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為什麼你還是不會寫作?原因在這裡

讀書 文章 旅行 蘇樂愛寫作 2019-06-03

好友陳超自封70萬粉絲的大V,做視頻是他的拿手好戲,也是他每個月變現過萬的祕密武器,因此他在我面前經常得瑟得不行!

不過有一招可以拿住他,只要提到寫作,他馬上就神氣不起來了。

今天早上他想寫篇關於華為任正非的文章,結果,觀點想好了,素材也找好了,還拜讀了幾個寫作大牛的文章。

可,還是一個字都憋不出來。

往常這個時候,他就會開始拼命找課程來聽,好像把寫作課當成救命稻草一樣。

據我所知,他幾乎把市面上所有的寫作課報完了,但依然一拿起筆就“難產”。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雖然看的書,聽的課不算少,但動起筆來,卻還是腦袋空空。

遇到這種情況,你是否也會認為是輸入太少了,而增加輸入之後也並沒有改善這種情況。

其實,你的問題不是因為輸入太少了,而是缺少整合知識的能力。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經常有一些學員發文章給我點評,看完,我告訴他們這裡要加一個某某人的案例,那裡也要加一個誰的案例。

聽完他們一拍腦袋,對哦,明明這些例子都知道,可是一動起筆,渾都忘了,一點也想不起來可以調用這些案例。

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為什麼你還是不會寫作?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你學了那麼多知識,依然無法整合利用?原因是這3點!

1.喜歡碎片閱讀

朋友陳超就是一個喜歡碎片閱讀的代表,他從來不看書,所有輸入都來源網上的碎片信息。

這裡東看一點,那裡西看一點,看似學了很多東西,但這些東西之間往往缺少了有機聯繫,就像零散的卡片一樣,沒辦法拼湊成一幅完整的地圖出來。

正因為知識點都是零散的,碎片的,寫文章時,沒有經過思考加工的話,自然很難把他們同時組合到一篇文章裡面。

2.沒有自己的思考

知識平臺螞蟻私塾創始人蔡壘磊在《認知突圍》裡面,曾把知識分為幾個級別。

第一個級別是信息知識,指的是我們從外界獲取到的底層知識,比如我們從閱讀和課程中看到的,聽到的,都屬於這類知識。

第二個級別的知識是加工知識,當我們獲取了信息知識後,經過大腦的思考和加工,逐漸修正自己的認知,並內化為自己的認知能力。

加工知識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知識。

第三個級別是體系知識,當大腦對信息知識加工處理,便是往我們的知識體系裡面不斷添磚加瓦,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完善而周密的知識體系。

而很多人的知識一直停留在信息知識,並沒有經過自己的思考。

比如你在讀書的時候,並不會思考作者說的觀點是什麼?為什麼會這麼說?作者說的觀點正確嗎?正確的話要怎麼做?不正確的話,那麼正確的觀點應該是什麼?又如何去證明?

想想你是不是這樣?

別人告訴你一個觀點或一件事情,你通常都是全盤吸收了,但不會去思考背後的邏輯和本質,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認識。

這樣一來,就無法擁有深度思考能力,知識只是從你的腦子裡流過,但沒有被理解,更沒有被真正地內化。

3.無法找到相似點

為什麼很多人的知識不能變成一個整體?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無法洞察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繫點。

比如,上個月,A學到了一個荷花定律,說的是荷花剛開始遲遲不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某個節點,它會一下子開滿池子。

昨天,A學到了一個飛輪效應,一開始要讓一個輪子轉動起來很費力,但只要轉動起來了,因為慣性,後面就算你不花力氣,它自己也會持續滾動。

這兩個觀點的概念完全不同,但探究背後的原理和規律,其實說的就是同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堅持就是勝利。

那很多人學習的東西不少,但就是缺乏一種把知識穿到一起的能力,腦海裡的知識散亂不堪,同樣的知識點,只要換個概念包裝一下,就把他們唬住了,就不會用了。

由此看來,整合知識的能力是很關鍵的,它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認知能力,還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深度。如果無法掌握這種能力,學再多的知識也是無用功。

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為什麼你還是不會寫作?原因在這裡


那麼,想擁有整合知識的能力,我們需要怎麼做呢?

第一,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擴大知識面

想要整合,首先你腦子裡得有很多東西,就像我們要做一桌子菜,你得準備豐富的原材料吧。因此,先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很重要。

閱讀:學習知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獲取前人的智慧,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學習,彌補自己認知上的不足。

見人:除了書本之外,跟厲害的人進行聯機學習也是一種快速成長的方式,你可以先打磨自己的知識模塊,跟別人進行知識置換,從而達到知識躍遷的效果。

旅行:旅行是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出行的過程中,我們會接觸大量的新事物,見到很多尋常見不到的東西。

這時候就會接收許多新知識,逐漸豐富我們的知識面。

第二,帶著問題學習

很多人在學習的時候,過分追求數量,卻不重視質量,比如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立下目標,今年要多幾百本書……

而這種追求數量卻不考慮質量的學習,閱讀效果卻往往不佳,因為很多人把重點放在讀了多少本書上面,而不是獲取了多少知識。

這種不加思考的閱讀,只會逐漸摧毀我們的思考能力,讓我們變成接收信息的機器,大腦完全得不到開發和鍛鍊,這樣的閱讀僅僅是表面功夫,沒法學到任何精髓。

因此,無論是讀書還是聽課,我們都要時刻保持思考的能力,這個觀點說什麼?是怎麼論證的?如何辨證去看待等等。

帶著問題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最重要的是養成獨立思考能力,把知識分析,拆解,分類,整合之後,我們才算完成了真正的學習任務。

第三,形成知識晶體

當你的知識變成晶體的時候,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這時候你才能針對一件事展開不同角度的探討,以及提出更深層次的見解與洞見。

而要把知識變成一個整體,我們就要認識到事物之間的關係,古典老師在《躍遷》中,把知識分成4種關係。

1,樹狀關係

樹狀關係體現的是事物之間層級與層級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包含關係。

比如說到26個英文字母,我們就會想到ABCD……

英文字母就是總級別,ABCD就是分級別。

通過樹狀關係的呈現,我們很容易理解事物之間的從屬關係,也能夠主次分明地闡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為什麼你還是不會寫作?原因在這裡


2,關聯關係

比如,我們前面說的荷花定律跟飛輪效應說的都是同一個事物,他們彼此之間就是一種互相關聯的關係。

明白這一層關係後,寫起文章就能更好的運用相關的知識,由此及彼,由點帶面的展開你的觀點,而不會呈現出一種脫節的狀態。

3,序列關係

序列關係說的是一種流程圖式的知識結構,用來展示事物之間的前後關係或因果關係。

這個很好理解,比如要先拿到原創標,才能參加青雲計劃,這就是前後邏輯關係。

因果關係怎麼理解呢?比如某人因為辦事不利,經常得罪客戶,老闆把他炒了,經常壞事是原因,被炒則是結果。

4.數據關係

數據結構比較常見的就是柱狀圖,餅圖,和增長曲線。數據關係代表的是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的一種動態關係。

比如說,你1月份漲了5000個粉絲,2月漲了3000,3個月漲了10000,那麼這就是一種數量上的增減變化。

想要形成知識晶體,必須先確認事物之間存在哪種關係,然後進行分析和歸納,不斷往自己的知識框架里加東西,久而久之就能鍛煉出整合知識的能力。

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課,為什麼你還是不會寫作?原因在這裡


第四,教是最好的學習

認識一個作者是職場規劃師,他通過課程幫助一萬人梳理了自己的職場路徑。

此前,他研究了100多本職場指南書,還聽了不少大牛的職場課。

經過自己的吸收,梳理,以及重新組合,加上在實踐當中不斷調整和細化,最後他從一個菜鳥變成這個領域公認的職場高手,連他都驚訝自己的進步如此之快。

當你想要教會別人一樣東西,首先你必須有非常淵博的知識,而且要形成一個知識框架。

必須要求自己仔細地把每個知識點掰開,揉碎,徹底吃透。

這樣你才能變得更專業,才有源源不斷的知識分享給別人,不至於把自己掏空了,這也是一種化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的方式。

霍夫曼斯塔爾說,知道如何活用知識最重要,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次之,擁有知識再次之。

最頂級的學習能力,不是知道了多少知識,而是活用了多少知識。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閱讀:

厲害的人每天都在做什麼?知道這5點,可以讓你少奮鬥10年

有哪些讓你極力想推薦,慶幸讀到的好書?強烈推薦這5本!

頭條青雲計劃怎麼拿?獲得青雲獎金10000+後,分享這4點寫作技巧

相關推薦

推薦中...