撥棄形似倡為士氣。元明大致界畫為匠筆而斥之。夫士大夫作畫安能專精體物,勢必自寫逸氣以鳴高,故只寫山川或畫花竹。率皆簡率荒略,而以氣韻自矜。

康有為認為,寫意是中國畫衰敗的根源,只有重振宋元畫的寫實和引入西方寫實方法才能使中國畫走出絕境。

隨即,在日本留學僅半年歸來的徐悲鴻撰成了《中國畫改良論》,開篇亦言:“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其立意措辭與康有為如出一轍。

徐悲鴻在其《悲鴻自述》中亦述及二人論畫時的看法:

鄙薄四王,推崇宋法,務精深華妙,不尚士大夫淺率平易之作。

徐悲鴻之中國畫改良思想實際上是康有為畫學變法的繼承和發展,是康有為維新思想在藝術上的體現。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清 王翬 仿唐寅秋林昏鴉圖

清初,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合稱四王,加上吳歷、惲壽平則合稱清初六家。致力於摹古,強調筆墨技法,追求蘊籍平和的意趣。

費丹旭山水取法於王翬,花鳥取法於惲壽平。


辛亥以後,中國畫改良思想大行其道。

蔡元培講過:

今吾輩學畫,當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經心之習,革除工匠派構守成見之譏。用科學方法以入美術。

將寫實定為科學方法,對文人名士的任意塗寫和工匠技師的刻畫模仿都認定為不科學。

其它有代表性的還有:

藝術要發展就要回歸到現實社會,迴歸到人生為起點,要師造化,行萬里路,迴歸到大自然中去吸取營養,又要從為我服務、表現自我,迴歸到為社會服務直麵人生。

“潑髒水連孩子一起潑掉”的現例比比皆是。費丹旭就是被潑掉的那個。

以下評論直指費丹旭的仕女畫:

明清以來人物畫家已經離開形似、神似、傳神寫照的一般法則,作者將所表現的題材,視為物,作者是借物抒情,抒發的是作者的感情,除了民間流傳的寫真術外,其他繪畫,不論佛道題材,還是仕女題材的人物畫,畫的是誰已經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筆墨趣味如何,神韻如何,甚至可以脫離開對象,傳達作者的精神,表現的對象成了作者精神化身。這樣一來已經逐漸脫離開品評的客觀標準。

總之,清代以改琦、費丹旭為代表的仕女畫壇崇尚“弱柳扶風”的孱弱之美,仕女造型總體呈現出修頸、削肩、柳腰、長臉、細目、櫻脣的獨特審美形態。他們通過有意的頭與身體比例失調、拉長脖頸與身體線條等技法,以求塑造一種“弱柳扶風”的極致孱弱之美。

鄙薄四王、推祟寫實的改良風尚,使得費丹旭生前的盛名一跌入塵。

費丹旭並非不能寫實。

他所作的肖像,如下圖《隨園先生小像》,“如鏡取影,無不曲肖”。《掏耳圖》尤為傳奇——為一眼瞎的道光帝的叔父畫像,畫掏耳時,愜意閉目掩飾其缺陷,深得時人讚許。《東軒吟社圖》則是描繪20多位東軒詩社社友吟詩論文的群像,人物不同性格、特徵都有細緻刻畫,是技法精湛之作。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東軒吟社圖局部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隨園先生小像

但費派仕女顯然志不在此。

費丹旭幼即工畫美人。年輕時曾得餘集指授;後則上宗崔子忠、華秋嶽、王鹿公,下逮姜壎、改琦、餘集,陶鎔烹煉,在廣泛吸收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一變古法之板拙,漸成自家風格。

費丹旭畫中的女子,大都衣飾簡淨,神情素淡,有“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韻致。

其用筆,眉目神情皆不作重點勾勒與渲染,只疏疏幾筆畫出意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畫身影則身姿楚楚,輕盈飄逸。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設色極其淡雅,有的僅在衣領等處有素淡的色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派美人大抵如是。

這就是後世評家所極力貶低的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

更有人認為:

“柔弱”的仕女既是明清文人柔弱群體的象徵,又是明清文人抑鬱不得志、感傷苦悶的化身——認為費丹旭畫中那些酸頹、靡弱的病態美人都是費丹旭自己的精神寫照。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所謂“病態美人”:

抑鬱不得志的酸頹、嬌倚無聊的病態。

據李玉《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記載,費丹旭是庠生——秀才,出身寒素,仕途無望,一生為家計所累,奔波賣畫於江浙兩省,他自嘆“江湖漂泊成頑性,人海浮沈感故我”,因而在畫中寄託感傷和末世情節,倒也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

按這個套路來說,明清許許多多的畫了“病態美人”的仕女畫家——改琦、沙馥、胡錫珪、潘振鏞、尹小霞、唐培華、汪鏞等等可能都是這樣的。

只不過,持論者可能忘記了,明清仕女畫之所以不象唐朝那樣豐肥豔美,也不象六朝那樣端嚴持重,是不是因為費丹旭們面對的明清女子,就不是那般豐肥豔美或者端嚴持重呢?

我們有必要從“仕女”這個視角來了解明清是怎樣一個末世。

明清時候,費丹旭生活的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好處在微妙的轉變中。

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禮教有所鬆動,人性開始解放。

浸潤於詩書中的一些女子,追求平等和獨立人格的意識逐漸清醒,不再滿足於“奉帚箕,事中饋”的家庭角色。這些受到良好教養,有著典雅韻致、大家風範的閨媛,不同於青樓歌館中多才多藝的女子,其出身多為中層,是所謂“小家碧玉”,雖不能走出家庭爭取完全的獨立,卻也在努力營造自己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

清代女性才名之盛,可謂達到中國歷史的巔峰。胡文楷著《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歷代有著作成集的女子共4200人,其中3800人為清代女子。

丹陽荊六娘,昭文席佩蘭,長洲金纖纖,吳江吳瓊仙,常熟屈秉筠,甘泉張因,荇賓曹柔和,都是很有才名的閨媛。

她們所追求的也大抵是這樣恬淡平靜、不求聞達、有書卷氣的生活:

吳縣陳在山有才名,不求聞達,其室顧信芳,字湘英,工吟詠,性亦恬淡,夫婦隱居逸園,園在西跡山下,面臨太湖,中建騰嘯臺,正望縹緲諸峰,有古梅百株,環繞左右。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這一代的女子有異於前代。

費丹旭的畫中人,能不能找到現實中的原型呢?

答案是:能。

清人愛寫筆記。

為人所熟知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蔣坦的《秋燈瑣憶》,不大為人所熟知的有顧震林的《西青散記》。這些筆記中多有翩然出塵的女子,《浮生六記》中制荷花茶的芸娘,《秋燈瑣憶》裡攜琴登遠的秋芙,《西青散記》裡才華超卓的賀雙卿。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秋燈瑣憶》裡的秋芙,就是關瑛,有清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學書於魏滋伯,學畫於楊渚白,學琴於李玉峰,有三十六芙蓉詩存。其夫蔣坦,善文章、工書法,亦負文名。

蔣坦和秋芙二人偕隱錢塘。秋芙很有生活情趣:她在芭蕉葉上寫詞,用戎葵葉汁拖染箋紙,以沉水供養小像,好棋又愛悔棋,穿了蔣坦制的梅花畫衣,“香雪滿身,望之如綠萼仙人,翩然塵世”。

蔣坦曾心悅誠服地說:秋芙之才,十倍於我。

巧的是,費丹旭是認識秋芙的。

《秋燈瑣憶》裡說:

秋芙喜繪牡丹,而下筆頗自矜重。嗣從老友楊渚白遊,活色生香,遂入南田之室。時同人中寓餘草堂及晨夕過從者,有錢文濤、費子苕、嚴文樵、焦仲梅諸人,品葉評花,彌日不倦。

費子苕就是費丹旭。南田就是惲壽平。

愛君筆底有煙霞,自拔金釵付酒家。修到人間才子婦,不辭清瘦似梅花——這大概就是那個時代逐漸自我覺醒的女子的寫照,也是費丹旭筆下的原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費丹旭筆下女子,樂在琴棋書畫、探梅倚竹間。

像關瑛這樣的女子,在那個時代格外地多。 象上文提到的荊六娘、席佩蘭等都有卓著的才華和獨立的才名。

甚至於,荊六娘也好,關瑛也好,都有病弱之症,也真是和林黛玉一樣,是現實中的病美人。

也許,時代賦予了這一代女子的,真的是“傾國傾城貌”、“多才多病身”。同時也給了費丹旭,空前絕後的仕女風格和靈感來源。

在費丹旭以前,仕女畫並不這麼畫。

很長一段時間,儒家理想人格都與繪畫聯繫起來,比如早期曹植的《畫贊序》:

見高節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妒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也就是說,繪畫是承擔著教化功能的。人物畫盡皆如此,仕女畫何能獨免。

因此魏晉時期,端莊賢淑的貞婦烈女樣式是仕女畫最主要的表現題材(如《女史箴圖》和《列女仁智圖》),即使到了唐宋,畫家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禮教和佛道題材,其仕女畫的視角也沒有超越婦女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德生活(如《簪花仕女圖》和《妝靚仕女圖》)。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宋 蘇漢臣 妝靚仕女圖

人物畫分高士畫和仕女畫。中國曆來的高士畫,都主要是描繪男人的性情;而仕女畫完全相背離,歷來仕女畫家大多是從容貌上來描繪。

從費丹旭開始,畫中人有了各自的性情。

她們出現在畫中時,不再只是“奉帚箕,事中饋”,不再只是“女孝烈婦”,不再只是做女紅、逗嬰孩、對鏡理妝——她們有時對梅花痴立,有時在竹下徘徊,她們吟詩、彈琴,有時也無所事事慵倚繡欄。她們有她們的無限心事和幽微的獨立世界。

費丹旭懷著怕人懂、又怕人不懂的心思,在畫上補題題畫詩來逗引看畫者與畫中人對話。

《依舊草堂遺稿》共收錄詩詞171首,其中123首是題畫詩。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幾番秋雨聽黃昏,微篆香消寶鴨溫。

盡拓水窗三十扇,綠天何處覓詩痕。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隴雁夜飛邊雪白,蒴風捲沙胡天黑。

氈車載得漢宮夢,隴上胡兒吹鐵笛。

漢家戟虜恃紅樁,公主早嫁烏孫王。

媒藥一中丹青手,無雙玉貌翻低昂。

漢衣禁寒心自焚 ,馬蹄迸雹腸俱裂。

白登青海靖烽煙,萬里關山忍訣籲蹉乎。

漢宮粉黛猶三千,深鎖梨雲化碧煙。

娥眉若向長門老,青史當年得傳。

琵琶豔曲傷幽抱,撥盡冰弦思遠道。

環佩魂歸漢月,黃青二冢紅心草。

天公特詠美人名,紅顏休怨春風情。

君不見旄頭吹落中,郎節千古名香一窖雪。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髻綰夫蓉墜綠雲,吳綾衫子越羅裙。

徘徊自照臨溪水,人比梅花瘦幾分。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惆悵東風奈別何,黛痕照水斂雙蛾。

春波一尺花千點,珍重吳娘八幅羅。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花暖江城斜日陰,鶯啼繡戶曉雲深。

春風不道珠簾隔,傳得歌聲與客心。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舊夢曾尋碧玉家,東風何處問年華。

小紅橋畔春如許,吹滿一池楊柳去。

無論長短,都有情趣,詩畫相得,意境空靈如夢,恰中“詩情畫意”一語。

費丹旭卒於1851年。

他一生畫過多少仕女,誰也無從得知。

只有那些畫中人知道,這個人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曾為她們作傳,寫下她們的花容月貌和幽微心緒,記錄下那些湮沒在歷史歲月裡的屬於她們的故事。

能懂他的,只有畫中這些美人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